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推拿能好了吗
手足口推拿能好了吗
最佳回答
手足口的患者通过推拿并不能够好,首先说它是一种病毒性的传染疾病,尤其是6周岁以下的优秀,还是特别容易导致被传染的,我建议出现这种疾病状况的时候,还是应该及时使用药物的方式去进行治疗的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松柏友
回复
-
江苏-吴**
回复1 手足口病高烧几天能好
如患者没有并发症的话,一般3—7天左右就能退烧痊愈。
因手足口病引起的发高烧问题,在病情初期,通常是正常的病症现象,因为像手足口病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需要通过发烧这种病症来诱发疹子,多半患者经过发高烧这个过程后,手、足、臀部就会冒出疹子,如之后患者没有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等严重病症现象的,通常轻微病症的手足口病患者发高烧的情况在病程的3—7天左右就能退烧痊愈。
2 手足口病高烧怎么办1、物理退烧得了手足口病的宝宝,如果精神状态还好,病情起初出现发高烧的现象是比较正常的,家长们不要过于惊慌,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物理退烧:
(1)减少衣被
发烧时切记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盖太厚的被子。这种传统捂汗”的方法不利于散热退烧,反而会因过热导致高热惊厥。
(2)多喝水
多喝水有助于发汗散热,此外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机体丢失的水份。
(3)多通风
孩子发烧期间,室内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屋内通风,家长们要打开门窗,多通风散热,有助于孩子高烧降温,但也要注意不要开空调太久,以免着凉感冒。
(4)冷敷法
这个方法简便易行,用冷毛巾敷在前额,毛巾变热后再用冷水浸后重新敷用。对年长儿可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更好。
(5)温水拭浴
用温水(37℃左右)擦拭颈部、四肢、腋窝。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另外水份由体表蒸发时,也会散失一部分热量。
(6)退热贴
小儿退热贴是通过凝胶中水份汽化将体内的过多热量挥发出去,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让儿童健康安全降温,适用于三月龄以上各类人群。
用法: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直接敷贴于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一天一至三次,每贴可持续使用四小时。
(7)小儿推拿退烧
第1步:开天门100次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推50一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第2步:推坎宫100次
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呈一横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50~ 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图1
第3步:运太阳100次
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
操作: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一100次。
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一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力。如下图2。
第4步:揉耳后高骨50次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六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揉30~ 5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2。
图2
第5步:清天河水300次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清天河水。推300一5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如图所示。
如采取上述物理方式降温效果不明显,患儿还存有发烧症状且精神状态不加的,需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指导建议服用退烧药,通常服用退烧药后30分钟之内起效,帮助宝宝快速缓解不适,避免由高烧引起的潜在危害。
备注
(1)一般来说,当宝宝的体温在38.5℃以下时,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时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考虑吃退烧药。
(2)退烧药起效时间一般在30分钟~1小时之间,再次服用的时间隔间在4~6小时。所以,就算服用退烧药后效果不明显,也不要马上给宝宝更换服用其他退烧药。否则会引起药物过量,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3、定期检测体温在手足口病发烧病情中,会有反复发烧的现象,家长们在发烧期间要每隔1—2小时给孩子量一次体温,看是否再次发烧,不发烧时,可每隔4小时检测一次体温,看有无反复发烧现象。
3 手足口病高烧饮食推荐1、甘蔗马蹄汤做法:马蹄10个,甘蔗2节。甘蔗去皮切片,马蹄去皮切片,一并放入锅中,加水熬煮半小时即可饮用。
作用:甘蔗富含水分及糖分,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滋阴润燥,主治高热烦渴、口干舌燥。而马蹄同样性寒,可清热泻火、利尿通便。两者结合,可缓解发热、口渴舌干、烦躁不安等症。
2、红枣苹果汁做法:红枣10颗,苹果1个,水30毫升。先将红枣、苹果清洗干净,苹果再用开水略烫备用。然后红枣倒入锅,加水用微火炖至烂透。再用小刀将苹果切成两半并去核,用搅拌机将苹果打成泥。最后将苹果泥倒入锅中略煮,再过滤后给宝宝食用。
作用:红枣和苹果都是非常有营养的食物,在宝宝发烧的时候食用可以有效的给宝宝补充营养元素,增强抵抗力,缓解宝宝发烧的症状哦。
3、瘦肉小米粥做法:小米50克,瘦猪肉50克。先将小米洗净后,用冷水泡2个小时。然后将瘦猪肉剁成肉糜,加少许精盐(一岁以下不加),搅拌后放入碗中,入蒸锅蒸熟。最后将小米放入锅中,加水后微火熬煮至半熟,再将蒸熟的肉糜放入锅中,继续熬煮,直至成稠粥。
作用:瘦肉小米粥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易于咀嚼,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宝宝在发烧的时候食用可以有效的补充营养,缓解病症,增强抵抗力。
4 手足口病高烧需注意1、有无惊厥现象如果宝宝发生高热惊厥,爸爸妈妈务必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要将宝宝身体挪到安全、宽敞的地方(比如床的中间位置,不要放在床边沿、沙发上),以免宝宝在抽搐时掉下来。将宝宝身体缓缓放平,并将宝宝挪动成侧卧位。把宝宝可能会碰到的所有坚硬或尖锐的物体都拿开。比如宝宝手上戴的手镯、脖子上的项圈、床边的水杯等等,统统不要放在宝宝身边,以免伤到宝宝。
解开宝宝外套上的衣扣,不要让宝宝被衣服绷得紧紧的,这样不利于发生惊厥的宝宝顺畅呼吸。
2、有无呕吐、抽搐现象如宝宝发生高热有呕吐、抽搐现象的,要及时用毛巾或纸巾擦去宝宝的呕吐物,并仔细观察宝宝的嘴巴。鼻子里有没有呕吐物或其他粘液残留,发现残留物要及时清除干净,以防宝宝发生窒息。
宝宝抽筋、四肢僵直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要按着宝宝的脑袋不放,或者试图掰开宝宝的双手双脚。宝宝惊厥时的动作爸爸妈妈还是不干扰的好。
3、是否持续时间过久一般来说,惊厥在2—3分钟后就会自动缓解,爸爸妈妈过多用外力控制宝宝反而是不对的,只要保证宝宝呼吸顺畅,其他无需过多干预,待宝宝自然平静后再就医是最好的做法。但如果宝宝惊厥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或伴有呕吐、脖子强直、呼吸困难或极度嗜睡的问题,就应该立刻叫救护车带宝宝去急诊部。
另外如果患者反复高烧不退,也需要紧急就医,防止病情往重症方向发展。
4、是否反复发烧发烧本身就是孩子体内有病毒,孩子自身也在抵抗病毒,一次是不会解决问题的。4—6个小时之内温度还是会再上去的,家长们要留意反复发烧的症状,但基本4—6次之后,孩子的温度就被控制住了,如孩子反复发烧39.5℃以上,一定要去医院,4—8小时之内不会对大脑有损伤,但时间越长对孩子越不好,会诱发脑膜炎、脑炎等重病。
-
宁吉儿
回复1 手足口病一般几天退烧
一般7天以内能退烧。
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情轻微的患者,在发病后的一周左右即可痊愈,通常病期间孩子发烧的情况也会在这一周以内消退,大多数孩子都是发烧2—3天后就基本不发烧了。
2 手足口病发烧病程1、潜伏期—发病期症状多数手足口病的患者在发病后立即出现咽痛、发热,体温多为38℃左右,类似感冒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很快在口腔颊黏膜、齿龈、舌和腭部出现小疱疹,继而破溃形成小溃疡,状如口疮,有明显灼痛。
2、发病1天—2天后手足远端出现芝麻或米粒大小、灰白色不透明、圆形小水疱,数量达数个或数十个,呈离心性分布,不疼,不痒或有轻度痒感,皮损分布在手掌、足底、臀部、腋下等处。
3、发病3天—5天后此时身体各部位的疱疹液体开始吸收萎缩,干燥脱皮,出现好转迹象,多半患者的发烧症状也在5天以内就体温正常了。
4、发病5—7天后手足口病的患者发病在5—7天后,若病症轻微的,通常已表现出基本痊愈的现象,如疱疹消退、红疹消失、体温正常了,若此时还伴有发烧等症状的,说明可能疱疹已有感染,或是因护理不当造成了菌性肺炎、呼吸道感染等发烧病因。
3 手足口病发热是正常病症现象大部分得手足口病的宝宝,之所以会发烧,是因为类似手足口病这样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会通过发烧而引发身体长疹子,而且此时的发烧,只要不是高烧,都是正常的病症表现,这是我们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在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保护机制,家长们在遇到宝宝手足口病发烧38.5度的情况下,只需采取以下物理方法退烧即可,无需过度担心。
4 手足口病发烧物理退烧方法1、多喝水、减少衣物多喝水、多小便是一种很好的带走体内热量的方法,建议少量多次喂温开水,或适量给予口服补液盐,让身体出汗或排尿以助降温,同时避免脱水。然后将宝宝置于室温24℃左右的环境中,保持房间通风透气,同时减少衣物,但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有畏寒、寒颤,就不能减少太多衣物,而是需要适当保暖。
2、温水擦浴用温水擦拭全身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水的温度32℃—34℃比较适宜。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等处。对于高热或者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温度太低孩子不容易接受。
3、温湿敷将数块小毛巾浸入30℃左右的温水中取出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宝宝额前、腋下、颈部以及腹股沟区,可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毛巾,每次大概持续10分钟。
注意
此方法适合宝宝体温较高时使用,当宝宝处于手脚冰凉、寒颤发抖时禁用,同时将室温保持在舒适的温度,以免宝宝着凉。
4、贴退热贴沿缺口撕开包装袋,取出贴剂,揭开透明胶膜,将凝胶面直接敷贴于宝宝额头或太阳穴,也可敷贴于颈部大椎穴。不同的品牌可能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父母可以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每天1-3次,降温效果可持续4—6小时。
但退热贴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感觉舒服一些,只是一种辅助措施。
注意
贴时不要碰到宝宝的头发、眉毛、伤口、眼部及皮肤有异常的部位。虽然退热贴效果缓慢,但是如果宝宝感觉舒服一点也可以适当使用。
5、小儿推拿退烧适用年龄:6岁以下婴幼儿。
第1步:开天门100次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推50一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第2步:推坎宫100次
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呈一横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推50~ 1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1。
图1
第3步:运太阳100次
位置:眉梢与眼角延长线相交处,眉后按之凹陷处。
手法: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
操作:用中指指端运,称运太阳。运50一100次。
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一120次为宜,运时向耳廓方向稍用力。如下图2。
第4步:揉耳后高骨50次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六位,上,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揉30~ 50次。
要领:操作时用力应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应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如下图2。
图2
第5步:清天河水300次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上至肘横纹上呈一条直线。
手法:推法。以食、中指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称清天河水。推300一500次。
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为每分钟200一300次。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