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什么中草药治疗疝气

时间: 阅读:7718

什么中草药治疗疝气


最佳回答

百薇

百薇

2023-07-20 21:17:09

疝气一般是由于体腔内的脏器突出而引起疼痛,肿胀下坠的感觉,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调理,从中医辨证来讲,与气虚有关,可以用补气的药物来调理,比如说补中益气丸,也可以配合针灸的方法来进行调理,主要选择大敦穴,关元穴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21 00:00:42

    功能主治
    健脾止泻;止血和瘀。主消化不良;食积腹痛;泻痢;便血;衄血;月经不调;风湿痹痛;头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敷。
    附方
    1治月经过多,红白痢疾,腹泻:野牡丹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日服二次。(《文山中草药》)2治风湿性关节炎:野牡丹根二两,夏枯草五钱,酒二两炖,分二次服。(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治疝气。
    2.《陆川本草》:治跌打伤积,腹泻。
    3.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滞健胃,止血止痛。治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痢疾,胃痛,血栓性脉管炎,便血,衄血,血吸虫病。
    4.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祛风逐湿,行瘀止痛,消炎解毒,杀虫。治头痛,偏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乳腺炎,痈疽恶疮,腹股沟淋巴结炎,肠炎,丝虫病。
    临床应用
    治疗细菌性痢疾和急性胃肠炎。取野牡丹根2-4两(干品)切碎,加水500ml,煎至100ml左右,顿服或两次分服。共治72例,1剂治愈(服药1次后不再腹污,次日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消失)29例,3天治愈(服药后腹泻逐渐减少,3天内消化道症状消失)35例,4天治愈(服药后腹泻及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但大便至第4天才成形)4例,无效4例。治愈率94.4%。据观察,一般服药后数小时即止泻,肠呜音减弱;多数病人次日便秘1天;腹痛于止泻后逐渐减轻。但腹胀消失及食欲恢复较慢。治程中来见不良副作用。
    摘录
    《中华本草》

  • 逍遥子
    回复
    2023-07-21 00:00:42

      小儿疝气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是婴幼儿时期最容易产生的,出现小儿疝气时是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的,通过正规的检查才能够了解行程疝气的原因,那么治疗小儿疝气的偏方有什么?

    治疗小儿疝气的偏方有什么?

      母丁香治疗:首先可以选择适量的母丁香来治疗。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母丁香研磨成粉末,然后装在瓶子里面密封起来, 发病的时候取适量的母丁香粉末来填满小孩的肚脐,最后再使用辅料固定,两天换一次药。 正常情况下敷药4-6次会有效果。在敷药的时候,父母也要尽量减少孩子的活动量,要让孩子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黄芪、升麻、大枣、陈皮治疗:黄芪、升麻、大枣在生活当中比较常见, 父母可以将这三种药材一起用水煎煮,然后让自家孩子慢慢的喝下去即可。还有就是父母可以准备陈皮、草果、丁香等材料,砂锅置火上,加入适量的水,再将这些药材一起放入锅里面,文火煮两个小时,能够有效的改善宝宝因疝气引发的腹痛。

      白胡椒治疗:父母可以准备适量的白胡椒,上药的时候将白胡椒分成两份来使用,首先将一份贴在肚脐,然后再把另外一部分贴在两足心,贴上棉花用胶布固定即可,不过也要注意半个月需要换一次药物。临床上很多疾病其实完全可以通过预防的方法来避免其产生,但小儿疝气是因为先天发育异常引起的,我们很难做有效的预防工作,所以父母必须要重视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自家孩子不幸出现了疝气,首先应该考虑母丁香白胡椒的治疗方法,最后也可以考虑生麻大枣等中药材。

    儿童疝气手术最佳年龄是多大?

      一般情况下来说孩子有疝气是一岁之前是不用进行手术治疗的,如果在两岁之后病情没有好转的时候,再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在这段期间病情加重,或者是发生了嵌顿是一定要尽快去进行手术治疗的,平时如果没有什么变化,那么只要注意孩子不增加腹部压力就可以了。

      到目前来说孩子做疝气手术的最佳年龄是在一岁到三岁之间,如果太晚可能会影响到孩子腹股沟发育,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到了睾丸发育,而且越是拖延时间,发生嵌顿的几率就会越高,疝气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用力排便,长时间咳嗽等原因而引起的,这个疾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不仅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育,更是会给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此应该及时根据医生的指导意见来选择手术治疗方法。

      如果孩子出现了嵌顿的时候,应该尽快的去接受手术治疗,在这期间一定要保持孩子的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不要让孩子出现了便秘以及消化不良等情况,以免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患疝气疾病的孩子是比较多的,疝气的出现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面对疝气这一疾病的出现,家长朋友们应该引起高度在,及时的去配合医生治疗,如果病情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疝气带来进行治疗。

  • 杭州-毛**
    回复
    2023-07-21 00:00:42

    山棯根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岗棯根(《全展选编·传染病》)。
    【来源】为桃盆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根。植物形态详"山棯子"条。
    【采集】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甘,微酸,性子。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涩,平。"
    ②《福建中草药》:"微酸辛,温。"
    【功用主治】除湿祛风,止血,止痛。治肝炎,血崩,胃痛,风湿关节痛,疝气,痔疮,烫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心痛。"
    ②《广西中药志》:"治伤寒,热入血室。"
    ③《岭南草药志》:"解久热不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炖肉。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头痛、虚寒哮喘:桃金娘干根二两。水煎服。
    ②治胃气痈:桃金娘鲜根二两。炒至焦黄色,酒淬,水煎服。
    ③治疟母:桃金娘鲜根二两,红糖二两,或加乌药五钱。水煎,早晚分服,连服3~5天。
    ④治关节风湿痛、久伤痛:桃金娘干根二两。水煎,酒冲服。(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⑤治劳伤出血及糖尿病:山棯根一至二两。同猪瘦肉炖服。(《泉州本草》)
    ⑥治疝气:鲜山棯根一两,同雄鸡一只(约一斤重),老酒半斤。酌加开水,,炖二小时,分二到三次服。(《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症瘕及腹痛初起者:山棯根一两五钱。黄酒、清水各半煎服。久病者加羊肉半斤煎服。(《闽东本草》)
    ⑧治痔疮:山棯根二两,槐花米六钱。与猪大肠同煮,煮熟后去药渣,服其汤和猪大肠,连服数次。(《岭南草药志》)
    ⑨治汤火伤:山棯根烧灰,研细末,用牛油凋涂患处。(《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传染性肝炎
    岗棯根1两水煎,分2次饭后服。20天为一疗程。如黄疸重者可加田基黄、茵陈、白花蛇舌草各6钱,鸡骨草1两。治疗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活动期)62例,服药最长54天。结果痊愈28例,显著有效14例,好转(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16例,有效(症状好转,肝功能无改变)3例,无效1例。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98例,治愈88例,明显好转8例,无效2例。多数服药后能改善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增进食欲。治程中少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便秘、轻微的腹胀及胃部 *** 感,但不影响继续治疗。
    ②治疗慢性苯中毒
    取岗棯根与女贞子、旱莲草各等量,研粉,炼蜜为丸(每丸重2~3钱),日服3次,每次1~2丸,10天为一疗程,服至血象正常停药。治9例,痊愈、显著好转及好转各3例。有的服药21天后症状消失。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③治疗妇女血崩症(包括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及盆腔炎症引起的月经过多)
    取岗棯根与地棯根各2两,五月艾叶0.5~1两,炒至焦黄,加入清水3碗、白醋半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不放白醋),煎取2碗,分1~2次温服。治疗118例,起到止血效果者95例,占80%。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月经周期。

    提醒您:山棯根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 武汉-严**
    回复
    2023-07-20 23:23:32

    【方一】导气汤

    【组成】槟榔10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木香6克,枳壳9克,小茴香5克,橘核10克,荔枝核12克,川楝子10克,路路通10克。

    【功用】疏肝理气。

    【主治】腹外疝肝气郁滞型。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天台乌药散

    【出处】《医学发明》

    【组成】天台乌药18克,木香、炒小茴、青皮各6克,高良姜9克,川楝子12克,巴豆10克,槟榔9克。

    【功用】温化寒湿,疏肝理气。

    【主治】治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

    【方解】方中主药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辅以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青皮疏肝调气,木香行气止痛;佐以槟榔直达下焦,行气化滞而破坚,川楝子与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减川楝子之寒,又增行气散结之功。诸药合用,共奏解寒凝,疏气滞,调肝络,止疝痛之功效。

    【药理】加速肠壁血液循环,降低小肠紧张性,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镇痛,消胀。其中乌药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蠕动,排出积气,促消化液分泌;木香对抗和松弛肠痉挛;小茴香排出腹气,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槟榔增强肠蠕动,有致泻效应;高良姜健胃,兴奋肠管;青皮促消化液分泌,排肠内积气;巴豆促进肠蠕动,导致腹泻,增加胆汁和胰腺分泌;川楝子镇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补中益气汤

    【出处】《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当归各10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升麻、柴胡各3克。

    【功用】补中益气。

    【主治】腹外疝气虚下陷型。

    【方解】方中主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辅以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佐以陈皮理气和胃,当归补血活血,取其补而不滞,气血相生;使以升麻、柴胡升清举陷。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药理】增强内脏肌张力,纠正贫血,护肝;解热,抗金葡球菌,抗癌,抗放射线损伤。其中黄芪、人参、白术促进白蛋白合成,降低麝香草酚浊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机体耗氧量,增强心脏收缩力,升高红、白细胞及血色素。白术护肝,防止肝糖元减少;当归抗贫血,抑凝血,调节子宫肌张力;陈皮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肠气排出;柴胡、甘草抗肝损害。柴胡加强回肠收缩,升麻兴奋膀胱和未孕子宫。升麻、柴胡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柴胡抗病毒,抗过敏。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暖肝煎

    【出处】《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枸杞子各9克,乌药、小茴香、茯苓、生姜各6克,沉香、肉桂各3克。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逐瘀。

    【主治】腹外疝治肝肾阴寒所致少腹冷痛,疝气痛,下元虚冷,四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方中主药肉桂大热,暖肝温肾,散寒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行气止痛;辅以当归补肝养血,枸杞子补养肝肾,乌药、沉香行气散寒止痛;佐以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温散寒凝。诸药合用,温补肝肾以治其本,行气散寒以治其标,以温下元,散寒凝,畅气机,睾丸、少腹冷痛自愈。

    【药理】解热,镇痛,改善血液循环,抑制平滑肌痉挛。其中乌药、小茴抑制平滑肌痉挛,排肠积气,促消化,缓疼痛;肉桂扩张皮肤血管,促汗腺排泄,解热镇痛;沉香调节胃肠蠕动;枸杞子护肝保肝,提高免疫力;当归抗贫血,抑制平滑肌痉挛,茯苓镇静,抗溃疡,降低胃酸分泌。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橘核疝气丸

    【主治】腹外疝气滞型。

    【用法】每次5~10丸,每日3次。

    【方六】外治疗法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生香附60克(粗研末),食盐60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酒醋炒热,布包频熨患处。

    【方七】外治疗法

    【组成】阳和解凝膏掺黑褪消或桂麝散。

    【主治】腹外疝。

    【用法】外贴患处。

    【方八】外治疗法

    【组成】伤湿止痛膏。

    【主治】新生儿腹股沟斜疝。

    【用法】二手指捏拢疝孔,再用伤湿止痛膏贴紧,再用丁字带固定。

    【方九】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小茴香15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煎汤内服,每日2次。

    【方十】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荔枝核15克,黄芪15克。

    【主治】腹外疝。

    【用法】煎汤内服,日1剂。

    【方十一】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白头翁。

    【主治】阴疝。

    【用法】不限多少,捣之,随肿处敷一宿。

    【方十二】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干丝瓜瓤烧末。

    【用法】每服6克,热黄酒下。

疝气可以用什么中药

疝气肿块吃什么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