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肾阴虚月经淡红吗

时间: 阅读:897

肾阴虚月经淡红吗


最佳回答

艾灸师小爱

艾灸师小爱

2023-07-27 11:18:35

肾阴虚火旺可能会影响到月经。因为肾主藏经,主生发。发育和生殖,肾虚衰胜。会直接影响女性的月经。通常会表现为痛经。月经淋漓不尽有血块。月经量多甚至会出现崩漏。月经血粉红。尝试阴虚血热引起。会造成经血颜色的改变。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艾江
    回复
    2023-07-27 14:14:04

    不符合以上条件的,都可被看做异常。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月经特点,从月经周期、颜色、质地、量与气味下手,再结合自己全身的状况,就可以判断整体的气血水平了。
      判断步骤:
      月经周期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周期是多少天,月经周期是从每一次月经来的第一天计算到下一次来的第一天。一般周期提前的。
      如果较正常周期早来7天以上,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的,这种人体质多属于血热或气虚;
      周期错后的,是比正常周期延后7天,或40-50天一次的,多为寒、血虚、气郁。
      月经颜色、质地
      接着就开始观察月经的颜色和质地。凡是月经颜色淡、质地稀薄的多跟虚有关,比如气虚、血虚、脾虚、肾虚、或有痰湿。凡是月经颜色深的多跟实、热、瘀、堵有关,比如深红、黯红、紫红、紫黑、墨红,质地粘稠、或有血块。
      当然,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寒、热两种状态,都分虚、实两个类型。例如:血热就还分实热、虚热,同是月经颜色鲜红,但实热伴月经量多,虚热伴月经量少。血寒也分实寒,虚寒。实寒的经色暗淡或夹有小血块,虚寒的色淡或如黑豆汁。
      更年期女性
      月经量  观察月经特点的还有一个指标,那就是月经的量,但仅凭来的量的多少,是无法确定气血状况的。
      比如来的多,似乎是血很多,但若是量又多颜色又淡,质地又稀呢,却是血亏的表现。
      只有来得多,血色很深红,质地粘稠的才算热。来的少也一样,要结合月经的颜色、质地,才能判断气血的真实状况。
      伴随症状  除外月经本身的性质外,月经前后有无头晕、头痛、痛经、腹泻、情绪起伏等等症状,也可以用来帮助判断气血状况。比如月经前后容易头晕,是否是血虚?其实很好判断,观察月经就可以了。头晕同时伴随月经量少,色淡。
      若伴随面色苍白,牙龈舌头淡,心悸,神疲乏力等症状则为血虚。若是伴随胸闷、头重、食欲差,白带多,则为脾虚痰湿造成的。若头晕,月经量小,色鲜红,同时会伴心烦易怒、腰膝酸软,口燥咽干,颧骨发红等症状,则为肝肾阴虚。
      痛经也可以区分身体虚实,一般月经前或来时痛,不喜欢按揉,月经来后,血块出来后痛减的为实痛,多由瘀阻造成的,诱因多为肝气郁结或受寒。
      月经若经期痛,经期后疼痛加重的,小腹绵绵不绝,很喜欢按揉或热敷的,则为虚痛,多由肾虚、气血虚引起。
      判断自己身体气血状况的步骤举例如下:
      第一步:月经周期,45-48天一次延后(寒、血虚、气郁);
      第二步:月经量偏少,点滴即净(血虚,脾虚,肾虚);
      第三步:月经颜色淡红,浅(血虚,气虚、脾虚);
      第四步:月经质地稀薄,无血块(血虚,气虚、脾虚);
      第五步:伴随症状,月经后偏头痛
    ,小腹绵绵作痛,喜按揉。(肾阴虚,肝阳亢);
      全身状况:平日易腰膝酸软,全身乏力,头晕,心悸。吃饭食欲差,容易肚子胀,形寒肢冷;
      结论:血虚为主,肾、脾两虚。
      小编在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月经的症状,就当做到选择题,帮自己判断一下身体的情况。

  • 逍遥子
    回复
    2023-07-27 14:14:04

    问题一:阴虚血热有什么症状你的这种情况可能是肝肾阴虚,肝阴虚与肾阴虚并举则为肝肾阴虚,常因肾阴虚而影响肝阴不足,火由肝阴耗伤及肾阴也形成肝肾阴虚,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治疗。

    问题二:阴虚血热证的临床表现月经周期提前,经量或中等或减少,色鲜红。1.全身证候:颧红潮热,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咽干口燥,唇红,2.舌象:舌质红,少苔或苔花剥。3.脉象:细数。4.症候分析:阴虚水亏则火旺,火扰冲任,血海不宁而致月经提前。火灼阴血则色红质稠,水亏津伤则经量减少。火炎头面则颧红;火旺阴虚则潮热,扰动心神则五心烦热,夜寐不安,水亏津伤则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或苔花剥,脉细数乃阴虚内热之征象。

    问题三:什么是阴虚血热你好:阴虚血热,症状表现为烦躁,内热,过敏体质等。阴虚血燥,症状表现为干渴,烦躁,皮肤皲裂,头发干枯不润等。

  • 姜齐
    回复
    2023-07-27 14:14:04

    【导读】:月经失调,是女性朋友的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今天我介绍中医调理月经失调,希望对女性朋友有所帮助。

    一、根据月经判断自己身体气血状况的简明步骤:

    第一步:月经周期,45-48天一次延后(寒、血虚、气郁)

    第二步:月经量偏少,点滴即净(血虚,脾虚,肾虚)

    第三步:月经颜色淡红,浅(血虚,气虚、脾虚)

    第四步:月经质地稀薄,无血块(血虚,气虚、脾虚)

    第五步:伴随症状,月经后偏头痛,小腹绵绵作痛,喜按揉。(肾阴虚,肝阳亢)

    平日易腰膝酸软,全身乏力,头晕,心悸。吃饭食欲差,容易肚子胀,形寒肢冷。(血虚为主,肾、脾两虚)

    1.经前期益气养血(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

    治疗重点:调补气血,使气血旺盛,泉源不竭,为经血来潮或胎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基本方药:党参12g、白术12g、白芍12g、茯苓12g、当归12g、川芎6g、熟地12g、枸杞子10g、木香5g、菟丝子10g、陈皮5g、炙甘草3g。

    方中以八珍益气养血健脾,益冲任之源,意在补中有行,方无凝膈之弊。

    2.行经活血通经(月经周期的第1-4天)

    治疗重点:“通因通用”。采用行气活血通络法,以冀其推动血液运行,胞宫排经得以畅通。

    基本方药:当归12g、川芎6g、赤芍15g、熟地15g、桃仁12g、红花6g、炙黄芪12g、香附6g、木香5g、益母草10g。

    方中的桃红四物养血活血,去瘀通经;牛膝、益母草活血调经,引血下行。佐加黄芪、香附、木香益气行气通络之品以疏畅血流,开瘀通阻,使月经排泄通顺。

    3.经后期健脾补肾(月经周期的第4-14天)

    治疗重点:健脾补肾。

    基本方药:炙黄芪15g、白术12g、当归10g、菟丝子10g、仙灵脾10g、龟版30g、女贞子10g、陈皮5g、淮山药10g。

    方中以黄芪、淮山药健脾生气血;女贞子、当归滋阴养血;仙灵脾、菟丝子温肾壮阳;白术、陈皮和胃理气,重用龟版系血肉有情之品峻补肾精,濡养阴血,诸药合用健脾养血,补肾摄精,以利于精血的恢复和滋生。

    4.经间期温阳通络(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治疗重点:因势利导。主拟温经通络,以促排卵。

    基本方药:仙茅10g、仙灵脾10g、肉桂3g、当归10g、红花5g、香附6g、川牛膝10g、陈皮5g、紫丹参10g、乌药5g。

    方中以二仙补肾壮阳,促其卵泡成熟;当归、丹参养血活血;红花、牛膝活血通络;陈皮、香附通调气机;佐加肉桂、乌药温振阳气,促其排卵。

    现在很多青春期女孩很多都存在着多毛、座疮、月经不规律(月经稀少、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肥胖等问题,殊不知,这些症状都可能是多囊卵巢或高雄激素血症的表现。引发这些症状的原因很多,跟现在的饮食作息习惯、工作生活压力大都息息相关,中医中药在调理养生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中药方药组成为:当归、赤芍、香附、鸡血藤、坤草、桑椹、仙灵脾、党参、泽兰等,临牀运用时,若怕冷、腰痛甚者,加杜仲、寄生、狗脊;围绝经期烦躁汗出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

    二、亦可根据月经周期分段治疗

    1、经后期血海空虚,以增加物质基础,酌加滋阴养血药如白芍、女贞、旱莲草;

    2、经间排卵期应在补肾阳的同时加活血通络药,以促排卵,行经期血海由满而溢,应调理气血,促进经血顺利排泄。

  • 太原`赵**
    回复
    2023-07-27 13:13:54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也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一般认为经量少于30毫升,相当于西医月经不调中的月经稀少。

    --------------------------------------------------------------------------------
    月经过少诊断要点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也有经期缩短不足两天,经量亦少,为本病的诊断要点。本病常为闭经的前驱表现。
    月经过少可与月经周期异常并见,如月经先期量少或月经后期量少。
    如属口服避孕药或肌注避孕针而导致月经过少,则应停药,并可参照本病论治。
    月经过少的诊断,一般是指连续发生二次以上。如一贯月经正常,突然月经过少者,应注意是否受孕早期的先兆流产,或异位妊娠所表现的少量阴道出血,必须进一步做有关检查以鉴别。

    --------------------------------------------------------------------------------
    月经过少辨证分析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虚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气不足,精血不充,冲任匮乏,血海不盈而致月经过少;也有气血来源不足或久病大病失血,以致血海空虚,经血乏源而月经过少者。实者或因血瘀,或因痰湿,邪阻胞脉胞络,血行不畅,以致经量减少。
    月经过少应从月经的色、质及有无腹痛等辨其虚实。一般经色淡、质稀、腹无胀痛者,为虚;经色紫黯、夹血块、腹痛者,为血瘀;经色淡红、质粘腻、形体肥胖者,为痰湿。属于先天不足者,经水素少;后天损伤者,则经水逐渐减少。骤然经量减少者,则多为实证。亦有突然大病亡血,而致血枯经少、甚至经闭者。
    本病虚证多,实证少。故治疗重在滋肾养血,充养天癸,使任通冲盛,血海满溢。即使是瘀滞或痰湿,慎不可过用攻破,以免重伤气血,使经血难复。

    --------------------------------------------------------------------------------
    月经过少辨证论治

    肾虚型
    【证见】 经量素少,或病后或反复流产后经量明显减少,经色淡黯质薄。腰酸膝软或足跟痛,或头晕耳鸣,或少寐多梦,或阴中干涩。眼眶黯,或面斑多。舌黯红少苔,脉细弱或沉细尺弱。

    【治法】 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归肾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菟丝子20克,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山药30克,茯苓30克,香附10克,巴戟天15克,肉苁蓉15克,何首乌20克,紫河车15克。水煎服。

    若偏于肾阴虚者,选加二至丸、生地黄、玄参。若偏于肾阳虚者,选加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智仁。

    2.中成药

    (1)滋肾育胎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偏肾阳虚或肾阴阳俱虚。

    (2)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肾阴虚。

    血虚型
    【证见】 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不是两天,经量涩少。经色淡无块,伴有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滋血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山药30克,北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养血当归精,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养血补肾汤(刘熙政《湖北中医杂志》1982.6)

    处方:当归、鸡血藤、丹参、炙黄芪、菟丝子、覆盆子、紫河车各15克,川芎、甘草、熟地黄各10克,木香6克。

    (2)化裁四物汤(张作超《广西中医药》1986.9)

    处方:当归9克,川芎4克,熟地黄15克,仙茅根15克,淫羊藿12克,鹿角胶10克(烊化),香附子12克,紫河车15克,益母草12克,鸡血藤15克,巴戟天15克,北黄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肾虚、血虚两证型虽不相同,但由于肾虚,精不足以化血,血虚不足以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经的物质基础。因此,临床上常在补肾中佐以养血,或在养血中又佐以滋肾,使精充血足,经源充盛,而经水自调。

    血瘀型
    【证见】 经行涩少,经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小瘀点,脉细或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白芍各15克,熟地黄20克,桃仁15克,红花6克,益母草30克,鸡内金12克,香附子12克,丹参20克,枳壳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益母调经丸,每次10丸,每日3次。

    (2)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2次。

    痰湿型
    【证见】 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月经常后期或稀发。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滑沉细。

    【治法】 化痰燥湿,温肾健脾。

    【方药】

    主方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苍术10克,香附子12克,枳壳15克,神曲15克,制南星9克,党参20克,破故纸15克,淫羊藿10克,当归15克。水煎服。

痰湿重影响怀孕吗

痰湿会影响怀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