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坐骨神经痛有什么中药处方
腰痛坐骨神经痛有什么中药处方
最佳回答
当发生坐骨神经痛的时候,中医的治疗就是会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来进行治疗,这个期间还可以使用一些药物快来进行调理型的治疗,这个时候还可以通过针灸、艾灸、按摩、热敷以及拔罐等理疗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的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江苏-吴**
回复(1)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 制川乌10g, 制草乌10g, 细辛6g, 牛膝15g, 苍术12g,防己12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川芎15g,桂枝12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周天寒方。
(2)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g,独活9g,附子9g,肉桂6g,姜黄15g,苍术15 克,薏仁30g,防己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吕广振方。
(3)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g,灵仙12g,千年健10g,杜仲12g,牛膝15g,续断12g,木瓜10g,鸡血藤30g,红花9g,当归12g,川芎9g,地龙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曾冲方。
(4)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g,白芷10g,黄柏10g,川芎10g,红花10g,羌活10g,威灵仙25g,苍术15g,桃仁15g,防己15g,元胡15g,独活15g,龙胆草6g,神曲12g,桂枝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3 天为1 个疗程。
出处:李治方方。
(5)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 ~ 12g,制草乌6 ~ 12g,制川乌6 ~ 12g,麻黄15 克,牛膝20g,木瓜20g,乳香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6)风寒侵袭,脉络阻滞。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蛇蝎汤。
组成: 乌梢蛇10g, 炒地龙10g, 僵蚕10g, 桂枝10g, 川芎10g,甘草10g,全蝎6g,制川乌6g,制草乌6g,蜈蚣4g。
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ml,每日1 剂。
出处:王健民方。
(7)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
组成:薏苡仁70g,制附子25g(先煎),炙甘草30g,赤芍20g, 黄芪30g, 党参20g, 当归15g, 卷柏12g, 木通10g, 秦艽18g,海风藤10g,鸡血藤12g,乳香10g,没药10g,牛膝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8)寒热瘀阻。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
方名:坐骨神经Ⅰ号方加味。
组成:川牛膝60 ~ 120g,黄柏9 ~ 12g,生苡仁30 ~ 40g,川芎10 ~ 12g,木瓜12 ~ 18g,细辛4 ~ 6g,苍术10 ~ 15g,独活10 ~ 15g,土鳖虫10 ~ 15g,桑寄生30g,淫羊藿30g,鸡血藤30g,伸筋草30g,赤芍15g,白芍15g,生地15g,熟地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9)气血两虚,寒湿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组成:党参60g,当归60g,木瓜60g,延胡索60g,甘草60g,续断90g,全蝎30g,落得打30g,甘松30g,蜈蚣20 条,蜂房2 只。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g,日服3 次。
(10)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
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方名:痛痹汤。
组成: 乌蛇20g, 延胡索10g, 申姜10g, 鸡血藤25g, 牛膝15g,丹参15g,当归15g,白芍15g,炙甘草15g,乳香7.5g,没药7.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1)风寒湿痹,阻滞经络。
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
方名:新方桂枝汤。
组成:桂枝30 ~ 60g,白芍15 ~ 30g,生姜3 ~ 5 片,甘草5 ~ 6g,大枣5 ~ 10 枚,北黄芪15 ~ 30 克,当归10 ~ 15g,川牛膝10 ~ 15g,独活10 ~ 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2)风寒湿邪,阻闭经络。
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
方名:当归回逆汤。
组成:全当归15g,嫩桂枝10g,酒杭芍10g,北细辛3g,小木通10g,川牛膝12g,香独活10g,宣木瓜10g,生甘草3g,干地龙10g,全蝎5g,川蜈蚣3 条,防己10g,川断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3)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
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乌汤。
组成:桂枝12g,白芍30g,丹参30g,制川乌9g,炙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4)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名:加减阳和汤。
组成: 麻黄10g, 熟地20g, 油桂5g, 白芥子15g, 焦白术15g,鹿角霜50g,玄胡25g,桃仁15g,赤芍15g,茯苓15g,生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15)劳伤筋脉,气血不运,经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药甘草汤。
组成:生白芍50g,炙甘草50g,元胡15g,罂粟壳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
西安-杜*
回复方一:食用粗盐1斤,炒热后加艾叶半两,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一日一次,连用5~10天。(盐可每天反复使用)
方二:生黄芪30克 木瓜20克 元胡20克 赤勺、白芍、全当归、怀牛膝各15克 海风藤、防风、仓术各12克 地鳖虫10克 川桂枝6克 甘草6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方三:川断25克,杜促30克,与1条猪尾共煮,调味服用。
方四:可外敷坐骨神经骨坊医世贴,注意保暖,纠正不良姿势。
-
根河-李**
回复可用下方,疗效可达90%以上:
川乌、草乌各15g(两药要先煎1小时),木瓜、威灵仙、地龙各15g,宽筋藤、海风藤各30g,秦艽12g,甘草6g,乌梢蛇、白花蛇各10g,白芍25g,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20剂即基本好转。
-
成都-陈**
回复坐骨神经痛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疾病, 坐骨神经痛有什么药?下面我分享了坐骨神经痛药方,希望你喜欢。
坐骨神经痛药方推荐:首先,对于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而言可以通过服用西药进行治疗,临床上对于坐骨神经痛一般采取镇痛、营养神经的药物,比如常见的镇痛类药物:布洛芬、双氯酚酸、醋酸泼尼松等;营养神经类:维生素B1、B12等。
其次,坐骨神经痛患者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方式进行治疗,通常来说我们中医师经常使用的中药方比如:蠲痹镇痛汤、通经止痛汤、蛇蝎汤、皂独附姜汤等;另外还可以使用中成药,比如:大活络丹、祛风止痛片、右归丸等。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1、在急性疼痛时,患者可服食非甾类的消炎药物,以减轻坐骨神经的炎症。患者亦可通过针刺治疗减轻疼痛。然而,上述的方法却不能令椎间盘还原,因此在服食药物或接受针刺治疗时,患者便需要接受手法治疗和牵引治疗。这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令椎间盘还原。
2、由于腰椎间盘脱出是由重复屈腰而引起的,患者应同时减少屈身的次数和幅度。坐着时应该维持腰椎的弯弧,切忌俯身向前。可将盘骨前倾或放一腰垫在腰后,以维持腰部弯弧。
3 坐嗗神经痛(宜)、前倾盘骨,维持腰的生理弧度,坐在较浅的沙发,在腰部加一腰垫,维持腰部弧度,坐在高度与小腿长度一样的椅子,维持腰部的弯孤,不应坐在厕椅太久,不可坐在床上,半蹲时,要维持躯干挺直或将大腿前倾.
4 坐嗗神经痛(忌)、后倾盘嗗减低腰部弯弧,坐在沙发,将脚放在茶几,坐在矮的椅子,坐在床上看电视,坐在厕杏椅上看报纸,坐着,俯身向前穿鞋及拾物件
治疗坐骨神经痛四个秘方:1、辅助治疗:
疼痛发作时,可用冰敷患处30-60分钟,每天数次,连续二至三天,然后以同样的间隔用热水袋敷患处,每日睡前用热毛巾或布包的热盐热敷腰部或臀部,温度不可太高,以舒适为宜。这也属于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措施。
2、物理治疗:
积极锻炼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韧带,后韧带及侧韧带的力量,避免椎间盘受压迫突破人体正常韧带,肌肉的保护。这也是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之一。
3、运动疗法:
患者坐于床沿或椅上,双腿垂地,足跟着地,足尖翘起,双手平放腿上。坐好后逐步向前弯腰,双手推向足部。初练时双手可能仅能达到小腿部,坚持锻炼后能够达到足背和足尖。这也是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式。
4、微创介入:
通过无痛、无损害、高渗透性新型激光,导入体内,深入病灶,在局部形成一定范围的激光反应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及机体免疫功能、激活细胞增殖,促进骨骼组织的再生修复,消除组织粘连,预防瘢痕形成,达到治疗的功效。
坐骨神经痛的症状:1.一般症状
(1)疼痛主要限于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部,疼痛剧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势;腰部屈曲、屈膝、脚尖着地。如病变位于神经根时,椎管内压力增加(咳嗽、用力)时疼痛加重。
(2)肌力减退的程度可因病因、病变部位、损害的程度不同差异很大,可有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瘫痪。
(3)可有或无坐骨切迹处坐骨神经干的压痛。
(4)有坐骨神经牵拉征,Lasegue征及其等位征阳性,此征的存在常与疼痛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局麻坐骨神经根或神经干此征可消失。
(5)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膝反射可因刺激而增高。
(6)可有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各种感觉的减退或消失,包括外踝的振动觉减退,亦可有极轻的感觉障碍。
2.坐骨神经炎
常伴随各种类型的感染及全身性疾病发生,如上呼吸道感染。因坐骨神经较为浅表,受潮、受寒时易发生坐骨神经炎,全身性疾病发生坐骨神经炎时应注意有无胶原病及糖尿病等并发。
坐骨神经痛大多数为单侧,不伴有腰、背痛;疼痛一般为持续性,亦可为发作性,椎管压力增加时症状加重,亦可沿坐骨神经径路放射。坐骨神经干压痛明显,腓肠肌压痛存在;疼痛与肌无力多不平行,一般疼痛较重,而肌无力多不明显,急性期由于疼痛判断运动功能较为困难,可检出足下垂,腓肠肌、胫前肌萎缩;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但跟腱反射亦可正常,膝反射正常,浅感觉障碍明显。
3.继发坐骨神经痛
(1)腰椎间盘突出 是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多发于腰4~5及腰5~骶1,约1/3病例有急性腰部外伤史,多数患者发生于20~40岁之间,临床特点是有数周、数月腰背痛,而后一侧下肢的坐骨神经痛。体检除具有坐骨神经痛的一般症状外,尚有腰背肌紧张,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病变部位的棘突压痛。
(2)腰椎骨性关节病 多见于40岁以上者,亚急性慢性起病,多有长期腰痛史,坐久站起困难,站久坐下困难,临床上可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坐骨神经痛及腰部的症状。
(3)腰骶椎先天畸形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脊柱裂,后者除可表现有坐骨神经痛外,常有遗尿史,体检常有足畸形,腰骶部皮肤异常,如肛门后方的小凹、骶部中线上的小血管瘤,此常常客观而准确地指示椎板未愈合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