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痉挛症可以看中医吗
婴儿痉挛症可以看中医吗
最佳回答
婴儿痉挛症可以看中医,中医是能够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但是具体的治疗方法是要根据痉挛症的病情轻重和个人体质来决定的,想要用中医来进行治疗婴儿痉挛症,建议到正规中医院找专业医生对症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江苏-吴**
回复? ? 小儿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 ?儿童癫痫的病因:
????1、生理疾病:生理疾病的危害性也是不小的。例如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都是会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脑部疾病,会对大脑的神经影响很大,还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都是会影响人体器官的功能,同时也影响神经,回归到大脑神经,导致神经异常,从而诱发癫痫病的出现。
2、外伤、受伤的因素:例如大脑受到外伤,或是受到重击,再或者是身体受到伤害,导致脑部出现瘀血或是脑部组织软化、而这些都会导致大脑神经的异常,并且诱发癫痫病的出现。
3、感染、中毒的因素:例如吃的食物不干净,导致食物中毒、或是一氧化碳中毒而这些均会对大脑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也会导致大脑感染,如果大脑受到感染,也会影响大脑内部的神经以及器官,还会导致神经的异常,那么癫痫病就会出现了。
4、精神因素:人的大脑神经是很脆弱的,会受到很多意外事情的刺激,从而影响人的大脑神经,而人的精神受到影响,也会导致人的大脑精神受到刺激,以及精神的创伤。导致癫痫病的出现。
????? ?5、过度劳累、过度用脑:癫痫患者们如果运动过多,运动量过大,而运动量多大的同时,会刺激人的大脑神经,这就会诱发癫痫病的出现。
-
周口-李**
回复哭是婴儿的本能性反应。婴儿还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哭闹是他们表达感情、对外界刺激反应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哭声表示自己不同的需求和反应。所以说,婴儿哭闹并非都是有病;孩子少哭、不哭反倒可能是疾病的征兆;而有些婴儿过多哭闹,亦可为疾病的信号。
正常哭声
运动性哭声 婴儿睡觉醒来,运动肢体时,常伴有节奏性的哭声,声音响亮,音调柔和,不嘶不哑,而脸色红润,呼吸正常。这对肺的舒张和呼吸肌的锻炼均有益。
觅食性哭声 其声调与运动性哭声接近,但哭性急,节奏紧密。这时,如果母亲用奶头或手指触及孩子的口角,婴儿就会立即转向奶头或手指侧,口唇做吮吸动作,哭声停止。
求抱性哭声 开始哭声缓和,断断续续。当一直得不到家人抱时声调逐渐提高,哭声变为连续性。被抱起后,则哭声立即停止。这常见于某些已养成爱抱习惯的孩子。
反抗性哭声 孩子感到不舒服,如尿布浸湿、衣着过紧、感觉冷热、锐物刺痛以及昆虫叮咬时,也会发出哭声。开始时是间歇性的“咿咿呀呀”,一般不剧烈,哭哭停停。如果没有人注意,帮助解决“问题”,那么哭声会逐渐变大,变为连续性。
异常哭声
肠套叠性哭声 多为阵发性,孩子突然嚎叫,哭声紧迫,音调亢进,同时脸色苍白,大汗淋漓,表情痛苦,烦躁不安,手足舞动。一会儿,哭闹停止,趋于平静,如此反复发生。患儿常伴有呕吐、腹部肿块和便血等。
腹泻前哭声 腹泻患儿在排便前因肠蠕动增加,感觉不适,常会哭闹,排便后,哭声自停。
肠痉挛性哭声 突然发生的阵发性啼哭,音调高亢,两腿蜷曲,一阵哭闹后转而安静,反复发生。
中耳炎性哭声 患儿哭闹时用手抓耳,摇头。若牵拉患儿的耳廓时,哭闹加剧,这时要想到孩子是否得了中耳炎。
吃奶时哭声 孩子感冒鼻塞,口腔有炎症、溃疡,咽后壁有脓肿时,多在哺乳或进食时哭闹,甚至拒绝饮食。
此外,若孩子的哭声嘶哑,要想到喉炎、喉头水肿;新生儿出现尖叫样哭声要警惕是否为颅内出血;哭闹时伴有点头样抽搐,孩子可能患了婴儿痉挛症;哭时无泪时,则是脱水的表现;而持续性哭闹、呻吟、烦躁不安、可能是心力衰竭所致。
另外,听你说了奶粉换过去又换回来的,奶粉是不能这样短时间内一下就换的。
在换奶粉的初期,必须两种奶粉混合吃,无论是由一种牌子换到另一种牌子,或是由一个阶段换到另一个阶段(即使牌子相同),这个过程叫作转奶,是必不可少的。
转奶可以这样转:先在老的奶粉里添加1/3的新奶粉,这样吃了两三天没什么不适后,再老的、新的奶粉各1/2吃两三天,再老的1/3、新的2/3吃两三天,最后过渡到完全用新的奶粉取代老的奶粉。注意转奶的那几天不要添加其他新的辅食,宝宝生病(感冒、发烧、起皮疹等)及接种疫苗期间不要转奶。
有了这么一个逐步的转奶过程,宝宝一般是比较容易接受新品种的,也不大会闹肚子。
-
成都-陈**
回复在中医来说,癫痫是精气不足与神志异常的变现。 癫病变现为痴呆喜静,举止失常,喃喃自语,见人则止。 痫病变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醒后如常。 癫痫是一种疾病和综合征,以脑部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是一种起源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个定义概括了癫痫症状的复杂性,更概括了癫痫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反复性和发作性。所谓反复性,是指有第一次发作后,间隔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多次发作。即使是最常见的抽搐,如果只发生一次,也就不具备反复性,是不能诊断为癫痫的。所谓发作性,是指症状突然出现,也突然中止。我们也许曾见过有的患者正在行走中或吃饭时突然倒地抽搐,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复正常。还有一些患有腹型癫痫的儿童在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剧烈腹痛,啼哭不止或倒地不起,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完全消失又继续玩耍。不论癫痫的症状多么复杂,都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这也是诊断癫痫的重要依据。小儿癫痫发病率较高,对健康有严重影响,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加上神经、体液方面的变化,所以儿童癫痫的临床特点有某些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1)性别、发病年龄及发作类型:一般男多于女,以幼儿最多,而且年龄与发作类型也有密切关系,如婴儿痉挛症几乎均在1岁以内,运动性发作发病在6岁内,失神发作发病多在1 ~8岁,其他各型癫痫的首发年龄也多在10岁以内。新生儿癫痫往往隐蔽,且呈局灶发作,年长儿抽搐明显且呈全身性。(2)发作表现:癫痫各发作类型的发生率随年龄而不同,其临床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除常见的发生于儿童任何年龄的大发作外,新生儿癫痫其临床表现形式多为刻板的反复性动作,并常伴有异常的眼球运动。 (1)针灸①体针取穴:主穴:背三针、鸠尾、筋缩、腰奇、间使、额三针、丰隆。配穴:中脉、照海、神门、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太渊、三冲、膻中、血海。治法:以主穴为主,每次酌情选用4~6穴。背上针取0.6~1.5寸芒针循督脉透刺,如神道透阳关,神道透大椎,腰奇透阴关。进针后中等频率(120次/分)捻转1分钟。额三针为双侧眉冲穴沿膀胱经透刺二针,取此连线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另一顶点沿督脉透针。余穴邪实用泻法,体虚用补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疗效:经上方治疗124例,配合三元辨证疗法,显效85例,有效2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06%。②头针取穴:癫痫穴,顶中线,额中线,顶旁线,枕上正中线,颞后斜线。癫痫穴位置:风池内1寸上1寸,斜方肌尽头处。治法:进针后用G-6805治疗仪通低频脉冲电30分钟,发作严重者可适当延长通电时间。通电以麻感达到前额为好,亦可在脑电图病灶部位进行针刺通电。隔日1次。疗效:以上法治疗260例,显效174效,有效6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1.9%。③穴住埋线取穴:主穴:脊中、筋缩。配穴:大椎、长强、膻中、中脘、气海、内关。治法:每次选1个主穴,辨证选用1~2个配穴。主穴常规消毒后,切开皮肤,用3号羊肠线3厘米埋人,不缝合。配穴用18号穿刺针埋线。每次埋线为一疗程,每疗程3个月。 疗效:用此法治疗816例,显效678例,有效138例,总有效率为10O%。大多数患者埋线1~4次。④艾灸取穴:a.百会、大椎、身柱;b.前顶、神道、筋缩;c.百会、脊中、腰奇、鸠尾。 治法:上述三组穴位,顺序选用。每年小暑至处暑灸治1次,连续2~3年。穴位局部消毒,用0.2%普鲁卡因局麻,蒜汁涂抹后艾灸,头部穴位4~5壮,胸背部5~7壮或7~9壮,体弱及儿童酌减。灸后穴位起泡处敷贴药油膏,并服食公鸡、鱼类以促使其化脓。药膏每日一换,至灸疤愈合。 疗效:用此法治疗106例,治疗后不再发作31例,发作频度减少50%以上27例,发作频度减少30%以上21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74.5%。
-
李雲松
回复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神经皮肤综合征,是世界上一种罕见的疑难性疾病。因为其并发症状多,累及身体各脏器多发性结节,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很大,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患有该疾病者更应该积极的面对,保持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治疗,相信病魔是可以战胜的。
“结节性硬化”常侵犯多个脏器及组织、并且任何器官或组织几乎均可受累,故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复杂多样。但以癫痫发作、面部血管纤维瘤和智力障碍为最常见。有的患者可仅有三症之一,亦有完全无症状而于病理检查时发现者。
医学上对于结节性硬化的治疗多采取手术或是药物对症治疗,相当一部分女性患者有面部血管纤维瘤,恐与人交谈,会自我封闭伴发孤独症,为此多次反复采用激光手术打掉面部结节,造成面部皮肤受损,危害较大,与西医相比,中医在对于结节性硬化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卢顺义医生通过多年治疗结节性硬化患者结合成百上千结节性硬化案例分析总结而出消结通三疗法,可以有效的控制缓解症状,目前已被大部分患者接受,越来越多的结节性硬化患者采用中医来治疗,疗效满意。
结节性硬化症状表现:
1.皮肤症状
皮肤损害最常见,常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包括血管纤维瘤、叶状白斑、鲨革样斑和指(趾)甲下纤维瘤。约90%的患者有血管纤维瘤,通常在2~5岁时发现,分布于双颊及下颌部、前额、眼睑、鼻部均可见,对称散发,为淡红色或红褐色坚硬蜡状丘疹,按之可褪色,大小可由针尖至蚕豆大。血管纤维瘤偶尔在出生时即已存在,至青春期因生长迅速而更为显著。
85%患者可见色素脱失斑,为叶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白斑,躯干及上下肢均可出现,在紫外线下看得更为明显。20%的患者可见有鲨革样斑,多见于腰及下背部的皮肤,局部增厚而粗糙,略高出皮肤,是灰褐色直径自几毫米至5~6厘米。指(趾)甲下纤维瘤自甲沟长出,有时为本病特征性的皮肤损害。此外,牛奶咖啡斑和皮肤纤维瘤等均可见到
2.神经系统症状
癫痫发作及智力低下是本病的特征。癫痫发作可在疾病的早期皮肤损害或颅内钙化前几年即已出现,癫痫可表现为任何发作形式。起初可能表现为婴儿痉挛症,以后转变为全身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有些患者可仅有癫痫发作而无其他临床表现,60%~7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减退,常在2~3岁即出现,甚至更早有智能障碍者几乎均有癫痫发作,智力正常者则约70%有癫痫发作发生。癫痫年龄早者更易出现智能减退,极少数患者仅表现为智能减退而无癫痫发作。亦有表现为人格和行为异常、情绪紊乱和精神异常者。偶有肢体瘫痪、共济失调、不自主动作等症状,少数患者因室管膜下小结节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而发生脑积水及颅内高压表现。
3.其他表现
本病常合并有其他脏器的肿瘤,如骨肿瘤、肺囊性纤维肿瘤、心横纹肌瘤、口腔纤维瘤或乳头状瘤等;视网膜晶体瘤亦是本病特征性表现之一。通常位于眼球的后极,呈黄白或灰黄色而略带闪光,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稍隆起而不规则,边缘呈齿轮状,大小为视盘的一半至两倍,并有随年龄增大而增多的趋势。晶状体瘤通常不引起症状,仅偶尔导致失明,其他尚可见有小眼球、突眼、青光眼、晶体混浊、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等眼部表现。此外,可因颅内压增高而发生视盘水肿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中医认为结节性硬化发病中医学认为结节性硬化症发生的原因有:先天因素(胎中受惊,元阴不足)、血滞心窍以及惊风之后,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体神经组织布遍全身,导致病人在不同的器官出现结节或肿瘤。这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良性,且对放疗和化疗不灵敏。在此病理上,中医药诊治结节性硬化。主要是运用中药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全血微循环,使脑部供氧、供血得到改善,心血不遂而瘀、瘀则经络不通、痰阻血瘀上扰清窍。
采用“消结的通三汤”治疗结节性硬化。主要是运用中药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全血微循环,使脑部供氧、供血得到改善,心血不遂而瘀、瘀则经络不通、痰阻血瘀上扰清窍,运用该疗法治疗六到十二个疗程左右,便可逐渐告别终身服药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