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外科可以针灸吗
中医骨外科可以针灸吗
最佳回答
中医骨外科是可以进行针灸的。通过针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以结合膏药拔罐等治疗方式来进行治疗,通过针灸能够缓解疼痛,还具有抗炎的效果,平时避免过度的活动和过度负重。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逍遥子
回复
-
逍遥子
回复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外科 骨外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30-100天
治愈率:70%
常用药品:阿司匹林肠溶胶囊 阿司匹林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2000元)
创伤性关节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①矫正畸形,防止关节软骨退变:创伤性关节炎是骨折移位和关节软骨骨折的晚期并发症,所以晚期出现畸形可由畸形愈合造成,也可以是正常愈合后发育障碍所致,应对那些易出现畸形愈合的骨折部位及其移位方式十分熟悉。如股骨粗隆骨折,远端内移位引起髋内翻畸形;胫骨平台骨折,致膝内(外)翻畸形等。这些好发部位的共同特点是近关节,但并非所有近关节的骨折都容易出现畸形愈合和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骨折的愈合过程不仅取决于局部的条件,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为因素的干扰。为排除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以保证骨折愈合过程的正常进行,必须早期矫正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各种畸形,特别是在骨折的治疗中,应多考虑其未来的后果和功能影响的大小,将旋转移位和成角移位缩小到最低限度。凡是进入关节的骨折或脱位都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防止或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率。
②药物治疗:药物的辅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目前临床常用的消炎镇痛药颇多,但比较安全的是阿司匹林,具有镇痛及抗炎作用,并且有人发现阿司匹林在实验条件下,可以防止家兔发生退行性变作用。通常应用中等剂量为宜。另外,缓解疼痛的药物还有双氯芬酸钠/米索前列醇(奥湿克)、双氯芬酸(扶他林)等,对缓解症状有特效。近年文献报道,长期服用镇痛剂可加剧关节炎的病变,故不宜长期服用,只在关节症状发作时服用,症状缓解时即应停止服用。应禁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关节炎,因皮质激素能抑制关节软骨内蛋白多糖合成。
③理疗:在物理因素作用下,人体组织产生的组胺、类组胺、乙酰胆碱和温度、离子浓度等的物理改变。对人体机能起到调节的作用,并发生生物、化学等变化,使组织局部产生生理效应,从而起到治疗与预防作用。
A.直流电疗法:直流电是方向不变的电流,应用直流电作用于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称为直流电疗法。当电流通过人体时,体内各种离子发生移动,因其离子移动方向不同而产生离子浓度的变化,继而引起细胞渗透性、兴奋性等一系列改变。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和管壁渗透性增加,改善了血液供应和营养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提高了组织细胞的生活能力,有利于促进渗出性炎症的消散和吸收,促进骨质生长旺盛。
B.红外线疗法:由太阳光谱中从波长760nm~400yD部分,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不可见光线,主要是由热光源产生。因热力的作用,可使组织温度升高,新陈代谢旺盛,提高组织再生能力和组织细胞活力,加速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排泄,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对肌肉有松弛作用,可解除肌肉痉挛或血管痉挛。
C.超声波疗法:超声波是指频率在20000周/秒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通过机械作用、化学作用、温热作用,引起细胞波动而显示一种微循环的按摩作用。这种作用可使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得到改善,对组织营养和物质代谢均有良好影响,提高组织再生能力。
D.磁疗法:磁疗就是利用磁场作用于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磁与电是密切相连的,一切生命现象,如神经冲动的传导。肌肉的运动,大脑的活动等均与机体内电子的传动或离子的移动有关。磁场或电场可影响离子或电子的运
动方向和速度,因此磁场可以引起生物电的质和量的变化。当磁场作用于人体时,还可在人体内产生微电流,达到止痛、消肿等作用。
(2)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关节镜、截骨术、关节融合、关节置换,这些手术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晚期患者,关节功能障碍不显著者设计的,目的是消除关节疼痛、减轻炎症、改变关节负重力线,延迟病情进展,推迟关节融合术或关节置换的时间。如关节镜、截骨术等。另一类为关节成形术,主要是为晚期患者,疼痛严重,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者设计的,目的是为消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主要为关节融合术和关节置换术。
①关节清理术适用于关节内有游离体,边缘骨刺比较明显,但关节负重面尚比较完整的病例。
②截骨术适用于明显的膝内、外翻和骨折明显成角畸形愈合者,通过截骨可以减少骨内压力,矫正重力线,并使比较完整的关节面承担更多的体重负荷。
③闭孔神经切除术适用于髋关节疼痛,但关节面破坏较少者,因髋关节受闭孔神经、股神经和坐骨神经三重支配,而内收肌受闭孔神经和股神经的双重支配,所以切除闭孔神经不会使髋关节完全失去神经的控制,内收肌也不致全部瘫痪,并能使关节疼痛有明显改善。
④关节融合术适用于单发的下肢负重关节,关节破坏严重而又比较年轻,需要从事行走或站立工作的患者。
⑤关节成形术适用于疼痛严重,关节破坏严重的老年人,人工关节置换术效果比较可靠。如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可致髋臼底部骨折或股骨头软骨骨折,破坏了髋关节的完整性,愈合后形成创伤性关节炎,或外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若不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必将引起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2)综合治疗:
①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如何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一门科学。针刺是在人体的特定部位上给予一定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来调整机体的功能,或刺放淤血,从而使机体恢复健康的措施。灸法则是采用艾绒等各种药料以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温热的刺激,来防治疾病的方法。《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热证宜浅,刺速出针,寒证当留针,阳气虚不能上升用灸法,络脉瘀血用泻血法等,引起经络系统的强烈反应,既可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又可益肾养血、强筋壮骨。现代研究表明,针灸的作用可引起体液、血液、淋巴液、营养物质循环加快,组织机能发生某些变化,使症状逐渐消失。本病采用此种治疗方法,正是为了消肿止痛,加速受累关节的代偿和修复。临床具体应用时有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两种方法。根据寒热虚实,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运用。
②推拿疗法:下肢取卧位,暴露肢体,蘸伤油膏或舒筋药水推拿。可用提、揉手法,由肢体近端至远端,反复数遍,手法由轻到重,直至患者有酸胀感为度。然后,根据肢体不同部位,用指尖点按穴位,如下肢取环跳、承扶、足三里、承山等穴位。继而做患肢各个方向被动活动,最后用揉拣法,在患肢来回旋行数次而结束。
③外治疗法:
A.外敷药:膏药是外用药中一种特有的传统剂型,其功用是由其药理作用和物理作用相结合而成。常温下较硬,加热则变软而黏稠,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位置,也可在经络循行部位的重要穴位上外敷,即能消肿化瘀,又可通络止痛,应用方便,药效持久。常用传统药膏很多,如镇江膏、东方活血膏等。
B.热敷疗法:如热敷灵,选用温经祛寒、行气活血止痛的药物,一方面借热力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另一方面通过药物达到瘀散痛消,关节活动灵便之目的。
C.熏洗疗法:活血止痛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当归尾、红花、苏木、白芷、姜黄、威灵仙、羌活、五加皮、海桐皮、牛膝、川楝子、茯苓等各15g,乳香6g,花椒9g,透骨草30g。煎汤熏洗患处,2次/d,每次40min。本方有疏通关节筋络,疏导流通气血,活血止痛的作用,尤其对关节僵硬,酸痛麻木者有特效。
(二)预后
本病晚期可出现骨质塌陷,软骨下骨硬化。膝内侧关节间隙消失,骨硬化膝关节半脱位,下肢畸形。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其病程也较长。
创伤性关节炎中医治疗
①损骨血凝型
【主症】骨骱疼痛,痛势剧烈,似同针刺,固定不移,动则加剧,功能受限,少气自汗,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紧。
主症分析《杂病源流犀烛》曰:“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因所壅而凝一处,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由暴力或扭捩、闪控,或慢性劳损过度,致筋损骨伤,血瘀气滞,不通则痛,故骨骱疼痛,痛势剧烈,刺痛有定处;损伤后伤血耗气,故少气、自汗,血瘀停滞,则舌有瘀斑,脉弦紧。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川弓、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加减:若久痛不愈而下肢麻木者,可加地鳖虫、乌梢蛇、蜈蚣等以搜风通络;若筋脉拘急,僵硬不适,可加五加皮、伸筋草;若肢体沉重加苍术、薏苡仁、防己以祛除湿邪。
②肝肾亏虚型
【主症】关节酸痛,活动受限。绵绵不休,夜重昼轻,面色无华。偏于阴虚者,常伴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偏于阳虚者,伴精神委靡,神疲气短,手足不温,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主症分析: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充盈,则筋骨劲强,关节滑利,运动灵活。肾虚则精少髓空,脉络失和,骨失荣养,致关节疼痛、僵硬。由于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则手足不温,面色苍白;阳气虚弱,阴寒内盛,故小便清利;其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属于阳虚的外候。阴虚生内热,故现咽干烦热之证。
【治法】补肾壮骨,益气活血。
【方药】固肾健步汤。熟地、狗脊、川牛膝、木瓜、制马钱子、当归、白芍、醋延胡索、甘草。加减:寒胜痛剧加制川乌、制草乌各9g;湿胜重着去熟地,加白术、薏苡仁;风胜明显加青风藤、独活;有热加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病久者加蜈蚣、全虫;气虚加黄芪;肾阳虚者加淫羊藿、杜仲。
③外邪客犯型
【主症】多有受寒湿病史,腰膝冷痛,局部沉重,自觉发凉,得温则减,遇阴雨加剧,关节活动受限,舌淡红、苔白滑,脉沉缓。
主症分析:多冒雨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致寒湿停留,经脉痹阻,气血运行失畅而成本病。如寒邪甚于湿邪,则腰膝冷痛明显;湿邪甚于寒邪,则重着明显;天气阴雨时寒湿更盛,因而痛势增剧;寒湿内阻,邪淫肌肉筋脉,则身重困倦;寒湿内停,阳气被遏,则舌苔白滑,其脉沉为寒邪内盛之征,脉濡缓为湿邪内盛之象。
【治法】散寒祛湿,温经活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弓、干地黄、牛膝、人参、茯苓、桂心、甘草。加减:寒邪偏重者,加制附子以祛寒;湿邪偏重者,去地黄,加苍术、薏苡仁以祛湿;关节变形,肢体拘急者,加白花蛇、乌梢蛇以舒筋通络。
-
常州-薛**
回复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健康都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们的眼睛,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这炫彩缤纷的世界。再比如说我们的双脚,能够带我们走遍祖国大好的江山。包括在我们身体比较健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随之也非常不错,而当我们的身体出现疾病的时候,心情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才应该格外关注健康方面的问题。
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的这种疾病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而之所以导致股骨头坏死,就是由于关节当中血运出现了问题,比如说血管受损,导致血液没有办法继续输送,长此以往骨骼结构发生了改变,甚至会出现塌陷,这就导致了股骨头坏死,严重者还会导致髋关节残疾,这都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而股骨头坏死,多发生在30~50岁阶段的人群当中,对于生活以及心情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针灸治疗股骨头坏死在患有股骨头坏死的时候,可以通过中医针灸的方式进行治疗,比如说常规的针刺治疗,针对于相应的穴位以及经络进行下针,用补泻的手法来缓解并且治疗,或者在针尾加入电针仪进行加强治疗。或者也可以在针灸的基础之上,利用艾灸的方式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而且也可以改善髋关节的血液循环。在进行艾灸或者是针灸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放血治疗,使用拔罐的方式加速血液循环。
其他治疗方式除了通过针灸这种方式进行治疗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医学手段进行治疗,比如说利用药物进行治疗,再比如说手术治疗。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人,可以利用一些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在此基础上使用扩血管的药物。如果选择药物治疗,那么在此基础之上还要配合减重,减少有体重带来的负重以及对髋关节的压力,这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患有股骨头坏死的时候,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类疾病。对于不重视治疗的患者来说,这类疾病的致残率还是比较高的,虽然股骨头坏死并非是急性疾病,但是这样的一种慢性疾病对于身体以及心理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双重折磨,并且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
周口-李**
回复针灸骨伤系简介 针灸骨伤系是培养高级针推、骨伤专业人才的摇篮,是汇集精英的园地,本系有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有脱颖而出的中青年教学工作者。由于全系师生员工的卓著工作,1991、1997年针灸、骨伤两个学科先后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针灸专业还设立了博士研究生授予点。目前已基本形成教学、科研、临床三者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上,近两年针推、骨伤两个专业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课程结构,效果显著。本系将重点学科建设和系综合实验室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抓好《针灸学》、《腧穴学》、《中医伤科学》等优质课程建设,其中针灸学科点的教研室工作在全院优质课程建设中成绩显著。近两年还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投入,效果显著。1999年8月针灸骨伤综合实验室第一个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国家基础教学实验室建设评估。 针灸骨伤系建系以来,共为社会培养输送针推、骨伤高级人才约1920余人,硕士生150余人,博士生8人;培养的境外留学生、进修生遍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及比利时、美国、法国、新加坡、瑞士等国。 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针灸骨伤系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针灸学科已从验证传统经验向开拓新的现代针灸实质方面转化。多年来,针灸推拿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0多项,其中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出专著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330余篇,目前,现有的科研课题有的已完成待鉴定,有10余项正在研究中。骨伤学科完成科研课题20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参加省级、国家级及国际学术交流论文60篇。多年来,我系的学生在专业学习、科研中所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近几年,先后有4位学生的科研成果获省级科研成果奖。 在临床方面,针灸骨伤系师生发挥了专业优势,以临床促教学,以临床带科研已成为本系一贯办学方针。目前,针灸学科临床已成为省针灸治疗中心。骨伤专业开展治疗骨科矫形、骨不连、脊髓损伤、老年性关节病及骨质疏松的研究10余年,收治患者万余次,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在省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 近两年,本系党总支开展“树针骨系形象”的活动,效果显著。全系师生员工不仅在教学、科研、医疗等各项工作中尽职尽责,而且在系党总支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创建了本系良好的育人氛围。2002年度有一名党员毕业生考上国家卫生部公务员;在文体活动中成绩斐然,2002年系男子足球队在院足球“振兴杯”夺冠;在“杏林杯”篮球赛中系男队获得冠军,女队获亚军;在院排球赛中,女队获得冠军,男队获亚军;本系学生编排的文娱节目曾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省高校的文娱汇演。 中医系(临床医学)专业简介 中医系是湖北中医学院最早成立的系,成立于1972年,其所属的相关教研室在建立之初即拥有李培生、杨百茀等国内知名中医专家。目前中医系下属5个教研室,两个教学实验室,一个学科实验室以及一个经方运用研究所,拥有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各一个。设有中医学本科五年制(含中医教改实验班)、中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本硕连读七年制、中医学(美容与康复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教改试验班等专业和专业方向。截止2006年12月,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248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9人,硕士研究生508人,本科生1927人。中医系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当中既有老一辈的中医名家,也有全国知名的中青年学者。目前这些名家如全国名老中医李培生、田玉美、梅国强仍活跃在教学、临床第一线。由于他们的卓越工作,1991年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论)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建设,该学科在教材建设、临床经典理论研究、实践教学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伤寒论血虚寒凝证实验研究”,“心下痞辨证及其客观化研究”,“伤寒论系列实验研究”,分别荣获省政府、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科学技术成果二、三等奖,在“湿热证本质及清热化湿法作用机理研究”、“经方药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伤寒论》课程1994年、1997年两次被省教委评为优质课程,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以李培生、梅国强、邱明义、成肇仁、李家庚、陈国权、戴天木、赵映前、吕文亮等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临床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主编、参编了多版本中医药院校教材,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资助地多项课题,多次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中医系自创建以来,就注重科学管理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中医学专业作为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中医系党总支被省高工委、省教育厅评为先进基层党总支。三十多年来,中医系为国家培养了六千余名中医学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有的已成为单位骨干。今后中医系将继续按照教、医、研一体化同步发展的办学思路,锐意教学改革,以特色立系,学科强系,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及学术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线,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