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能治多发性骨髓瘤么
针灸能治多发性骨髓瘤么
最佳回答
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针灸可以减轻引起的症状,对于骨髓瘤出现的高钙血症,需要使用降钙素来进行治疗,对于出现的高尿酸血症,要使用别嘌呤醇来进行治疗,所以对于多发性的骨髓瘤不建议使用针灸来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武汉-严**
回复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简称MM)是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
骨髓中有大量的异常浆细胞增殖,引起溶骨性破坏,又因血清中出现大
量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尿中出现本周氏蛋白,引起肾功能的损害
,贫血、免疫功能异常。 MM起病徐缓,早期可数月至数年无症状。出
现临床症状繁多,常见贫血、骨痛、低热、出血、感染、肾功能不全,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髓组织浸润、M球蛋白比例异常增高,从而导致
肝脾淋巴结肿大、反复感染、出血、高粘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
MM的发病年龄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以50-60岁之间为多,男性多
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1。MM在所有肿瘤中所占比例为1%,占血液肿
瘤的10%。本病的自然病程为0.5-1年,经治疗后生存期明显延长或长
期“带病生存”。
【病因】
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病因有电离辐射、接触工业或农业毒物,与慢性感染、慢性抗原刺激
有关,还可能与遗传有关,以及与IL-6等细胞因子有关。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中,骨髓瘤的发病
率与死亡率均有增加。本病可发生于慢性骨髓炎、肾盂肾炎、结核病、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基础上,因为长期慢性感染可表现为淋巴-网状系统增生,自身免疫反应及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分型】
1.一般分型,可分为5型:(1)孤立型;(2)多发型;(3)弥漫型;(4)髓外型;(5)白
血病型。
2.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型
(1)IgG型:多见,占50%-60%,易感染,高钙血症和淀粉样变较少见。
(2)IgA型:占25%,高钙血症明显,合并淀粉样变,出现凝血异常及出血倾向机会较多,预后
较差。
(3)IgD型:很少见,仅占1.5%,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并发浆细胞性白血病,几乎100%合并肾功
能损害,生存期短。
(4)IgM型:少见,易发生高粘滞血症或雷诺氏现象。
(5)轻链型:占20%,80%-100%有本周氏蛋白尿,易合并肾功能衰竭和淀粉样变性,预后很差
(6)IgE型:很罕见。
(7)非分泌型:占1%以下,血与尿中无异常免疫球蛋白,骨髓中浆细胞增高,有溶骨改变或弥
漫性骨质疏松。
【临床表现】
MM起病徐缓,可有数月至十多年无症状期,早期易被误诊。MM的临床表现繁多,主要有贫血、骨
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
症状:
(一)MM瘤细胞浸润表现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
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早期出现的症状,约占70%,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
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 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出血症
状多见、皮肤粘膜出血较多见,严重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浸润 肝、脾轻度、中度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
4.其他症状 部分病人在早期或后期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二)骨髓瘤细胞分泌大量M蛋白引起的症状
1.继发感染 感染多见于细菌,亦可见真菌、病毒,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
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可见。
2.肾功能损害 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
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3.高粘滞综合征 约为2%-5%发生率,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多
见于IgM型MM。
4.淀粉样变 发生率为5%-10%,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
(三)浆细胞性白血病 符合外周血浆细胞数大于20%,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大于15×109/L,则为
浆细胞白血病。
体征: Ⅱ、Ⅲ期病人见贫血貌,睑结膜苍白,有或无淋巴结肿大
,心率增快,肝脾轻、中度肿大,胸骨、肋骨、腰椎骨等部位压痛,或
骨局部触及骨肿块,或有病理性骨折,伴出血可见皮肤瘀点瘀斑,伴肺
部感染时,常有湿啰音。
常见并发症: 主要有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肾功能衰竭、
病理性骨折。
【诊断标准】
1.骨髓中浆细胞>15%,并有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或骨髓活检为浆细胞瘤。为主要的诊断
依据。
2.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D>2.0g/L;
IgE>2.0g/L;IgM>15g/L或尿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轻链排出>1g/24小时。
3.无其他原因的溶骨病变或广泛性骨质疏松。
【常规治疗】
(一) 化疗 一般采用各种联合化疗方案,初治病人可以选用各方案;在化疗取得完全缓解后,
用VCAP、MEPP方案。 MM联合化疗方案.MM患者多年老体弱,全身情况差,过分化疗并无益处。
(二) 对症治疗
1.感染 细菌感染,应选用抗生素。
2.高钙血症 增加补液量,多饮水使尿量每日>2000ml,促进钙的排泄。
3.高尿酸血症 大量补液,口服或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别呤醇100ml/次。
4.贫血 可运用雄性激素。
5.肾功能衰竭
(三) 放射治疗 能使肿块消失,解除局部疼痛,照射200-300cGy骨痛可以减轻。
(四) 干扰素 大剂量α-干扰素能抑制骨髓细胞瘤的增值。临床应用干扰素联合化疗的方法治
疗本病,能提高化疗化疗的完全缓解率。用法:(3~5)×10,6单位皮下注射,每周3次,用4-6周.
【预后与转归】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未经治疗的病人中位生存期位6个月,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为3年。经综合
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到5-10年,甚至更长。生存期与年龄,分型,分期以及治疗措施有关。
目前影响MM预后的因素有:
(1)浆细胞标记指数;
(2)β2-浆细胞幼稚程度;
(3)微球蛋白水平;
(4)血浆中IL-6效价,可溶性IL-6受体水平;
(5)血浆乳酸脱氢酶水平;
(6)C反应蛋白水平
(7)患者年龄;
(8)血浆单克隆蛋白含量;
(9)胸腺嘧啶核苷激酶水平;
(10)是否能避免多药耐药现象的出现,如“活性植物疗法”的使用及植物药物应用。
【难点与对策】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应用化疗治疗取得缓解后,大多数病人都会复发,且一部分
病人对原先的化疗药物产生了耐药,加大剂量并不能使患者再次获得缓解,反而容易对骨髓产生抑制
,并发感染,或出现肝功能损害,疾病终末期的病人,贫血进行性加重,出血,肿瘤细胞增长加快,
多部位的溶骨性改变,出现肾功能衰竭,此时患者对化疗反映很差,生存期只有几个月。故关于本病
的多药耐药,寻求新的有效药物,延长缓解期,延缓疾病的进展,以及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一
系列问题成为我们治疗上的难点。
难点之一:关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问题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很高,患者就诊时的主诉
各不相同,首诊的科室较多,临床医生常常错误的根据单一的症状而诊
断为某一病,引起误诊,文献中综合统计2547例MM误诊率高达69.1%。
另外实验室检查中,某些特异性检查阳性率不高,这也是一个原因。故
临床医生应该对40以上病人出现不明原因腰痛,骨关节疼痛或骨质疏松
,不明原因贫血,蛋白尿,以及反复腹部感染,引起高度重视并做相应
的检查,如血尿免疫电泳,骨髓穿刺检查,以及头颅,骨盆等部位X线
摄片。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对延长生存期有很好的作用
难点之二:关于难治性或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问题 多发性骨髓瘤易出现对多种化疗药物耐
药即所谓的多药耐药(MDR),一旦出现MDR,增加了治疗难度,MDR是提高骨髓瘤患者治疗效果的最显
著障碍。由于MDR的存在,使MM成为难治性或复发性MM,这类患者的治疗非常棘手。治疗对策包括采用
积极的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可贯穿于MM治疗的全过程,临床研究表明,活性植物药材对MM的有效
治疗是通过多靶点、多层面而达到治疗效果。而对植物药材有效的病例很少出现耐药现象,有些学者
认为,对MM的治疗植物药材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独特疗法】
我院运用肾、脾、骨髓三经同治的“非输血非化疗免疫平衡疗法”,结合现代高科技的基因疗法
成功的研制出“龟鹿生血汤”、“再障1-8”、“犀角地黄素”、“青黄散”、“血小板特效1号”系
列化方剂;打破了白血病靠化疗,贫血靠输血的传统疗法,以见病思源,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等理论
,采取独特的配方兴奋骨髓,运用“清毒换髓法”和“活血化瘀法”“基因疗法”三联法改善骨髓造
血微环境与微循环,恢复造血干细胞功能,诱导不正常的幼稚细胞分化凋亡,使造血干细胞有一个理
想的生存环境而恢复功能,血象逐步恢复正常。而针对临床上白血病前期病变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的早期症状不典型或根本无明显和体征提出了,清髓生血“的理论,清理骨髓毒素,纠正骨髓病态造
血,刺激骨髓造血,同时结合”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使“扶正不留邪,邪去不伤正”有效地防止
了MDS向白血病的进一步恶化。再障是骨髓劳损造成的生血功能障碍,而肾为先天之本,精血之脏,肾
精亏损,则骨髓不充,髓虚则精血不能复生,但单纯补肾往往效果不好,这是因为脾肾有先后天依赖
关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既所谓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在补肾的同时加用建脾药如黄芪,白术
,甘草,茯苓等其疗效更加明显。我们在临床中还发现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造血微环境和调节免疫作
用,能清除髓海瘀阻而有利于血细胞的再生,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在应用补肾建脾药效果不佳而又
无明显出血倾向的病例,加用活血化瘀药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
许文君,女, 63岁,福建省厦门市,邮编:361012。
患者1999年2月份因“腰骶、右髋部疼痛伴乏力二月余,加重并胸闷气短3天”之主诉经厦门市医
院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其后进行放化疗获部分缓解,六次化疗后效差,骨髓造血受抑严重,白
细胞在0.7~2.1×109/L 间变化,疼痛部位增多且加重,体质下降、厌食、夜难寝。家属考虑到化疗
只能降低瘤细胞,停后易复发且老人身体已被催垮,胃肠反应重的现实情况。于2000年1月经治愈患者
介绍来我院就诊时全身呈游走性刺痛,腰骶部疼痛剧烈,强迫半卧位,服“曲马多”疼稍可减轻。重
度乏力、四肢沉困、心悸、气短、咳嗽、胸闷、盗汗,食纳差,腕胀,小便色黄,夜尿频,心烦、多
梦、口干思饮,午后至夜间体温37.3~38.9℃。血象:WBC2.9×109/L、RBC 2.44×1012/L、
HGB62g/L、PLT69×109/L。胸部X线检查:左侧胸腔积液。原病理切片:小细胞肉瘤(浆细胞瘤)(骶
尾骨病灶组织高恶度性)。ECT:骶尾部、髂骨、腰L4-5椎体、左侧4-6前肋多部位骨质穿凿、疏松样
低密度破坏灶。诊断:多发性骨髓瘤(IgG型),中医诊断:骨痹 悬饮. 患者诊断明确,多次化疗
后已对放化疗产生耐药,毒副作用蓄加,正虚愈损,脾失健运、肺失宣降,痰浊形成,痰湿瘀阻,出
现骨髓严重受抑、胸腔积液、疼痛出现。经我院博士专家组会诊后给予“中药+基因疗法”特殊治疗半
月时腰骶部疼痛明显减轻,胸肋部疼痛消失,胸水减少,胸闷气短、咳嗽盗汗现象基本消失,食欲增
加,精神及夜休好转,一月时查血象:WBC4.2×109/L、HGB108g/L、PLT103×109/L、N67%,L31%,
X线胸片示:左侧胸腔积液消失。第二疗程治疗中机体全面好转。第四疗程结束仍持续完全缓解,停止
化疗,ECT示“原多部位骨质破坏灶骨密度基本恢复性改变”,患者自我独立生活,无任何不适症状。
阶段性巩固后,患者至今如常人生活,获临床治愈。
戴勋,男,19岁,山西省运城市人。邮编:044000。患者于1999年2月份因“骶尾骨,双足部疼痛,麻
木伴乏力两个月,加重并胸部,腰部疼痛半月”经过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其
后进行放化疗,数次化疗疗效不佳,骨髓造血受抑制严重,。2004年一月经介绍来我院就诊时,全身
呈游走性刺痛,腰骶部疼痛加重,半卧位,负重时加重,服“曲马多”时稍减轻。心悸,气短,咳嗽
,胸闷,盗汗,食欲差,尿液色黄,夜尿频,多梦。查血象:WBC2900,Hb62克/L。胸部X线检查:左侧
胸腔积液。原病理切片:小细胞肉瘤(浆细胞瘤),ECT:骶尾部,髂骨,腰L4-5椎体,左侧4-6前肋多
部位骨质破坏灶。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并发胸腔积液,给予中药治疗一月后原腰部疼痛明显减轻,
胸肋部疼痛消失,胸闷气短,咳嗽盗汗现象基本消失,食欲增加,精神好转。2月9日血象:
WBC4200,Hb108g/L,N67%,L31%,X线胸片示:左侧胸腔积液消失。三个月后ECT示“原多部位骨质破坏
灶骨密度大多数恢复性改变“。患者自我独立生活,无任何不适症状。阶段性巩固后,患者至今如常
人生活,临床治愈。
-
逍遥子
回复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基本上是无法治愈的,只能靠后期的药物治疗维持生命。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的人需要按照医师的规定进行药物治疗,而且药物治疗的费用也是很高的。那么,多发性骨髓瘤能治吗?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有哪些?
1、多发性骨髓瘤治疗
患者被分配至两种给药方案组:A组(为期4周的第1、8和15天,0.025-0.7mg/m2,每周1次)和B组(为期3周的第1、4、8和11天,0.15-0.6mg/m2,每周2次;B组可联合地塞米松治疗)。AB两组患者先前接受了中位数分别为4.9和7.3种治疗。A组纳入了32名患者,明确了RP2D为0.7mg/m2,输注时间10min。B组纳入了36名患者,明确了RP2D为0.5mg/m2,输注时间2h。
剂量及响应情况(A组)
剂量及响应情况(B组)
最常见(20%的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疲劳、头痛、恶心、腹泻、头晕及呕吐等。6名患者达到了临床获益响应(定义为最小或更好响应),其中包括5名部分响应(A组1名,B组4名;3/4名接受了地塞米松治疗的患者)。
该研究表明,MRZ一般耐受性良好,并且试验结果表明了对先前经治RRMM患者的活性。目前正在开展探讨MRZ与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的试验。
2、骨髓捐献有害吗
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可恢复到原来水平[6]。
由于动员药物的作用,捐献者大多会有一些药物带来的短期不适感受。近八成的捐献者在用药后会出现轻中度的骨痛,但用普通止痛药大多能够有效缓解疼痛[7];其他诸如过敏反应、脾损伤、咳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乃至死亡等副作用尽管在临床上亦有报道,但对于健康的骨髓捐献者而言十分罕见[2][8]。
除了上述明确与药物有关的副反应之外,捐献后有1/4的捐献者会有较明显的头痛、恶心等症状,其中女性捐献者发生率更高[7]。
另外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时,会使用外周血细胞分离机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而把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在此过程中,捐献者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低钙血症、手足麻木、一过性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偶有捐献者出现心悸、胸闷等表现。但这些症状大多都能自行或在药物辅助下恢复。大多数捐献者在骨髓捐献后两天内即可回复正常作息[1]并在捐献后第二天就能出院回家[9]。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副反应都是短期、暂时的。在长期随访研究中并未观察到干细胞捐献对捐献者存在任何长期的不良作用,捐献者的癌症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正常人无异。
-
姜齐
回复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疾病,简称多发性骨髓瘤,是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患者体内出现单克隆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或本周蛋白,瘤细胞在骨髓里发展,可造成骨质破坏。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目前我国医疗界主要有五种治疗方法,关于是一个让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很困扰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西安国医肿瘤医院血液病研究中心的姚主任来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骨髓瘤目前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有哪些? 第一种常见治疗是支持疗法。支持疗法主要采取的手段是针对骨髓瘤出现的症状对症解决,针对贫血患者输血,针对感染患者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针对出现骨疼痛的患者给予止痛yao止痛。支持疗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见效快,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痛苦。缺点是治标不治本,只能表面缓解患者痛苦,但是对于疾病本身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治疗作用。所以,支持疗法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不能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第二种治疗手段就是患者熟知的化疗。目前的化疗主要分为传统化疗和靶向治疗两类,靶向治疗较化疗来讲治疗更加有效,毒副作用也较传统化疗小,所以,有一部分患者目前比较倾向这种治疗。这种治疗的缺点是化疗的毒副作用比较大,疾病到了晚期患者的身体状况会非常的虚弱,有可能会经受不住越来越频繁的化疗产生的副作用,所以,很多患者因为惧怕化疗的副作用所以也不会选择这种治疗方法。 第三种治疗也是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的治疗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是指将中医和西医有效的结合起来,合理的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一方面采取西医对症、化疗、生物免疫等治疗见效快,效果明显等优势,另一方面采用中医yao从内在进行调理,改善患者身体内环境,彻底清除体内的致病因子;另一方面用中yao缓解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消除患者因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清除体内病灶,所以,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是目前大多数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的疗法,也是大部分患者会选择的比较经济实惠、疗效显着的疗法。 第四种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生物治疗。关于CIK生物免疫治疗,是目前来说比较先进的一种治疗技术,它是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对从病人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目的。目前来讲,生物免疫疗法也是适合很多患者的选择之一。 最后一种治疗方法是很多媒体都在有意无意中宣传的疗法,就是骨髓移植。很多媒体已经把骨髓移植宣传为唯一可以治愈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手段,从而误导了民众的观念。其实,多发性骨髓瘤最佳的治疗手段并不是骨髓移植,原因有四:首先,骨髓移植需要有合适的骨髓源,而合适的骨髓源非常难寻找;其次,合适的骨髓源找到之后,实际医学界认可的骨髓移植成功率很低,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十,一旦手术失败就会加速疾病发展,有可能永远都下不了手术台,这也是很多患者选择传统治疗的原因之一;再次,骨髓移植复发率高达80%,这就是说,即使移植成功,也还很有可能复发,一旦复发疾病就会变得不好控制;最后,骨髓移植的天价费用也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据统计,目前骨髓移植最低费用也在五十万以上,这是一般经济收入的家庭所难以承担的。所以,综上所述,骨髓移植并不是治疗骨髓瘤的首选治疗。
-
宁吉儿
回复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代喜平
当中老年人出现腰部、背部、胸胁、四肢关节等部位骨骼疼痛时,往往认为自己是得了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腰肌劳损、风溼病、关节炎等疾病,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去骨科、风溼科、针灸推拿科进行诊治,更有部分患者不愿去医院看病,干脆自行买些钙片和止痛片解决问题。
其实,除上述疾病容易引起骨骼疼痛外,还有一种经常被人们忽视、易于被误诊的恶性血液肿瘤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也常常导致中老年病人多部位骨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医学诊疗技术的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仅次于白血病的第二大血液恶性肿瘤。这种疾病多发于50~7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一般起病隐袭缓慢。
多发性骨髓瘤是由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发生了恶变、过度增殖、侵犯骨骼、肝脾等器官,并产生大量异常的免疫球蛋白造成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主要会出现的症状有:1.恶性浆细胞可造成溶骨损害,导致骨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2.抑制骨髓造血,导致血细胞减少,出现贫血、出血;3.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主要是轻链蛋白从肾脏滤过,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4.正常浆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减少,机体免疫力降低,出现反复感染;5.多脏器受累如肝脾肿大、淀粉样变性等。由于多发性骨髓瘤临牀表现多样,上述症状又不具有特征性,而确定诊断又依赖骨髓穿刺、活检、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及骨骼X摄片等,因此该病首诊误诊率极高,有文献报道可达70%以上。我也经常接诊从骨科、肾内科、风溼科等转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及时治疗、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及时发现本病呢?
中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或病理性骨折、不明原因的贫血、不明原因的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反复的肺部感染,都应及时看医生,尽快明确原因。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贫血、血沉显著增快、球蛋白增高、骨骼X检查有溶骨改变,或病理性骨折或脊柱压缩性骨折,应及时看血液科医生,首先排查骨髓瘤。总之,骨痛是该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中老年朋友如果有上述情况出现,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及时就诊。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