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的舌象是什么
丹痧的舌象是什么
最佳回答
一般这种情况会出现有舌头红点,同时有可能还会导致小便短刺或者还会出现有舌尖发红的一些症状,首先平常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导致更加的严重,一般可以做下放血疗法治疗促进恢复,也可以做一下中医的刮痧疗法。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逍遥子
回复
-
宁吉儿
回复唯一能帮到你的就是把两本讲稿的内容提要贴上来,你自己在考虑一下:
中医讲稿系列-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大部分。"上篇总论"分为六章,分别讲述了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温病的治疗等内容。为使读者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与温病学形成有关的历代主要著作及几位温病学名家的学术观点,书中对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较详细的讲解,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中篇各论"分为八章,分别讲述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八种温病。在每个病种里,都分别讲述了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与辨证论治。书中对每个证候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方剂也作了详细的阐释,还对某些相疑似的方证作出了鉴别分析,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二。为了使读者对每个病种的传变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书中在每个病种后都附有传变规律及证治简表,使读者一目了然,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三。"下篇温病学名著选讲"分为二章。第一章"《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重点阐发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第二章"《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重点介绍了《温病条辨》的体例及编写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思想的核心。这两章的讲述,较少引用前人的评注,主要是介绍我本人学习叶、吴两位温病学家著作的读书心得及用于指导临床的体会,这是本书的特色之四。
孟澍江温病学讲稿(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二辑)
孟澍江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的温病学专家,是我国现代温病学的开创者和现代温病学课程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本讲稿的内容以《温病学》五版教材为基础,体现了孟教授对温病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以及为更好地把温病学的"三基"传授给学生而对教材进行的改良。
王灿晖温病学讲稿(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重点学科“温病学”学科带头人。在长期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王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金寿山温病学讲稿
本讲稿是金老在上海市首届中医研究班的讲课录音,并参考吴敦序老师的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本讲稿广征博采,脉络分明,上溯《内经》、《伤寒》,下贯明清各家,间参个人心得,内容既十分丰富,又切以实用。
张之文温病学讲稿
张之文教授是全国著名温病学家、成都中医药大学名师,长期从事温病学教学和临床工作,对中医温病学有高深造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温病学科享有盛名。本讲稿是在张之文教授面向全国温病师资培训班、研究生、本科生等层次的讲课内容基础上,整理提炼而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温病学的发展简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中篇主要介绍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丹痧,尤其是结合名家认识和自身临床体会,突出辨证分析和临床运用;下篇主要介绍温病学代表性古代名著,选取叶天士《温热论》和薛生白《湿热病篇》部分条文进行阐释。全书内容精炼,辅以表格、图示,并附有舌象、斑疹白疒咅等照片,便于教与学。
本书内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反映了张教授独到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同时也反映了其学术成果和独到的见解及体会。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习温病学参考,亦可供有关教学工作者参考。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第2版)
本书(第2版)在保持第1版框架及内容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梳理完善。本书分五篇。第一篇为基础理论,对温病学发展史、温病的概念与特点、病因与发病、辨证、诊法、治疗与预防等予以论述。第二篇为温病证治,详述了14种四时温病与温疫的中医证治。第三篇为现代疾病证治,对44种现代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证治予以阐述(删除了1版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3种,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人类猪链球菌感染和手足口病4种),且能结合现代研究最新成果,并充分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凸显了时代特征。第四篇为名家名著选介,介绍了18位古代温病名家的学术观点及成就,精选了23种古代温病名著予以诠释(较1版减少4种),旨在为从事温病学习与研究者提供文献参考。第五篇为学术研究与展望,反映了最近10年温病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指出了温病研究的思路与方向。本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体现了高级、权威、实用、创新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温病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进展及新成果,也反映了各位参编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是现今内容最全、体例最新、论理最深、文献最精丰富且实用的温病学参考书。书末附有方剂汇编和试题精选答疑,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教学的必备案头书,也可供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参考。
-
太原`赵**
回复【答案】:D
丹痧,即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其舌象表现为病初舌被白苔,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为白草莓舌;以后白苔脱落,露出鲜红舌面,舌乳头红肿明显并持续存在,称红草莓舌。另外,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也可见草莓舌(D对)。镜面舌,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主胃气、胃阴枯涸;舌色晄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白光白舌,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均属病危难治(A错)。地图舌,属于剥苔范畴,一般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B错)。红绛舌,若苔质焦黄干燥,见于邪热深重,胃肠热结;若苔质黑而干燥,见于热极伤阴;若苔质为无苔见于热入血分,阴虚火旺(C错)。霉酱舌指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E错)。
-
姜齐
回复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一般分邪侵肺卫、毒炽气营、疹后阴伤三型论治。
1.邪侵肺卫
(1)证候 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可见丹痧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2)治则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3)主方 解肌透痧汤加减。
(4)方药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荆芥、蝉蜕、浮萍、豆豉、葛根、连翘、僵蚕。
乳蛾红肿者,加土牛膝根、板蓝根清咽解毒;颈部淋巴结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清热软坚化痰;汗出不畅者,加防风、薄荷祛风发表。
2.毒炽气营
(1)证候 壮热不解,烦躁不宁,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2)治则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3)主方 凉营清气汤加减。
(4)方药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黄连、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鲜竹叶、玄参、连翘。
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烂者,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泻火;若邪毒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等,可选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3.疹后阴伤
(1)证候 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一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2)治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3)主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4)方药 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甘草、扁豆、桑叶。
若口干、舌红少津明显者,加玄参、桔梗、芦根以增强养阴生津,清热润喉作用;如大便秘结难解,可加知母、火麻仁清肠润燥;低热不清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鲜生地以清虚热。
发生心悸、痹证、水肿等证候者,参照有关病证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