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扭转痉挛怎样治疗
查看扭转痉挛怎样治疗
最佳回答
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一些疼痛,极不舒服的症状。如果患者出现了肠梗阻的现象,需要使用消炎治疗,必要的时候需要实施一些禁食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表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改善,并且在治疗期间建议患者调整放松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病情尽快的恢复。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周口-李**
回复
-
武汉-严**
回复
需要带孩子去看看医生,接受医生的现场检查、评测、问询,明确孩子的诊断及可能的原因,再考虑相关康复干预措施。
(湖南省儿童医院颜华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姜齐
回复姓名:盈盈
地区:陕西省宝鸡市
性别:女
年龄:18岁
入院诊断:1、扭转痉挛
2、脑性瘫痪
病因:患者扭转痉挛,脑性瘫痪伴肢体不自主扭动
病史:头颅、四肢不自主扭动16年,患者系第2胎第1产,家中顺产,分娩顺利,无缺氧,出生后10天出现“黄疸”持续10天后黄疸消退,于当地治疗,母亲喂养,按时添加辅食,6月大时患者因“感冒”导致高热,有“肢体抽搐”史,恢复良好后再无肢体抽搐,1岁时家属发现患者行走不稳,右下肢不自主上屈,左下肢可站立,肢体出现不自主扭动。
查体:患儿神志清楚,精神可,苦笑,鬼脸面容,双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双上肢2级,腰腹部2级,左下肢2级,右下肢3。腱反射减弱,共济检查不能配合,双手粗大抓握差,精细活动不能,大小便正常但不能自理,能翻身,能坐稳,辅助下站立、辅助下行走,步态姿势异常,步态不稳,吃力,易跌倒,反复不自主出现紧张、惊吓及激动等颈后仰摆动,左上肢直旋转前伸,右上肢强直旋转后伸,安静及睡觉时减轻。稍有声音、皮肤接触刺激后再次出现肌张力增高,四肢不自主扭动。
治疗:入院后明确诊断,手术指征符合,完善术前相关检查,于2016年05月20日在全麻下行“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术”
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双下肢畸形明显减轻。术后第三天,给予患儿家属床旁康复指导,双下肢肌力训练及牵拉训练,并嘱患儿积极训练。
出院时情况: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嘱其门诊随访;院外继续康复训练;术后10-12天颈部切口拆线。
-
逍遥子
回复我院神经外科针对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症、痉挛性斜颈等,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大部分患者对扭转痉挛与痉挛型脑瘫、强直性脑瘫、痉挛性斜颈等疾病容易混淆,其实扭转痉挛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组以躯干或(和)四肢发作性肌张力扭转性增高为表现的锥体外系疾病。
扭转痉挛患者特点?
1、患者的胆量非常小。
2、四肢的肌张力非常高。
3、头向一侧后下方扭,上肢向后侧扭,下肢向外侧扭。
4、语言的改变,发音为‘喉音’。
扭转痉挛应该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扭转痉挛的药物治疗是对症性的,其目的是改善功能,减少异常运动,减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药物治疗的疗效也很难正确评价,原因如下:扭转痉挛为一种少见疾病很少有大宗治疗结果;缺乏双盲性对比分析;扭转痉挛自发性的短暂缓解影响药物疗效的评判。常用的药物包括:
左旋多巴类:
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巴反应性痉挛可明显改善症状,通常小剂量即可有效。左旋多巴类药物对其他类型的扭转痉挛效果较差。
抗胆碱能药:如苯海索(安坦)、三乙芬迪(trihexiphenidyl)等。抗胆碱能药物可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无效时选用对继发性扭转痉挛有较好疗效。
GABA能药物:如氯苯丁氨酸(巴氯芬,Baclofen),可对三分之一的扭转痉挛患者有帮助5~40mg/d,分次口服。对于继发性痉挛伴有疼痛和僵直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鞘内注入Baclofen,但此法的长期疗效未得到证实。
其他药物:如中枢性肌松剂、安定类(氯硝西泮、氯羧安定)、止痛药等均可能缓解本病的某些症状,抗多巴胺能类制剂的应用存有争议,因为有可能诱发肌僵直。
2、外科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DBS可以有效地缓解肌张力障碍,改善扭转痉挛患者的症状。而且DBS具有可逆性和可调节性等优点,对组织无永久性损害,刺激靶点包括Vim核、Gpi、STN、Vop等,刺激频率130~180Hz左右,可单侧手术,也可双侧同时植入电极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