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医生可以针灸拔罐吗
中医外科医生可以针灸拔罐吗
最佳回答
中医外科的医生也可以针灸拔罐儿的,针灸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各种疼痛,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嗯,它可以适用于多种疾病,都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功效。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就是那个人
回复拔火罐有什么好处,这个疗法是什么朝代开始有的?先秦时代
?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
? 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晋唐时期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方。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的,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 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的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
? 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称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拔罐子也是一种很好的缓解疲劳的方法, 但不宜长时间使用此方法
宋金元时代?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话,那么,到了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
? 亦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元代医家萨谦斋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中曾明确地加以记述:“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
明代? 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
? 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
? 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
? 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外科正宗。痈疽门》)。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 除了煮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清代?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
?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的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 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恰如《本草纲目拾遗》所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 另外,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
? 综上所述,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它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以治疗痈种疮毒,清代虽有所拓展,而从总的情况,仍宥于疮疡外科的外治法之中。
? 因此,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我国古代大量针灸著作中却十分鲜见。尤其是清末之后,随著针灸医学本身的衰落,拔罐法也流落于民间,其发展更趋于停滞。
? 中医的一种疗法,又称"拔罐疗法"。"拔管子"或"吸筒"。能使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火罐有竹制、玻璃制等多种,本法在民部很常用,多与针刺配合使用,能提高治疗效果。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
-
松柏友
回复我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我可能有责任、有能力来判定这个事件的真伪。
不说别的,就拿他们网站上自己提供的证据来掂量一下他们的分量吧:
证据1、他们号称的“患者最近的检查报告单,有图有真相”,点开后我们看到的两个病人的报告单描述都与胶质瘤不符,而是“脱髓鞘”病变,脱髓鞘病变本来就是自限性的疾病,不做任何处理都可以临床缓解的,这就是他们号称的胶质瘤??!
证据2、“最近治疗效果特别好的患者核磁共振对比”,点开后看到两例病人,一例刘杰,脊髓胶质瘤,一例徐厚礼,左侧丘脑胶质瘤。他们治疗前的片子放的都是核磁共振T2加权相,而治疗后的放的都是T1加权相,我们知道,胶质瘤在磁共振上,T2加权表现为高信号,T1加权表现为低信号,因此,一般情况下T2加权比T1加权看得清楚,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很难看出T1加权上的肿瘤。但是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来说,这所谓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片子根本没有任何好转。
证据3、之后他们又贴出了“脑胶质瘤患者磁共振(源生疗法)治疗后对比”这个貌似重磅的证据,我们来逐个看这些病例:1)陈聪,治疗前后根本没有任何变化;2)陈军,治疗前的这张分明是手术后的片子,周边的水肿是肿瘤原来周边水肿,并非复发,而所谓治疗后的片子只不过是手术以后水肿区自然消退罢了,与他的“源生”疗法有什么关系?3)杜鹃,这个病人没有经过放疗吗?这是放疗的效果还是针灸的结果?4)杜文孝,看得真是震撼,那么大的肿瘤基本没有了,但是,我们再仔细看看片子,左侧治疗前的片子注明患者是44岁,而右面的片子注明患者67岁,他们能肯定这是同一个病人吗,真的是他们治疗前后的对比吗?5)付宁,贴出的治疗前的片子有大了增强剂,而治疗后的片子却没有打增强剂,从占位效应上来看,二者也没有看到什么“好转”;6)刘世杰,没有看到好转;7)唐源,我们分明可以从这个病人的“治疗后”磁共振片子上看到手术的痕迹,他们尽然说这个病人没手术?即使由于图像治疗不佳可能有误判,但他们敢说患者也没有放疗过吗?7)谢建中,就更明显了,病人放疗过。
我想大家看到这,该明白点什么了吧
武汉电视台也一样无节操,一个电视台,竟然不会找个把胶质瘤的专家鉴别一下,只知道煽情,即使你们真的认为李源生的出发点没问题,但是总归要辨别一下事件的真假吧
-
武汉-严**
回复中医针灸、按摩、拔罐等。只要获得了中医针灸理疗师证,就可以在相应的医疗机构从事这些领域的中医诊疗,其执业范围主要包括中医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中医意思是用中国的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
-
艾江
回复1.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主要治疗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疾病。内伤病主要指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
2. 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主要治疗包括疮疡、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3. 中医儿科
中医儿科主要治疗小儿疾病。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而治疗的方法和用药也与成人不同。其主要表现在:小儿抗御外邪的能力差,一旦发病,证候的传变迅速,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患儿对疾病的痛苦往往不能正确表达,加上小儿腑脏娇嫩,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力也与成人不同,因而开设小儿专科很有必要。
4.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主要治疗妇女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乳房疾病、前阴疾病和妇科杂病。 中医治疗妇人疾病具有一定优势,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5. 中医针灸科
中医针灸是针刺法和炙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来治疗疾病。炙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体表的经络腧穴,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疗法适用于各科疾病,包括许多功能性疾病和传染病,以及部分器质性疾病。
6.中医五官科
主要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眼睛疾病。
7.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历史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损伤及筋骨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名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