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肺炎中医能治好吗
小儿支气管肺炎中医能治好吗
最佳回答
一般情况下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可以用中医治疗的,在治疗期间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需要由医生根据病情轻重以及个人体质和治疗的及时性来判断能不能治好。平时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样可以使支气管肺炎患者恢复的快。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李雲松
回复
-
根河-李**
回复中药处方(一)
【方名】小儿支气管炎方剂一。 【组成】麻黄(炙)6克
细辛4克
冬花(炙)10克
五味子8克
枇杷叶(炙)30克
射干12克
川贝5克
石膏20克。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浓缩成1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隔4小时服1次。 【主治】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中药处方(二) 【方名】小儿支气管炎方剂二。 【组成】川贝末9克
猴枣0.3克。 【用法】上药混合研匀,每包1克重。1日总量,1岁1包,3岁2包,6岁3包。分2至3次服。 【治法】清热化痰。 【主治】亚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的迁延状态,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出现肺热证的痰涎壅盛。建议先去医院检查一下,所有方剂需先咨询医生。
-
就是那个人
回复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湿罗音为主要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夏季节较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是我国婴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本病属中医“肺炎喘咳”的范畴。
病因病机
外因为感受风邪,包括风寒,风热;内因为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痰浊内蕴。
外邪袭肺,使肺气郁闭,炼津成痰,痰阻肺络,壅塞气道,致宣肃失职,肺络失宣,而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而为痰,阻于气道,故可出现咳嗽,气促,喉中痰鸣;若热邪炽盛,灼津炼液成痰,痰阻气道,痰随气升,则出现壮热烦渴,喘咳多痰,甚则痰声辘辘。邪盛而正虚,内陷厥阴则动风惊厥;心阳虚衰则脉细欲脱,均属危重变证。病后期,正胜邪却则迅速向愈,正虚邪恋则产生阻虚肺热或营卫不和的证候。
本病病位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其病理机制为肺气郁闭,痰热为主要病理产物。
辨证论治
1.常证
风寒闭肺证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喘,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开肺,止咳化痰。
方药: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痰多者加白前、莱菔子、橘红以化痰止咳。
风热闭肺证
证候: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咳嗽气急,痰多,痰黏稠或黄。口渴咽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热重者加柴胡、黄芩、山栀、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咳剧痰多者加浙贝、瓜蒌、天竹黄以宣肺止咳化痰;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大黄以通腑泄热。
痰热闭肺证
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五虎汤是由麻杏石甘汤加细茶组成。麻杏石甘汤宣肺定喘,细茶有清神化痰作用,配合葶苈子、大枣泻肺降气,以增强清热涤痰、泻肺定喘的作用。热甚者加黄芩、连翘、山栀清热解毒;痰盛者加贝母、天竹黄、桑白皮以清热化痰;喘甚痰涌、便秘者,加生大黄、牵牛子以通腑泻肺;面唇青紫者加丹参、红花、赤芍活血通脉。
阴虚肺热证
证候:病程较长,低热出汗,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阴虚肺热较重者,加青蒿、地骨皮以滋阴退热;热重者,加黄芩、知母以清解肺热;咳甚者,加川贝母、枇杷叶润肺止咳;大便干结者加生地黄、当归、火麻仁以补血润肠;盗汗明显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汗。
肺脾气虚证
证候:病程延长,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虚汗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胆南星燥湿化痰;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肃肺止咳。
2.变证
心阳虚衰证
证候: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略紫,脉象微弱疾数。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心阳虚衰时,伴见面色、唇舌青紫,右肋下瘀块明显者,可加当归、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通利血脉;若出现气阴两竭时,宜加用生脉散以育阴潜阳救逆。
内陷厥阴证
证候: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羚角钩藤汤具有凉肝息风、增液缓急之功,牛黄清心丸具有清热解毒、醒神开窍之功,两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息风开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