登录

中药祛湿会痰多吗

时间: 阅读:9717

中药祛湿会痰多吗


最佳回答

金樱子

金樱子

2023-07-30 22:56:58

中药排湿的话可能会出现疼痛的情况,主要是看服用什么药物,同时的话可以服用一些止咳化痰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压根就不见得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改善的,如果得不到改善的话,或者是受到危害,建议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定性的处理和改善身体得到有效的调整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周口-李**
    回复
    2023-07-31 01:01:31

    医生,我这段时间头重重的,总是想睡觉,无精打采的,是不是湿气重啊?”“医生,我这段时间总觉得身体黏糊糊的...”。


    这些,都可能是体内的湿气过重所致,中医上讲的“湿重如裹”症状相似。那么什么是“湿”呢,为什么中医老说“湿气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湿”。


    这是中医学的术语,它是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湿本身是一种正常气候变化的构成因素,适当的湿气是人类和万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湿气过盛,侵入人体造成疾病时,才成为湿邪。


    什么是湿?


    什么是湿?它又是何方“妖孽”?


    一说到「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水、潮湿这些字眼。从生活经验来看,「湿」的确是水的一种状态。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春风一吹,墙面与地面就变得湿漉漉;暑热天从空调房里走出来,眼镜会蒙上一层水雾;打开的饼干,容易受潮变软等等。从这些情景中,我们能真实地体会到,「湿」与水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中医理论中,湿又称为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是中医病因(致病原因)中的概念,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容易使身体虚弱或体质偏湿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湿便是致病的因素。



    内湿,则是中医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中的概念,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内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肺、肾等脏腑有关。脾主运化,负责提取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并将食物中的糟粕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体内产生或饮食中的水湿之气就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脾虚生内湿”、“湿气重”。


    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


    “湿”的人,大都有5个特征


    看体型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看舌头


    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舌苔白腻或黄厚腻。


    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圆柱体、很通畅的,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一旦发现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内湿。


    看起床状态


    有些人早上起床后,会觉得很困、头沉,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看平时状态


    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


    湿气重,从头到脚都受伤头部



    湿气侵入头部,则出现头晕、犯困、头重如裹。


    胸腹部


    湿气滞留胸腹部,则出现胸闷、胃胀。



    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东西,还会出现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马桶壁。


    泌尿系统


    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关节


    湿气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下肢


    湿气侵犯下肢,可出现下肢水肿、脚气等症状。


    皮肤


    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来。



    中医祛湿,你知道多少?


    祛湿的方法有很多,如芳香化湿、利水渗湿、清热燥湿等。对于不同的“湿”采用的祛湿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暑湿感冒时,要采用芳香化湿;对于皮肤上的湿疹、痱子,要清热燥湿;对于筋肉经络上的困重、痹痛等问题,不仅要祛湿通络,还要兼以祛风散寒;对于内湿引起的头身困重、腹胀、大便不爽,要健脾渗湿等等。


    中医祛湿的根本在于健脾。脾功能好,内湿就不易产生,也难以被外湿所伤。因此,健脾是祛湿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绿豆、薏米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具有不错的祛湿效果,但单纯的清热利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脾胃的功能,而且长期食用这些偏凉的食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脾胃的阳气。而且脾胃特别虚弱的人,不容易接受一般的清热祛湿作用较强的中药,不然容易拉肚子。先把脾胃调理好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多按“排湿口”


    如果立秋后不注意祛除残留之湿,这些湿邪就会滞留体内,伤及脾胃,甚至为咳喘埋下病根。还可以多按“排湿口”祛除体内湿气。


    委中穴


    委中位于腿窝中心点上,膝关节后面,走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排毒祛湿的通道之一,委中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泄口。建议大家平时多敲打此穴,每次30次左右。


    曲池穴


    曲池穴是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大肠经的湿浊之气常聚集于此。



    该穴位于肘横纹外端,手肘关节弯曲的凹陷处,大家平时可在肘窝位置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感觉到酸胀为宜。


    阴陵泉穴


    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凹陷中。



    阴陵泉穴是脾经上管理身体水液的穴位,是人体重要的排湿大穴,常按有清利湿热、健脾益肾的功效。以穴位为中心,用拇指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各揉1~3分钟。


    承山穴


    按承山穴,都会有明显酸胀痛感,这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逃逸。



    总之,一方面,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贪吃寒凉食物、不要在空调房里久坐、多锻炼身体,保持情绪开朗,那么湿气就会对你“敬而远之”!

  • 西安-杜*
    回复
    2023-07-31 01:01:31

    化痰第一名方,四味药,从上往下,帮你把体内痰湿清理一遍;

    改善你的头晕、头疼,痰少了,精神也好了。

    大家好,我是王医生。

    今天,跟大家聊一个宋代记载的名方,它叫二陈汤

    炙甘草、半夏、陈皮、茯苓 组成。

    现在很多健脾化痰、祛湿和中的方剂都是由二陈汤加减而来,就比如温胆汤、黄连温胆汤等。

    从这里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很多病,都与痰有关;都免不了考虑祛痰。

    至于这个二陈的意思就是,方中的半夏和陈皮,要选陈旧的效果更好。

    中医上,将痰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形的;另一种是有形的。


    而有形的痰多是说痰液,就比如吐出来的痰、以及喉咙积痰而发出的痰鸣声。

    无形之痰,首先就是不能看见,却是痰引起的痰病,就比如痰迷心窍、导致的癫狂,还有就是胸闷等症状。

    这篇文章说到痰湿的痰,就属于无形的。

    痰湿之人的舌苔多是白且厚腻。大家可以伸出舌头,对着镜子观察,如果符合白厚腻苔;

    并且平时还会有头重、头疼,脑袋昏沉沉的,稍微运动之后,很快就会感到疲劳;

    那身体内基本就存在痰湿的情况。


    我们再来看看方子中的半夏

    其性温、味辛(刺激),半夏的主要功效就是可以燥湿化痰、缓解头晕、头疼的情况。

    陈皮 性温、味苦、辛,入肺、脾经。更是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的能手。

    茯苓 性平、味甘,入心、脾、肾经,又叫玉灵;这味药经常用于祛湿的药方,不仅可以利水、渗湿,还能养脾和胃。

    炙甘草, 用在药方中,除了调和各个药材之外,还能温和脾胃。

    因此,总的来说,二陈方偏向于温性,更适合寒痰的情况。

    如果舌苔泛黄,那就是身体有热,应该对二陈汤加减后使用。

    二陈汤,对于这个无形之痰的调理办法就是,先清、化,然后再补。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31 01:01:31

    大家好,最近有许多朋友咨询脾虚的问题,让我看舌苔,舌头多数是胖大的,舌苔是厚腻的,有的黄,有的白,还有大便溏稀,肚子胀,经常不消化,口水多,这些都是消化方面的症状,消化问题归于中医五脏中的哪个脏腑呢?当然是脾啦!这种情况说明脾虚啦!脾虚也分好多种情况,脾虚湿盛,脾虚痰盛,脾虚气弱,脾虚生湿热等等。

    先来说一下脾虚是怎么产生的?

    大家记得,现代人,脾虚最大的一个原因出在饮食上面,吃得多,喜欢吃一类食物,饮食不规律,吃寒凉的多等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短期不会对脾胃产生很大的影响,脾胃有自我调节能力,长期下来,脾胃调节不动了,就出现慢性脾虚了,有的朋友会有疑问?马医生,为什么我的脾虚好得这么慢,大家明白了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脾虚是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所以不会一下就好的。当然,中医认为,脾虚还与思虑过多,肝气乘脾等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平时要高兴,不郁闷,不生气,少生病。

    那发现脾虚了,怎么办?今天教大家区分以下几个常见的健脾,去湿中成药。

    1、四君子丸

    四君子丸由白术、茯苓、人参、甘草组成,主要的作用就是健运脾胃,四个药都入脾,都能补脾气,茯苓还能淡渗利湿,还能安神。人参大补元气。所以,四君子丸主要就是一个健运脾胃的药,如果你消化不好,干吃不胖,面色萎黄,总感觉有气无力,舌头有齿痕,可以参考四君子丸。大家记住,四君子是一个补虚为主的中成药,补脾胃,补气。

    2、二陈丸

    二陈丸组成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二陈丸我们看和四君子是不是很像,差在半夏和陈皮上面,半夏燥湿化痰,陈皮化痰燥湿,可以理解成把补气的白术,人参换成了燥湿化痰的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能干什么来着?补气健脾、利湿安神,所以二陈丸就是一个健脾化痰,去湿为主的方子。对于脾虚腹胀,痰多,尤其是白痰,大便溏稀,皮肤油腻,舌头胖,有齿痕,苔白腻,是不是就很对症了?这种痰多一般不咳嗽,咳嗽多得一般不用这个,后面说。所以大家记住,脾虚,白痰多,就选二陈丸。

    3、香砂六君子丸

    香砂六君子丸组成是四君子丸加上半夏、陈皮,这个叫做六君子丸,六君子丸再加上木香和砂仁,才是香砂六君子丸,六君子丸大家看像什么?是不是四君子丸和二陈丸组合在一起了?对!六君子丸就是既有脾虚气不足,还有痰多,那就可以用六君子丸了。那什么情况用香六君子呢?木香是燥湿行气疏肝药,行气止痛,砂仁化湿作用很好,芳香化湿,所以我们看加上木香、砂仁化湿作用是不是就很强了。大家看,香砂六君子丸就是既能健脾补气,又能化痰,还能祛湿,脾胃虚弱的乏力,气短,萎黄乏力,痰湿重的白痰多,皮肤油腻,大便溏稀,湿气重的头蒙,汗多、胀气等,就选择香砂六君子丸了。

    4、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都有什么组成呢?由党参、茯苓、白术、扁豆、陈皮、山药、甘草、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组成。这里面多了扁豆、莲子、薏苡仁、桔梗,我们看扁豆、莲子、薏苡仁都是入脾经的,大家看,这几个都是去湿作用很强的药,所以能去湿,利小便,实大便,止泄泻。因此,大家记住,参苓白术散也是健运脾胃,但是它去湿止泻,止泻的效果很好,大便很稀,里面不消化的食物很多这种情况,那这个参苓白术散更适合。

    5、橘红丸

    橘红丸里面成分就是很多了,和前面治的证也不一样了。治有痰,咳嗽比较多的情况,白痰,黄痰都可以,黄痰效果更好,里面药味很多,就不给大家展开了,有兴趣大家可以自己搜索看一下。

    总结一下:

    脾虚为主,不消化,胀气,吸收不好,面色萎黄——四君子丸

    脾虚还有痰,痰为主,白痰多,皮肤油腻——二陈丸

    脾虚痰湿都有,还有很明显的胀气——香砂六君子丸

    脾虚,消化不好,尤其是经常大便稀——参苓白术散

    痰多,还兼有咳嗽,不论白痰黄痰,尤其是黄痰——橘红丸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的分享了,大家可以做个参考,中医要辩证论治,不然适得其反,大家一定要在中医大夫的辩证下进行调理。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7-31 00:00:21

    嗓子经常痰多,咽喉被痰堵塞?很多朋友经常感到嘴里面,咽喉里面都是痰,尤其是吃点东西,吃点辛辣刺激的食物,痰会更多,痰液清稀为主,白颜色居多,吐出来一大口,过一会还有,要吐好多口才干净,有时甚至吐半天还是有,堵在嘴和咽喉里面。不仅影响自己的 健康 ,而且容易传播病菌。

    为什么会经常咽喉痰很多?吐完总是还有呢?

    实际上,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代谢水湿的作用,脾虚则易生湿,湿聚成痰。脾胃强健,湿有出路,不易堆积在体内,痰湿则无源化生。若脾虚严重,湿聚体内,痰湿泛滥,则易出现痰多,总要吐痰,大腹便便,大便糖稀等表现。所以治痰湿之本在健运脾胃,运化痰湿。但是有的朋友痰湿很重,健运脾胃效果来得不好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中医认为,痰湿不仅与脾虚有关,更重要在于,这种清稀,色白的痰液属于寒痰,《黄帝内经》载:“诸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湿属于寒性之病例产物,需要温化,温燥的方法来去除。这个时候用寒凉的药物,对去除寒痰不仅没有益处,甚至加重病情。

    那要怎么才能解决这种寒痰问题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子,能燥湿化痰,健脾祛湿,分别是清半夏,茯苓,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看清半夏

    清半夏味辛,性温,入脾胃和肺经,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最常用于痰湿和寒痰问题,其辛温而燥,是燥湿化痰,温化寒痰的要药,尤其擅长治脏腑的痰湿,对于痰湿阻滞上泛导致的痰多,喉痒,痰多质稀,有很好的作用。

    其次看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经,具有很好的健脾利水作用,利水即利湿,茯苓甘补淡渗,性平,作用缓和,无寒热之偏,可以治疗寒热虚实各种水湿。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水湿犯益问题。茯苓还能用于脾虚诸症,健脾补中祛湿,可以说是标本兼顾,既能健脾之本,又能祛湿治标的一味药物。配合燥湿化痰的半夏,可有效改善痰多的问题,杜绝生痰之源。

    综上,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祛湿,二者配合,一者祛痰,一者祛湿,还能健脾治本,标本同治,既解决产生的痰湿,又可在源头杜绝生痰,可有效改善由于脾虚寒痰内盛导致的嗓子痰多,总要吐痰,尤其是白痰,清稀痰液,大便稀溏,腹型肥胖,皮肤油脂多等问题。

身体凉是什么原因,已经一年多了

头汗多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