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中医有治口吃的药吗

时间: 阅读:7661

中医有治口吃的药吗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3-07-27 06:29:59

孩子从四五岁的开始的时候,发现孩子说话比较结巴,而且越来越严重了,在中药方面的话,主要是帮助孩子缓解一些脾胃虚弱或者是紧张情绪的孩子在目前说话的时候比较结巴,首先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很紧张情绪,或者是出现一些口腔感染性疾病等相关症状来帮助孩子缓解各种临床症状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姜齐
    回复
    2023-07-27 09:09:50

    药物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中药, 一种是西药。 中药起源于中国,是远古时期人们为了解除病痛而利用自然界的草木配合口服和外敷的方剂, 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药的治疗作用大多数都被夸大和泛滥宣传了。中药对很多疾病和先天的缺陷等都是无能为力的。 从很早时候就有国人开始研制矫正口吃的各种中药的配伍。但无外乎就是哪几种古书上说的声称醒脑开窍的保健中药: “菖蒲,益智仁,远志,龟板,。。最后的和药还是用甘草。”对于治疗脑部偏瘫导致语言阻塞的如“水蛭,白芷,川乌等,除此之外真难有对脑功能有改善的药物可选择了。但经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很多中药的作用实际上是不符其说。 所以在治疗上也是不提倡的。在上世纪80年代,这几种中药配方在医院开设的矫正班里广泛给患者服用,反正也吃不坏。 但对于改善口吃病,其作用就是隔靴搔痒或者是毫无作用。最近几年以来,以一些地区为代表的万能的各种中药夸大宣传的势力席卷中国,什么病都能治疗,针对癌症,心脏病,糖尿病, 艾滋病,等所有人间的绝症。最近几年又把目光盯在口吃群体上,声称能“治疗口吃,吃完见效,永不复发”。真是可笑。西药用化学的药物针对性质的治疗病毒病菌和改善病灶。由于从病因入手,所以针对性很强,目前人类基本都靠西药来解决健康问题。 但到目前为止,由于对口吃的病因病理没有最终确定和定论,所以还没有有效的药物能治疗口吃,曾有报道有人用氟哌啶醇治疗口吃,但因为氟哌啶醇是控制精神病的药物,毒副作用很大。 所以也没有人敢做太多的尝试,相信效果也不会有,由于兴奋剂的药物如派加脂能暂时有效消除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所以很多人尝试用一种兴奋剂来试验消除口吃的现象,但至今还没有找到相应的药物,氯丙咪嗪(三环类抗抑郁药,有较强的5-羟色胺回收阻滞作用)口服,可使口吃严重程度有所下降。还有学者提出可试用钙通道阻滞剂和胆碱能阻滞剂治疗口吃 我本人就大胆尝试过口服各种作用于神经的药物来做治疗口吃的试验,但起最终都是无效。 由于语言系统是最为复杂的脑功能运动的过程,所以有口吃现象的发生真的很难找出确切的发病机理,即使找到了,有效的药物在未来很长的时间之内还是不能出现。所以矫正口吃目前还必须从物理康复强化恢复的手段入手,再加上有效的辅助矫正的器械和装置。 才有希望能把口吃患者薄弱和失调的脑语言支配控制系统恢复过来。

  • 广东熊**
    回复
    2023-07-27 09:09:50

    针炙不能治疗口吃的 口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言语障碍。目前口吃治疗多集中在非药物治疗上,有言语训练、心理治疗、生物电反馈节拍器、改变发声方法、延迟语音反馈方法、声音掩蔽法等等。治疗应针对个体各自的口吃特点、性格、情绪和行为等的不同,选用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法。 儿童轻度和中度口吃是有自愈性的,重度口吃需要进行矫治。一般认为,约80%的儿童口吃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但父母或矫治师的早期干预很重要。首先要消除父母的失望和歧视态度,要提醒儿童慢慢地说话,不要批评或惩罚孩子,缓和其紧张情绪,增强儿童的信心,减少对口吃的恐惧,使其不过分注意自己的讲话过程。父母应该慢慢的、放松地与孩子谈话,同时要有较多的停顿,并允许孩子们用自己的节奏说话,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肯定。下面介绍几种口吃矫正的方法: 一、言语反馈治疗 口吃者在跟随其他人讲话的时候,口吃现象比较少,而且讲话自然而流畅。所以,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方面的原理,在60年代推出延时听觉反馈(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DAF)仪器,模拟这样的效果。当自己的讲话声音被改变后,听起来就象是别人在跟自己说同样的话,帮助口吃者在自己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也达到跟随其他人讲话的效果,从而即时改善口吃。研究认为口吃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暂时流畅说话:一种是内生的(自我产生的)言语发生机制的改变,另一种是在言语发生时接受特定的某些外在的言语反馈。内生的减少口吃的方法,比如用怪异的腔调说话,拖长语音,柔和发音,以及其他基于言语动力的矫正方法。由于内生的引发流畅性的方法,通常与言语发生机制相关,一些矫正后的口吃者,其流畅的说话方式被认为听起来不自然,可能需要大量的认知方面的努力来维持这种说话,并且很难在现实生活的说话情境中持续运用。最有效的提高流畅性的改变言语反馈方法,利用了“第二言语信号”,即在说话者产生的第一言语信号同时呈现离散的言语信号,并且包含了与说话者的第一言语信号相近的言语动作。与内生的引发流畅性的方法不同的是,利用改变言语反馈(ASF)的外在的方法,已被证明可以使口吃者立即产生稳定的、自然的流畅言语,基本不需要认知上的努力,尽管有时效果不能持续。 合唱说话(Choral Speech);掩蔽的听觉反馈(masked auditory feedback);延时听觉反馈(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移频听觉反馈(frequency altered feedback);视觉化的合唱说话(visual choral speech)以及延时视觉反馈(delayed visual feedback)等改变言语反馈形式,已被证明可以立即减少部分口吃者高达70-100%的口吃行为。改变的言语反馈也被发现,不管说话速度如何,都可以提高流畅性,即使单耳使用,而非双耳使用,也可以持续提高流畅性。 以前这种改变言语反馈的仪器很大,只能在实验室里使用,对于矫正口吃,并没有实际的作用。一直到了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出现了体积小,类似“助听器”般的口吃矫正器,如思比易。由于是被直接放进耳朵,以及应用了微电脑语言处理技术,使声音反馈的灵敏度和清晰度更高,矫正口吃的效果更好。 二、言语流畅性训练 言语流畅性训练,旨在调整说话的方式,以防止发生口吃,或发生口吃时控制口吃以便使言语交际能够进行下去。比如发音法,包括放慢语速、诱导发音、轻柔发音、运用气流以及形成说话的节律和韵律等技术。在掌握好这些发音技术后,口吃者可先以很慢的速度说话,循序渐进最后过渡到接近正常的语速。此外,将长句子分断,改变说话方式,跟读训练等也是言语流畅性训练的重要内容。言语流畅性训练虽不能消除导致口吃的体质因素,也不能完全解决心理障碍问题,但确是一项可行的、治标的辅助疗法。 三、心理治疗 口吃病心理治疗的实质和核心应是:减轻或消除对口吃所引起的不良后果的恐惧。 在心理治疗中,强调行为的、认知的和情绪的治疗。包括: 1. 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疗法,逐步让患者认识到自己错误、偏执的认知观念,自觉地用正确思维观念去取而代之。同时耐心地倾听口吃者的倾诉,对他们表示充分地理解。 2. 放松训练,教会患者亲身体验自身肌肉收缩及放松的效果,通过自我反复训练,达到全身肌肉松弛即心身松弛的作用。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逐步恢复和保持良好的平稳心态。 3. 系统脱敏训练疗法。在治疗的实践中,采取自我系统阅读训练,关爱性交心对话疗法;系统社会交往训练等。让患者接触各种不同的环境及不同的人群,在交谈和阅读中解除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逐步培养患者平稳、镇定自若的心态。 4. 暴露疗法:对于年青的患者,特别是学生患者,当他们经过上述等有关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时。

  • 成都-陈**
    回复
    2023-07-27 09:09:50

    1、发音法
      本法就是要在每句话的开始轻柔地发音,改变口吃者首字发音经常很急很重的特点。说话的速度要降到很慢的程度,一开始时一分钟60~100字,而人们平时说话的速度要达到每分钟200字。这样有两个效果,一是慢速让人心态平静,二是有一种节奏感。这两点都能有效地减少口吃。口吃者在朗诵和唱歌的时候不口吃,就是因为有一种稳定的节奏感在里面。
      2、呼吸法
      提倡腹式呼吸法。由于深呼吸能使肌肉获得适当的运动和协调,能松弛与缓和身体各部和颜面肌肉的紧张状态,能逐渐消除伴随运动。深呼吸能影响人的情绪,能使激动的情感得以缓和,以致平息。
      3、突破法
      把口吃患者组织在一起或单独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演讲、唱歌,逐步克服说话的恐惧心理。
      4、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放弃口吃的治疗,接受口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思想类似于不治而愈。该方法能有效的缓解口吃患者的心理压力。
      5、沉默疗法
      用英语表达就是:silence therapy。在你紧张或有口吃预期的时候,少说或不说。口吃是一种条件反射。长年的口吃,会强化你的条件反射。但是在紧张的环境下,少说或不说,使口吃的发生几率降低,口吃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消失。需要强调的是,利用该方法,并不是要你不说话,少说话,恰恰相反,你需要经常跟人交流,多倾听,只是偶尔紧张或预期口吃的时候,适当少说而已。

  • 成都-陈**
    回复
    2023-07-27 08:08:40

    治口吃结巴的特效药有吗?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口吃病是一种心理疾病,口吃者怕口吃,怕丢人,也怕听到口吃,更怕说话、交际,他们信奉“长话短说,短话不说,沉默是金。“他们逃避说话场合,电话响了不敢去接,出门不敢问路,开会坐在没人的地方,怕说话,明明是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得东跑西窜折腾一番不可,每时每刻想的不是我要说什么,而是如何才不口吃,怎样才不口吃,一个字也别口吃,不敢暴露自己的口吃,明明是个结巴却装出不口吃的样子,很少说话,内心世界被口吃作茧自缚,形成“口吃情结”,迷中口吃,折腾口吃,有着强烈的“口吃意识”,和排斥口吃的主观愿望。
    产生这样恐惧心理重要的是第三种:错误认识,错误态度,错误评价。
    客观存在在大脑里的反映决不像镜子那样,而是“哈哈镜”式的。同一事物作用于不同的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态度和情绪反应。比如,看足球赛,不管对谁来说这场足球赛比赛都是一样的,而不同的人对这个客观事实就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一会儿兴高采烈,拍手喝彩,一会儿叹声惋惜,有的人认真观摩运动员的技巧;有的人则不停的看表,盼望比赛快点结束。听音乐也是一样,有的陶醉于艺术享受之中,有的则听得枯燥无味。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有的则怨天忧人烦恼起来,而有的人则处之泰然,“一切都会好起来。”有的人任劳任怨,有的人受点儿委屈就患得患失,大喊大叫起来。生病以后,人们对病的态度也不一样,有的则焦虑不安,忧虑重重。而有的则“既来之则安之。”
    口吃虽然人人都有,但由于对口吃的态度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心情,正常人虽不时地发生口吃,他们却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对它表现得非常淡漠,不放在心上,一过了之,不久就会忘掉,没有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心里没有疙瘩,不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健康的人是不大容易患上口吃病的。
    所以我们说:“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对我们的刺激,而取决于我们对客观事物刺激的态度”。其实口吃本身并不可怕,而是我们对口吃的态度可怕。“对于口吃病来说,是我们的的态度,恐惧心理,是对口吃态度、评价的结果”。只要我们改变对口吃的态度、认识、评价,我们的口吃病就会彻底痊愈。
    综上所述:我们对口吃的恐惧心理,不是口吃决定的,而是对口吃的态度所决定的。因而不难找到一个解决心理因素的方向,就是扭转对口吃的恐惧心理,不能依赖口吃现象的消失,而只能依赖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

宫寒属于肾阴虚吗

少儿遗尿贴好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