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上热下寒吃什么中药?
身体上热下寒吃什么中药?
最佳回答
根据描述的情况,患者身体上热下寒这种情况患者可以服用一些对症的药物,可以选择交泰南柴胡桂枝干姜汤或者引火汤这些中药对于病情是有帮助的患者,服用药物期间一定要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一定要清淡。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就是那个人
回复口腔溃疡,相信很多人都会犯 ,疼起来很折磨人,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火了,那我喝点泻火的药就好了,可好了没几天,这股子火就又开始卷土而来,那再来吃一段时间,但上火之症依旧反复,还给身体越吃越寒,四肢开始冰凉,甚至还会出现腹泻 的症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啊你的火并非实火,而是虚火,那什么是实火,什么是虚火呢?
实火则是因为体内的阳气,阳气偏盛所致,这时,吃清热的药材,可以把体内多余的邪阳之气给清泻出去,上火的症状就会得到改善,这就是中医上常说的“实则泻之”,虚火则是因为体内的阴气偏衰所致,阴衰的话那阳气就是充足的,阴阳本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阴虚则无法制约阳气,这时身体的阳气就会往外溢出去,如果在这时服用泻火药的时候,不仅阴虚之症没有改善,阳气最后还会消散不少,这时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寒,所以虚火则生以滋阴为主, 中医上称之为,“虚则补之”,这时应该收敛外阴之阳气,而不是一味地吃一些泻火的药。
这麦门冬是一味辛苦的药材,性质微寒,入肺、胃、心经,可以起到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作用, 对于一些阴虚有热,温病热邪、津伤口渴的人群有着不错的改善。人参大家没吃过也都听说过,是一味益气健脾的良药,人体的津液是否充足要看气血旺不旺盛,人参可以益气生津止渴,还可助麦冬滋阴。
中医上讲,心主火,肾主水,心火可以温煦肾水,达到一个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中焦淤堵,水火则无法相交,从而就会出现上焦热,下焦寒的状态。这里用半夏入药则可以打通中焦的瘀阻,使得心火下行来温煦肾水,肾水可以上行制约心火,两者可以相互交结,相互济济,阴阳得以平衡。
乌梅是一味酸涩的药材,性质平和,善于生津止渴,对于一些虚热烦渴之症有着不错的改善,中医认为,酸能收敛,所以乌梅还可兼收敛外溢阳气之功。
最后加入大枣和甘草,这两味药材搭配在一起,可以调和诸药,使得药性缓和,保护脾胃。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体内的火是实火还是虚火的话,你可以伸出你的舌头看一下,实火的人舌质比较红,舌苔厚腻,而虚火的人的舌头则舌红少苔,或者无苔,如果你身边有此类人群可以收藏起来,找中医加以辨证。
-
就是那个人
回复上火下寒中焦不通,吃什么中成药好?
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多指肾。
上火下寒的情况现在也不少见。
下半身冰凉、怕冷,小便尿频、尿急,嘴巴又长溃疡,心烦不宁。
这就是很明显的上热下寒了。
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看问题要抓住根本。
像上热下寒,开始肯定不是因为上热导致,最先开始的是下寒,然后出现上热。
对于正常人,心属火,肾属水,肾中的水经常上济于心,使心火不至于过旺;心火也会下移,温煦肾脏,助力肾阳发挥温煦的作用。
当因房事过度或者年龄体虚等原因会导致肾脏的亏虚。肾水不再往上滋养心脏了。肾、心二脏离心离德,不再相互补充了,心火也不往下了,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情况。
这边的肾虚多指肾阳虚,因为肾水要往上滋养心脏需要肾阳的蒸腾气化。而且如果是肾阴虚的话,也会出现肾水无法上滋心脏的情况,但阴虚会产生虚火,一般不会出现下寒的表现。
所以上热下寒是心肾不交中心火旺、肾阳虚的表现。
至于中焦不通是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表现为吃饭没胃口,吃进去不消化,消化了不吸收,拉出来还有菜等症状。
而且脾肾的阳虚经常是连在一起的,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先天滋养后天,后天补充先天;先天肾阳都亏虚了,后天脾阳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所以上热下寒并伴有中焦不通的证型多是心肾不交合并脾肾阳虚。
我们大概理顺了证型,那吃什么中成药呢?心火旺,我们就需要滋阴清热,泻心火;肾阳虚,我们就需要补肾阳;脾阳虚我们就需要温阳健脾。
心肾不交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子,叫交泰丸。由黄连、肉桂两味药组成。黄连是用来清心火的,肉桂是用来温肾阳的。两个一合就起到沟通心肾的作用了。
如果自己配就更好点。
上热比较明显就黄连多加一点;下寒比较明显就肉桂多加一点。
至于脾阳虚,我之前的文章有讲到这个问题,可以用理中丸温补中焦。
考虑到还有肾阳虚,可以脾肾双补,用附子理中丸。
这样就得出了题主的问题了,上火下寒中焦不通吃交泰丸和附子理中丸。
上火下寒中焦不通,吃什么中成药好?
上热下寒体质可以说是现代人群的高发,因为压力大,爱思虑,同时久坐也是一大原因,导致i我们中焦堵塞,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症状或者上实下虚。气血不断地向上走,维持思路,下面就显得相对不足,所以没劲,乏力,不爱走路,但是也经常头晕,失眠,爱上火。
正常的人体得“上凉,下暖,温中央”,而现代人多数是“上热,下寒,堵中央”。那么对于这类体质我们可以吃什么中成药呢?
其实中成药只是一个手段之一,我们可以结合中药和运动一起进行,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1)交泰丸阴阳失乖,水火不济,人病失眠,可用交泰丸,方剂中仅黄连肉桂两味药,但是可以治疗阴阳失乖,水火不济,失眠多梦证。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能够降心火;肉桂辛热,可以入少阴肾经,暖水脏,温肾水,寒热并用,如何可得水火既济。
(2)跪坐运动
晚饭后拿个拖鞋垫着膝盖,保持跪姿,同时可以跪着走一走,可以在比较软的地方走动,能够引血下行(最好是带着护膝做一做)。因为脚本身离心脏较远,供血相对不足,跪走能够很快将引血下行,足部的气血能够充足一些,尤其是手脚冰凉的女性,还有调理上热下寒局面的功效,还能缓解失眠的问题。
关注我!带您正确 养生 ,改善脾虚问题!分享养脾干货!一般来说,上焦郁热极容易导致下寒;这是因为人体内的阴阳是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在上的阳气被郁而不能下达,则必然导致下焦的阳气不足而生内寒。所以用附子泻心汤,专煎附子以温下寒,另渍三黄以清上热,这样一来,寒热之药异其气而生熟之品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使阴阳调和,水火交济,则诸证自愈。
附子泻心汤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炮附子而成,《伤寒论》中用来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其病机特点是火热邪气内盛而人体真阳又虚,从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不相协调的矛盾对立,阳盛则热,阳虚则寒,为什么阳虚能与热邪同存于一体之中?如果从上下火阴阳既济系统来看,中焦气机不能斡旋于上下,固然能产生上热下寒的格局。但是,如果从阳气与邪火的关系上来理解附子泻心汤证,似乎更能触及病变的本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段话为我们理解邪气与阳气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少火”(即生命活动之火)是周身阳气产生的根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少火生气”。而“壮火”(即“邪火”)则是“少火”的克星,它不但能“食气”,而且能“散气”。在邪火内盛的病理情况下,如果它不断地蚕食人体的“少火”,就能逐渐导致阳气虚衰。阳愈衰则火愈盛,火愈盛则阳愈衰,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体,而在这个循环体中,邪火旺盛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如果要打破这个循环体,恢复人体的阳气,单用扶阳的方法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在消除邪火的同时,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在“壮火之气衰”的前提下,才能使“少火之气壮”,这也正是附子泻心汤一方面用三黄清热泻火,另一方面用附子温补真阳的治疗主导思想。用这种观点来认识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形成原理以及附子泻心汤的组方原则,对于在临床上更好地把握本方的运用无疑是有益的。
生活道公益 健康 认为,上火下寒一般是指肾阳虚衰,温煦失职,不能温暖腰膝,见腰膝酸冷,疼痛,肾居下焦,肾阳失于温煦,见畏冷肢寒,下肢尤甚。冬天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上面胃脘部原来古中医书籍说是心下热结,主要是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所致。因此,除了上火下寒之外,还可能会有胃气不降的恶心呕吐、噫气和脾气不升的大便下利等证。
中医上一般都是用泻心汤类主治的。一般用半夏泻心汤,用黄芩、黄连清除湿热,用干姜温阳,人参、大枣、甘草补气温中。有的下焦寒重的,用附子泻心汤治疗。泻心汤系列好多方子的。
这个最好是去中医院辩证后使用。
-
宁吉儿
回复上火下寒型,是最难遇也最难治的一种人,用人参、黄芪一起治,人参治寒,黄芪治火。 一定忌口,尽量不吃海鲜,海鲜号称“阴中之阳”,这种上火下寒的体质最忌。
中医药方:上火下寒,治宜上火 ,温下寒,方选附子泻心汤,大黄6 黄连9 黄苓6用开水冲,附子10水500ML开后煎半小时,搅匀后分二次服用。 但最好别瞎吃任何药或者食物。
一般热症也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火、肠燥、肾热 一般寒症也要分是肺寒、胃寒、肾寒 不同的药物或食物疗效不同,比如:姜糖水治疗胃寒,治疗寒凉引起的痛经,但治不了肾寒引起的四肢冰凉,紫菜能治疗肠燥便秘、,但胃寒人不能吃。琵琶止咳露只能之肺热咳嗽,肺寒咳嗽越喝病越重。 不过说回来还是内分泌失调引起来的,所以,你要先找到病根再去治疗。
-
就是那个人
回复上热下寒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元而虚阳上浮,简单地说,就是人体内肾阳气不足,导致阴气下行,阴不制阳,虚火藏不住上浮于面,于是开始出现咽喉红肿疼痛、生疮长痘的现象,但同时又会表现出很多体寒症状,诸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
《本草新编》言:
“人身有二火,一君火,一相火。君火藏于心,相火藏于肾。若君火旺,则相火下安于肾,君火衰,则相火上居于心。
君火之衰,非心故,仍肾之故也。肾气交于心,则君火旺,肾气离于心,则君火衰。”
心肾为一体,觉得这个解释再好不过了。肾是灯油,心是灯焰。如果灯油没了,灯焰的光还会明亮吗?如果灯焰很暗,是不是想要“索取”下部的能量,来让自己的光更明亮?这就是“君火旺,则相火下安于肾,君火衰,则相火上居于心”的意思。
下焦热,而上焦自寒,下焦寒,而上焦自热。欲使上焦之热变为清凉,必当使下焦之寒重为温暖。
“下焦寒,而上焦自热”的体质现实生活中特别多,许多人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腰以下却冰凉,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严重的甚至热饮不敢喝,凉饮也不行。因为一吃热的就上火,一吃寒的就伤下阳。
男的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女的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冬天被子里睡觉的时候脚还是冷的。
还真不能肯定,就看舌苔。如果舌尖发红,舌根发白,那基本就是上热下寒了。舌红自然是有热的表现,但舌根处会有明显的白腻苔,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脾)肾有寒,有时舌还会有齿痕。
一味肉桂,大补肾阳,引火下行
在诸多中药里面,有这样一味可以补火助阳的良药,它的味道辛香浓烈,略带一丝余甘,而其药性属于大热之性,因此其有很好的补火助阳之效,这味中药材就是肉桂。
肉桂在生活中还算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因为具有浓郁的辛香之气,所以生活中很多人会将其用作香辛料,在厨房中还是很常用的。肉桂不管是在卤肉卤菜的时候加一点,或者炖肉汤的时候稍微加一点,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去腥提味的效果。然而,肉桂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在中医里面的药用价值了。
因肉桂特殊的热性,而且味道甘辛,药效温热持久,所以古人认为肉桂可以大补命门之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肉桂可以大补肾阳,可以起到很好的补火助阳的作用,用肉桂大温其命门,则肾之阴寒自散。
我把肉桂比作补肾药中的君子。药效明显,却又温厚,补得很稳,让人吃得踏实。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正是它的写照。
肉桂补肾阳,能温通全身经脉,祛除寒气,让人全身温暖,却又不易上虚火。
这是因为肉桂有引火归元的作用,可以将虚浮上扬的阳气重新引入肾经,并能将其它药材的药性也一并引入肾经。所以,在治疗一些久病体虚、气血不足、阳气虚损等方面的疾病的时候,在方剂中稍加一些肉桂,可以引诸药入肾,更好的发挥药效。
正如《本草求真》所云:“肉桂气味纯阳,辛甘大热,直透肝肾血分,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盖因气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气血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此体气轻扬,既能峻补命门,复能窜上达表,以通营卫。但精亏血少,肝旺火起者,切忌。”
又《汤液本草》云:“肉桂入足少阴肾,太阴经血分,补命门之不足,益火消阴。”
看到这种表面上火很旺的人,有多少个敢用肉桂的?事实上要确实是下焦虚寒导致的虚火,用肉桂当奏效。这就是“引火归元”的意思。下焦温,火自归也。
不过,肉桂的药用价值虽然很高,但是其药性过于强烈,一般不宜多用。
用法:研末冲服,每次1~2g。
当然,具体的用量如果能在专业的中医师辨证之后对症下药则再好不过了。中药里面没有一成不变的用法,也正是如此,中医药才能从容地面对复杂多变的诸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