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引起坐骨神经痛吃什么中成药
寒湿引起坐骨神经痛吃什么中成药
最佳回答
寒湿导致身体出现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病变,表现情况应是身体出现了体内湿气过重,导致局部组织神经损伤压迫神经的状态反应,表现要积极检查确诊以后通过活血化瘀营养神经和促进组织代谢指标方法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逍遥子
回复病情分析:中医认为坐骨神经痛与肝肾亏虚有关.如果病人血气虚弱,肝肾亏虚,加上劳累过度或有外感寒湿之邪导致寒湿闭阻经脉,血气瘀滞而形成坐骨神经痛.
意见建议:坐骨神经痛中医治疗:中成药:云南白药每天服 2 次, 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营养保健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神经炎,而坐骨神经痛为神经炎的表现。所以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需补充维生素B1。神经组织中含有糖脂,而碳水化合物是糖蛋白、粘蛋白和糖脂不可缺少的成分.
-
逍遥子
回复(1)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 制川乌10g, 制草乌10g, 细辛6g, 牛膝15g, 苍术12g,防己12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川芎15g,桂枝12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周天寒方。
(2)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g,独活9g,附子9g,肉桂6g,姜黄15g,苍术15 克,薏仁30g,防己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吕广振方。
(3)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g,灵仙12g,千年健10g,杜仲12g,牛膝15g,续断12g,木瓜10g,鸡血藤30g,红花9g,当归12g,川芎9g,地龙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曾冲方。
(4)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g,白芷10g,黄柏10g,川芎10g,红花10g,羌活10g,威灵仙25g,苍术15g,桃仁15g,防己15g,元胡15g,独活15g,龙胆草6g,神曲12g,桂枝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3 天为1 个疗程。
出处:李治方方。
(5)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 ~ 12g,制草乌6 ~ 12g,制川乌6 ~ 12g,麻黄15 克,牛膝20g,木瓜20g,乳香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6)风寒侵袭,脉络阻滞。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蛇蝎汤。
组成: 乌梢蛇10g, 炒地龙10g, 僵蚕10g, 桂枝10g, 川芎10g,甘草10g,全蝎6g,制川乌6g,制草乌6g,蜈蚣4g。
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ml,每日1 剂。
出处:王健民方。
(7)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
组成:薏苡仁70g,制附子25g(先煎),炙甘草30g,赤芍20g, 黄芪30g, 党参20g, 当归15g, 卷柏12g, 木通10g, 秦艽18g,海风藤10g,鸡血藤12g,乳香10g,没药10g,牛膝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8)寒热瘀阻。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
方名:坐骨神经Ⅰ号方加味。
组成:川牛膝60 ~ 120g,黄柏9 ~ 12g,生苡仁30 ~ 40g,川芎10 ~ 12g,木瓜12 ~ 18g,细辛4 ~ 6g,苍术10 ~ 15g,独活10 ~ 15g,土鳖虫10 ~ 15g,桑寄生30g,淫羊藿30g,鸡血藤30g,伸筋草30g,赤芍15g,白芍15g,生地15g,熟地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9)气血两虚,寒湿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组成:党参60g,当归60g,木瓜60g,延胡索60g,甘草60g,续断90g,全蝎30g,落得打30g,甘松30g,蜈蚣20 条,蜂房2 只。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g,日服3 次。
(10)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
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方名:痛痹汤。
组成: 乌蛇20g, 延胡索10g, 申姜10g, 鸡血藤25g, 牛膝15g,丹参15g,当归15g,白芍15g,炙甘草15g,乳香7.5g,没药7.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1)风寒湿痹,阻滞经络。
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
方名:新方桂枝汤。
组成:桂枝30 ~ 60g,白芍15 ~ 30g,生姜3 ~ 5 片,甘草5 ~ 6g,大枣5 ~ 10 枚,北黄芪15 ~ 30 克,当归10 ~ 15g,川牛膝10 ~ 15g,独活10 ~ 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2)风寒湿邪,阻闭经络。
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
方名:当归回逆汤。
组成:全当归15g,嫩桂枝10g,酒杭芍10g,北细辛3g,小木通10g,川牛膝12g,香独活10g,宣木瓜10g,生甘草3g,干地龙10g,全蝎5g,川蜈蚣3 条,防己10g,川断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3)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
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乌汤。
组成:桂枝12g,白芍30g,丹参30g,制川乌9g,炙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4)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名:加减阳和汤。
组成: 麻黄10g, 熟地20g, 油桂5g, 白芥子15g, 焦白术15g,鹿角霜50g,玄胡25g,桃仁15g,赤芍15g,茯苓15g,生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5)劳伤筋脉,气血不运,经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药甘草汤。
组成:生白芍50g,炙甘草50g,元胡15g,罂粟壳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
逍遥子
回复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腰腿痛、臀腿痛、腿痛的范畴,在临床上辨证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寒湿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疼痛、怕风、怕凉,这种治疗采用的是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临床可以采用温经蠲痹汤
2、湿热型,这种病人表现为坐骨神经疼痛、发热,治疗清热利湿。
3、肝肾亏虚型,多见于坐骨神经疼痛,病程比较久,隐隐作痛,休息后缓解走路或者负重以后会加重。中医常常采用外扶膏药{济愈堂·坐骨顺古安玉贴}贴于患处是针对坐骨神经疼痛所产生的一些临床症状,起到很好的作用。
?坐骨神经痛注意以现事项
?1、防止风寒湿邪侵袭,以免气血受阻,经络不通而加重病情。
?2、坐骨神经炎是神经间质的炎症,多因牙齿、副鼻窦、扁桃体等感染、病原体产生的毒素而引起,患者要防止细菌及病毒感染。
?3、患者运动后内衣汗湿时要及时换洗,出汗后也不宜立即洗澡,在饮食上要有节,起居有常,戒烟限酒,增强体质,避免或减少感染发病机会。
?4、在急性疼痛期不要拾起超过10斤的重物和不要用腿臂部用力上举重物。?
-
西安-杜*
回复坐骨神经痛药方(一)
【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周天寒方。
(二)
【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广振方。
(三)
【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冲方。
(四)
【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
【出处】李治方方。
(五)
【辨证】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出处】李述文方。
(六)
【辨证】风寒侵袭,脉络阻滞。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蛇蝎汤。
【组成】乌梢蛇10克,炒地龙10克,僵蚕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蜈蚣4克。
【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
【出处】王健民方。
(七)
【辨证】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
【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广里方。
(八)
【辨证】寒热瘀阻。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
【方名】坐骨神经Ⅰ号方加味。
【组成】川牛膝60-12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细辛4-6克,苍术10-15克,独活10-15克,土鳖虫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鸡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宋新家方。
(九)
【辨证】气血两虚,寒湿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组成】党参60克,当归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续断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条,蜂房2只。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
【出处】章次公方。
(十)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
【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方名】痛痹汤。
【组成】乌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鸡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石正仿方。
(十一)
【辨证】风寒湿痹,阻滞经络。
【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
【方名】新方桂枝汤。
【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枣5-10枚,北黄芪15-30克,当归10-15克,川牛膝10-15克,独活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志斌方。
(十二)
【辨证】风寒湿邪,阻闭经络。
【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
【方名】当归回逆汤。
【组成】全当归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细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独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干地龙10克,全蝎5克,川蜈蚣3条,防己10克,川断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绍裘方。
(十三)
【辨证】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
【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乌汤。
【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参30克,制川乌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祝汉臣方。
(十四)
【辨证】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名】加减阳和汤。
【组成】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尚尔寿方。
(十五)
【辨证】瘀血阻络,寒湿闭阻
【治法】活血化瘀,散寒除湿
【方名】全龙汤
【组成】羌活10克,独活10克,全蝎15克,川芎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地龙15克,秦艽10克,山药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