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能看出颈椎病吗
把脉能看出颈椎病吗
最佳回答
中医可以结合舌苔脉象症状来确定疾病,如果有颈椎疾病的话,也需要结合症状查体以及脉象的,建议如果出现颈椎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适当的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如果颈部疼痛不适情况严重,可以适当的采用针灸按摩理疗的方法!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西安-杜*
回复人体有58种脉象。
把的不仅是脉搏,更是血液的流通情况。
比如说一个人的血液流得如“滑珠”般,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体内有湿气。
把脉的位置,每只手3处,分别代表肝,肾,命门,脾等要素。
把脉可以看出一个人五脏六腑的运行情况。
要知道,很多疾病是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依靠医院里的现代仪器只能测量出是否正常。也就是说,在你积累疾病的那么多时间里,现代仪器的测量数据多半是正常的。
所以,把脉可以看出身体里微妙的变化。从而治“未病”。
当然,有个前提,把脉的技术要求太高了,还是先找好医生再说。
-
平淡之
回复把脉就是中医的切脉,当然能诊断病情。下面仅供参考,你的问题,包含了5000年来的经验总结,包含了许多人一生的努力修炼,如撑握也不是简单的事。
切脉在中医诊断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独特之处。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不是常听人们这样说中医:“三根手指头、一个小枕头”。
切脉既然如此重要,它是怎样在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中渐渐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呢?
据考证,我国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开始广泛应用脉诊来诊察疾病,由于年代久远,其始创者已不可考。
《史记》中认为脉诊是由扁鹊倡导的,记载了扁鹊救虢太子,以三部九候法诊断病情。在对太仓公淳于意的记载中,谈到了仓公治病必诊其脉。
《内经》已有了脉象理论和切脉方法的论述,而《难经》首次提出了“脉诊独取寸口”的方法。东汉·张仲景创造性的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临床经验,确立了平脉辩证的原则。西晋·王叔和的《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确定了二十四脉象,首开脉象鉴别的先河。对后世及世界医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张景岳著《景岳全书》对脉神、脉的常变、脉之从舍、顺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明·李时珍著《频湖脉学》,载二十七脉,简明易懂,十分受欢迎。
以后的一些著作,如李士林《诊家正眼》、李延罡《脉诀汇编》、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将脉理辨析与临床经验互相印证,也极为实用。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脉诊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中医脉诊也应该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更加方便、准确的服务于广大群众。
诊脉传心诀
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这种以纲带目,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的诊脉方法,使初学的人容易掌握。作者对诸脉脉象形容不够全面,间或有与历代脉学说法不尽符合处,但因作者已经申明“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故未修改。读者可参阅其它脉学,结合实践,互相印证。
-----------------------------------------
① 轻手按于皮肤之上即见者,谓之浮脉。 重手按至肌肉之间始见者,谓之沉脉。
② 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脉来三至谓之迟脉。一息脉来六至谓之数脉。(数:读朔,当快讲。)
③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④ 极耎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者.谓之弱脉。
⑤ 崔嘉彦《脉决》谓滑脉:“迟而有力,滑而流利” 又谓:“滑脉如珠,往来旋转”。
⑥ 缓脉:一息四至,应指和缓.往来自匀。涩脉: 细而迟,往来难。
⑦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数如切绳。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⑧ 《脉经》谓: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捻葱状。
诸 脉 主 病
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沉寒积痛微①冷结,缓主风虚涩少血,迟病冷顽伏积攻,濡弱气血少分别②。长为壮热短为食,虚脉心中多恍惚,促③缘积聚热相攻,结④为阴寒有所积,动⑤为惊悸血崩淋,牢⑥为寒痛木乘牌,代⑦为正气已飘离,细⑧是精枯形瘦极。
-----------------------------------------
① 微脉:极细而耎,若有若无,按之若欲绝,至数不明。
② 濡脉:虚耎无力,如棉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却去,主血虚,又主湿。弱脉主气虚。
③促脉:古人有两种解释,数时一止叫促脉(脉经);脉博急促也叫促脉(脉学辑要)。
④结脉:往来缓慢,时一止复来。
⑤动脉:古人有两种解释,一谓“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濒湖脉学》)。一谓“数而跳突名动”(《脉学辑耍》何梦瑶)。
⑥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⑦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且止有常数, 必依数而止。
⑧细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特点是脉窄,且波动小。
诊 脉 总 要
脉中义理极微玄,一诊传心即了然。左寸心脉浮大散,左关肝胆脉长弦,右寸肺脉浮涩短,右关脾胃缓大兼,两尺属肾宜沉软,此为无病体安然。
春脉弦兮夏脉钩,秋脉毛兮冬脉石①,顺时为吉逆为凶,指下须详辨生克。
左手人迎②脉一盛,便是风寒暑湿症,恶寒发热更无殊,四脉四症要审定。浮而无力是伤风,浮而有力伤寒症,浮而虚者暑伤心,浮而缓者湿之病,发散渗利不可差,用药和平保元命。
右手气口脉一盛,便是内伤饮食症。内伤劳倦脉浮洪,饮食伤脾脉洪盛。又有七情气所缠,喜散怒弦忧涩认,悲紧思结恐为沉,惊则脉来动不定,平其胃气保安全,实实虚虚能损命。
左关脉实肝有余;右关脉涩脾土虚。左关涩兮血不足;右关滑兮食积居。左尺浮芤小便血,右尺浮洪大便结,左尺迟兮阳事衰,右尺数兮相火烈。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脉无上下阴阳绝,脉无来去本元枯,动止频频不久矣,直须决绝莫含糊。大凡诊脉要数息,五十不止身无疾,指下欣欣生意多,虽然有病将安逸。
-----------------------------------------
①钩:脉来疾去迟曰钩,亦即今之洪脉。毛:即今之浮脉。李士材谓系浮涩,亦通。石:脉沉溺而滑也。
②人迎:关部分做上、中、下三等分,靠近寸部的上三分之一, 左手叫人迎,右手叫气口。
诊 脉 六 法
切脉下指先看心,心脉浮大为正形。浮而有力心经热,热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风寒弦又紧,头疼寒热数难平。惊悸怔忡沉细弱。上焦蓄热洪大应。 (心脉)
次看肝脏弦又长,总然有病也无妨。忽然浮大风为患,紧带洪兮疟痢当。微涩原来阴血少。数为着怒缓为尫(wang1音汪。瘦弱的意思)。有余因实知肝火。沉细为虚亦是常。 (肝脉)
若逢肾脉沉无病,洪大须知阴火生。男子下元微不足,女人滑利定为妊。弦紧极虚芤下血。痛连腰胁现微沉。五心烦热洪无力。犯着房劳数不宁。(肾脉)
右寸诊之浮短涩,肺家清净病无干。邪气上冲多发嗽,洪大分明仔细看。弦紧必然咽燥破。数时胸府热难安。浮而有力风外感。沉主生痈滑生痰。(肺脉)
脾家性燥宜迟缓,倘逢滑数知伤食。洪大原来胃火炽,弦紧定遭北□(疪的比下面加白)疟疾。虚汗泄泻腹膨膨。嗳气吞酸是数热。土不制水肢浮肿,沉细而微见肾脉。 (脾脉)
命门相火只宜静,虽然沉细未为病。若逢盛旺反成殃,阴虚盗汗肌消甚。浮洪呕血梦遗精。滑数昏花耳聋症。迟缓多缘下部寒。女子旺时应有孕。(命门脉)
-
根河-李**
回复我导读
脉诊作为中医学十分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一直以来备受专业人士的重视,对于一般人来说还充满了神秘感。那么,中医通过脉诊能够发现人体的哪些奥秘?脉诊对于中医辨治过程有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在脉诊方面具有独特建树的许跃远教授为我们一一解析。
(一)辨别病情,判断证候
脉诊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疾病和其病理特点,例如:数脉主体内有热,迟脉表示身寒、代谢低下,细脉表示人体机能低下,脉滑、脉宽、脉实为实证,脉小为虚证,脉之结代、脉促表示严重的心律失常,浮脉主表、沉脉主里等。糖尿病的脉象为动脉加左尺脉浮位出现涩脉,临床上根据左尺脉涩的程度,基本可以推断糖尿病病人血糖指标的高低,还可以判断临床用药治疗效果等。痛风病的脉象相似于糖尿病脉象,根据左关脉脉晕点及脉力的大小,基本可以判断痛风病的尿酸指标和用药治疗效果。在排除心脏疾病的情况下,了解脉动次数可以推判体温的高低。根据脉搏的力度,也基本可以准确推断血压的高低,有时其结果与血压表测量相差不多于5mmHg(当然候脉测血压有时是有难度的,特别是遗传性高血压的弦脉)。也可根据浊脉的程度了解血脂的高低。因此,通过脉象可部分替代检验仪器与繁琐的抽血等。
(二)脉诊与病脏定位
通过对人体植物神经和血供分属的脉诊研究,重新认识寸口脉脏器的分属,发现脉诊的感应范围涉及全身。按新寸口分属候脉可准确感应出疾病脏器的所在,病灶在脏器的位置、大小、形态、病理性质等。在一定程度上不逊色于X 线摄片、B超、CT、磁共振等。
例如:脉浊、右关脉沉,指下出现小肝样脉晕为脂肪肝。脉弦、左右关脉沉,指下出现小肝样脉晕并有一种纱布纹的感觉,为肝硬化。一侧关尺脉的独实有力,为同侧肌张力过强而导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双寸脉中下部位出现边脉,为颈筋膜性颈椎病,出现条索为肌痉挛性颈椎病等。单侧寸脉中下1/3位置出现边脉,为同侧肩周炎等。临床上,脉象有替代现代化诊疗仪器的作用,但就方便程度来说,候脉内窥人体,感应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疾病与证候的灵便性,是现代化仪器难以比肩的。
(三)阐述病机
通过对脉象的推断可以了解疾病的病机,例如《伤寒论·脉法》就有通过脉象来了解病机的提法。其曰:“脉浮而紧,浮为风,紧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即是通过脉象浮紧原理来反证骨节烦疼的病机,提出骨关节的疼痛是由风邪袭表,导致上呼吸道、扁桃体炎症,直至荣卫俱病、免疫紊乱而致病。
(四)指导治疗
中医诊病用药,脉象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临床症状一时难以清楚的情况下,以脉诊病非常重要,脉证合参更是前贤所倡导的方法。通过脉证合参,我们能明辨病机,确立治疗原则,选择合适有效的方剂和药物,达到最大疗效。例如张景岳所言:“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也,必大虚也;腹部虽胀满而脉微弱者,必胃虚也。表面上病人外观烦热,这是表面现象,而真正病因在于虚;表面上病人腹部胀满并烦躁不安,但从脉上分析,是消化不良,是人体脾胃运转机制不强,为脾虚证候,通过温补脾胃则二病皆得有效调治,而现代医学的“肠型感冒”与此类似。
有时我们可根据新寸口脉脏器定位,一步到位做出诊断,迅速把药物用到病人体内,使病人得到更快速的治疗。例如:脉数、双寸脉出现滑动的脉晕点,左关脉强,为扁桃体炎,临诊时迅速以清热解毒调治,病情立刻缓解。如脉滑数,左关脉如黄豆,多见淋巴结炎,可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再如甲状腺亢进疾病,病人多有心慌、易怒、易饿症状,一时许多医生难以诊断。通过候脉,病人出现双寸脉中段甲状腺脉晕点,可立即做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给予抗甲亢药物治疗。当双寸脉晕点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情好转或病愈,而整体脉的由快变缓只是临床证候的缓解。
(五)脉诊与脏腑病理
一般来说,脏器有充血、初期炎症,脉象为浮。脏器有水肿、纤维化、肿瘤、坏死,脉象为沉而有力。空腔脏器脉位居浮,实质性脏器脉位居沉。脏器的体积变大,脉晕点趋大。脏器缩小,功能减退,其相应的脉晕点变小,脉象也趋细弱。如果脏器缺如或手术切除,则其对应的寸口脉位沉而无力甚至无脉。结石的脉象为沙粒样无脉动的小颗粒,肿瘤为小豆样有包膜或无包膜的涩脉团。有部分小脏器,例如小脑其指下的感觉也是涩脉团。
(六)推断预后
《景岳全书·脉神章》曰:“欲察病之吉凶者,但当比胃气为主。察脉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邪愈进,则病愈甚矣。今日之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顿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
通过脉象能判断疾病的轻重、吉凶并能观察治疗的效果。如新病脉浮;滑转缓为病渐愈;久病脉张力渐缓和是胃气渐至,病退而自愈;若新病脉沉或脉虚数为病进;若久病脉虚,浮大则多为正衰邪盛,病情向危重的方向发展。
当然,关于疾病的预后尚应脉证结合,综合参考,方能正确推断预后。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一种疾病生理、生化、病理的研究,将逐渐认识其规律性及必然性,采取脉象与临床症状互参,更具有意义。
脉诊重磅好书
本文作者许跃远教授是将中西医融会贯通的临床名家,科班西医,中医世家。他中西汇通40年,潜心研究经脉,提出摸“脉人”的诊脉思想。认为“脉气”是人体的体质学,而“脉形”则是疾病学内涵。
本书以探讨“脉中形”和“脉中气”为主思路,揭示了脉诊知病证的秘密所在;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等脉象,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绘制出精准定位的脉象图。按书学习可以掌握作者的诊脉思维及其临床实操技法,做到病、症兼取。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许跃远现代脉学精华(一)——传统脉诊在现代医学诊断中的实践与求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许跃远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李雲松
回复问题一:中医把脉能看出什么病中医是讲究望闻问切,从你一进门的时候他就会观察你外面的异常,包括面色舌苔眼睛以及其他地方反映的疾病征兆,之后在听你对你最近察觉到的身体异样情况进行叙述,再然后根据他的观察和你的叙述他的心里就会有一个大概,根据他的猜想来对你进行讯问,最后再来诊脉,根据脉象的情况来确定病情,并不是只是诊脉就能准确的判断
不过诊脉确实能反映不少问题,从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就约二十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只有有经验的老中医才可以察觉到脉像中的细微差别
问题二:中医把脉可以知道身体哪些什么?????我个人觉得不可信,因为我本身学的是中医专业。把脉是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身体盯态,但易懂难精。比如说气血两虚,外感疾病等等。但要真正的具体到某一个器官具体到某一个病症。估计我国有名的老中医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问题三:中医号脉都能号出什么?准吗?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寸口诊法精巧还需四诊合参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问题四:把脉能诊断哪些病?把脉是中医常用的诊断手法,是我们中华医学的瑰宝。正因为如此,有些人认为,把脉是万能的,可以诊断所有的疾病。中医专家指出,这种认识是绝对错误的,把脉虽然是非常有效、非常可靠的诊断方式,但绝对也不是万能的,有些疾病必须依靠西医的检测才能确诊。 首先,把脉一是会受医生的经验水平的影响,二也有它的局限性。在古时候也不能完全做到百分之一百的确诊,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的进步,也有更多的病无法在单一的脉上体现出来了。 其次,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一样的诊断模式。西医诊断的是确定具体哪种物质的多少,而中医诊断,是判断你的身体与自然的平衡差距,以及自身的平衡差距。为什么中医讲证为主,讲病为辅。因为证才能体现平衡。但是,同样的平衡缺失,有时候却不能完美得判断严重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举个例子,比如你的脉象也许像感冒一样,但其实你患的是癌症,因为有可能你这个感冒跟某一个癌症的脉象是一样的。这就是中医诊断不足之处。大家可能会受那些神奇故事的影响,觉得中医搭脉什么病都能知道。也许,水平非常高超的中医生,确实能靠搭脉判断大多数的疾病,但是,绝对不如直接的检查来的快和准确。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前点所讲的,搭脉,关键是找出证,找出你的身体哪里不平衡了。所以,用西医检验来确定病,然后用搭脉确定你身体不平衡的地方,再用西药治你的病,用中药来纠正你的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西医结合,而且是一种有效结合。现在有一些中西医结合的医生,说是搞中西医结合,但其实他开的中药也是根据病来开。比如是癌症,他给你开了治癌症的西药,又给你开一些所谓提高免疫力的中药,而不管你的证如何,这种就属于假的中西医结合,只是一个纯粹的西医而已。 传说中,自古以来有很多神医,我也希望这些神医能真正存在,把中医真正的本领传授出来。但是,现在一些所谓的神医,胡乱吹嘘中医的神奇,夸大其词,这些人,是在败坏中医的声誉,对中医的发展极其不利。所以,也请大家在看病时,能了解中医中药,了解搭脉,正确对待你的病症。也相信我们的老专家,他提出的方案总有他的道理。
问题五:中医把脉都可以看出什么现在中医把脉主要是手部桡动脉的把脉,又叫寸、关、尺把脉,左手的寸、关、尺可以把脉得到:心、肝、肾的脉象;右手寸、关、尺可以把脉得到肺、脾、三焦的脉象。初学中医最难的应该就是把脉了。
问题六:中医把脉具体能看出什么病来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