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没有萎缩是脊髓性肌萎缩吗
肌肉没有萎缩是脊髓性肌萎缩吗
最佳回答
肌肉没有出现萎缩的话,并不能够确定为脊髓性肌萎缩,需要前往医院进行就诊检查。确定具体的情况,像你所说的并不能够根据表面的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有相应的病理检查。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常州-薛**
回复
-
江苏-吴**
回复脊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主要是由于SMN1基因的纯合子缺失而导致。其特征是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和由此引起的肌肉萎缩和无力。该疾病发生率为1/6000~10000,携带率为1/40~50,是导致婴儿死亡的最主要遗传病。SMA的治疗主要分为优化临床管理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但目前没有药物能够有效治疗SMA。由于在过去20多年累积的对SMA分子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认识,为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迎来转化医学的新时代做好了准备。一、脊肌萎缩症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5种亚型:0型患者:一般多见于胎儿或新生儿,胎儿表现为胎动减少,新生儿表现为肌肉反射消失、面部瘫痪、房间隔缺损和关节挛缩,最严重的表现为呼吸衰竭,病儿预期寿命大大缩短,大多数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1型患者:即婴儿型,也称为Werdnig-Hoffman病。患者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不佳和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的肌张力低下,表现为躺倒时的“蛙腿”姿势,缺乏头部控制,不能端坐,肋间肌肉薄弱,膈肌相对较小,患者往往出现吞咽功能减弱,由于呼吸肌无力,SMA患儿通常在2岁前出现呼吸衰竭。2型患者:即中间型,一般在出生后6~18个月内发病,患者可以在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独坐,但无法独立行走,该类患者多出现脊柱侧凸、关节挛缩和下颌关节强直等并发症,脊柱侧凸和肋间肌无力往往导致严重的肺部疾病,这些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3型患者:即少年型,也称为Kugelberg-Welander病,患者一般在出生后18个月~5岁内发病,在辅助物支撑的帮助下可行走,与2型SMA不同的是,这些人大多没有脊柱侧弯和呼吸肌无力等并发症,这个群体的认知和预期寿命一般不受疾病的影。⑤4型患者:在少年之后发病的归分类为4型SMA,它们大约占SMA患者总数的5%,仅有轻微的症状,与3型相似,但是发病在成年期,通常认为在30岁或更晚时候发病。二、脊肌萎缩症的治疗目前有些药物已经上市,有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基于重组相关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药物已初露端倪。1.低分子药物:SMA小鼠模型和细胞系中显示出良好的结果,但是临床试验显示很少或没有疗效。2.反义寡核苷酸药物:2016年,美国FDA批准SPINRARATM(Nusinersen)作为迄今为止第1个也是唯一一种用于SMA的遗传治疗药物。3.基因治疗:毒载体介导的SMN基因转移在临床前研究中已经非常成功,小鼠模型发现有严格的治疗窗口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治疗效果迅速下降。对早期诊断要求高。4.其他治疗药物:(1)神经保护性药物:应用Olesoxime治疗后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预计将在2020年12月完成。(2)骨骼肌肌钙蛋白激活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测试了CK-2127107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目前该药物正在进行二期临床研究。(3)干细胞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在小鼠中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三、展望目前SMA治疗的研究领域正在迅速扩展.但仍有几个问题尚未解决,一个问题是运动神经元发育是否存在缺陷,运动神经元功能是否进行性丧失,或者两者兼有,所有这些方法的最佳干预时间在人类中并不清楚,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事实上,尽管在SMA小鼠模型的几项研究中确定了治疗时间和疗效之间的精确关系,但在人类中是否也是如此,目前还不能确定。另外这些疗法的临床效应是否会持续下去也不清楚,特别是在成长的儿童中。此外,动物模型和有限的患者病例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SMA病理改变不仅限于运动神经元,还涉及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和中间神经元等。由于SMA最严重后果是全身器官功能障碍或结构改变,目前尚不能确定靶向运动神经元而不是全身组织的治疗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
成都-陈**
回复判断是否有肌肉萎缩,首先要看肌肉的容积,也就是看它的粗细大小,可以拿皮尺在两侧肌肉相同部位测量,明显的减少可能就是存在肌肉萎缩。另外,可以做肌电图来判断是否有肌肉萎缩。肌肉萎缩之后,肌电图信号消失或明显减少,可以检查肌电图来判断是否有肌肉萎缩。
表现
1.大腿肌肉萎缩
以股四头肌萎缩为主,股骨头坏死患者及下肢制动者出现大腿肌肉萎缩是普通现象,中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都有患肢大腿肌肉萎缩现象,肌肉萎缩的轻重各有不同,大部分废用性的大腿肌肉萎缩都能恢复,少数股骨头坏死病例的大腿肌肉萎缩终身不能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距离和生活质量。
2.小腿肌肉萎缩
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
3.肩胛带肌肉萎缩
是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常为肌源性萎缩,以四肢的近端及躯干肌明显,常表现为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的萎缩和无力。
4.肌源性面部肌肉萎缩
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
5.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
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发。少数肌萎缩肌无力可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肌肉萎缩(myatrophy;myophagism)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多由肌肉本身疾患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所致,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压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
病因
1.神经源性肌萎缩
常见的原因为废用、营养障碍、缺血和中毒。前角病变、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的病变等均可引起神经兴奋冲动的传导障碍,从而使部分肌纤维废用,产生废用性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
2.肌源性肌萎缩
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用微电极技术检查患肌营养不良的动物,显示机能性失神经肌纤维者约占1/3。
两大类主要因素可以引起“肌萎缩”:神经受损称神经源性肌萎缩;肌肉本身的疾病称肌源性肌萎缩。
-
艾江
回复Frankel五级评定方法(1969年) A B C D E
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
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仅存某些骶区感觉),运动丧失;
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效运动(即无有用功能存在),肌力小于3级;
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有效运动,肌力大于3级,可扶拐行走;
E:感觉及运动正常,大小便功能良好,病理反射存在。
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
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保留;
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
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不完全损伤定义:感觉不完全损伤,且保留有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或脊髓损伤运动平面以下三个节段以上残存有运动功能。
1、上颈段脊髓损伤(C1-4)
此段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故损伤后部分病人可合并有延髓甚至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上颈髓损伤时,常有颈枕部疼痛,颈部运动受限。c1~2损伤时病人大多立即死亡,C2~4节段内有膈神经中枢,伤后多出现膈肌和其他呼吸肌麻痹,病人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损伤平面以下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不完全瘫痪。
2、下颈段脊髓损伤(C5-8)
此段损伤多引起肋间神经麻痹,膈肌麻痹,四肢瘫痪,双上肢为弛缓性瘫痪,双下肢为痉挛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C8~T1损伤可出现尺神经麻痹的爪形手和交感神经节受损的Horner征。
3、胸段脊髓损伤
常有根性疼痛,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减退或丧失,大小便出现障碍,运动障碍表现为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Te以上损伤可出现呼吸困难。脊髓休克期中可出现交感神经阻滞综合征,即血管张力丧失,即脉搏徐缓下降,体温随外界的温度而变化,脊髓休克期过后可出现总体反射。
4、腰骶段脊髓损伤(L1~S2)
按其临床表现分为腰髓、圆锥和马尾损伤三部分。T10以下椎体损伤致脊髓损伤时,表现为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提睾反射、膝腱反射消失,腹壁反射存在,Babinski征阳性;圆锥损伤不引起下肢运动麻痹,下肢无肌萎缩,肌张力及腱反射无改变,肛门反射减低或丧失,肛周包括外阴部呈马鞍型感觉障碍,出现无张力性神经元性膀胱,常伴有性功能障碍如阳痿,直肠括约肌松弛及臀肌萎缩;Lz以下椎体骨折或脱位,损及马尾神经,多为不完全性,表现为下腰部、大腿、小腿及会阴部的自发性疼痛,两侧常不对称,双下肢力弱,常伴有肌萎缩,跟腱反射消失,膝腱反射减弱,括约肌和性功能障碍及营养障碍常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