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针灸中呕吐和饮食有关系吗

时间: 阅读:920

针灸中呕吐和饮食有关系吗


最佳回答

祝由师

祝由师

2023-07-29 03:21:23

针灸中出现呕吐,也跟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吃得过多或者是肠胃蠕动的慢,没有完全的消化,再加上针灸的时候心情过于的紧张,以及手法过重或者是饥饿过饱都有关系。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姜齐
    回复
    2023-07-29 06:06:54

    呕吐是儿童常见症状之一,引起呕吐的病因多种多样 ,内 、外科多种疾病均可导致呕吐的发生 。 呕吐对婴幼儿有窒息风险 ,长期反复 、严重的呕吐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严重危害患儿 健康。

    患儿呕吐诱因(尤其是饮食) 、起病急缓 、呕吐性质(喷射性或非喷射性) 、呕吐次数 、呕吐物内容 、呕吐物量多少 、是否有腹痛等伴随症状及既往病史等进行详细了解 、综合判断 ,尤其要重视精神差 、末梢循环差 、惊厥 、血便患儿 ,避免造成对爆发性心肌炎 、持续性心律失常 、颅内疾病 、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疾病 。

    新生儿出生 1 2d 时可因咽下羊水太多发生呕吐 ,称为为咽下综合征 。 喂养不当 、胃食管反流 、慢性腹泻也是婴幼儿呕吐的常见原因 。 部分婴幼儿因消化道畸形导致呕吐 ,比如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此类患儿多于出生后 2 3 周出现进行性喷射性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且不含胆汁 ,即非胆汁性呕吐 ,同时可能出现营养不良 、胃部蠕动波 、腹部肿物。年长患儿呕吐多由急性胃肠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导致 ,但应注意与一些外科疾病 ,如肠套叠 、肠梗阻 、消化道异物等相鉴别 。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临床表现为呕吐 、阵发性腹痛 、血便。

    周期性呕吐综合征 (CVS)是以反复发作的严重呕吐为特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约 44%最终发展为偏头痛。CVS患儿发作特点呈反复性、发作性、刻板性,感染、心理(正负情绪)、生理因素(劳累、运动、月经、暴饮暴食)等均可诱发发作。发作前可有恶心、面色苍白、流涎等先兆,约 75%的患儿发作时间在午夜或清晨,最初的 1h内呕吐最为剧烈,开始时频率能达 6次/h以上,然后在随后的 4 8h频率下降,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每日发作数次不等,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剧烈呕吐,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胆汁、咖啡样物质、鲜血等。可伴面色苍白、流涎、高血压、嗜睡等自主神经症状,头痛、畏光、畏声、眩晕等神经系统症状,腹痛、恶心、厌食、腹泻、发热等消化道及全身症状。

    诊断

    对于 CVS的诊断,首先必须除外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及常见病,如消化道梗阻、先天性肠闭锁、脑积水、脑肿瘤、消化性溃疡等,对于任何程度的发作间期异常、脑病表现、高脂、高蛋白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引发的呕吐需特别警惕代谢性疾病可能,通过病史、实验室检查、适当的影像学检查除外消化道、颅内、代谢性等疾病。

    CVS是一种脑 肠轴功能障碍引起的功能性胃肠病,以反复发作、呈“开-关”形式的呕吐为主要表现,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除外其他器质性病变方可诊断。

    罗马 Ⅳ 诊断标准(2016年制定) 婴幼儿( 4岁)CVS诊断标准:6个月内有2次及2次以上的剧烈的阵发性呕吐,伴或不伴干呕,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每例患儿发作形式固定,呕吐发作间隔数周至数月,发作间期可恢复基础 健康 水平。儿童/青少年(4 18岁)CVS诊断标准同婴幼儿标准。与 2006年制定的罗马Ⅲ诊断标准相比较,2016年罗马Ⅳ将其定义修改为可以无恶心的表现,间歇期为 健康 状态改为间歇期恢复到 健康 水平,新增每例患儿发作形式固定。

    中医认识

    呕吐是指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食管和胃内的容物从口、鼻中涩出。古人以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呕吐的病因寒热虚实有许多,总的说来是脏腑气血失去平衡,胃气不能下行,反而上逆,使得脾胃正气虚损。

    各流派推拿治疗

    1、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该流派的特色操作有分推胸八道以达理气止咳化痰之效;拿肚角用于消腹胀、止腹痛,还可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特色经验有四大手法即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主治头痛、头晕、感冒、高热、惊风等症;推天柱骨治疗呕吐;侧推大肠、推脾经、推上七节骨加减穴位用于治疗腹泻;推胸八道配推膻中治疗咳嗽。

    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热吐、寒吐、夹惊吐。

    治疗热吐方选分手阴阳、少推三关、多退六腑、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运土入水、清脾经、运八卦、按弦走搓摩、揉涌泉;

    寒吐方选分手阴阳、多推三关、少退六腑、补脾经、揉中脘、掐足三里、运八卦、天门人虎口、按弦走搓摩、推天柱骨;

    夹惊吐方选清心平肝、掐五指节、推脾经、运八卦、推天柱骨、揉涌泉。

    2、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

    李德修发展了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成为该流派的奠基人,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胃热呕吐、胃寒呕吐、伤食呕吐、阴虚呕吐、夹惊呕吐5种。

    胃热呕吐方选清天河水、清胃经、运八卦;

    胃寒呕吐方选揉外劳宫、揉板门、运八卦;

    伤食呕吐方选揉板门、清胃经、清补脾经;

    阴虚呕吐方选二人上马、揉板门、清胃经、运八卦、清补脾经;

    夹惊呕吐方选平肝经、清胃经、运八卦、揉板门、清天河水、揉外劳。

    3、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捏挤法为该派独创,且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大椎穴、天突穴等,起到开瘀散结、舒筋活血之效。该流派独创四穴即肾纹、肾顶、新建、新设穴,在临证处方时善于将功效相近或互补的两个或三个穴位配伍,组成“术对”或“术组”,以加强临床疗效。

    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伤食呕吐、寒吐、热吐、惊吐四种。

    治疗呕吐主穴取分手阴阳、清四横纹、推天柱骨、揉小天心、清板门、逆运内八卦,伤食呕吐者加清大肠经、清补脾经、清天河水;寒吐者加分阴阳(阳重)、揉乙窝风、补脾经、揉外劳官、掐揉足三里;热吐者加分阴阳(阴重)、退六腑、补肾经、清补脾经、揉二马、大清天河水;惊吐者加补肾经、大清天河水、揉二马、掐揉五指节。

    4、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

    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脾胃实热和心脾实热两种。治疗脾胃湿热型呕吐可选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补肾经、清大肠经、退六腑、揉中脘、揉脐、按足三里、揉按涌泉、掐运板门、推脊;治疗心脾实热型呕吐与上方同,需加多清心经、清脾经的次数,呕吐严重者。可用三棱针刺肺俞和少商穴放血。

    5、海派儿科推拿

    金义成是海派儿科推拿流派的代表性人物,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外邪犯胃、伤食、脾胃虚弱3种类型。推拿方法有2种,其一主穴选用推板门、推膻中、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揉胃俞,外邪犯胃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清大肠经、揉外劳宫;伤食者可加清大肠经、清脾经、清胃经、推下七节骨;脾胃虚弱者可加补脾经、捏脊、分推腹阴阳。其二主穴选用摩中脘、推脾俞、推胃俞、按揉足三里,外邪犯胃者加抹印堂、分抹前额、拿风池;伤食者可加揉摩中脘;脾胃虚弱者加摩腹、推肾俞。

    6、小儿捏积流派

    冯泉福将小儿呕吐分为乳食内积型、脾胃虚寒型、肝逆犯胃型三种。在冯氏捏积法的基础上,乳食内积者加揉板门、补脾经、运内八卦、清大肠经;脾胃虚寒者加补脾经、摩腹、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肝逆犯胃者加清肝经、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转发。

    每周更新内容主要为成人针灸推拿及儿童推拿为主!感谢您的关注!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29 06:06:54

    针灸减肥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中医减肥方法,很多朋友就是看中了它减肥效果快、安全健康这些优点,所以才选择了它。但是光靠单纯的针灸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减肥者在饮食方面也需要多加注意才行,针灸减肥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针灸减肥的期间,大家一定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面食,因为面粉当中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都是很高的。当在针灸之前,大家也一定要注意不要喝酒,而且不要做一些较为剧烈的运动。当在针灸的过程当中,大家也一定要注意禁止翻动身体,以免发生弯针或者是断针的情况。

    针灸之后我们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瘙痒的情况,此时大家也一定要注意禁止用手抓痒,以免留下瘢痕。针灸之后禁止马上洗澡,因为针灸之后针孔的部位很可能会出现出血的情况,此时洗澡很容易发生感染。针灸是不可以空腹进行的,因此当在针灸之前一定要注意多少的吃一些食物。

    虽然说这是一项减肥工作,需要控制饮食,但是饮食也不能随便减,要合理的搭配才行,每天都要摄入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比如说水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可以减少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吃饭要定时定量,不饿的时候不要吃东西,一直到饿了再吃,吃的时候不要吃太饱,八分饱就可以了。

    正在做针灸减肥是不能抽烟喝酒的,必须要严格禁烟禁酒,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每天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最好是喝白开水,也可以喝一些花草茶,像菊花茶、玫瑰花茶等。再就是每天要喝一杯牛奶,已补充足够的钙质,鸡蛋每天也要吃一个,保证蛋白质的摄入,豆制品就更是必不可少了。

    肥胖症发病率逐年增加,肥胖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体内脂肪过度累积或异常分布,体重增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减肥无论在针灸治疗期间还是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注意,饮食规律,不要过饥过饱,每餐达到八分饱即可。另外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嗜食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晚饭后不要加餐。

    另外,要改变膳食结构和数量,均衡饮食为主。坚持三低饮食,比如低能量、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主食以全谷类,比如米饭、面条,而不是精细加工的蛋糕、饼干等食物。还可吃薯类,副食可选瘦肉、鱼虾、豆类、低脂牛奶等,同时可食用各类蔬菜、瓜果,但量要适度,进食速度不要太快,以细嚼慢咽为主。如果是穴位埋线减肥,要求患者一周内适当忌口,对鱼、虾、蟹、海鲜、羊肉等动物蛋白食物及辛辣刺激食物尽量少吃,防止影响蛋白线在体内吸收。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7-29 06:06:54

    (一)实证
    1、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甘草、桔梗、生姜、大枣。
    2、食滞内停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3、痰饮内阻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甘草、桂枝。
    4、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四七汤加减。
    常用药:苏叶、厚朴、半夏、生姜、茯苓、大枣。
    (二)虚证
    1、脾胃气虚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2、脾胃阳虚
    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3、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配穴:寒邪客胃者加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痰饮内阻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欲呕者加公孙;食滞者加梁门、天枢。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补虚泻实操作;虚寒者,加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2、耳针
    选胃、交感、肝、皮质下、神门,每次2~3次,毫针刺,留针20~30分钟,或用埋针法,或贴压法。
    转归预后
    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惟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故虚证或虚实夹杂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苍白,肢厥不回,脉微细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
    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外邪侵袭。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对肝气犯胃者,尤当注意。
    3、饮食方面也应注意调理。脾胃素虚者,饮食不宜过多,同时勿食生冷瓜果等,禁服寒凉药物。若胃中有热者,忌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醇酒等物品,禁服温燥药物,戒烟。
    4、对呕吐不止的病人,应卧场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服药时,尽量选择刺激性气味小的,否则随服随呕,更伤胃气。服药方法,应少量频服为佳,以减少胃的负担。根据病人情况,以热饮为宜,并可加入少量生姜或生姜汁,以免格拒难下,逆而复出。
    文献摘要
    1、《素问·脉解篇》:“太阳所谓病胀者,……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2、《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成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日呕胆。”
    3、《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4、《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5、《诸病源候论·呕哕候》:“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
    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饮食寒热气血之不同,皆使人呕吐。”
    7、《医学正传·呕吐》:“外有伤寒,阳明实热太甚而吐逆者;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以致胃气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热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甚,闻谷气则呕哕者;有脾湿太甚,不能运化精微,致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时时恶心吐清水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8、《症因脉治·呕吐论》:“秦子曰: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言。有声无物曰呕,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有物曰呕吐,皆阳明胃家所主。”

  • xuzhujun728
    回复
    2023-07-29 05:05:44

    胃痛的针灸治疗

    摘要: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其病因复杂,由外感六淫之气、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素体脾胃虚弱等引起,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针灸治疗有效病种之一,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阻胃、胃阴亏耗等证,根据“不通则痛,不荣则通”的理论,本病针灸治疗当以和胃理气止痛为基本原则,当分清寒热虚实,辨别病位,采用相应的治法才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特征[1],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上消化道症状。发病特点,有反复的发病史,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情绪激动,饮食失常,过饱、过饥饿,进食生冷干硬等。根据病因病机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阻胃、胃阴亏耗,淤血停胃等证,针灸治疗取穴多在足阳明胃经,又因足太阴与足阳明相表里,选取脾经相关穴位,多以胃脘部局部诸穴为主,具体选穴方面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辨别病在气在血及不同脏腑,配合艾灸或火罐,刮痧等治疗方法加之药物治疗。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均可按照胃痛的辩证分型论治。

    一、寒邪犯胃

    病因:寒邪犯胃或过食生冷导致寒积于中焦,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通

    症状:胃脘疼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散寒止痛

    取穴:胃三针[1]即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

    中脘为胃的募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交汇穴是治疗胃腑疾患的要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调理胃肠的常用穴位。内关通阴维脉与之合于胃心胸,也可治疗胃部疾患。胃俞为背腧穴主治胃中寒胀[2].针刺用泻法,多用艾灸法在中脘穴及神阙附近温和灸来达到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效。中药调理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方剂如香苏散等配合应用

    二、饮食伤胃

    病因: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导致湿热内生或食滞不化内有虫积阻滞胃气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吐酸,厌食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积滞,阻遏胃气

    治法:消食导致,和胃止痛

    取穴:腹部胃经腧穴?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

    脾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具有调理脾胃,促进肠道蠕动,加强消化功能的作用,针刺用泻法,而多以胃经腹部旁开前正中线两寸的一排经穴以点柔法或刮痧疗法,以出痧透邪为度。配合以消食丸等方剂。

    三、肝气犯胃

    病因:忧郁恼气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脘气机阻滞

    症状: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取穴:肝俞、期门,太冲、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

    选取肝经胆经或或与肝胆相关穴位以治疗肝气不疏,以疏肝解郁,调理肝气,配以调理脾胃的中脘,足三里,天枢来固护脾胃,针刺用泻法。中药调理以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的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四、湿热阻胃

    病因:外感湿热之邪入里,或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建运,湿热内生

    症状:痞满不适、疼痛,呕吐泄泻,口苦、口中黏腻,心烦口渴,腹中肠鸣,可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楚。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取穴:胃三针,丰隆,上巨虚、下巨虚、胃俞、脾俞

    ?丰隆为趋痰之要穴,湿热阻滞脾胃易生痰涎,上巨虚主治肠中切痛雷鸣[3],脾俞、胃俞建运脾湿,适当选用肝经调理气机之穴,针刺以泻法为主,不灸,或以拔罐点刺放血来泻邪热。中药调理以清中汤等方剂。

    五、胃阴亏耗

    病因;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胃脘灼痛

    症状:知饥少纳[4],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取穴:三阴交,足三针,太溪

    针刺用补法,不灸以免火耗阴液,得气后接电针仪中药调理以养阴益胃的一贯煎加减

    五、淤血内停

    病因:淤血内结,气滞不通阻遏胃气,不通则痛

    症状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疼如刺割,久痛不愈,食欲不振,实质紫暗,脉细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取穴:血海、梁丘、公孙、三阴交、胃三针

    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处,针刺用泻法,,多配合刺络拔罐之法以泻蕴结之淤血。中药调理以失笑散合丹参饮等方剂

    胃痛起病之出多为单一病因,日久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复杂。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节,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针灸治疗胃脘疼痛多能立即见效,坚持治疗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在治疗时辅以药物等多种方法,根据病情的发生发展选用适宜的穴位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我们会及时删除。

骨质增生膝盖疼能不能用针灸

按摩耳机会引起耳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