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抗srp肌病可以治吗

时间: 阅读:10060

抗srp肌病可以治吗


最佳回答

苍耳子

苍耳子

2023-07-19 15:16:51

抗sRP疾病多数和肌营养不良都有很大的关系。建议患者发现病情及时去当地的正规三甲医院,通过检查确诊病因后对症治疗,这种疾病是属于免疫性肌肉病的范畴。患者治疗期间一定要谨记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忌酒,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一定要清淡。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根河-李**
    回复
    2023-07-19 18:18:38

    SRP中实现MSAA很简单。我们先在 CustomRenderPipelienAsset 中添加对应的枚举,MSAA默认关闭:

    在 CameraRenderer 中,我们和后处理效果一块使用即可。在 Setup 中,如果开启后处理模块,我们设置MSAA采样数,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渲染目标的声明,位于最后一个参数中:

    默认采样数为1,如果设置了MSAA,那么使用对应的采样数。

    关闭MSAA和4xMSAA:

    目前的MSAA只处理了颜色缓冲,如果想应用于深度我们需要分开设置。

    注意MSAA想得到较好的效果是比较耗能的,之后会尝试增加TAA之类的抗锯齿方法。

    缩放渲染可用于调整渲染的分辨率。在 CustomRenderPipelienAsset 中添加相应的浮点变量:

    在 CameraRenderer 中,我们添加一个布尔变量来确定是否使用缩放渲染:

    Render 中确定是否使用缩放:

    注意在编辑器窗口中我们就不使用缩放了,以免耗能,在 PrepareForSceneWindow 中将布尔值设为false:

    如果设置缩放渲染的话,就使用缩放数值调整缓冲大小,否则使用原摄像机的视口大小即可:

    在 Setup 中应用,调整渲染目标的缓冲大小:

    在 Render 中,我们也将缓冲大小传入 postFXStack.Setup 中。对于发光效果,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布尔值来控制是否引用缩放,在 PostFXSettings 中设置 BloomSettings 结构体:

    DoBloom 中,根据是否忽略缩放来调整缓冲大小:

    对应的地方应用即可。

    对于后处理,我们额外添加一个缩放pass来进行渲染缩放:

    一个很简单的复制pass。

    在 DoColorGradingAndToneMapping 的最后,根据缓冲大小的设置决定使用不同的pass:

    0.5和2:

  • 周口-李**
    回复
    2023-07-19 18:18:38

    对抗合成酶综合征的治疗除治疗肌炎外,还应强调对间质性肺炎的治疗,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前者能抑制炎症和免疫过程,对以炎症为主的早期有效,通常作为首选药物,在急性恶化期,可用泼尼松龙[初期量为1mg/(kg·d),3天],或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500~1000mg/d,3天),以后用泼尼松维持治疗如20~60mg/d,但疗效多不能长久维持,易复发。有学者提出,有抗合成酶综合征的皮肌炎患者使用激素的剂量不宜太大,疗程不宜太长,以免并发或加重肺部感染,并建议尽早合用免疫抑制剂以使激素顺利减量。如出现广泛纤维化期则使用类固醇激素并不能改善预后状态,故主要应用镇咳药物和吸氧等对症治疗,也可服用或吸入少量类固醇激素或口服秋水仙碱0.6g/d治疗。Peters等总结了23例肺纤维化患者应用秋水仙碱的结果,从临床表现和肺功能看,22%的患者有了改善,39%的患者病情稳定无进展,值得注意的是这23例患者中有18例是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仍进行性恶化者,因此,疗效还是令人满意的。
    对糖皮质激素和秋水仙碱均无效者,可用环磷酰胺[1~2mg/(kg·d)]、硫唑嘌呤(50~100mg/d)或环孢霉素A等。另外,细胞因子抑制剂如白介素-1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抗氧化剂如谷胱甘肽、抗黏附分子抗体如抗CD11单克隆抗体、γ-干扰素等正在实验阶段。与其他肌炎特异性抗体如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抗SRP抗体)相比,抗合成酶综合征患者对激素反应较好,5年存活率为60%。但与抗合成酶抗体阴性患者相比,抗体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且撤药后容易复发。预后不佳的因素包括类固醇反应差、发病年龄晚和间质性肺炎严重等。

  • 成都-陈**
    回复
    2023-07-19 18:18:38

    皮肌炎都有皮肤病变。在临床上皮肤的病变差异较大,并且皮损程度与肌肉病变程度也常不平行,发生时间也不一定,皮损和肌炎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先后发生,同时发生者约占25%,皮损发生在前约占50%,而首先发生肌无力现象者仅占15%。 1、肌肉病变 几乎所有患者都累及横纹肌而出现肌无力现象。任何部位的肌肉均可发病,但以四肢近端肌肉,颈部屈肌,脊柱旁肌肉,咽部肌肉等受累最为常见,偶见面部肌肉受累。本病起病多较隐袭,病情大多于数周或数月发展至高峰,一般病人从感到无力到去医院就诊多为3-6个月;少数是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患者除有肌无力外,还伴有肌痛和(或)肌肉压痛。 疾病早期,患者跑步、下蹲起立、爬楼登高等感觉困难,以后逐渐加重,进而出现步态不稳,易跌倒,无人帮扶很难自己爬起。特别是当肩胛带及上肢近端肌肉受损时,患者抬臂困难,不能举物,甚至发展为不能梳头、穿衣等。近端肌无力现象初起持续性进展,以后呈自发缓解和逐渐加剧交替状态,大约有50%的病人可累及颈部肌群,表现为颈曲肌无力,患者平卧不能抬头。若咽部肌群受损,可出现吞咽困难,语言不清,有的甚至可造成摄入液从鼻孔流出。若呼吸肌受损无力,可造成呼吸困难等症状。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由肌无力发展为肌肉萎缩,但在疾病早期,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现象并不平行。当肌肉萎缩后,肌纤维变性发硬,触之有柔韧感。约有10%的患者,可出现肌纤维化,使关节挛缩而影响关节功能。多数患者有肌痛,可为自发痛,也可为运动痛或触压痛。当有广泛性肌炎时,患部肌群肿胀、肌无力和肌痛都较明显。罕见爆发型肌炎,可致横纹肌溶解,出现大量肌红蛋白尿,造成肾功能衰竭。 肌无力是肌炎和皮肌炎的主要表现,临床上为了衡量病情和观察疗效,肌力情况通常用6级表示。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肌体可在平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肌体能抬离平面,但不能负重; 4级:肌体能抗阻力运动,能做各种动作,但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5级:正常肌力。 2、皮肤病变 皮肌炎都有皮肤病变。在临床上皮肤的病变差异较大,并且皮损程度与肌肉病变程度也常不平行,发生时间也不一定,皮损和肌炎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先后发生,同时发生者约占25%,皮损发生在前约占50%,而首先发生肌无力现象者仅占15%。皮肌炎(DM)的皮疹呈多样性,但典型皮疹为面、颈、前胸上部V字区弥漫性红斑(又称红皮病),以及关节伸侧面红斑鳞屑性皮疹,疹中间部位可以出现萎缩。60~80%的DM病人在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亦或在肘关节,膝关节伸面及内踝等处可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米粒至绿豆大小,圆形、扁平或尖顶丘疹,称Gottron丘疹,颇具特征性。患者上眼睑可出现特殊的淡紫色肿胀,称为向阳性皮疹,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3、心脏病变 尸检资料显示近1/4患者有心肌炎。动态心电图观察PM/DM患者,多为ST-T改变。可出现房性、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枝传导阻滞,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激素对心脏病变有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者预后较差。 4、肺部病变 临床统计,大约5%~10%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纤维化,出现肺功能障碍,气短、呼吸困难。出现间质性肺病的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急性间质性肺病可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紫绀,并不一定出现肌无力现象,但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常可在6个月内死亡。 慢性间质性肺病者起病缓慢而隐匿,出现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易伴发肺部感染,大多伴有肌无力现象,早期体征不明显。肺部x线检查,在急性期以毛玻璃、颗粒状、结节状阴影为主;在向纤维化过度时则以网状、线状为主;在晚期主要是轮状或蜂窝状阴影,可见肺实质缩小,肺门增大,肺不张,胸膜增厚,胸腔积液,右心扩大,心胸比例异常等表现。肺功能检查呈顺应性下降。另外,由于咽部肌群无力,可出现咽下困难,易致吸入性肺炎。 5、恶性肿瘤相关PM/DM 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约占PM和DM总数的10%左右。PM和DM可先于肿瘤1~2年出现,也可同时出现,或后于肿瘤出现。所患肿瘤多为肺、胃、结肠、乳腺、卵巢癌和淋巴瘤。因此,所有成人PM/DM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患者都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发生和存在。肿瘤的存在是否使PM/DM难治,或者去除肿瘤是否容易使PM/DM治愈等问题尚不明确。 RONG>6、PM/DM与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 约有15~30%的PM/DM患者重叠其他结缔组织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比例为9:1。重叠的其他结缔组织病依次为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临床上要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在重叠的疾病中,分清主次,以便采取正确手段和措施,积极进行治疗。 7、儿童PM/DM 从临床资料分析,儿童患皮肌炎(DM)者居多,其特点是:(1)多伴发血管炎,出现消化道出血,胃肠黏膜坏死,胃肠穿孔或视网膜血管炎等;(2)起病较成年人急骤,肌水肿和肌病明显;(3)后期大多发生皮下和肌钙化、肌挛缩。 8、化验检查 (1)血沉增快,白细胞正常或增高。 (2)肌酶谱:血肌酸磷酸激酶(CpK)最敏感,但醛缩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也有诊断价值,99%的患者有酶升高。肌炎的急性期肌酶谱升高,提示肌肉受损分解,病情好转后下降。病程中多次检测,连续观察,可判断肌炎的进展和治疗情况。 (3)尿肌酸测定: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肌酸排量少于200毫克,即小于4毫克/千克体重。PM/DM患者,24小时尿肌酸排出量可达2000毫克,而尿肌酐排量明显减少。 (4)90%患者有肌电图异常。典型表现为:A低波幅,短程多相波;B插入(电极)性激惹增强,表现为正锐波,自发性纤颤波;C自发性、杂乱、高频放电。肌电图示肌原性损害,对本病有诊断价值。 (5)肌活检90%异常,表现为肌纤维变性或空泡性坏死,肌纤维粗细不一,有再生现象,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6)自身抗体:抗Jo-1抗体为特异性抗体,PM患者阳性率达30%,DM患者阳性率为10%左右。少数还可查到对PM/DM有特异性的PL-7,PL-12,SRP,M1-2,PM-Sc1抗体。不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系统性硬化症的标记性抗体。

  • 姜齐
    回复
    2023-07-19 17:17:28

    包括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 MSAs)和肌炎相关性抗体(myositis associated autoantibodies, MAAs)两大类。MSAs主要包括三种,即: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ARS)抗体,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和抗Mi-2抗体。
    (1)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基因表型。MSAs主要针对参与基因转录、蛋白质翻译和抗病毒的细胞核或胞质内蛋白。①氨基酰tRNA合成酶是一组特异性胞质酶,参与蛋白质合成。抗氨基酰tRNA合成酶抗体阳性的患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包括肌炎、间质性肺炎、多关节痛、发热、雷诺现象和机械手,即所谓的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其中Jo-1抗体是最常见的ARS抗体,也是最早被确定为特发性炎症性皮肌病的特异性抗体。②信号识别颗粒是位于胞质中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抗SRP抗体阳性患者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患者常以严重肌炎急性起病,肌酶显著升高,对常规治疗抵抗,死亡率较高等。但是该抗体阳性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较低,而早期心脏受累较多见。③Mi-2抗体在PM中的阳性率为9%,在DM中为20%。该抗体多见于DM,而PM中较少见。Mi-2抗体阳性者均有典型DM皮损,包括Gottron丘疹,眼睑水肿型红斑,颈部V字区红斑等,而肌炎轻微,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对治疗较敏感。
    (2)肌炎相关性自身抗体,是一类与特发性肌病相关,更常见于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伴发的其他自身免疫病。其中抗Ku抗体是一种少见的抗核抗体,多见于系统性硬皮病与PM重叠综合征。在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病中的分布和阳性率均有不同。与Ku抗体相关的常见临床表现为雷诺现象、关节痛、食管返流和肌痛。抗PM-Scl抗体:与间质性肺炎的发生、食道受累高度相关,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另外可以合并肿瘤,并有机械手,雷诺现象以及关节痛等症状。 已被公认为治疗IIMs的首选药物,但有关类固醇激素的制剂选择、治疗的开始剂量、给药方式以及减量速度等多为经验性,缺少循证医学的证据。常用的类固醇激素为强的松。由于地塞米松容易引起类固醇肌病,故一般避免采用。近年来,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也被用于治疗重症IIMs。
    (1)开始剂量及用法:强的松治疗的开始剂量一般为1mg/(kg·d),成人为60~100mg/d,可以分3次服用或一次顿服。儿童用量通常为2mg/(kg·d)。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成人每日静脉滴注500~1000mg,连续3天,继之用强的松60mg/d。
    (2)激素减量与疗效判断:开始剂量一般要持续1~3个月,多数为4~6周,如果CK无明显下降,可延长至2~3个月,若此时CK和临床症状仍无改善,多提示类固醇治疗无效或应重新考虑肌炎的诊断。减量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减量的速度随剂量的减少而减慢。开始减5mg,服1周;再减5mg,服2周;再减5mg,服3周,依次类推,至30mg/d时,每次减2.5mg,直至10~15mg/d的维持量。若初始剂量为60mg/d,则总减量时间为55周(约为1年)。可根据疗效和类固醇的副反应情况,适当调整减量速度,达到以最小剂量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疗效。类固醇治疗的疗效判定要结合血清CK水平和临床肌力检查。如果类固醇治疗有效,CK下降一般早于肌力改善4~6周,因此早期疗效评估主要依赖血清CK水平监测而非临床肌力检查。如果在减量过程中症状复发应暂缓减量或重新增加至初始剂量。
    (3)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库兴氏综合征、消化道溃疡、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及机会感染。在应用类固醇的同时应加用抗胃酸制剂、补钾、补钙,建议患者低糖、低脂、高蛋白饮食。 绝大多数PM/DM患者经合理的类固醇治疗后可取得满意疗效,但约有20%的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称为难治性IIMs。主要包括以下情况:①应用强的松60~100mg/d,1~2个月内未出现血清CK下降或肌力改善,即所谓“类固醇抵抗”(steroid resistance)现象;②激素依赖型,类固醇治疗有效,但减量后即复发,致使不得不长期应用大剂量强的松维持治疗,如果超过3~6个月,就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被迫中断治疗。此外对于类固醇抵抗的患者,还应该重新考虑IIMs的诊断,注意排除肌营养不良继发炎症浸润的可能。③患者无法忍受激素副作用如严重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消化道出血等,或有禁忌症。难治性IIMs的治疗,可依次选用以下方法:
    (1)硫唑嘌呤(AZA):常用剂量为2~3mg/(kg·d),一般成人剂量为100~200mg/d。半数患者有效,治疗2个月时开始显效,6~9个月疗效显著,减量速度为每月25mg,病情缓解后,维持量为50mg/d。为减少强的松用量,有时一开始就采用AZA和强的松联合治疗,待临床症状改善后,将强的松减至15mg/d。AZA的副作用大小与剂量有关,2mg/(kg·d)副作用很小。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机会感染和出现恶性病变。
    (2)甲氨喋呤(MTX):成人口服剂量为7.5mg~10mg/周,1次给药,也可以分3次给药,每次2.5mg,每次间隔12小时,以后每周增加2.5mg,直到每周20~25mg。至少用药4~6周才能见效,有时需4个月,它能较好地控制肌肉炎症,也能改善DM皮肤症状,较硫唑嘌呤易耐受,在类固醇治疗无效的患者中,约有60~75%对MTX 有效。由于其显效较AZA快,因此也有主张将其作为非类固醇治疗的首选药物。减量方法是将每周剂量减少或延长给药时间。一般按减少总量的25%递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开始为2周给药1次,以后改为每月给药1次。如果与类固醇联合应用,减药时应先减类固醇,以后再减MTX。MTX的主要副作用有骨髓抑制、胃炎、腹泻、皮疹、感染、肝炎、恶性肿瘤等。对肥胖、糖尿病、肾病、老年及嗜酒者有一定危险,应慎用。另外,在MTX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MTX相关性过敏性肺炎或肺纤维化,临床上很难将其与PM/DM引起的间质性肺炎相区别,尤其对于快速进展性病例。硫唑嘌呤和MTX单独治疗无效时也可给予二者联合治疗,效果较单独治疗好,这两种药物也是治疗PM/DM主要的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
    (3)环磷酰胺(CTX):口服剂量为50~200mg/d。有报告大剂量冲击治疗可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方法为1000mg CTX加入500~10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每周一次,用前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小于3.0×109/L时停用,一周后复查,恢复后继续应用,总量8~10g。CTX的副作用为出血性膀胱炎、骨髓抑制、潜在性致癌作用及机会感染等。CTX疗效不肯定,且副作用较大,多数学者推荐仅局限于治疗伴有间质性肺病和(或)病情严重的PM/DM患者。
    (4)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用于难治性肌炎或重症患者首次治疗时与强的松联合应用。用法为 400 mg/(kg·d),连用5天。每月一次,一般在2次输注后即可见效,平均疗程为4个月。主要副作用为无菌性脑膜炎、一过性恶心、头痛和呕吐。

艾炙能治好腺肌病吗需多久

老年人眩晕怎么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