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能去痰湿吗
蒲公英能去痰湿吗
最佳回答
蒲公英是可以去痰湿的,痰湿的患者通常情况下是可以吃一些蒲公英的功用,主要的作用就是具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多数情况下主要是痰湿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蒲公英泡水喝,可以起到一定的祛湿体内湿气的作用,但是一般作用并不是十分理想,同时也不会加重痰湿的患者,所以它是可以吃蒲公英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xuzhujun728
回复脾被誉为“后天之本”,一是脾主运化,主要运化食物和水液;二是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脾虚失调,运化不畅导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瘿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甲状腺结节。
李东恒《内外伤辨惑论》有云:“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怎么补?说一则让我印象深刻的医案,详细讲讲甲状腺结节、囊肿患者怎么补脾。
有这样一位女子,46岁,以甲状腺结节就诊,无明显诱因出现,自从发现结节后也服用了很多中、西医药物,都没什么效果。详细了解后,患者发现结节三年,双侧甲状腺肿大,偶尔有灼热感,吞咽有异物感,但是容易烦躁、睡眠差,还容易大便秘结,小便调,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先看脉象,这种脉象是什么感觉呢?在指下感觉到就像一根丝线那么小,而且软弱无力。《脉诊》认为:弦而细为血虚肝郁。
再看舌象。舌红,而且苔黄腻,这是湿热舌象,说明体内有热、而且湿气很大,体内津液不能正常运化。
最后,脾虚则痰生,更影响气机的运行,气行不畅,日久形成血瘀。
所以说,想要消除甲状腺结节,就必须 补脾虚、化痰湿 。
药物如下:
柴胡、夏枯草、鳖甲、浙贝母、连翘、刘寄奴、水蛭、炒白术、茯苓、白芥子、郁金、蒲公英。
方中柴胡其性上行,善于调达肝气,疏肝解郁,治疗气机郁阻导致的情志抑郁;夏枯草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泻肝胆火郁;浙贝母性寒味苦,可清热解毒,化痰散结;连翘苦寒能清心火,又能消肿散结;鳖甲味咸,擅长软坚散结;刘寄奴辛散苦泄,善于行散,又能破血通经,散瘀止痛;水蛭咸苦平,破血逐瘀的能力很强;郁金辛苦寒,能行能散,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蒲公英苦寒能清解火热毒邪,又能行气;白芥子辛温能散肺寒,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瘀,逐水饮;炒白术在这里比较重要,被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以益气、健脾、燥湿为主;茯苓善渗泄水湿,可治痰饮。
全方温清并用,标本兼顾,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补脾利湿的功效。
-
西安-杜*
回复自制祛湿茶配方大全窍门
自制祛湿茶配方大全窍门,对于常见的湿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饮用祛湿茶来治疗,湿气对于身体影响是很大的,很多时候不注意很容易被病毒入侵,以下自制祛湿茶配方大全窍门。
自制祛湿茶配方大全窍门1一、健脾祛湿——蒲公英淡竹叶茶
(一)材料: 蒲公英根、赤小豆、薏仁、淡竹叶、马齿苋、槐米、芡实、绿茶
(二)作用: 健脾祛湿、全面祛湿,适合脾虚湿气重者
(三)做法:
1、野生蒲公英根洗净,切段,烘炒制成茶,备用;
2、赤小豆、薏仁,炒熟;马齿苋,洗净晒干,备用;
3、淡竹叶洗净,槐米、绿茶,均炒制成茶,备用
4、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叶0.2g、马齿苋0.1g、槐米0.1g、芡实0.3g、绿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此方由经典祛湿方红豆薏米改良而成,加入其它几味,效果加倍!
(四)功效
1、蒲公英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蒲公英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2、淡竹叶清心、利尿、祛烦躁,解渴消暑,解毒利尿,对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口腔炎等有良好的疗效,并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能提高人体对不良环境和疾病的抵抗力,多用于凉茶饮。
二、降糖祛湿——蒲公英龙须茶
(一)配方: 蒲公英根、玉米须、玉参根、玫瑰花瓣
(二)作用: 降糖祛湿,利尿散结,去火消炎
(三)做法:
1、将蒲公英根洗净,烘干炒制成茶,备用;
2、取包裹在玉米叶中的玉米须,洗净,烘干,备用;
3、玉参根洗干净,蒸煮后晒干,炒制成茶,备用;
4、野生玫瑰花瓣自然阴干,备用;
5、取玉米须1g,蒲公英茶0.5g、玉参根0.5g、玫瑰0.3g,碾碎后做成蒲公英龙须茶包即可。
(四)功效
1、蒲公英又称“尿床草”,可见其利尿效果俱佳,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更多的水分,并且蒲公英有“天然抗生素”之称,抗菌消炎,清热解毒。
2、玉米须在中医药中叫做龙须,中医认为,玉米须性平,味甘、淡,可降血脂、血压、血糖,还能利水、消肿、泄热,对肾炎、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有效。
3、玉竹是《中华药典》中经实验证实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之一,针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改善。并且玉竹滋阴润燥,对于糖尿病引起的口干、口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4、玫瑰是温补的,可以中和方子的微寒,使其适用性更强。一起搭配,效果较比单味一种效果好的多,高血糖者祛湿尤其适合!
三、消脂祛湿——蒲公英荷叶茶
(一)材料: 蒲公英根、荷叶、玫瑰花
(二)功效: 消脂减肥,清热祛湿,去火排毒。
(三)做法:
1、挖取野生的蒲公英根茎,清洗干净,烘炒制成茶,备用;
2、荷叶洗净,切碎,烘干,备用;
3、野生的玫瑰花瓣洗净,自然阴干,备用;
4、取玫瑰花瓣0.3g,蒲公英根0.7g,荷叶2g ,做成蒲公英荷叶茶包,每日取一包泡水代茶饮即可。
(四)功效
1、《中国药典》记载,荷叶苦,平。归肝、脾、胃经。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功效。可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作为药用,主要是取其芳香化湿和淡渗利湿的功效。它本身带有的清香能够帮助食物的转化,荷叶的甘淡能够帮助人体把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
2、蒲公英和荷叶都是寒性药,特意加入玫瑰花这一温性药佐一佐。并且,玫瑰花味辛、甘,性微温。理气解郁,化湿和中,活血散瘀。
自制祛湿茶配方大全窍门2去湿气茶配方
1、竹叶茅根茶
做法:竹叶5克,白茅根5克,荷叶两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每日一剂。
功效:竹叶甘淡而寒,功善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功效。荷叶味苦微咸,性辛凉,能够清暑利湿,祛瘀止血。本方尤其适用于夏季皮肤、鼻子容易出血的人。
2、陈皮茯苓茶
做法:茯苓5克,陈皮2克。茯苓、陈皮洗净,放人保温杯中,在杯中冲入热水,等待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3、枸杞薏米茶
做法: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将买来的薏米拣出杂质,用清水淘净并控干水分;将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将红枣剖成两半或割开口子放入茶壶中,枸杞子可抓一小把放入,如喜欢甜味可放几颗冰糖,再放入焙好的薏米,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仁枸杞茶养肝明目又利水祛湿。
4、二花蜜茶
做法:木棉花10克,槐花10克,蜂蜜适量。木棉花、槐花放入砂锅,加清水800ml,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5分钟,去渣留汁,调入蜂蜜即成。
功效:具有清热祛湿,凉血止痢的功效。
5、薏米茶
做法:将薏米挑选洗净、沥干水分,放入平底锅内,开小火,慢慢焙出薏米的香味。再把枸杞洗净,放入焙熟的.薏米、冲入开水,浸泡5~10分钟。根据个人爱好,可以在煮好的茶内加入熟红豆之类的热性食材。
功效:薏米性凉,味甘,淡。《本草纲目》谓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自制祛湿茶配方大全窍门3什么茶去湿气
1、荷叶茶
荷叶茶是一种中药养生茶,也是一种能祛湿气的健康茶,它是采集新鲜荷叶,经晾晒加工后得到的一种绿色茶叶,可以直接泡水喝,它能利尿,消肿也能祛湿化,它能加快人体内湿气排出,可预防人体因湿气过重而出现身体不适。
2、冬瓜皮茶
冬瓜皮在取下来将来洗净,晒干可以入药,也可以泡茶和它能为身体补充,丰富营养,并能去除人体内的湿气,能起到利水,消肿,利尿等多种效果。冬瓜皮不但可以单独泡水喝,还可以和荷叶搭配在一块泡水喝,用它们一块制成的冬瓜荷叶茶泡水服用后会有更好的祛湿效果出现。
能去湿气的茶介绍
1、陈皮茯苓茶
陈皮茯苓茶是一种能祛湿气的养生茶,陈皮和茯苓都是日常容易见到的中药材,把它们搭配在一块泡茶喝,能去除湿气也能利水消肿,它能缓解人类的痰湿咳嗽和小便不利与身体水肿对人类因湿气过重致使的湿热黄疸,也有肯定缓解用途。
2、红豆薏仁茶
红豆薏仁茶也是日常容易见到的养生茶,它去湿气的效果极为出色,由于红豆和薏仁都是能去除湿气的健康食材,把它们搭配在一块制成养生茶泡水喝,会让他们发挥更好的祛湿效果,除此以外,红豆薏仁茶还能健脾,解毒也能缓解脾虚腹泻,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非常明显有哪些好处。
看过上面对去除湿气茶的介绍后,大伙能知晓什么茶去湿气成效,最好将来大伙再想去除身体内的湿气时,就可以用这部分养生茶泡水喝,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就会有比较明显的祛湿成效出现。
-
艾江
回复蒲公英茶对湿热体质有好处吗?
湿热体质的人是可以喝蒲公英茶的。
蒲公英性寒,具有清热解毒、降火、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
湿热体质的人在日常饮用一些蒲公英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身体爱出油的情况,还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口臭等问题。
湿热体质的人在日常饮食中,应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首先看蒲公英功效,蒲公英有消炎利尿的功效,能够对体热、口苦、尿黄这些湿热加重的患者有效,但是对脾胃虚弱和阴寒体质的人群,食用蒲公英反倒会加重湿气甚至病情。
湿气重的朋友可以在饮食方面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红豆、黑豆、薏米、山药等,这些能够对祛湿的效果很好。
不过即便是湿热体质患者也不建议长期服用,因为长期服用可能会在消除湿热症状的同时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建议蒲公英短期服用或者症状改善以后可以停药。
-
宁吉儿
回复蒲公英与茯苓具有各自的性味功效,蒲公英是人们熟知的山野菜,味苦多汁,有苦寒泄热的效用。茯苓是菌科植物,味道清淡,有淡渗水湿的作用。二者配伍在一起,一清热,一去湿,针对的是中医理论的湿热证,所谓湿热就是湿邪与热邪结滞在一起,引起的诸多临床表现,请注意,湿热是体质的一种病态问题,并非专指某种疾病,例如湿热可积滞在脾胃,肝胆,肌肉,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茯苓和蒲公英治疗什么病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你做全面准确的解答。
湿滞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黄帝内经》
蒲公英苦寒泄热相传,在很早以前,东北地区缺医少药,有一户人家的儿媳生了疔毒(皮肤上的毛囊炎),痛痒异常,由于家境贫寒,请不起医生,她的婆婆急中生智就去野地里挖了一些山野菜,将其捣碎,然后内服外敷,儿媳的疔疮很快就痊愈了,这种野菜就是蒲公英,它因此有了另一个名字——婆婆丁。清代医药学家陈士铎曾盛赞蒲公英为清胃火之品,药性平和,泄胃火却不伤脾胃。
蒲公英花蕾盛开时似黄菊,古代也称其为“黄花地丁”,它的药用部位是地上的全草,质地甘润多汁,味道泛苦,苦味是阴寒属性,《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公英药性性寒,寒能清热。味甘入脾胃,所以说公英专注于清脾胃的热盛。
茯苓利水渗湿茯苓是松树下生长的块状菌核,外皮色棕黑,内部色白,质地致密,味道甘淡,目前,主产于安徽,云南。茯苓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古人认为茯苓生于松柏树下,长在腐殖土中,是土气凝聚而成,脾胃属土,茯苓专入脾胃,味道甘淡,淡味具有通利小便,渗湿泄水的作用,针对脾胃虚弱,水湿不化停聚在体内形成的痰湿水饮的问题。
茯苓药性柔和,具有健脾益气,驱散水湿之效,脾虚饮食不得运化,气血亏虚,多配伍本品,脾虚水湿内停,致心悸,眩晕,失眠等水湿内扰气血的问题,医家多配伍本品淡渗利湿,由于临床非常常用,清代医学家黄元御称茯苓“功寄百病,效著千方”。
茯苓配伍公英茯苓与公英均入脾胃,茯苓化湿健脾,公英清热泄火,组合在一起专清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证型,多因长期的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三餐不定,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脾胃相表里,正常情况下,胃给脾提供热量,脾给胃提供津液,形成脾燥胃润的健康局面。在病因刺激下就会出现脾胃不能很好的配合,即脾湿胃燥,湿邪与燥热结滞不通,形成脾胃湿热。
湿热阻滞后,由于湿性粘腻,常很难驱散,湿阻气机升降,导致腹胀嗳气,大便不成形,粘马桶,热邪停滞后,引起口干,口臭,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腻。湿热虽然阻滞在脾胃,却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而且湿热可循气血而影响其他脏腑,如湿热体质多形体肥胖,怕热多汗,脾胃湿热引发肝胆湿热可导致两肋胀痛,尿黄口苦,湿聚成痰郁滞咽喉,可出现咽喉不利,痰多咳嗽等等。具体情况应根据个体情况加以分析,复杂问题应请中医师面诊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