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中医治疗方法?
葡萄膜炎中医治疗方法?
最佳回答
根据葡萄膜炎的临床病变情况,在进行中药治疗过程中,通过清热解毒,抗感染,活血通络,活血化瘀和局部用药等方法进行联合治疗,促进组织功能恢复和代谢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案。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宁吉儿
回复眼睛是结构最精密复杂的人体器官之一,由眼球和附属器组成。顾名思义,眼球是一个球形的物体,人们平常肉眼能看到的是前面一段,比如黑眼球、眼白等结构,而后面看不到的那一部分就是眼底。
我们来看一张眼球结构图,眼球前部有角膜、晶体等,其后面有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血管、视神经、黄斑部等,我们人为的将眼球的角膜、晶状体称为眼前节,将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等称为眼后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眼底,这些部位的病变就称为眼底病。
二、眼底病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情况
眼是人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感觉器官,用以接受外界光线刺激,然后借助视神经的传导,将光的冲动传送至脑中枢而引起视觉。
人体眼睛的结构可以比喻成照相机。角膜是人的黑眼球的最表面,由虹膜围成的瞳孔类似于照相机的光圈;与虹膜相接的是睫状体和脉络膜,从眼前面是看不到的,类似于相机的暗盒;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在瞳孔的后面。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在眼球的最底部。玻璃体在晶体与视网膜之间。光线必须通过透明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才能在视网膜上成像,人们才能看到物体。
因此,眼局部的炎症、外伤、血管异常、血液流变学或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肿瘤以及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疾病(糖尿病、甲亢)、泌尿系疾病(肾炎、肾病综合症)、血液系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胶原结缔组织疾病(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性疾病、结核、白塞氏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皮肤病以及遗传系统疾病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眼底病的发生。
眼底病在眼科疾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眼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眼底病种类是很多的。其中较为常见的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黄斑变性、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葡萄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各种炎性、出血性或缺血性眼底病。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动脉硬化发病率高达80%,糖尿病发病率约高于2%,而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约为35%~50%,是当今四大致盲性眼病之一。
如果糖尿病史在20年以上,99%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和6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我国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缺血性眼底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三、眼底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如前所述,眼底病的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亦多种多样。然而,多数眼底病的眼部表现就是眼外观如常但视功能障碍,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或夜盲、视野缺损、眼前黑影、闪光感、视物变形或变小等症状,严重者可仅存手动或光感,甚至失明,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在眼底可以出现出血、渗出、水肿、萎缩、色素沉着、增殖和机化、新生血管、视网膜或脉络膜脱离等体征。除了眼局部的表现以外,还可见到相关的全身表现,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甲亢、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白塞氏综合症、多发性硬化、强直性脊柱炎、血液病、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症状表现。
诊断眼底病需要的常规检查有视功能检查、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眼底荧光造影、视野计、眼电生理、眼球超声和CT/核磁共振,以及血液化验等多种辅助检查手段方可明确诊断。
因此,当人们发觉自己的眼睛出现了上述某种症状时,就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去就诊,以免误诊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四、眼底病的西医疗法与疗效评价
西医对眼底病多限于对症治疗和原发病治疗。
例如,对糖尿病或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眼底出血的患者首先要求其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和精神紧张,做好血压、血糖等的控制。
早期以止血剂为主,血止后可用纤溶制剂、抗血小板聚集剂等方法治疗,促进瘀血吸收,对出血较重的有新生血管或增殖性病变及其它并发症的病例,必要时采取激光光凝和玻切治疗,这些疗法在临床运用中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恢复视力远不理想。
且受适应症限制不便普遍采用。
对于缺血性眼底病,如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动脉阻塞等一般只能针对其原发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如抗炎、降脂、扩张血管、营养神经或手术救治等,因受到治疗时机和适应症的限制,远期疗效欠佳,对提高视功能疗效不甚理想。
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往被西医认为是不治之症,近年来有人正在探索视网膜移植、电子眼技术的可行性,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对于葡萄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等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的眼底病疾患,多采用非特异疗法,如局部的散瞳、激素或非激素性消炎剂点眼治疗,以及全身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治疗,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副作用。
特别是葡萄膜炎,它不仅是北方地区多发性眼病和重要致盲性眼病之一,且治疗上棘手,缠绵难愈,临床上常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停药后激素"反跳"致疾病反复发作特点,长期应用会产生较明显的副作用,如激素性青光眼和白内障,低血钾症和高血压、应激性溃疡、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等等一系列并发症。
因此尝试从中医中药角度寻找治疗疑难眼底病的有效方法以弥补西医药物疗法之不足,已成为中医眼科领域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五、中医药治疗眼底病的方法与优势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中医眼科学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瑰宝,眼底病属于中医眼科学"瞳神疾病"范畴,现代中医眼科扬长补短,借助现代眼科检查手段来更明确地进行诊断,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
现代眼底病检查诊断技术的提高,带动了中医眼科临床思维模式的改变,丰富了临床诊疗方法。
当今中医临床广泛应用的辨病辨证双重诊断的思维模式将眼底病变的病灶改变纳入了辨证的范围,眼底病变在眼底镜或其它仪器下犹如外眼病一样历历在目,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和血管形态改变乃至功能状态都一目了然,并能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判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把局部病变和全身症状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深入辨证分析,根据眼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患者的机体状况,个体差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制定相应的治则治法,"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或"标本兼治" ,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眼针、耳针、头针、体针)、按摩、及理疗等多种治法,达到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疏肝理气、止血化瘀、通经活络、软坚散结、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滋阴降火、通窍明目之功。
辨证论治包含扶正祛邪和调整机体状态两个方面,是综合性治疗方法;针对病因和发病主要环节的治疗方法是特异性治疗;针对病人痛苦的治疗是对症治疗,这三者相辅相成,发挥互补作用和组合作用,纠正其他药物或疗法的毒副作用,取得最佳综合疗效。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中药治疗出血性眼底病具有止血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延缓增殖性病变形成,减轻激光治疗对眼底的损伤,避免出血反复发生的优势;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眼底病更是独具特色,具有抗炎、镇静、解痉、补气养血、调整阴阳、活血化瘀、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增强视细胞活性、提高视神经的兴奋和传导功能等方面作用,从而对保持和提高视力、扩大视野范围、改善病情、阻止疾病进展方面有着特定的临床意义。
对于炎症性眼底病而言,中医中药疗法不仅具有确切的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而且还有类似激素、免疫调节剂、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可以减少这些西药的用量及其毒副反应。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眼底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效的弥补西医治疗之不足,提高眼底病的临床综合疗效。
-
xuzhujun728
回复中医可通过内服和外治两种方法治疗白塞病。
一、中药内服
1、甘草泻心汤是治疗白塞病的最经典的方剂,具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的功效。
2、由于白塞病的发生与阴阳不和、寒热错杂有关,所以临床上医生常会把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一起使用,比如黄连与肉桂组合、黄柏与细辛组合,来调整阴阳、协调寒热。
二、中药外治
1、赴筵散是治疗白塞病患者出现的口腔溃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剂,起效较快。如果患者要参加宴会但有口腔溃疡,那么就可以将黄连、黄柏、细辛、干姜配合到一起,通过热水煎煮或把它们放到一起像泡茶一样冲泡,再用药液进行漱口,可以明显的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减缓疼痛。
2、当白塞病患者出现阴部溃疡时,可以用苦参煎汤进行局部熏洗,对于阴部以及肛周溃疡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由于白塞病主要表现为发生于口腔的疼痛性溃疡、发生于阴部 肛周的疼痛性溃疡以及一系列的皮肤表现,而口腔及阴部的溃疡是最痛苦的。尤其口腔溃疡造成的痛苦最多,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进食、语言,导致患者不能正常休息,进而造成一系列精神、情感方面的问题。所以,在白塞病的治疗中,口腔溃疡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
周口-李**
回复西医治疗
葡萄膜炎的治疗,西医主要用激素,但无法根治,易于反复。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急性期,以热邪为主,予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慢性期多见阴虚,肝肾不足,重在滋养肝肾,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以防复发。病情十分严重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全身使用皮质激素,及时有效的控制炎症。再用中药进行调整,巩固疗效,直至彻底治愈。
中医治疗
葡萄膜炎,如发生在前中部即虹膜睫状体炎,类似中医“瞳神紧小”,在后部葡萄膜(即脉络膜炎),则归属“云雾移晴”、“视瞻昏渺”等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贵在辨证论治。
食疗方法
葡萄膜炎的病因复杂,除了诊断病因及对症治疗外,辨证配制一些食疗套餐,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下面介绍一些常用配餐。
1、银花菊花茶:银花50克,菊花50克,绿茶20克。上药混合共为粗末,用纱布分装成袋,每袋15克。每次1包,代茶饮用。可清凉解热、疏风明目。用于头眼胀痛、目睛红赤者。
2、蔓荆子粥:蔓荆子15克,粳米50克。将蔓荆子捣碎,加水500毫升,浸泡后煎取汁,入粳米煮粥,空腹食用。每日1剂。可辛凉解散,用于目赤头痛者。
3、青葙子茶:青葙子15克,绿茶5克。将青葙子和绿茶置于纱布袋中,沸水泡10分钟饮用。每日1剂。可祛风热、清肝火、适用于目赤肿痛者。
4、石膏粥:生石膏50克,粳米100克。先将石膏水煎半小时,去渣后放入粳米熬粥。每日1剂。可辛凉清热、除烦止渴,适用于眼红痛、口干重的患者。
5、绿豆藕羹:藕1节,绿豆30克。将藕洗净切成小块,与绿豆同煮至熟烂后食用。每日1剂。可清热凉血、去赤止痛,适用于眼热赤痛者。
6、二仁粥:生薏仁30克,杏仁6克(捣碎),粳米100克。三物共用水煮,至米开粥稠即可食用。每日1剂。可清热利湿,宣畅气机,适用于葡萄膜炎反复发作者。
7、香菇烧冬瓜:冬瓜300克,香菇20克,调料适量。冬瓜去皮瓤、洗净、切片。香菇浸泡透,洗净。二味用油炒后,烧熟。每日1剂。可清湿热、益胃气,适用于脾胃湿热重的葡萄膜炎患者
治疗原则
立即扩瞳以防止虹膜后粘连,迅速抗炎以防止眼组织破坏和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前葡萄膜炎绝大多数为非感染因素所致,因此一般不需用行生素治疗,对高度怀疑或确诊的并原体感染所致者,则应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对非感染因素所致的葡萄膜炎,由于局部用药在眼前段能够达到有效浓度,所以一般不需要全身用药治疗。
1、睫状肌麻痹剂
是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必需药物,一旦发病应立即给药,其目的在于:
①预防和拉开虹膜后粘连,避免并发症;
②解除睫状肌、瞳孔括约肌的痉挛,以减轻充血、水肿及疼痛,促进炎症恢复和减轻患者痛苦。最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为后马托品眼膏(1%、2%、4%)而不是阿托品,这是因为后者的睫状肌麻痹作用和红瞳孔扩大作用持续时间长(10-14d),使瞳孔处于固定的开大状态,易发生瞳孔开大状况下的虹膜后粘连,给患者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后马托品的作用时间约18-36h,可使瞳孔处于不断运动状态,因此可有效预防虹膜后粘连的发生。但后马托品的扩瞳及睫状肌麻痹作用不及阿托品,因此,对急性严重的前葡萄膜炎,可给予1%-2%阿托品眼膏一日1-2次,治疗1-3d后,改用2%后马托品眼膏点眼,一日1-2次;新鲜的虹膜后粘连不易拉开时,可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1%阿托品、1%可卡因、0.1%肾上腺素等量混合)0.1-0.2ml,对炎症恢复期可给予0.5%-1%的托品酰胺滴眼液点眼,一日一次。
2、糖皮质激素滴眼液
常用的制剂有醋酸氢化可的松(0.2%、0.25%)、醋酸氟美松龙(0.1%)、醋酸泼尼松龙(0.12%、0.125%、0.5%、1%)和地塞米松磷酸盐(0.1%)悬液或溶液。对严重的急性前葡萄膜炎,可给予0.1%地塞米松磷酸盐溶液每15min点眼一次,连续4次后改为每小时一次,连续应用数天后,根据炎症消退情况逐渐减少点眼次数。一般不宜或不宜反复给予糖皮质激素结膜下注射,因为滴眼液点眼可在房水中达到足球的浓度,达到与结膜注射相同的效果,并能避免结膜下注射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并发症。
3、非甾体消炎药
非甾体消炎药主要通过阻断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而发挥其抗炎作用。已经证明,急性前葡萄膜炎,特别是手术后或外伤后所致者有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参与,因此可给予吲哆美辛、双氯芬酸钠等滴眼液点眼治疗,每日3-8次。一般不需用口服治疗。
4、糖皮质激素眼周和全身治疗
对于出现反应性视乳头水肿或黄斑囊样税种的患者,可给予地塞米松2.5mg后Tenon囊下注射。方法是,选用25号针头,从颞上或颞下方穹隆部结膜和球结膜移行处进针,在进针过程中要注意左右摆动,以避免针头误刺入眼球内。对于不宜后Tenon囊下注射、或双侧急性前葡萄膜炎出现反应性黄斑水肿、视乳头水肿,可给予泼尼松口服,开始剂量为30-40mg,早晨顿服,使用一周后减量,一般治疗时间为2-4周。[4]
-
成都-陈**
回复你好,中医治疗葡萄膜炎,贵在辨证施治。采用局部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初期多实证,祛风清热解毒祛瘀治疗,用葡萄膜炎Ⅰ号方加减治疗:黄芩、银花、荆防、丹参、炒薏苡仁等。风热型加蔓荆子、菊花、桑叶等;肝胆实火型加龙胆草、夏枯草等;湿热型加滑石、砂仁等;风湿热型加羌独活等。日久多虚实挟杂,应扶正祛邪,用葡萄膜炎Ⅱ号方加减治疗:菊花、生熟地、麦冬、枸杞子等。阴虚型加知母、黄柏等;阳虚型加仙灵脾、桂枝等;气阴两虚加党参、五味子等。用上述中药药渣熏洗和热敷病眼,每日三次,疗效显著。 西医用1%阿托品或复方托品酰胺散瞳孔。散瞳孔既可防止发生虹膜后粘连减少青光眼发生,又可解除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痉挛以减轻刺激症状。 根据炎症部位及轻重程度,选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药物如消炎痛和抗生素治疗。前部病变较重者可局部滴激素眼药水,后部病变视病情全身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