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按压足三里穴位一直不停的打嗝

时间: 阅读:2407

最近按压足三里穴一直不停的打嗝,不知道怎么回事


最佳回答

金钱草

金钱草

2023-07-29 08:50:34

按压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调理肠胃,促进肠胃蠕动功能,一般对于一些消化不好的患者可以进行周三里穴位的按压,如果出现打嗝的现象一般跟按压穴位没有直接关系,不用过于担心,可以适当的喝一些热水会逐渐得到改善。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常州-薛**
    回复
    2023-07-29 11:11:42

  • 广东熊**
    回复
    2023-07-29 11:11:42

    打嗝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症状,但是我们有的时候打嗝可能会有停不下来的症状,很多人都有遇到过,甚至是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止住打嗝的,所以是很影响生活工作的。那么,一般总是打嗝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快速止嗝一般都有哪些妙招?
    1、打嗝
    呃逆,俗称“打嗝”,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是一个常见的生理现象,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过热或过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若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顽固性)呃逆,多继发于某些疾病。
    2、中医
    1、饮食不当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所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3、正气亏虚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等,均可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若病深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导致呃逆。如《证治汇补·呃逆》提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胃居膈下,肺居膈上,膈居肺胃之间,肺胃均有经脉与膈相连;肺气、胃气同主降,若肺胃之气逆,皆可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而生呃逆;肺开窍于鼻,刺鼻取嚏可以止呃,故肺与呃逆发生有关。产生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3、止嗝
    1.深呼吸进食时发生呃逆可以暂停进食,做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内能止住。
    2.穴位按压呃逆频繁时,可用手指按压“少商、合谷、内关、神门、足三里、中脘”等穴。按压时要用一定的力量,要有明显酸痛感。
    3.喝水弯腰法将身体弯腰至90度时,大口喝下几口温水,因胃部离膈肌较近,可从内部温暖膈肌,在弯腰时,内脏还会对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缓解膈肌痉挛,达到止嗝的目的。
    4.屏气法直接屏住呼吸30~45秒,或取一根干净的筷子放入口中,轻轻刺激上腭后1/3处,打嗝症状会立即停止。但心肺功能不好的人慎用此法。
    5.惊吓法趁不注意猛拍一下打嗝者的后背,也能止嗝。因为惊吓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刺激,可通过皮层传至皮下中枢,抑止膈肌痉挛。但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应慎用。
    6.纸袋呼气法用一个小纸袋,罩住自己的口鼻,进行3~5次的深呼吸。用呼出的二氧化碳重复吸入,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抑制打嗝。
    7.喷嚏止嗝法打嗝时,如果想办法打个喷嚏,就可以止嗝,如可以用鼻子闻一下胡椒粉即可打喷嚏等。
    4、特别提醒
    如果呃逆频繁或持续较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应尽快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明确病因,尽早治疗。临床上,针灸治疗对呃逆有较好疗效,一般2-3次治疗即能有效缓解或消除呃逆症状,甚至有的患者一次针灸治疗即可痊愈。所以,正在受呃逆困扰的你,不妨试试针灸治疗吧!
    5、预防婴儿打嗝
    1、刺激宝宝脚底
    用手轻轻捏捏宝宝的足底,使宝宝啼哭,这样可终止膈肌的突然收缩,打嗝自然也就停止了。
    2、给宝宝唇部挠痒痒
    宝宝唇边或耳边的神经特别敏感,妈妈用手指轻轻地在宝宝唇边或耳边挠痒痒,可使宝宝神经放松,打嗝自然也就消失了。(母亲不要留长指甲)
    3、按摩宝宝腹部
    宝宝打嗝有可能因为宝宝消化不良。判断方法是:在宝宝打嗝的时候闻闻宝宝有没有发出酸腐异味,如果有则说明宝宝消化出现问题。治疗方法是:按摩宝宝腹部,促使宝宝健胃消食,过段时间,宝宝消化正常了,自然就不打嗝了。
    4、热敷宝宝腹部
    宝宝打嗝还有一种原因是宝宝受凉了。判断方法是看宝宝打嗝的声音是否很响亮并且连续不断。如果是,就说明宝宝受凉了。就要注意给宝宝多盖被子,外面可用热水袋保温。
    5、用玩具哄逗宝宝
    宝宝打嗝时可用玩具吸引宝宝注意力,等宝宝情绪放松下来,打嗝自然也就缓解了。
    6、轻拍宝宝背部
    将宝宝抱起,趴在自己的肩膀上,轻轻用手拍宝宝的后背,可令打嗝缓解。
    7、喂宝宝喝温开水
    可先将宝宝轻轻抱起,用手拍拍宝宝的背部,力度不要太大,然后喂宝宝喝一点温开水。

  • 宁吉儿
    回复
    2023-07-29 10:10:32

    嗳气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嗳气,在中医讲,属于“气机上逆”。嗳气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古代称为噫气。亦属胃气失和而上逆的一种表现。

    嗳气有什么症状?

    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饱食之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不属病态,多可自愈。临床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以辨证之虚实。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为宿食停滞,属实证。

    嗳声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属实证。

    嗳气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多为胃虚气逆,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之人,属虚证。

    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见脘痛者,多为寒邪客胃,属寒证。

    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

    可能引起嗳气的疾病

    急慢性胃肠道炎症、胃扩张、吸收不良综合征、幽门梗阻、肠梗阻、消化不良、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肝癌、肠系膜血栓、腹膜炎、哮喘、低钾血症、结缔组织病、粘液性水肿等。

    1.伴有嗳气、返酸、上腹部不适、腹泻——首诊消化内科;

    2.伴全腹疼痛、进行性加重、腹肌紧张、拒按、呕吐——急诊普外科;

    3.伴明显腹部包块、纳差、消瘦——首诊肿瘤外科或普外科;

    4.伴口苦、食欲不振、心悸、软弱无力、抽搐——首诊普外科;

    5.伴厌食油腻、疲乏——首诊消化内科、肝病专科。

    如何确诊嗳气?

    1.血尿便常规检查;

    2.胃液分析;

    3.胆汁检查;

    4.血生化检查;

    5.腹部影像学检查(X线、B超、CT);

    6.内窥镜检查等。

    嗳气中医推荐疗法
    茶疗

    1.鸡内金3克,研为细末,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3次,主治油腻伤食。

    2.胡萝卜250克,水煎,加红糖少许,代茶频饮,主治嗳气、腹胀、食积不化等症。

    3.山楂120克,水煎,加红糖少许,代茶频饮,主治过食油腻食物而嗳气者。

    食疗

    1.鸡内金粥:将适量鸡内金用文火炒至黄褐色,研为细末,备用。取粳米100克,加水500~800毫升,煮至米粒熟烂后,加入鸡内金粉3~5克,稍煮片刻即可,服时加少量白糖,分次温服,连服5日。

    2.萝卜子粥:炒莱菔子(萝卜子)10克,粳米50克,先用炒莱菔子煎汤,然后加入粳米,文火煮成稀粥,每日1次,连服3日。

    3.山楂麦芽粥:生山楂、炒麦芽各10克,粳米50克,先将山楂、麦芽煎水,然后用此水加入粳米煮粥,服时加适量白糖,每日1~2次,连服数日。

    4.消食粥:莲肉、芡实、神曲、麦芽各10克,山药30克,扁豆20克,山楂15克,加入少许粳米煮粥,每日1次,连服3日,长期食用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

    5.淮山内金粥:淮山药15~20克,鸡内金9克,小米或大米150克,将淮山药、鸡内金研成细末,与米共同煮粥,待米熟烂后,加适量白糖调味食用。

    按摩法

    1.摩腹:以一手掌面贴于上腹部,另一手掌面紧贴于该手背,双手重叠,顺时针方向揉3~5分钟。

    2.按摩内关穴:以拇指指端按摩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处)3~5分钟。

    3.指压足三里穴:用手指指端压揉足三里穴(两腿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处),每日2次,每次3~5分钟。

    4.治疗烧心、嗳气的方法以指压胸骨和肚脐连接线中央的“中脘穴”,颇具效果。一边吐气一边用拇指在此用力强压6秒钟,重复5次时,胸部的难受感就消失了。

    5.压“第三厉兑”穴。第三厉兑穴位于脚第三根趾头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使用前面的要领,用拇指和食指用力向下压,如此重复3次即可。

    应尽量避免腹部受凉,还要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比如: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在秋冬季,饭前应先喝几口温开水;不要吃得过冷或过热;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边说话边吃东西;进餐时保持愉快而平和的心情。

    偏方

    如果不慎与打嗝“狭路相逢”,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喝水弯腰法

    喝几口温开水,慢慢咽下,并做弯腰90度的动作10—15次。因胃部离膈肌较近,可从内部温暖膈肌,在弯腰时,内脏还会对膈肌起到按摩作用,缓解膈肌痉挛,达到止嗝目的。

    屏气法

    直接屏住呼吸30秒—45秒,或取一根干净的筷子放入口中,轻轻刺激上腭后1/3处,打嗝症状会立即停止。因为用筷子刺激上颚会诱发咽反射,能使患者突然屏气,使气道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从而干扰打嗝的神经反射活动。但心肺功能不好的人慎用此法。

    惊吓法

    趁患者不注意猛拍一下患者的后背,有时也能止嗝。因为惊吓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刺激,可通过大脑皮层传至皮下中枢,抑止膈肌痉挛。但对儿童、高血压、心脏病人应慎用。

    此外,还有几种中医推荐的方法,能有效治愈打嗝:平躺在床上,用两手大拇指按压攒竹穴(位于眉毛内侧,内眼角处)2—3分钟;取白糖50—100克,分2—4次放入口中含化,半小时内禁止摄入其他食物、水,但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慎用;将20—30克生姜洗净,放入口中咀嚼,10分钟后吞服,适用于受凉引起的打嗝。

针灸治疗耳聋有效吗

神源性耳聋针灸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