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疝气用什么中草药
治疗疝气用什么中草药
最佳回答
一般中药是可以治疗疝气的,平时可以用中药治疗和艾灸治疗,具体要根据患者的病状和体质来判定需要怎样治疗,在治疗期间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这个时候多注意休息不易过度劳累,多吃蔬菜和水果,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广东熊**
回复
-
就是那个人
回复1. 牛筋草的功效与作用
2. 牛筋的做法
牛筋草的功效与作用 牛筋草泡酒作用?
1.治高热,抽筋神昏:鲜牛筋草四两,水三碗,炖一碗,食盐少许,十二小时内服尽。(《闽东本草》)
2.治脱力黄,劳力伤,治瘵:牛筋草连根洗去泥,乌骨雌鸡腹内蒸热,去草食鸡。(《纲目拾遗》)
3.治湿热黄疸:鲜牛筋草二两,山芝麻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4.治下痢:牛筋草一至二两,煎汤调乌糖服,日二次。(《闽东本草》)
5.治小儿热结,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鲜牛筋草根二两,酌加水煎成一碗,分三次,饭前服。(《福建民间草药》)
6.治伤暑发热:鲜牛筋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7.治淋浊:鲜牛筋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8.治腰部挫闪疼痛:牛筋草、丝瓜络各一两,炖酒服。(《闽东本草》)
9.治疝气鲜牛筋草根四两,荔枝干十四个,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炖一小时,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10.治乳痈初起,红肿热痛:牛筋草头一两,蒲公英头一两,煮鸡蛋一个服。并将草渣轻揉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11.预防乙型脑炎:鲜牛筋草二至四两,水煎代茶
牛筋草是什么
牛筋草百科名片牛筋草 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
须根细而密。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
叶片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无毛或表面具疣状柔毛;叶鞘压扁,具脊,无毛或疏生疣毛,口部有时具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穗状花序,长3~10厘米,宽3~5毫米,常为数个呈指状排列(罕为2个)于茎顶端;小穗有花3~6朵,长4~7毫米,宽2~3毫米;颖披针形,第1颖长1.5~2毫米,第2颖长2~3毫米;第1外稃长3~3.5毫米,脊上具狭翼;种子矩圆形,近三角形,长约1.5毫米,有明显的波状皱纹。
花果期6~10月。 习见于旷野荒芜的地方。
分布全国各地。中文学名: 牛筋草 拉丁学名: Gramineae 别称: 千千踏、忝仔草 界: 植物界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 目录基本信息形态特征生态特点异名牛筋草-来源牛筋草-采集牛筋草-性味牛筋草-归经牛筋草-功用主治牛筋草-用法与用量牛筋草-选方牛筋草-临床应用基本信息形态特征生态特点异名牛筋草-来源牛筋草-采集牛筋草-性味牛筋草-归经牛筋草-功用主治牛筋草-用法与用量牛筋草-选方牛筋草-临床应用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牛筋草 Niu jin cao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穇属 属拉丁名:Eleusine 英文名:goosegrass 国内分布:产我国南北各省区;多生于荒芜之地及道路旁。
国外分布: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命名来源:(植物华名录)[Sem. P1. 1: 8. 1788] 中国植物志:10(1):064 最低海拔:800 最高海拔:1000 生 境:路边,广布全国各地。是棉花、豆类、薯类、蔬菜、果园等重要杂草。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须根细而密。
秆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叶片扁平或卷折,长达15厘米,宽3~5毫米,无毛或表面具疣状柔毛;叶鞘压扁,具脊,无毛或疏生疣毛,口部有时具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
穗状花序,长3~10厘米,宽3~5毫米,常为数个呈指状排列(罕为2个)于茎顶端;小穗有花3~6朵,长4~7毫米,宽2~3毫米;颖披针形,第1颖长1.5~2毫米,第2颖长2~3毫米;第1外稃长3~3.5毫米,脊上具狭翼;种子矩圆形,近三角形,长约1.5毫米,有明显的波状皱纹。花果期6~10月。
习见于旷野荒芜的地方。分布全国各地。
茎秆丛生,斜生或偃卧,有的近直立,株高15—90cm。叶片条形;叶鞘扁,鞘口具毛,叶舌短。
穗状花序2—7枚,呈指状排列在秆端;穗轴稍宽,小穗成双行密生在穗轴的一侧,有小花3—6个;颖和稃无芒,第一颖片较第二颖片短,第一外稃有3脉,具脊,脊上粗糙,有小纤毛。颖果卵形,棕色至黑色,具明显的波状皱纹。
靠种子繁殖。编辑本段生态特点 上海一带于4月中下旬出苗,5月上、中旬进入发生高峰,6—8月发生少,部分种子1年内可生2代。
秋季成熟的种子在土壤中休眠3个多月,在o一1cm土中发芽率高,深3cm以上不发芽。发芽需在20一40℃变温条件下有光照。
恒温条件下发芽率低,无光发芽不良。编辑本段异名 千金草(《纲目拾遗》),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福建民间草药》),穆子草(《广西中兽医药植》),牛顿草、鸭脚草(《闽南民间草药》),粟仔越、野鸡爪、粟牛茄草(《闽东本草》),扁草、水枯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油葫芦草,蟋蟀草、千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稷子草(《福建中草药》)。
编辑本段牛筋草-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带根全草。编辑本段牛筋草-采集 八、九月采收,洗净,晒干,切断。
编辑本段牛筋草-性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闽东本草》:"味甘淡,性凉。
"编辑本段牛筋草-归经 ①《百草镜》:"入肝经。" ②《闽东本草》:"入肺、胃二经。
"编辑本段牛筋草-功用主治 清热,利湿。治伤暑发热,小儿急惊,黄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脑。
①《百草镜》:"行血,长力。" ②《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疝气。
"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强筋骨,治遗精。" ④《闽东本草》:"治小儿急惊,石淋,腰部挫伤,肠风下血,反胃,喘咳。
"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活血补气。治脱力劳伤,肺结核。
"编辑本段牛筋草-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3两);或捣汁。编辑本段牛筋草-选方 ①治高热,抽筋神昏:鲜牛筋草四两,水三碗,炖一碗,食盐少许,十二小时内服尽。
(《闽东本草》) ②治脱力黄,劳力伤,治瘵:牛筋草连根洗去泥,乌骨雌鸡腹内蒸热,去草食鸡。(《纲目拾遗》) ③治湿热黄疸:鲜牛筋草二两,山芝麻一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下痢:牛筋草一至二两,煎汤调乌糖服,日二次。(《闽东本草》) ⑤治小儿热结,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鲜牛筋草根二两,酌加水煎成一碗,分三次,饭前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伤暑发热:鲜牛筋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⑦治淋浊:鲜牛筋草二两。
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腰部挫闪疼痛:牛筋草、丝瓜络各一两,炖酒服。
(《闽东本草》) ⑨治疝气鲜牛筋草根四两,荔枝干十四个,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炖一小时,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
牛筋的做法 牛筋的做法大全,牛筋怎么做好吃
主料
牛蹄筋500克
辅料
白菜
200克
调料
色拉油
2大勺
食盐
适量
酱油
适量
冰糖
适量
味精
适量
葱
适量
姜
适量
八角
适量
桂皮
适量
香油
适量
淀粉
适量
白糖
1大勺
黄酒
适量
胡椒粉
适量
红烧牛蹄筋的做法
1.牛蹄筋切成6.6厘米长的段,粗的切开,使其均匀一致,再下入沸水中焯透,捞出沥净水分
2.白菜心切丝,加少许油,精盐、味精,用旺火煸炒至熟待用
3.炒锅烧热,加底油,葱、姜、八角、桂皮炝锅,烹绍酒、酱油、白糖、冰糖、精盐,添汤烧开,再下入牛蹄筋,撇净浮沫,移微火烧至入味,见汤汁稠浓时,拣去八角、桂皮,加味精、胡椒粉,转旺火收汁,用水淀粉勾芡,淋香油,出锅装在白菜心中间即可
干牛筋的做法
先要把干牛筋发制:油炸前先用碱水将干牛筋洗净、晾干,然后将干牛筋和植物油一同放在锅里,微火烧热,继续烧开,此间要勤翻动干牛筋,待牛筋膨胀起来,酥松得像油条似的,就将牛筋捞出冷却。
2.将油发牛筋用冷水浸软,再加食用碱面将油脂抓洗干净,再放入沸水中稍煮一会儿,捞出沥水,晾凉后用刀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再用冷水抓洗数次,放冷水中浸泡3小时,直至牛筋松胀、发白,捞起,沥干水分。 以上做好的就是可以直接烧菜的油发牛筋了一: 推荐“干烧牛筋” 主料:牛筋300克 配料:色拉油100克、二荆条泡椒8根、肉末50克、芽菜30克、大葱60克、生姜片50克、花椒10粒、蒜苗80克 做法: 一:将牛筋洗净,加入花椒、姜、葱、香菜、料酒,上笼蒸熟,再将牛筋切成条形待用; 二:将二荆条泡椒切成长短相同的段,肉末炒香,蒜苗切细,大葱切成片待用; 三:锅内放入色拉油,待油八成熟,下花椒粒、肉末、泡椒段、姜片、芽菜炒香。
再加入高汤,放适量味精、鸡精、胡椒粉、白糖、酱油等调料。然后再放入牛筋,小火烧煮3分钟,加入葱片,淋上香油即可盛盘享用。
特色:色泽红亮,入口软糯,为冬季佳品。 二: 香辣牛板筋: 首先,将板筋整理干净,不能带一点油和附属物,否则会影响口感。
将整理好的板筋放入锅中,加入香料(大概有二三十种,有些是韩国特有的。放狗肉料也行,但口感会差一些)先用中火炖一个小时,其间要不断翻动和加水,以免沾锅。
改用小火再炖两个小时,冷却后顺着板筋纹路切成1厘米长、2毫米宽的小段。在锅内放少许油,待油烧至七成热时,将切好的板筋放入油中翻炒一下,让其稍硬些,火候一定要掌握好,太硬则嚼起来费劲。
取一个盆,将白糖少许溶成水,放入炒香的芝麻,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辣椒粉、孜然粉、味精、生抽、食盐等拌匀,然后将板筋放入其中搅拌均匀,即可装盘上桌,菜色红亮鲜香、让人垂涎欲滴。你买干的就麻烦了点呀!!。
牛筋的做法大全 家常牛筋怎么做好吃
食材明细
牛筋3根
土豆2个
红萝卜2根
黄豆酱适量
豆瓣酱适量
酱油适量
姜片适量
八角适量
桂皮适量
干辣椒适量
花椒适量
香叶适量
小葱适量
料酒适量
油盐适量
微辣口味
炖工艺
一小时耗时
简单难度
土豆炖牛筋的做法步骤
1
准备好原料: 牛筋切成段, 土豆和红萝卜去皮后也切成滚刀块;
2
烧热锅,加入适量的油,下入姜片、红辣椒、八角等大料一起煸炒;
3
煸炒几下后下入黄豆酱和豆瓣酱继续煸炒;
4
大料煸炒出香味后下入牛筋段一起炒;
5
加入酱油和料酒继续翻炒上色;
6
将准备好的土豆块和红萝卜块垫入慢炖锅底;
7
再将炒好的牛筋倒入;
8
加入适量的开水,放入小葱节;
9
扣上盖, 转为高火炖煮;
10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 打开盖, 加入适量的盐和胡椒调味, 再炖上十分钟;
11
捞出大料;
12
装入盘中, 表面撒些香菜。
-
武汉-严**
回复手术治疗疝气对人体存在伤害,而中医治疗疝气相对而言有一定优势,那么疝气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治疗疝气方法1枳壳鸡蛋汤治疝气
腹外疝俗称?小肠串气?,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的某薄弱部位向外突出所形成的病变。本病属中医?疝气?范畴,多因寒湿或湿热之邪滞于厥阴肝经,经脉不利所致。笔者临床验证,服用枳壳鸡蛋汤治疗有良效。
取枳壳60克,煎汁去渣,然后将鸡蛋两个放入其药汁内煮,至蛋熟后将蛋壳敲碎,药汁与蛋一次顿服,每日一剂。一般服药5剂可愈。
此方具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可治疝气(腹股沟斜疝)。孕妇及气虚者慎服。
2小儿疝气的中医治疗
疝是指体内脏器(如小肠)穿过较薄弱的隔膜进入异位体腔所形成的一种疾患。根据疝所发生的部位,一般常见的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等。根据其发病过程又可分为复性疝、难复性疝和嵌顿疝等。小儿最易发生的是腹股沟斜疝,尤以2岁左右的男性小儿为多见。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生常与先天因素有关。当疝症发生时,在患儿腹股沟一侧或是两侧有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肿块突出或进入阴囊,此时若患儿咳嗽,肿块处可触及有膨胀性冲击感,患儿安静平卧时,肿块即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这种疝大多属可复性腹股沟斜疝,在小儿今后的发育过程中大都能自愈。若非手术治疗,一般可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及针灸、推拿等方法。现介绍几种中医疗法。
元桂1克,升麻3克,吴茱萸3克,桔核2克,荔枝核2克,金铃子2克,青木香1克(以上为一日量),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半月为一疗程。
黑色大蜘蛛(去头去足焙干)10克,桂枝尖20克共研成细末,过筛瓶装密封备用。每次以每公斤体重0.2克的用量用开水或稀饭送服,早晚各1次,连服半月为一疗程。
小茴香30克,水煎熏洗患处,每天2次。
针灸、推拿法需到医院视患儿具体情况治疗。对于难复性或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小儿疝气且病情较重者,当以手术治疗为宜。平时尽量避免小儿气恼吵闹,疲劳、受凉等。同时要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病症。当疝气发作时,应让孩子卧床休息,并可小心轻压疝的下端,协助复位。
3治老年疝气验方
小茴香18克,稍研碎,每次用6克,放入陶瓷茶杯内,倒入沸开水100毫升,盖火局10分钟,待微温一次服完。15分钟后,再用沸开水100毫升冲服第二次。服后即仰卧,两下肢并拢,膝关节半屈曲,静卧40分钟,若疝块不回复,次日再服一次,一般服用1~3天见效。
水果核治疝气
疝气俗称?小肠气?,一般泛指腔体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常见有腹股沟疝、股疝、小儿脐疝等,其发病多与肝经有关,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本病多以气痛为主症。
荔枝核治疝气
荔枝核、大茴香各等份,黄酒适量。荔枝核炒黑,大茴香炒焦,捣碎,研末。每服5克,温酒送下。或荔枝核15克,焙干为末,空腹白糖调服。
龙眼核治疝气
龙眼核(去皮)炒黑研末,每次5~10克,早晚用高粱酒送服。或龙眼核洗净,焙干为末。每日9克,黄酒送服。
橘核治疝气
橘核10克,荔枝核10克,小茴香5克,川楝子10克。水煎服,日两次。
柑核治疝气
柑核50克,金橘两个,红皮蒜两头,白糖50克。水煎服。
樱桃核治疝气
樱桃核(陈醋炒)60克,研细末。每次15克,开水煎服,每日3次。
枇杷核治疝气
枇杷核10~20克(杵碎),水煎服,每日两次。
芒果核治疝气
芒果核50克,柴胡9克,川楝子9克,白芍30克,枳实9克,荔枝核30克。水煎服,每日两剂。
中医治疗小儿疝气的偏方偏方一:疝气痛。用茴香籽炒过,分作二包,交替熨患处。
偏方二:疝气痛。用荔枝核(炒黑)、大茴香籽(炒),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又方:用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磺四钱,共研为末,加盐水调面糊成丸子如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不过三服见效。
专家在线免费咨询
偏方三:疝气偏肿。用甘遂、茴香籽,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偏方四:偏附疝气。用白附子一个,研为末,加口涎调填脐上,再以艾灸三壮或五壮,即愈。
偏方五:疝气。用延胡索(盐炒)、全蝎(去毒,生用),等分为末。每服半钱,空心服,盐酒送下。
偏方六:疝气。用地肤子炒后研细。每服一钱,酒送下。
偏方七:疝气。用楮叶、雄黄,等分为还想,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送下。
偏方八:疝气痛。和香附末二钱,空心服,以海藻一钱,煎酒调下,服药后把海藻也吃下去。
偏方九:疝气(觉气胀不能动)。用牡丹皮、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
偏方十:男子疝气偏坠。用大黄末调醋涂患处,药干即换。
1. 取生姜汁25克。先给患儿洗澡待周身出汗时,用姜汁涂患部,每日2次,连用3、4天,以后不再复发。
2. 用粗食盐半斤炒热后,加入花椒20粒。用布包好,敷患处至盐凉,每日1次,最好睡前用,连用4、5天有特效。
3. 取黑胡椒7粒,面粉、醋各适量。将黑胡椒捣烂,加醋和面粉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纱布上。贴于会阴部,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连用2--3次有奇效。
4. 用鸡蛋2个,醋250毫升。将鸡蛋用醋浸1日,再将醋蛋同煮至醋剩一半。趁热吃蛋喝醋,每日1次。食后汗出效果更好。
疝气按摩哪些穴位揉外劳宫2分钟
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揉,称揉外劳宫。揉100~200次。
推补肾2分钟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沿着小指从指根一直推到指尖,推100~300次。
推补脾2分钟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侧面从指间一直推到指根,推100~300次。
捣小天心5分钟
位置:在掌根,大小鱼际交接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用食指或中指微曲,以指尖或指间关节捣之。
作用:清热,镇静,利尿,明目。
疝气疾病症状1、小儿疝气有可能会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2、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
3、一旦疝块发生嵌顿(疝气包块无法回纳)则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厌食或哭闹、烦躁不安。
4、小儿疝气发病初期,当幼儿平卧安静时肿物可消失;随着腹内压力的继续增高,肿物可下降到阴囊里。这时如果能解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并让患儿平卧,或轻轻地将肿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肿物则可通过睾丸下降时的那条通道返回到腹腔,肿物消失,这种情况称为可复性疝气。
5、如果肿物不能返纳腹腔,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猜您感兴趣:
1. 1岁男孩疝气怎么治疗
2. 中医治疗疝气的偏方
3. 疝气最佳治疗方法
4. 治疗疝气有什么相关药方
5. 民间秘密治疝气秘方
6. 老人疝气中医治疗方法
7. 小儿疝气的治疗偏方
8. 治疗疝气的药物有哪些
-
平淡之
回复中药处方(一)
提醒您:腹股沟斜疝中药方剂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辨证】肝气郁滞。
【治法】暖肝通络,软坚消肿。
【方名】川楝汤。
【组成】川楝子(去核)6克,酒炒小茴香6克,酒炒破故纸6克,青盐6克,煨三棱6克,酒蒸山萸肉6克,煨莪术6克,通草6克,橘核6克,荔枝核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空心服。
【出处】《万病回春》卷五。
中药处方(二)
【辨证】寒凝肝经。
【治法】温经导滞,理气止痛。
【方名】茴香丸。
【组成】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炒八角30克,吴茱萸30克,荔枝核30克,山楂核30克,橘核90克,枳实24克。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4.5克,每服1丸,细嚼,空腹时姜汤送下。
【出处】《疡医大全》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