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潮热经方有哪些

时间: 阅读:4924

潮热经方有哪些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3-07-30 20:50:00

出现骨蒸潮热的情况,一般是跟肾阴不足有一定的关系的,建议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六味地黄丸或者是知柏地黄丸等滋补肾阴的中药来进行调理,一般是可以达到理想的改善效果的!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宁吉儿
    回复
    2023-07-30 23:23:19

  • 成都-陈**
    回复
    2023-07-30 23:23:19

    我觉得,每个女性朋友都应该懂一点中医。

    因为,中医调理妇科问题太好用了。而妇科问题的发生,又太频繁了。

    几乎每个女人的一生,都会被不同的妇科问题所困扰,有的是炎症,有的是子宫肌瘤,有的是月经不调,有的是乳腺增生……

    妇科问题,几乎都有一个要命的特征是: 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但是病程长,容易复发。

    那你有没有想过,妇科问题为什么容易复发呢?

    因为妇科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主要问题是体质的问题,体质调理不好,身体会给妇科问题的产生提供土壤,各种妇科问题就像杂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通过中医调理好了体质,就好比把野草连根拔起,没有了让妇科问题产生的土壤,我们的各种妇科疾病自然就会消失。

    妇科类疾病,很多女性朋友都有炎症,得炎症的根本原因是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给炎症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只要湿热体质没有调理好,用药之后,炎症短时间内会好,但是过一段时间,药停了,炎症又会复发。一旦湿热体质调理成了平和体质,炎症也就好了。

    一通百通,乳腺增生也是这样,那么,哪些体质容易产生乳腺增生呢?

    首先是气郁体质。

    这类体质的人是最容易得乳腺增生的。气郁体质的人,多数是由于生闷气,心情不舒畅导致的。治疗这类乳腺增生,就需要疏肝理气。

    然后是血淤体质。

    血淤,而络不通,乳房必有结节,积聚日久,便产生了增生。治疗这类乳腺增生,需要活血化淤、通络祛滞。

    最后是痰湿体质。

    痰聚日久,乳房也会产生结节,造成乳腺增生。治疗这类乳腺增生,就需要健脾化痰。

    中医治疗妇科问题,不仅看的是这个妇科问题,还能看见导致妇科问题产生的更深层次原因。

    就像一个堆满了垃圾的房间里来了苍蝇,有的西医的思路就是把这个苍蝇打死或者赶走;而好的中医能看出来——

    是垃圾引来的苍蝇,垃圾不除,即使把苍蝇都打死了,新的苍蝇也会闻着垃圾的臭味赶过来,只要把垃圾扫走,把房间打扫干净,干干净净的房间,你让苍蝇来苍蝇也不进来了。

    中医看得很深,她不光是盯着这个病症,而是找出这个病症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那具体来说,这三种体质的乳腺增生,《中医十大类方》里说的要用到什么样的方子呢。

    首先,气郁体质的乳腺增生对应的是逍遥散。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的组成是:

    柴胡、芍药、白术、茯苓、当归、生姜、薄荷、甘草。

    使用逍遥散,除了是气郁体质之外,还要对应着逍遥散症,逍遥散症的表现分别是:

    1、胸胁苦满或胸胁痛、腹痛,痛经,经前乳房胀。

    2、往来寒热感(既怕冷又怕热),或月经周期参差不齐。

    3、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浮肿;

    4、脉弦而虚。

    然后,再说血淤体质,血淤体质的乳腺增生,可以用血府逐淤汤。

    血府逐淤汤出自《医林改错》,本方的组成是:

    柴胡、芍药、枳壳、甘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桔梗、牛膝。

    血府逐淤汤是四逆散和桃红四物汤的加味方,而桃红四物汤是调理淤血体质的代表方。

    使用血府逐淤汤,身上要有淤血症,身体淤血症的表现是:

    1、疼痛部位多固定;

    2、出血易凝固,色紫黑;

    3、精神不安,烦躁,甚至发狂;

    4、舌质紫暗,面色晦暗。

    有这些淤血症的乳腺增生,使用血府逐淤汤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没有淤血症就不要使用这个方子了,非淤血症用这个方子,有的会出现全身虚弱感、肌肉软无力等症状。

    ——最后,是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乳腺增生对应的方子是陈皮汤。

    陈皮汤出自河南的名中医吴启尧。

    方子的组成是: 陈皮、夏枯草、王不留行、丝瓜络。

    吴老认为,乳腺增生之患,气血易理,痰邪难除,故非重剂不能胜任。

    陈皮汤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热,散郁结;丝瓜络通络化痰消肿;

    尤其重用陈皮!陈皮,既有健脾燥湿之功,以绝痰湿生化之源,更有理气散结,以消痰核之效,其性虽温,与夏枯草相伍,并无伤阴耗气之弊。

    使用陈皮汤治疗乳腺增生,身上有痰湿症,痰湿症主要有:

    1、腹部肥满、腹部的肉比较松软,肢体肥胖。

    2、舌头胖大、舌苔黏腻,舌苔较厚。

    3、喉咙有异物感、痰多。

    是不是很的意思呢,同样的都是乳腺增生,体质不同,分别对应着三个不同的方子。

    气郁体质的乳腺增生——逍遥散;

    血淤体质的乳腺增生——血府逐淤汤;

    痰湿体质的乳腺增生——陈皮汤;

    这就是中医的精华——有时候,哪怕是同一个病症,根据不同的体质表现,也会开不同的方子;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量身定做”吗?现在很多奢侈品都不敢说量身定做,好的中医却做到了。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医发展得慢啊,因为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中医就不是快销品,她太强调独一无二性和定制性了,没有办法复制粘贴,没有办法批量生产,她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根据你的体质,开一个药方,这个药方就是你的,甚至很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适合你的不一定适合他的,这也是中医的宝贵之处。

    所以,找到一个好的适合自己的中医方子,可是非常难的。如果找到了,请珍惜。

    如果你真的遇见一个好的适合自己的中医方子,你一定会很赞同我说的话。

  • 西安-杜*
    回复
    2023-07-30 23:23:19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地黄

    (本草经疏曰: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根据不同的炮制方法,地黄有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之别。

    对于鲜地黄来说,我们常见的功效,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作用。对于干地黄,我们主要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而对于熟地黄,它和前两个地黄区别比较大,它的功效主要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作用,它的补益作用比较强。而对于干地黄和鲜地黄,它主要是清热凉血的作用。

    临床当中,鲜地黄来说,主要用于热病的伤阴,甚至热病引起了热毒发斑,比如吐血、鼻衄、咽喉的肿痛,我们鲜地黄比较常用。对于干地黄,我们也是用于这种热毒营血,出现了吐血、鼻衄、咽喉肿痛,甚至积伤便秘,干地黄也是常用的,因此干地黄和鲜地黄,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而对于熟地黄,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了,熟地黄在临床当中,主要用于补益类的,主要用于血虚萎黄、心慌、月经不调、崩漏、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遗精,还有眩晕耳鸣、头发早白、脱发等等一些肝肾阴虚的,我们常用熟地黄。对于血虚引起来的心慌,面色晄白我们也常用熟地黄,因此熟地黄主要用于阴虚和血虚的患者。

    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

    干地黄128克,山药64克,山茱萸64克,茯苓48克,泽泻48克,丹皮48克, 桂枝, 附子(炮)各16克。上八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用酒送下,加至20丸,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温补肾气。治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尺脉沉细;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久泄。

    附:地黄丸 家族史

    1.“八味地黄丸”或八味肾气丸 :(组成见上) 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是地黄丸家族中的“祖方”,最早者。

    2.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是八味肾气丸去附子、桂枝而成。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成书于(公元 1114年)。

    3.左归丸: 由六味地黄丸去丹皮、茯苓、泽泻,加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来源于:《景岳全书》(公元 1624 年)

    4.知柏地黄丸: 六味地黄加知母、黄柏而成。 出处来源(《症因脉治》) 成书 1706年。

    5.都气丸: 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而成。出处来源(《症因脉治》) 成书 1706年

    6.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加菊花、枸杞而成。 出自《医级》 综合性医书。清·董西园纂。成书于1777年。

    7.耳聋左慈丸:由六味地黄丸加磁石、柴胡而成。 出自 《饲鹤亭集方》系晚清医家凌奂责令其子凌绶曾编校而成.成书于1892年。

  • 平淡之
    回复
    2023-07-30 22:22:09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一、经方治湿热之法


    摘要:《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书。《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有关湿热证治,《伤寒论》中内容虽较简略,但其有关论述,对湿热的辨证与治疗却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分析如下。


    1、宣畅上焦法


    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之法。


    外感湿热之初 ,病于肌表,症见头痛,身重疼痛,恶寒,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浮而濡。


    由于肺主皮毛,且主一身之气,故治当宣畅上焦肺气,肺气得降,肌表疏达,气机化行则湿化热散。


    《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虽言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乃湿热内蕴,外不得汗越,下无小便渗泄,遏阻胆汁,外渍肌肤所致。


    疸病属湿温范畴 ,以麻黄、杏仁宣肺以畅上焦,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姜枣调和营卫。


    因此,对湿热在表、壅闭肺气者,可以轻宣上焦,畅通气机,外透湿浊,兼清里热,使内外分解。近人治疗皮肤湿疹亦常应用。


    或问:湿温有忌汗之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冥不欲言”,何以更用汗法?


    湿温禁汗乃忌纯用辛温,因辛温助热,蒸腾湿浊,蒙蔽清窍,故当禁用。


    然在表之湿热,又必以“微微似欲汗出”方能解除,不得微汗,病必不除,对于湿热在表,既有不可纯用辛温发汗之禁,又有得汗始解之治,临证当知变通。


    《金匮要略》麻杏苡甘汤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亦用宣肺化湿之法,与《温病条辨》治上焦湿温之三仁汤实有相似之处。


    轻宣肺气,畅达上焦,乃治疗湿热初期,在上、在表之大法, 故吴鞠通指出“凡通宣三焦之方,皆扼重上焦,以上焦为病之始人,且为气化之先。”


    2、升降中焦法


    湿热之邪,由上焦下传,最易迫及脾胃,使中焦升降失司,气机滞塞。


    湿热为病,中焦居多,其由上焦下传中焦的过程中,可以阻遏胸膈气机,出现心中懊憹。


    治疗虚烦不眠之症 ,《伤寒论》用栀子豉汤,用栀子之寒以清热,苦以燥湿泄降,豆豉芳香化湿,辛散宣达,透湿外出,乃为可行之方。


    《温病条辨》之三香汤,在本方基础上,加郁金、降香、瓜蒌皮、桔梗、枳壳,宣上清热,化湿开郁,治疗湿热之邪,“由膜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既能宣畅上焦,使“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又可升降中焦,调理脾胃。


    湿热之邪,阻于中焦,滞于胃肠,中轴失运,可致心下痞满,胃气失降而呕,脾失健运而泻。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苦降辛开,调理气机,寒热并用,以寒清热,苦温燥湿,而达恢复脾胃健运之功,对于湿热中阻,症见心下痞满为主者,均可酌情选用。


    如《温病条辨》治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对阳明暑温 ,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于“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志昏乱”者,亦用泻心汤法。


    由是可见该方加减在湿热病中应用广泛。


    其他如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均可用于中焦湿热交阻,或为腹痛、或为下利、或为呕吐。


    湿痰同类,湿热郁阻,水不运行,亦可痰热互结。


    治疗痰热互结,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见浮滑之小陷胸汤,亦可用于湿热结聚心下之证。王旭高曰“胃居心下”,故心下属中焦。


    《温病条辨》阳明暑温有“脉见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则为湿邪中阻,痰水结聚,致上逆作呕,胃和失降,便闭不调,以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是方苦降辛通,引水下行,清热化痰,燥化湿浊,甚为合宜。


    除此以外,临床上可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湿热黄疸,尤其对重症黄疸,常可取得较好的退黄效果,可知其治疗湿热的作用不可忽视。


    3、渗利下焦法


    湿热为病,有偏于热重者,有偏于水湿为甚者。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趋下焦,此时治当渗利膀胱,使水湿下泄而安。


    所谓五苓散治太阳蓄水,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汗出,脉浮,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呕吐而利,兼头痛、身痛者,即是湿热之证初期偏于湿重者的表现。


    凡外见太阳表证,内有水湿停留者,皆可用本方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亦可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之。


    在湿热病中,五苓散常与他药加减用之,如仲景治诸黄疸,见小便短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即以是方加茵陈而成,宣通表里,清利湿热,具有退黄之功。


    水肿为病,可由湿热引起,刘河间曰“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湿热水肿,用大橘皮汤,即以五苓散加木香、槟榔、滑石、甘草、陈皮、生姜组成,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人会问:湿热相兼之病,何以用五苓辛温之剂?


    此因湿热有偏甚,对热甚者固不可独用,然于湿重者,不予温化渗湿之法,水湿何以得去?


    但临床运用,又当依病情而酌,水湿甚者,或可暂用,先利湿于下,使热势孤立,继而改用清利之法;


    或于是方加减运用,权湿热之偏甚,对湿热并重,或热较偏甚者,当酌加清热之品施治。


    如刘河间治暑热挟湿泄泻的桂苓甘露饮,以五苓散加六一散甘寒淡渗利湿,再加三石清热解暑即是。


    又《温病条辨》治“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的四苓合芩芍汤,也是以五苓散减桂枝,白术易苍术,加白芍、黄芩、广皮、木香、厚朴组成。


    对于“湿温下利”尚有以五苓散加寒水石之法,皆是该方灵活之运用。


    湿热蓄积下焦而津伤阴亏者,当予利湿清热兼滋阴之法。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猪苓汤,以二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利湿清热,阿胶滋阴润燥,标本兼顾,为治疗下焦水湿热结兼阴虚之良方。


    若下焦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胱不泄,腰以下积水为肿,兼阴虚津亏者,《伤寒论》用牡蛎泽泻散方。


    以牡蛎软坚行水,且可存阴,泽泻渗利水湿,蜀漆祛痰逐水,葶苈子宣肺行水,商陆攻逐水邪,海藻软坚化痰,复以瓜蒌根止渴生津,润而不腻,亦为治下焦湿热可鉴之法。


    由上亦知,对湿温忌用滋阴之说,也当具体分析。


    湿温与阴虚虽皆有午后身热,但必察全身症状细加辨识,绝不可混淆,如湿温兼阴虚者,则当配用滋阴之品,然选药当注意用滋而不腻之味。


    4、疏达三焦法


    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三焦与胆分属于手足少阳。


    疏达少阳有利于三焦水道之畅通,为治疗湿热,注重宣通气分的又一重要方法。


    《伤寒论》230条提到服小柴胡汤后,可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就提示了这一问题。


    对于“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肋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则有先用针刺,继用小柴胡汤之法,以疏达少阳,调畅气机,使气化复,腠理开,小便通,湿化热解。


    另外,柴胡桂枝干姜汤常用于湿温之证,已有案例报导。


    目前,临床治疗肝炎及胆系感染而辨证属湿热者,多用柴胡类方加减治疗,也是这一治法的运用。


    5、苦寒清燥法


    痢疾及黄疸多属湿热为病,《伤寒论》对下利及黄疸的治疗,亦为湿热证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苦寒清燥则是其一。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为湿热下利初期兼表热之常用方,乃苦寒清燥兼解肌之法。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用黄芩清热燥湿,芍药敛阴和血,草、枣调中。


    后世治湿热痢疾,常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用,如张洁古之芍药汤即是。


    《温病条辨》治“滞下已成,腹胀痛”的芩芍汤,以是方减草、枣,加黄连、厚朴、木香、广皮而成,苦寒清燥,行气芳化,疏利肠间湿热。


    对湿热下利偏于热甚,症见下重、便赤者,《伤寒论》用白头翁汤,苦寒清燥之功更著。


    《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加黄芩、白芍,加强清燥之功,敛阴和血,缓急止痛,皆为治热痢所常用。


    其治阳明湿热内瘀发黄之茵陈蒿汤,苦寒清燥,且用大黄导火下行,兼行通腑之法。提示了湿热为病,其在腑者,皆当通利。


    病在三焦、在胆、在肠都应适时而用,所谓湿温禁下,亦当具体分析,脾虚者,自不可下,然于湿热积滞肠道胆腑者,气机阻滞,不予通下,邪无出路,病何能愈?


    临床实践证明,茵陈蒿汤之用大黄,小陷胸汤之用瓜蒌,对于黄疸的消退是有积极作用的。


    痢疾滞下不畅,早用大黄、槟榔通下,对于荡涤湿热,避免闭门留寇,是很有益处的。


    6、刚柔相济法


    《伤寒论》所载乌梅丸,可治“蛔厥”之证,为人们所熟知。


    是方“又主久利”,既有大苦大寒之味清热燥湿,又有大辛大热之品温阳化湿,兼以益气补血,酸敛收涩,对于泄泻日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兼有湿热未尽者甚宜。


    如《温病条辨》治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即以本方主之。


    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舌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以椒梅汤主之。


    方由黄连、黄芩、干姜、川椒、人参、乌梅、白芍、枳实、半夏组成,即仲景乌梅丸之法,皆是苦酸辛甘,刚柔相济,柔以救阴,刚以扶阳。


    从而启示我们,湿热久羁,湿以伤阳,热以伤阴,可致气血两亏,故湿热日久之疾,又必须注意救阳护阴,调补气血。


    然又不可纯补,避免湿热残留之邪未尽,缠绵难愈,必须继续酌加清热燥湿之味,以利根除。


    总之,仲景于湿热病,记载虽然简略,但就有关论述与方药运用来看,其治疗湿热之原则与大法已备。


    结合后世医家所论,验之临床实践,足资启悟,甚有补益,值得认真探讨。(时振声)



    二、时方治湿热之法


    湿热证一般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治疗,这是赵老家传的独到经验。


    湿阻为初起阶段,湿邪偏盛,阻滞于中上二焦,尚未化热,或虽热而不盛。治之当以芳香宣化,以展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此治疗湿阻于肺之要诀也。


    若湿阻于中焦,困阻脾胃,则当以运脾气为主,用辛开苦降法,辛开气机,以化湿邪,苦以燥湿泄热,则湿热分消而去。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之法,赵老基本方用:


    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以上数种药物为鲜品,其实这也正反映了中药运用的一个重点问题,鲜嫩、轻灵之品善于走上焦,其在治疗表证、卫分症候的时候是干品无法比拟的)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宜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白蔻仁5克,煨生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末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助中焦。


    证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苔白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


    应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鲜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温蕴热,互阻肺胃。


    症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右脉濡滑且数。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证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右关尺滑而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子3克,炙杷叶12克,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证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热,轻宣化浊。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12克,炙杷叶12克,白蒺藜12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 5克(研冲),鲜西瓜翠衣30克,鲜荷叶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叶6克,黄芩6克。


    【注】益元散:滑石600g 甘草100g 朱砂30g


    【制法】以上三味,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证见: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漾漾泛恶,大便不畅,小便赤黄,苔白滑腻,脉濡滑而沉取有力。


    宜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浊,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白芷3克(后下),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研冲),炒苡米12克,白蔻仁1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八)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夹湿滞,互阻不化。


    证见:恶心呕吐,腹胀矢气,大便不通,小溲艰涩。舌苔白腻,根部垢厚,脉濡滑,关尺有力。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12克(后下),鲜藿香6克(后下),香豆豉12克,山栀5克,老陈皮5克,佛手片10克,槟榔10克,杏仁10克,前胡6克,通草3克,煨姜2克,酒军0.5克,太乙玉枢丹1克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汤送下,先药服(此定呕法)。


    (九)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症状大轻,余热未除,湿热积滞退而不净。


    证见: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舌苔腻根黄厚,脉象濡滑,右侧关、尺滑且有力。


    宣泄化余邪而通胃肠。


    白蒺藜10克,粉丹皮6克,香青蒿1克,枳实3克,鲜杷叶12克,保和丸15克(布包),全栝楼30克,知母6克,炒苡仁12克,山楂炭12克,杏仁10克,茵陈12克,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黄末各1克,上三味共研末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十)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运化欠佳。


    证见:胃纳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脉濡滑缓弱,按之弱而无力。


    宜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克,丹皮6克,香青蒿0.5克,甜杏仁10克,建曲12克,鸡内金10克,冬瓜子20克,茯苓皮15克,生熟谷麦芽各12克,香砂枳术丸12克(布包)


    本文时方部分来自:赵绍琴

晚上睡觉做梦对人身体有影响吗

红豆杉果实泡酒有什么治疗作用和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