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病毒
岁半
病史:2007年2月17日得过病毒性心肌炎
一直感冒发烧,有时低烧,有时高烧,打了快到14天的更昔洛韦针,有9天没有发烧,前几天天气变冷又在发烧,还有点咳嗽,我真不知道还要不要在打,在打我的孩子都打了一个月的针了,我都快急死了,是不是这个病不能感冒呀?怎么做才能不让他感冒呀
最佳回答
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通常因感染EB病毒所致。建议继续打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孩子的发热、咳嗽考虑与天气变冷而又感冒了有关。孩子经常得病,应该考虑是否为免疫力低下,建议给孩子查个免疫功能看看,如果真的有免疫功能低下,可以给孩子打免疫球蛋白以增强抵抗力的。除了可以打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抵抗力外,日常的保健和调护是重要的。俗话说“三分药医,七分调理”,就是说预防胜于治疗,对孩子加强调护是重要的。在天气出现变化时请及时对衣被添加或减少,有汗要及时擦,等孩子大些的时候,要教育其不要过于剧烈运动。如果孩子平时出汗多,特别是头颈部出汗多,可以用中成药玉屏风冲剂治疗以减少出汗,从而减少着凉的机会。还可以带孩子到中医院的的推拿科请医生做做小儿捏脊,可以增强免疫力,顺便学会了自己给孩子做,只要每天早晚各做五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后您就会发觉孩子病少了。最好能够坚持到孩子上小学。有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从小儿捏脊化来的:用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三个手指做,就是从尾骨开始,中指放在脊柱上,其余两指也紧贴脊柱旁的皮肤,三指一起沿脊柱向上抹擦,重复多次,持续时间五分钟,早晚各做一次。这样做效果也是不错的。这是不少家长反馈说有效的。但愿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逍遥子
回复
-
宁吉儿
回复您好,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急性,可有发烧,咽痛,颈淋巴结肿大,肝脏轻度肿大,溃疡,血中有异常标志的淋巴细胞,发病的儿童多见,以春秋流行。
病因:
(一)传染: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症状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
(三)咽痛: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
(五)皮疹。
(六)神经系统症状。
-
北京-梁**
回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BV)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病原学]
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
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但在培养的淋巴细胞中用免疫荧光或电镜法可检出本病毒。EBV有嗜B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淋巴细胞转为淋巴母细胞。
EBV有五种抗原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和核抗原(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
(二)传播途径 80%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存在,恢复后15~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更多见。6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本病的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后可能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后侵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继之累及淋巴系统和各组织器官。由于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故极易受累。B淋巴细胞感染后增生活跃,其抗原性发生改变,后者可引起T淋巴细胞防御反应,形成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直接破坏受染的B细胞。这种细胞免疫反应是本病病程呈自限性的重要因素。B细胞受破坏后释放自身抗原,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淋巴网状组织的良性增生。肝脏有各种单核细胞浸润,枯否氏细胞增生及局灶性坏死。脾肿大,脾窦及脾髓内充满变形淋巴细胞。质脆、易出血,甚至破裂。淋巴结肿大,不形成脓肿,以副皮质区(T淋巴细胞)增生显著。全身其它脏器如心肌、肾、肾上腺、肺、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有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天,一般为9~11天。起病急缓不一。约40%患者有前驱症状,历时4~5天,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状。
(一)发热 高低不一,多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二)淋巴结肿大 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直径1~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
(三)咽痛 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和阻塞少见。
(四)肝脾肿大 仅10%患者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
(五)皮疹 约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亦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
(六)神经系统症状 见于少数严重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90%以上可恢复。
其它尚有肺炎(5%)、心肌炎、肾炎、眼结膜充血等。
病程多为1~3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仅为1~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
-
xuzhujun728
回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和脾肝肿大,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和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常呈散发,多见于集体儿童和青少年。经口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直接飞沫传染是主要传播方式。四季皆有,晚秋至初春多见。本病属中医“温病”及“瘟疫”范畴。温邪自口鼻入,可见卫气营血各段见症,单一出现较少,诸症交错常见。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5~15天。起病可急可缓,表现变化多端,差异较大,少年重于幼儿。
①发热:热型不一,体温波动在39℃左右,持续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
②咽峡炎: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易被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因局部水肿致喉梗阻者罕见。
③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主要特征,与发热同时出现,以颈淋巴结急性肿大最常见,两侧不对称,尤以左侧颈后多见,轻压痛,无粘连,不化脓。约80%病人可触及肱骨内上髁淋巴结。热退后数周到数月消肿。
④脾肝肿大:多数病人可触及脾脏1~3cm,轻压痛。少数有肝大及压痛,重者可出现黄疽,甚至肝昏迷。脾破裂罕见。
⑤皮疹:幼儿多见,出现在病程第4~10天,常为风疹样红色斑丘疹。用氨苄青霉素后,皮疹的发生率可达80%,应予避免。
⑥其它系统症状:全身各脏器都可受累。婴幼儿以支气管炎和肺炎较常见。在急性期可发生心肌和心包炎。少数病人在急性期或其前后可有脑膜炎,多发性神经根炎或颅神经麻痹等表现。后期偶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个别病人可见血尿,蛋白尿和管型。
2.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淋巴细胞总数增多和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具有诊断意义。
②血清嗜异凝集试验:1:40以上为阳性反应。一般在病程第2~3周达高峰,持续数月,但4岁以下小儿很少阳性。
③特异性EBV抗体检测:97%的病人可产生由病毒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所致的特异性IgM-VCA抗体,滴度≥1:80为阳性,表示急性感染或疾病持续活动,它出现早,持续3~6个月,故可明显提高非典型病例的诊断率。
④肝功能:75%病人有不同程度损害,多于5周内恢复。
[鉴别诊断]
1.发热应与伤寒、风湿热鉴别。早期以咽峡炎为主时,应与渗出性扁桃体炎鉴别。
2.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应与结核病,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等鉴别,必要时做淋巴结活检或骨髓穿刺明确诊断。
3.巨细胞病毒感染:相似表现有发热、脾肿大、典型血象改变及肝功能异常等,无咽痛和淋巴结肿大,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阴性。
4.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短期(1周内)发热,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肝脾和淋巴结一般不肿大。血象中白细胞显著增高,淋巴细胞占60%~97%,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异形淋巴细胞不高。嗜异凝集反应阴性。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①温邪袭表:
[主证] 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颈淋巴结大,或见皮疹,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清热达邪。
[治病秘方] 儿科69-1号。
②热毒炽盛:
[主证] 壮热不退,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甚则溃烂,神萎嗜睡,甚或神昏谵语,颈强抽搐,大便于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解毒利咽,清心开窍。
[治病秘方] 儿科69-2号。
③肝胆湿热:
[主证] 发热缠绵,身倦乏力,肢体困重,脘痞腹胀,恶心呕吐,甚或身目俱黄,肝脾肿大,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
[治法] 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治病秘方] 儿科69-3号。
④正虚邪恋:
[主证] 低热盗汗,消瘦纳呆,面色不华,神疲气短,肝脾尚大,舌质淡紫,脉细无力。
[治法] 补益气血,清解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