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中药分别是什么,那个是高良姜
发现药店捡错了,发现多捡错药了,发现多捡错药了
最佳回答
鉴别高良姜要点:一是根茎圆柱形,红棕色,具波状珂节;二是质韧、断面纤维性。三是气芳香,味辛辣。而混淆品大高良姜,则较高良姜粗大,色浅棕,质泡,断面淡红色,气味不如高良姜浓郁。小高良姜则根条细小,色褐紫。三者比较,极易区别。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
姜齐
回复高良姜的网络解释是:高良姜(草药)高良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高良姜的网络解释是:高良姜(草药)高良姜,中药名。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结构是:高(上中下结构)良(上下结构)姜(上下结构)。 拼音是:gāo liáng jiāng。 注音是:ㄍㄠㄌ一ㄤ_ㄐ一ㄤ。
高良姜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细毛,花白色。块根可制健胃剂。
二、引证解释
⒈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细毛,花白色。块根可制健胃剂。引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草语·高良_》:“高良_,种自高凉,故名。不曰‘凉’者,言为_之良也。其根为_。”
关于高良姜的成语
姜桂余辛_姜呷醋咬姜呷醋熬姜呷醋姜桂之性老鼠搬姜
关于高良姜的词语
姜桂之性姜桂余辛情重姜肱老鼠搬姜良辰吉日良家子熬姜呷醋敬姜犹绩痴鼠拖姜良工苦心
关于高良姜的造句
1、结论:该方法可有效鉴别高良姜,并评价质量。
2、实验结果表明:乔松素、白杨素和高良姜素是中国蜂胶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
3、对不同高良姜样品计算相似度,量化各样品指纹图谱之间的差异。
4、结果运用聚酰胺柱层析-次分离,获得有效成分高良姜素。
5、高良姜,泰国罗勒,卡非尔薄荷叶,柠檬香草,珍珠般大小的薯粉,不加糖的椰奶在亚洲市场都买的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高良姜的详细信息
-
艾江
回复姜不仅是一味调味料,也是中医中重要的药材,姜最早药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讲的是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后世衍生出很多姜制成的中药,功效作用不大相同,本篇让我们看看中医如何用姜。我们就按入药使用的顺序来吧。
第一位,就是 干姜 了,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干姜的功效有温中散寒,温阳通脉,温肺化饮,是一味温里药,常用于治疗脘腹部冷痛,寒饮喘咳,呕吐腹泻,脉微肢冷等。常与附子合用,方药举例: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汤,小青龙汤,驻车丸等。其中理中丸出自《伤寒论》,方药有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腹痛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比理中丸多了一味大热的附子,温里作用更强,原文记载“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有增加了入房腹痛,手足厥冷,食冷犯寒等证。
四逆汤同样出自《伤寒论》,方中只有附子,干姜,炙甘草,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对付阳虚欲脱,四肢厥冷的亡阳证,病情危重之下,四逆汤比野山人参好使。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四逆汤都是取其温里散寒的作用,而小青龙汤同样出自《伤寒论》,用得却是干姜温肺化饮的效果,小青龙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水饮痰饮咳喘之证。
再说 生姜 ,生姜在《伤寒论》中使用很多,生姜大枣的组合出镜率很高,后世医家陶弘景在他的《名医别录》里记载:“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跟干姜相比,生姜解表散寒作用更强,适用于风寒表证,而干姜温里效果更好,适用于中焦脾胃虚寒证。
不仅如此,生姜还可以解鱼蟹毒,还可以解生半夏的毒,生姜与半夏也是较为经典的搭配,《金匮要略》记载:“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并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
《伤寒论》开篇第一方,桂枝汤,用于外感风寒、风邪导致的头痛,发热,出汗,恶风等症。用得就是生姜,大枣组合。
炮姜 是干姜与热砂同炒,炒至表面鼓起,呈棕褐色所得的产品,最早也是出自《伤寒论》,性热,味辛。归脾、胃、肾经。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主要用于阳虚失血,崩漏,腹痛,吐泻等。《金匮要略》中记载甘草干姜汤,其实用得就是炮干姜,用此方治肺中虚冷的肺痿,以吐涎沫,小便数为主证;不咳为鉴别诊断要点。原文引用如下“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炮干姜比干姜温阳守中效果更强,发散力更弱。
姜炭 最早记载于宋朝,是姜炒炭形成的炮制品,其实也是炮姜的一种分类,但是炒炭后的姜,更偏向于止血,因为木炭本身的一大功效就是止血。关于姜炭止血,历代许多医家都有论述,我更认同《本草经疏》的讲法,“其言止血者,盖血虚则发热,热则妄行,干姜炒黑能引诸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而热退,血不妄行矣。”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也要求将姜炭从炮姜中区分出来:“姜炭温经止血.主治吐衄崩漏,阴虚失血”。
高良姜 严格来说不是干姜制品,因为它是来自于高良姜植株,性热味辛。作用温胃散寒,止痛止呕。高良姜最早记载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是一味暖胃良药。《别录》记载其“性温,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总结 ,生姜,干姜,炮姜温里作用逐渐增强,散寒作用逐渐减弱,姜炭偏于温经止血,高良姜虽为近亲,主要功效与干姜相近,但高良姜偏重于温里散寒,干姜偏重于回阳救逆,高良姜偏性更大,不宜久服,所以高良姜被陶弘景归入中品药,而干姜是上品药。你还知道什么姜制品,欢迎留言讨论!
本篇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杏林,一个爱好钻研的小中医,欢迎加入我一起交流学习!
-
李雲松
回复数日前遇一胃痛患者,诉胃部胀痛、冷痛,畏寒喜热,得热觉舒,有过食寒凉的诱因,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考虑其为寒凝胃脘、气机阻滞所致,因其表示服汤药不便,便推荐她至药店买中成药服用。
胃寒冷痛,我给她推荐什么药呢?我推荐的是良附丸。良附丸是治疗寒凝气滞、寒邪客胃的基础方,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
很多人会问,中药里姜的种类有那么多,生姜、干姜、炮姜、高良姜,它们有什么区别呢?这些姜容易混淆,“姜”还是老的辣啊!
古人对这些姜的是这样概括的:“ 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
生姜:用鲜品,家中厨房常见,味辛性温,长于发散外寒,又能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
干姜:为母姜的干燥品,即将生姜晒干后便得干姜,性辛温热,走散之力已减,温中之功为强,为治疗脾胃寒证之要药,并能回阳,温肺化饮;
炮姜:经过火炮,辛减转苦涩,可止痛、止呕,炒炭后可温经止血,为治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要药;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具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似干姜而温胃之功过之。
干姜与高良姜均属辛热温里之品。都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的作用,皆可用于院腹冷痛、恶心呕吐之症,干姜温中而能止泻,并有回阳和温肺化饮之功;而高良姜则散寒止痛的效力强于干姜,并无回阳和温肺化痰之功。这是两者的异同点。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饮食随性,容易不小心伤了胃。若不小心出现胃寒冷痛,不妨备一些良附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