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开的中药怎么喝??
医生开的,说开一个星期的量,早晚第一次,我取药时,是14剂。但是我看药包上写着1剂分2次喝?有点晕,
最佳回答
可能是医生开多了,一剂药就是一袋药一般是一天量,分早晚2次服用,煎药前先清洗药物,再用冷水浸泡30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水刚好没过药物,煎时分煎两次,最后把两次药放在一起,再分两次服用就可以了。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就是那个人
回复发病的时候感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你的症状从中医角度看,是气虚和血糖过低引起的,中药的调理需要补气血养阴的,吃的中药是属于补益药,补益药,需要在饭前服用,便于药性很好的吸收,发挥药效。眩晕症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忌吃绿豆、萝卜,山楂;不饮茶,因为绿豆、萝卜、茶,少吃豆类、肉类、油腻生冷及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喝咖啡和含有咖啡因之类的饮料,不要喝酒,可以避免这些刺激脑神经,引起头更眩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属称:美尼尔氏综合症、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等。眩晕为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眩晕症包括患者自身或周围景物的旋转感、晃动感、升-降感等,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不敢睁眼、活动受限、平衡失调及听觉症状等。眩晕症虽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 眩晕症通常称之为眩晕病.眩晕病(眩晕症)是以膜迷路积水中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内耳疾病属疑难症。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即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首次发作在50岁以前的病人约占65%,大多数病人单耳患病。眩晕病(眩晕症)的症状人与人不尽相同,发作期的主要症状为:发作突然,可在任何时间发作,甚至入睡后也可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病人睁眼时,感觉房子或周围物体在转动,闭眼时则自觉身体在旋转,眩晕来势猛烈时可使病人突然倒地。发作期间病人睁眼或转动头部则症状会加重,故大多数病人闭目静卧,头部和身体都不敢转动。多数病人在发作时出现单则耳鸣及耳聋,少数是双则的。约25%的病人在发作前已有耳鸣及耳聋出现,而在发作后加重。其余约25%在发作后才逐渐出现耳鸣或耳聋。耳聋属于神经性,发作剧烈时耳鸣也加重,发作时病人常伴有不敢睁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甚至腹泻、血压多数偏低等一系列症状。部分病人伴有头痛;一般病人的意识清醒。 发作期转为间歇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眩晕及伴随症状突然消失,一种是眩晕逐渐变为头昏逐渐消退。眩晕病(眩晕症)的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每次发作和程度也不一样。而听力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退,最后导致耳聋。 下面我来给你介绍几则成功治疗“眩晕”的食疗药膳: 1)用黑芝麻、桑椹子各160克,黄精70克。共碾为粉,加糖拌合。每日2次,早晚服用,每次服用5克。大多数患者1个疗程,既可见成效。 2)取独活60克,鸡蛋6个。共煮,待鸡蛋熟后将鸡蛋皮打碎,再放入药液中煮15分钟停火。等鸡蛋稍凉,吃鸡蛋。每次1个,每日2次。连服3天为1个疗程。多数患者1个疗程即愈。本方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 3)用天麻片10克,老母鸡1只,生姜3片。将天麻洗净,生姜洗净切丝,老母鸡杀后去毛及内脏,填入天麻片和姜丝于鸡腹中,放入炖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炖至鸡熟烂即可。分数次饮汤吃鸡肉。可每周1剂。连用3剂。本方补血和血、熄风。治病后虚弱、眩晕反复发作。 4)取黑豆、浮小麦各30克。水煎服。治盗汗眩晕。 爱心提示:以上介绍用方,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选择使用。
-
平淡之
回复你好,在中医上,冲服是指将药物加入药液或水中混匀口服的方法,这个方法一般用于较粗的中药颗粒粉末,如果冲服后碗里还有药渣,是要再加水再次调匀之后连药渣一起吃下去。而调服是指方剂中的犀角、羚羊角、鹿角、牛黄、朱砂等比较贵重的药物,调服前须另制细末,把药汤煎好后,取药汤少量,调入细末药粉和匀服下,再服其余药汤,而并非你问题中所说的和中药一起煎煮然后喝。两个方法如果要严格区分起来的话,有以下几个区别:第一,所用中药粉末的区别,一般冲服的中药粉末要求不高,可以较粗一点,冲服完后可能还会出现药渣,再次冲服即可,而调服的中药粉末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细末,这样才更容易溶于汤药中,当然如果调服后碗里还有药渣,同样要再次调服;第二,药粉和水量之间关系的区别,冲服一般水量不限,只要能把药粉稀释能够入口即可,调服则要求水量一定要比药粉量多,而且要基本能够溶解所有药粉;第三,加水先后的区别,冲服一般是先药粉在碗,之后加水或者汤药,调服则相反,是水或汤药先在碗,之后往里面加药粉。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带去帮助,祝身体健康。
-
根河-李**
回复服用中药如果想要保证其效果,患者一定要按照医嘱定时服用,尤其是慢性病的调理。患者服药最好选择吃饭以后,或者空腹的时候,两者至少要间隔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的时间,避免药食同服。中药的饮用方法,主要与其中药物的药效有关,如果是滋补的药物,一般建议清晨空腹饮用,可以增强药物吸收速度。如果是解表的药物,一般建议中午之前服用。喝中药一定要根据时刻,这样可以提高药物功效。中药怎么喝效果才最好,这个问题涉及很多个方面。首先,喝中药是治疗疾病的,而疾病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生活习惯、作息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治疗痤疮,有些患者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作息时间是黑白颠倒的,这样不论吃什么药物,都决定了治疗效果不会太好。因此,想要喝中药效果好,首先需要人的作息要规律。另外就是服药期间需要忌口的问题:不要喝浓茶及咖啡,忌生冷油腻食物;特殊疾病,如患皮肤过敏疾病时,需忌口鱼、虾、蟹、牛羊肉等腥膻食物;水肿患者忌食盐等。服药期间注意情志的舒畅,也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
李雲松
回复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它比中成药更有针对性,而且比中成药的药丸,吸收利用的更快,药效更强。所以中药汤剂是中医师们开的最多的,但是你知道么,中药拿回去,怎么喝也很有讲究。现在不少医生由于诊务繁忙,有时候就会忘记告诉患者应该怎么服用中药,结果服用方法不当,导致了药效不好!
一般来说,治疗热性病的药,要放凉了喝,也就是清热解毒的中药,要放凉了喝,效果会加倍。散寒温阳的中药,要趁热喝,更有助于祛除寒邪,增强疗效。
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体内的热邪或者寒邪太严重的时候,清热的药反而要温热着喝;驱寒的药反而要放凉了喝。因为体内的寒邪和热邪太重,会对药物有排斥,只有把药物趁热喝,活着放凉喝,让体内的邪气觉得是和它一伙的,才不会喝下去就吐!
另外,治疗感冒的药物,发散风寒的,要趁热喝,而且不仅要趁热喝,如果能够在服药后再喝一碗热粥,散寒解表的效果就会更好了。这个方法,早在东汉时期就被使用了。在《伤寒杂病论》中,不仅要喝一碗热稀粥,还要盖上热被子,以增加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
不过,发汗也不能发汗太多,避免脱水。
一般来说,中药滋补的,要在饭前喝比较好;中药驱邪的、清热的、解表的,则在饭后喝比较好。分别在饭前1小时或者饭后1小时喝比较好。
另外来说,还可以根据疾病所处的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服用时间。如果疾病在下焦,则饭前喝;疾病在上焦,则饭后喝。
药比较苦,比较伤胃的,要在饭后喝,这样能够减轻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
一般来说,没有特殊要求的中药,可以分成2份,或者3份,也就是分2次喝完,或者3次喝完。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疾病,比如说治疗腹泻、呕吐的中药,则可以时不时的喝一口,少量、多次饮用,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而且有时候一剂药不一定要非得喝完,比如说治疗便秘的药,熬出来后,如果只喝了一次,就大便通畅了,后面剩下的就不要再喝了,避免再喝伤害身体。这就是所谓的“以知为度”。
这也是要看治疗的是什么样的病。
如果是急性病,那么中药开的对不对,一般喝一次就应该可以试出来。如果中药开的对症,喝一次就应该有效果显现,两三次就能明显见好才可以。
甚至治疗急性呕吐、腹泻、便秘的药,一剂药就应该能够达到止呕、止泻、通便的效果。如果喝了三天都不见效,就别再接着喝了。
如果是慢性病,比如气血阴阳亏虚的疾病,女性月经失调的疾病,那么就不是短期能见效的,必须要长期坚持服药,才会有明显效果。
比如说滋补的药,至少喝一个月。
调理女性月经,至少要用药够3个月经周期,才会有较好的效果显现。
1.感冒发烧时,别吃补药,无论是人参,还是阿胶,亦或是鹿茸,都不能再感冒发烧时吃。
2.吃人参、西洋参,别同时吃萝卜、喝茶。别同时吃含有五灵脂的中药。
3.女性月经期,除非为了治疗月经排出不畅、痛经,一般不要吃药。
4.儿童青少年,一般不要吃补药。
5.要注意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
十八反,就是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就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6.热性病不要再吃羊肉、胡椒、辣椒、生姜、韭菜等热性的食物。
7.寒性病,最好不要再吃冷饮等。
#哆咖医生超能团##谣零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