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咳嗽遗尿五苓散有用吗

时间: 阅读:639

咳嗽遗尿五苓散有用吗


最佳回答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7 23:17:29

合作饮料五苓散有没有用手先,像这种情况5可能对这个一定遗尿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咳嗽来说,五苓散是完全没有任何效果的,那么像这种情况下还是建议您及时的去对症治疗,比较好,建议去医院看看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武汉-严**
    回复
    2023-07-28 02:02:57

  • 李雲松
    回复
    2023-07-28 02:02:57

    五苓散
    【来源】《伤寒论)。
    【异名】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组成】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桂枝7克(去皮)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方论】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实验研究】利尿作用《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议论文文摘集》1963:327~328,将五苓散(猪苓18克、会泽泻30克、茯苓18克、桂枝12克、白术18克)研末,用50%酒精渗漉制成1:1的酊剂。另再将上述各药分别亦按上法制成1:1的酊剂,观察五苓散及其组成的单味药对大白鼠的利尿作用。结果证明:五苓散及其组成药物在给药后第1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有显著增强,其中以二苓及桂枝的作用最强。对照组药后2次的排尿率则无显著差别。第2小时各组的排尿率增加较少,第3小时则无明显的利尿作用。

    提醒您:五苓散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 江苏-吴**
    回复
    2023-07-28 02:02:57

    五苓散为医圣仲景所创,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由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五味药组成。是公认的利水基础方,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多年来,众医家非常喜用五苓散,一般多谨遵原方不变,但也有以它药代原药,或加减变通者。如宋《三因方》卷5用赤茯苓代茯苓,亦名五苓散,治疗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寒热表里未解,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黄疸湿疫。清·《温病条辨》卷2用赤术代白术,亦名五苓散,治足太阴寒湿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若欲滞下者。此外,也有在原方基础上加减,衍生出五苓散类方者。现初步探讨如下。

    1 加清热药

    五苓散原治太阳经表邪不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而致太阳经腑同病,或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等。若湿邪久居而化热,或湿与热结者,则以其加茵陈、木通、黄芩等清热药,使湿去热清。如《金匮要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见小便不利者。元《卫生宝鉴》卷19加琥珀、滑石、炙甘草,名茯苓琥珀汤,治湿热内蕴,小便频数,脐腹胀痛,腰脚沉重。元《医方大成》卷6加茵陈、去桂枝(赤茯苓代茯苓),名加减五苓散治饮酒伏暑,郁发黄疸,烦渴引饮,小便不利。此方比《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少桂枝,并用赤茯苓代茯苓,故其病势较前重。元代《伤寒金镜录》卷1加木通、滑石、甘草,亦名五苓散,治伤寒小便涩。明·《古今医统》卷18加茵陈、栀子、黄连,去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湿热郁滞为疸,烦渴引饮,小便不利。此方与《医方大成》加减五苓散功用相似,但多栀子、黄连、甘草,其清热作用较强。明· 《仁术便览》卷4加车前子,去桂枝(赤茯苓代茯茯),亦名五苓散,治疮痘已五苓散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未五苓散 - 顺从自然 - 顺从自然之间,大热经日不除等。

    2 加祛暑药

    暑多挟湿,湿邪内停兼有暑热者,用五苓散加滑石等以祛除暑热之邪。如金《宣明论方》卷6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炙甘草(肉桂代桂枝),名桂苓甘露饮(又名桂苓甘露散,桂苓白术散),治中暑受湿,头痛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宋《济生方》卷5加车前子(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热气,胃湿泄泻注下。明·《普济方》卷367加木通、茵陈、花粉、瞿麦(赤茯苓代茯苓,官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冒暑伏热,吐泻烦渴,阴阳不分,表里未解,伤风受湿等。

    3 加温里药

    五苓散乃水湿内停之方。若湿邪寒化或与寒相合者,用本方加附子、干姜等温热药以驱除寒邪。如宋《朱氏集验医方》卷4加附子,名附子五苓散,治寒湿中阻,胃气上逆之翻胃吐食。清·《医方集解·利湿之剂》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证。清·《医略六书》卷20加干姜、厚朴、茵陈(肉桂代桂枝),名加减五苓散,治寒湿发黄。清·《医宗金鉴》卷38加附子、苍术,名苍附五苓散,治水停内寒。清·《医宗金鉴》卷54加小茴香,亦名五苓散,治寒淋。清·《幼幼集成》卷2加木瓜、砂仁、藿香梗,名加味五苓散,治寒冷湿邪伤脏,吐泻腹痛等。

    4 加解表药

    五苓散原治太阳经腑同病之表邪较轻,或单纯水湿内停而无表邪者。若表邪较重,常在方中加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等解表药以增强解表作用。如明·《景岳全书》卷54加羌活,名加味五苓散,治表里俱湿,湿盛身痛,小便不利,体痛发渴。清·《嵩崖尊生》卷11加防风、升麻、陈皮(苍术代白术,肉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伤湿小便赤,大便泻。清·《瘟疫明辨》卷末加柴胡、葛根,名柴葛五苓散,治时疫兼痢而见少阳、阳明证者。清·《杂病源流犀烛》卷15以之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阳明疟等。

    5 加理气药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滞,最易阻滞气机。若湿阻气滞者,以五苓散加厚朴、槟榔、青陈皮、川楝子等理气药以畅气机,治气滞。同时,气行则湿行,加理气药还有助于湿邪的祛除。如明·《普济方》卷386加木香、砂仁、沉香、槟榔,去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肿满,因积而得,即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清·《医宗金鉴》卷42加小茴香、川楝子,名茴楝五苓散,治膀胱疝,小便不利等。

    6 加活血化瘀药

    湿邪内停兼血瘀不行,常在五苓散中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使血活瘀化。如明·《万氏女科》卷3加桃仁、红花,名加味五苓散,治妇人产后恶露不下,败血停滞,闭塞水道,小便不通。现代《杂病证治新义》加桃仁、黑白丑,名加味五苓散,治膨胀,腹大如鼓,腹筋起,二便不利等。

    7 加攻下药

    水湿之邪与时气相结而致结胸,或子死腹中,胞衣不出等,常用五苓散加朴硝等降泻药,以软坚散结,攻下实邪。如宋《圣惠方》卷15加厚朴、芒硝,去白术(赤茯苓代茯苓)名猪苓散,治时气结胸,心下满实,烦闷。清·《罗氏会约医镜》卷15加朴硝(肉桂代桂枝),名加味五苓散,治子死腹中,胞衣不下。

    8 加补虚药

    对于素体虚弱而湿邪内停,或湿邪久居耗伤正气者,常用五苓散加人参、阿胶、麦冬等补虚药,使邪去正不伤。如明·《证治要诀要方》卷1加人参,名春泽汤,治伤暑泄泻,气津受损,泻定仍渴。明·《奇效良方》卷5加人参、麦冬、柴胡,亦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明·《济阴纲目》卷9加阿胶、车前子、茅根、去桂枝,名加减五苓散,治妊娠尿血。清·《宋氏女科》加阿胶(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治妊娠转胞。清·《医宗金鉴》卷46加阿胶,治转胞。清·《履霜集》卷2加阿胶,去桂枝,治妊娠转胞,小便频数出少不疼。此四方虽均为五苓散加阿胶,均有养血作用。但同中有异。

    9 加安神药

    湿聚则为痰,痰火搏结,上蒙心窍而神志失常者,以五苓散加辰砂等安神药以安定神志。如宋《和剂局方》卷2加辰砂(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名辰砂五苓散,治疗疹伤寒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神志昏沉,狂言谵语,如见神鬼。明·《仁术便览》卷1加辰砂,去猪苓(官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心神恍惚不宁。此二方组成相似,只是前方用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后方用猪苓。故前方祛湿化气行水之功较强。清·《种痘新书》卷11加辰砂、黄芩、黄连(肉桂代桂枝),名辰砂五苓散,治麻退之后,余热未尽,热乘于心,日夜烦躁,狂言妄语,人事不清。清·《种痘新书》卷12加辰砂、滑石、木通,名辰砂五苓散,治热泻烦谵。上述三首辰砂五苓散,虽方名相同,但组成有异。《和剂局方》用赤茯苓代茯苓,肉桂代桂枝,《种痘新书》卷11有黄芩、黄连,《种痘新书》卷12有滑石、木通。故前者温阳化气力强,中者清热泻火功大,后者清利湿热效好。

    10 重加祛湿药

    五苓散本有很好祛湿之功。若湿邪更盛,或兼湿阻中焦者,可重加祛湿药车前子、苍术、木通等以增强祛湿之力。如元《丹溪心法》卷4以之合平胃散,名胃苓汤,治伤湿停食,脘腹胀闷,小便短少。清· 《罗氏会约医镜》卷4加车前子(肉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伤寒饮水过多,停滞胸膈,心下痞满,气喘,小便不利。清·《罗氏会约医镜》卷4加半夏(肉桂代桂枝),亦名五苓散,治脾湿生痰,肢节疼痛,背心作疼,心下有悸等。

    是方一出,众医广为加减运用,又衍生出许多五苓散类方,恕不赘述。

    作者:徐长化 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 xuzhujun728
    回复
    2023-07-28 01:01:47

    五苓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以甘淡渗湿利水;以猪苓、茯苓为臣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

    《伤寒论》中教导后人服药后当饮暖水,使表邪从汗而解,良苦用心,可见一斑。诸药综合作用,既可健脾运水湿,又可化气利水湿,全方以利水湿为主,为利水渗湿之代表方。

    下面来说说临床运用:

    1.如果体内水湿内盛,比如舌苔腻、水哒哒的就是体内水湿太重了,就需要温阳利水。

    一些由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症状,用五苓散就有效。它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

    水多了,能够把它排掉;脱水了,能够纠正这种状态。

    2.抗生素副作用引起的呕吐使用五苓散也有效,因为抗生素滥用,中国是世界之最,滥用挂水输液。现在孩子一发热,就用很多抗生素,挂很多的水,所以现在很多宝宝都出现了五苓散证,比如眼袋肿胀、舌苔滑腻等。

    3.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眼主要是眼睛内部的肌肉不能正常收缩造成的,这个减弱的一个原因就是阳被阴侵,阴就是水,那也就是说是水邪停留在头部造成的,用五苓散把水邪排出去,假性近视眼也很可能就好了。

    4.很多老年人,甚至年轻人,他们总是口渴,于是就拼命喝水,这种情况大多不是真的缺水,而是缺少化水为云、化水为用的阳气,所以才怕冷,所以才喝多少尿多少。不能及时尿出去的水,就停在体内积蓄折伤阳气,阳气越虚,能滋润上焦的津液越少,所以才总是觉得渴。这个时候五苓散有独到之处,可以解决阳虚口渴的问题。

    5.脱发:

    用五苓散往往收功。凡肌表经络之病,湿由外而入者也;饮食气血之病,湿由内而生者也。五苓散主要功能是利湿的,“燥可胜湿”湿去而头皮恢复正常功能,自然头发光泽。五苓散入足太阳膀胱经,使湿气去,有利于血液循环,血荣于发,秃发可以重生,起到治脱发的良好作用。

    6.晕车:

    从中医上来看,晕车大部分都是因为上焦有水,一乘车颠簸,就容易吐出来。用五苓散就可以治疗,在乘车前喝一次五苓散很可能这次乘车就会减轻或者不晕了。

    7.咳嗽祛痰:

    如果是清稀流动的的痰,五苓散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种痰主要表现是体内的水停,身体的水肿,这时阳气还是比较足的,痰湿瘀滞还不是很严重,整个一气流通得还不错,这时用一下淡渗利湿的药就可以了,代表方就是五苓散。

    8.皮肤湿疹:

    皮肤湿疹就是水邪停留在皮下了,造成水肿,也引起汗液的不正常排放,这样湿疹就形成了,甚至有些尖锐湿疣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治疗上也可以选择五苓散。

    9.五苓散是调节人体内水液分布失常的一个方子。就是说水在人体内的代谢出了问题。比如说水可以停留在膀胱,这时出现的就是小便不利;如果水停在中焦,就形成心下痞、心悸、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马上就吐出来;如果水停留在上焦,可能会口吐粘沫、头晕;停留在皮肤下可能会形成水肿、湿疹等等。出现这些症状也可以用五苓散来调理。

    注意禁忌:

    肾亏脾损而小便已利者不用,温病高热伤津者亦宜慎用。

    服五苓散或汤后,可以让患者多饮热开水,可能与热开水容易吸收,而且让全身出汗有关。病人反馈服用热开水后感到舒服,而冷开水则会导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所以, 服五苓散后是不能喝冰冷食物的。

    中医讲究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药理也是随机应变,千变万化。谨遵医嘱,切忌盲目用药,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五行失守,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健脾补肾丸能治遗尿吗

儿童关节炎喝中药能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