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艾哪个穴
帕金森艾哪个穴
最佳回答
对于帕金森的患者,可以通过艾灸相关的穴位来进行缓解,帕金森的建议患者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院,找专业的中医大夫进行艾灸,患者可在医生的操作下,艾灸合谷穴,四神聪穴,百汇穴,太冲穴,风池穴,阳陵泉穴等相关穴位可以缓解帕金森的症状。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就是那个人
回复帕金森是现在的常见病,近几年发病率也是越来越高了,现在有很多患者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多是采用中草药,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采用什么药物,患者可以喝些身痛逐瘀汤,人参养荣汤等的,可以帮助患者活血化瘀,
帕金森病属于常见病,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而且近几年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了,患病的原因有很多,有药物,患者自身等的因素,治疗疾病的方法也有很多,有西医治疗也有中医治疗方法,现在用中医治疗帕金森的患者也是越来越多了,现在就来说说。
帕金森病中医治疗的方法就是采用中草药,有很多偏方都是可以采用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所决定,可以把生牡蛎,葛根,生龙骨,白芍,伸筋草,枸杞子,川芎,怀牛膝,天麻等的药物各适量,然后把这些药物用水煎好后服用,如果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的话可以适当减少用药量。
还可以采用的药方有把黄芪,丹参,木瓜,天麻,赤芍,当归,地龙,红花等的药物用水煎好服用,对帕金森患者治疗的效果都是很好的,但是具体的疗效还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的。患者还可以服用摧肝丸来治疗,药物组成有胆南星,钩藤,朱砂,天麻等的,可以帮助患者清热化痰的。
帕金森患者用中医治疗还需要活血化瘀的,可以喝些身痛逐瘀汤,药物有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五灵脂,甘草,钩藤等的,如果患者有胸闷的情况还可以加些甘松,肢体疼痛还能加些制乳香,患者喝些人参养荣汤,就是把熟地黄,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等的药物来煎,可以帮助患者益气养血的。
通过上面所说的我们知道了帕金森患者的中医治疗偏方,中医治疗多是采用中草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采用什么药物,患者可以喝些身痛逐瘀汤,人参养荣汤等的,可以帮助患者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的,还可以采用黄芪,丹参,赤芍,当归等的药物,治疗效果也很好。
-
北京-梁**
回复针灸治疗是治疗帕金森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但是并不是人人多适合针灸治疗,建议患者先去正规的医院接受一下全面的检查,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帕金森治疗方法中的针灸治疗法,主要是根据中医治疗帕金森的原理而来。帕金森疾病的针灸治疗多以震颤熄风为主,体针常采用人体穴位中的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等人体主要穴位,可根据帕金森的实际病情增加或是减少穴位。施针时,一般留针时间为30分钟,不可操作1小时。一般针灸治疗法的疗程是10-15天。 针灸治疗帕金森疾病时,头皮针多以舞蹈震颤控制区为主要的刺激区域,根据帕金森患者的实际症状,可配合运动区、感觉区及其他头部经穴。 针灸治疗帕金森疾病时,施针时应避免穴位疲劳,必要时可以考虑2组处方交替使用。临床上常使用电针,常用频率为100~180次/分不等,以连续波为主,有时可选择疏密波。 针灸治疗帕金森疾病存在治疗周期长的特点,这跟帕金森疾病的特性有关系。帕金森属于顽固性疾病,很容易反复发作,这些特性导致了帕金森疾病的治疗周期。不仅仅是针灸治疗帕金森疾病周期长,其他方法治疗帕金森也存在周期长的特点。
-
艾江
回复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太冲穴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特异性8所属部位9太冲穴的定位10太冲穴的取法11太冲穴穴位解剖 11.1层次解剖11.2穴区神经、血管 12太冲穴的功效与作用13太冲穴主治病证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太冲穴的配伍16特效 *** 17文献摘要18太冲穴研究进展 18.1对高血压的即时降压效应18.2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18.3治疗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18.4治疗呃逆18.5治疗脏躁证18.6治疗偏头痛18.7治疗牙痛18.8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18.9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18.10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18.11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1A1 (CYP1A1)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18.12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18.13降低胆道内压18.14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18.15增加胆汁流量18.16治疗鼻衄18.17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8.18调节嗜酸粒细胞18.19治疗呼吸功能衰竭18.20治疗近视 19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太冲 1拼音
tài chōng
2英文参考Tàichōng LR3 [中国针灸学词典]
tài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穴位 太冲 汉语拼音 Taichong 罗马拼音 Taichung 美国英译名 Great Flush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R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F3 富耶氏 F3 德国 LE3 英国 liv3 美国 Li3太冲为经穴名(Tàichōng LR3)[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1]。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1]。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1]。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太冲穴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2]。
4太冲穴的别名大冲(《太平圣惠方》)。
5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
6穴名解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1]。
太,古作大,亦作泰,同大而有加甚之义。冲,有冲要、通道之义。衙与冲通,故太衙亦太冲之意。《老子》:“道冲而用之。”故“太冲莫胜”是极其清净和谐、阴阳调和之境界。肝在时为春,无冬之寒、夏之热与秋之肃杀,有太冲之义焉。象聪明之神形相得。《淮南子诠言》:“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肝主谋虑,谋成于心。(《尔雅·释言》:“谋,心也。”)神有制则形可使,神失守则形必乱。神形相得,聪明得用,谋虑乃成,是亦太冲之象也。象阴血之充盈盛大。[3]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此肾脉之下行,名曰太冲。”
《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王冰谓:“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姚止庵谓:“任、冲,奇经脉也。肾气全盛,经气流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有子。”
《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张注:“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脊里,足之三阴以太冲为主。”故太冲乃肾脉与冲脉之合称,也有认为系单指冲脉而言者[3]。
穴在足背,与冲阳紧邻。冲阳因太冲而得名,太冲亦较冲阳为尊贵。象阳春之虚静和谐。[3]
太冲穴底与涌泉相对,涌泉属肾。又《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云:“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气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太冲所治症,多同于涌泉。”[3]
《子午流注说难》:“太冲乃是足厥阴肝经所注俞穴,肝藏血,女子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太冲又为九针十二原之原穴,五脏禀受六腑水谷气味精华之冲具,故名太冲。”当与肾经诸穴互参之。[3]
7特异性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和五输穴的输穴,五行属土[1]。
8所属部位跗[4]
9太冲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5]。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6]。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1]。
太冲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肌肉)
太冲穴在跗部的位置(骨骼)
10太冲穴的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取穴;或从第1、2跖骨间向后推移至底部的凹陷中取穴[7]。
快速取穴:足背,沿第1、第2趾间横纹向足背上推,感觉到有一凹陷处即是太冲穴[8]。
11太冲穴穴位解剖太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足背皮肢较薄,皮下组织中走行有足背静脉网及大小隐静脉。足背动脉行于拇长伸肌腱的外侧,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跖背动脉、足底深支等。前者分成二支,分布于拇趾与第二趾内面;后者穿第一跖骨间隙至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动脉弓。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踝之间连线的中点和第一跖骨间隙其底间的连线上。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穿经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经(或经其内、外侧)入该肌。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一跖骨动脉则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针再深进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时,可能刺及或经过动脉的一侧。
11.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腱→第一骨间背侧肌[1]。
皮肤→皮下组织→第1跖骨间背侧肌→踇收肌斜头[9]。
11.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第1跖背动脉分布[9]。
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通过[6]。
12太冲穴的功效与作用太冲穴具有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效。
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的作用[1]。
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平肝熄风、降逆止呕、滋养肝阴、补益肝血、活血化瘀、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效,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之一[2]。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太冲穴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和肝经的虚实,临床上既可用于肝阳上亢、肝胆火旺或肝风内动引起的肝经实证,也可治疗肝血亏虚、肝阴不足导致的各种虚证。[2]
太冲穴系肝经之原穴,为肝经的通道所在,原气所居之处,有疏肝理气、通络和血之功[3]。
13太冲穴主治病证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目赤肿痛,口?,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咽痛,目赤,痫疾,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胃痛,腰痛不可俯仰,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咽痛喉痹,阴缩,现代又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失眠,胁肋胀痛,黄疸,遗溺,尿闭,遗精,闭经,滞产,高血压,精神分裂症,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泌尿系感染,腹痛腹胀,心绞痛,胸肋胀痛,肠炎,颈淋巴结核,四肢关节疼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等。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 *** 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飧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等[1]。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9]。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咽痛,目赤,小儿惊风,痫疾,月经不调[3]。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近视,面瘫,咽喉干痛,耳鸣,耳聋;中风,癫痫,小儿惊风;疝气,遗尿;月经不调,崩漏;呕逆,胃痛;腰痛不可俯仰,下肢痿痹[7]。
现代又多用太冲穴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等[1]。
太冲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6]。
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14刺灸法14.1刺法直刺0.5~0.8寸[7][9],局部有酸胀感[7],或向足底放射[7]。
一般直刺0.5~1.0寸[1][6]。
注意:太冲穴较为敏感,故针刺时手法应轻,以免产生疼痛[7]。
14.2灸法可灸[1][7][9]。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太冲穴的配伍太冲配合谷,称为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太冲配合谷,称为“四关”,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7]。
临床上太冲与合谷相配,称“开四关”,主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疾病[1]。
太冲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行步艰难。
太冲配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治行步艰难[7]。
太冲配气海、急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太冲配气海、急脉、大敦,治疝气[7]。
16特效 ***按揉太冲穴,对除焦虑有特效[8]。
肝气旺于春,故应以养肝为主,可每天 *** 太冲10~30分钟[8]。
17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痓互引善惊,太冲主之。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痛,嗌于,膝外廉痛,淫泺胫酸,腋下肿,马刀瘘,唇肿,吻伤痛,太冲主之。环脐痛,阴骞,两丸缩,腹坚痛不得卧,太冲主之。暴胀,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面唇白,时呕血,太冲主之。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怏快,太冲主之。狐疝,太冲主之。飧泄,太冲主之。黄疸热中,善渴,太冲主之。男子精不足,太冲主之。女子疝,及少腹肿,溏泄,癃,遗溺,阴痛,面尘黑,目下眦痛,太冲主之。女子漏血,太冲主之。
《千金翼方》:不得溺,灸太冲五十壮。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
《针灸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医宗金鉴》: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胸胀满,寒湿脚气,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证。
18太冲穴研究进展18.1对高血压的即时降压效应取双侧太冲。针刺时患者取坐位,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身体轻靠椅背,头微前倾;或平卧位。消毒后快速进针,向涌泉方向斜刺(与皮肤成450角)0.5~0.8寸后行中强 *** 。手法以泻法为主,施捻转加震颤手法,激发感传向近心端放散,得气后留针20 min,每5~10 min捻针一次。每日1次,针刺7次为一疗程。结果表明,针刺太冲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平均可降低收缩压10 mmHg,舒张压6 mmHg。在疗效观察中发现,针刺太冲降压起效较迅速,一般针刺后20 min降压幅度即达最大。[7]
针刺合谷、内关、太冲等穴,可使血压下降[1]。
18.2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选用双侧太冲、足三里,用2寸毫针,太冲进针1.5~2 cm,足三里进针2.5~3 cm。进针后捻针3min,得气后留针30 min,用提插泻法,每日1次,2个月为一疗程,6个月后统计疗效。共治疗64例,痊愈8例,显效35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7]
18.3治疗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以太冲、足三里穴组针治急慢性及中毒性肝炎和胆系感染,凡经超声波探及胆囊液平段者,针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18.4治疗呃逆取太冲,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向涌泉方向透刺1~1.5寸,反复提插捻转 ***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10 min捻转一次。单纯性呃逆,可单侧腧穴针刺,男取左侧,女取右侧,如单侧针刺无好转,再加刺另一侧腧穴。顽固性呃逆取双侧,并配合内关(双侧)。共治疗86例,针刺1次,呃逆停止34例;针刺2次,呃逆停止28例;针刺3~5次,呃逆停止24例。总有效率为100%。[7]
18.5治疗脏躁证淮小麦、大枣、炙甘草、佛手、川楝子、北柴胡、当归、芍药、郁金;②气郁化火型,针刺(手法)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百会。以合谷、太冲、三阴交、涌泉为主,行泻法。甘麦大枣汤加丹皮、栀子、龙胆草、川楝子、薄荷、泽泻、大黄。③心脾两虚型,针刺(手法加灸)合谷、太冲、内关、中脘、三阴交、神门。以合谷、内关、神门为主,行补法;太冲、中脘行温针灸。甘麦大枣汤加党参、白术、当归、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夜交藤、合欢花。心肾不交型,针刺(手法加灸)合谷、太冲、心俞、太渊、涌泉、照海、肾俞、百会。手法以合谷、太冲、太渊、照海为主,以平补平泻法刺之;心俞、肾俞、涌泉、百会悬灸三壮。甘麦大枣汤加黄精、茯神、玄参、龟甲、熟地黄、酸枣仁、麦冬、柏子仁、远志。共治疗256例,治愈91例,好转115例,无效50例,总有效率为80.5%。[7]
18.6治疗偏头痛①主穴取双侧太冲,配穴取患侧外关、阿是穴。呕吐加双侧内关。嘱患者闭目仰卧于床上,腧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先用速刺法将针刺入双侧太冲25 mm左右,针尖指向足心,强 *** 1 min,使患者出现明显的酸、麻、胀感,针感越强越好。然后针其他腧穴,除太冲外,两组腧穴均用中度 *** 。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78例,痊愈41例,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②选2寸毫针针刺太冲,可透刺涌泉或针尖斜下方向;选1寸毫针针刺中渚,针尖斜下方向。均交叉取穴,分别快速刺入, ***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侧头痛取单侧刺之,双侧头痛取双侧刺之。留针约10 min后出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d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共治疗60例,痊愈37例,显效16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7]
18.7治疗牙痛先取患侧太冲,常规消毒后,捻转进针。得气后,风火牙痛用泻法,虚火牙痛用先泻后补法。患者出现牙痛缓解或痛止时,再配患侧下关,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治疗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共治疗106例,痊愈81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2%。[7]
18.8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AD)注入毁损单侧黑质造成PD大鼠模型,并用TUNEL法标记凋亡神经元,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PD大鼠毁损侧黑质凋亡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收缩,核染色质浓缩等超微病理改变。电针组取“风府”、“太冲”,针刺后毁损侧黑质凋亡神经元数量低于模型组(P<0.05),超微病理改变不如模型明显。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是PD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结果,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这一病理过程。[7]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8.9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造模21d。在造模同时,药物组按1.8 mg/kg给予氟西汀灌胃,每日1次,连续21d;电针组取“合谷”和“太冲”,频率为1.5~2 Hz,疏密波,电压9V,电流强度1~3 mA,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21 d。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 NOS、GSHPx的活性及NO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OS活性、NO含量增加,GSHPx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药物可降低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NOS的活性及NO的含量,提高结肠组织中GSHPx的活性(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四关”(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具有保护抑郁状态下太鼠结肠组织功能的作用。[7]
18.10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造模成功后,选用“四关”进行治疗。以1寸毫针斜刺0.5寸,然后连接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80~100 Hz,强度以大鼠能承受为度,留针20 min。电针治疗均于每日上午9:00~11: 00进行,每日1次,连续治疗60 d。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电针 *** “四关”能明显缩短水迷宫学习时间,改善受损的中枢胆堿能神经系统,提高老年痴呆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7]
18.11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1A1 (CYP1A1)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组,后者以高脂饲料饲养建立NAFLD大鼠模型。第8周末,处死其中3只(正常组1只,NAFLD组2只),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造模成功,然后将NAFLD组进一步分为NAFLD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每日1次,治疗4周。第12周末处死所有动物,用比色法检测肝内SOD活性、MDA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色素P4501Al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 MDA含量增高,CYP1A1吸光度值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增高,MDA含量降低,CYP1A1吸光度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治疗能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CYP1A1表达的上调,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7]
18.12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治疗组20例,取百会、合谷、太冲为主,另据辨证分型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足临泣;痰浊上扰者,加丰隆、阴陵泉;瘀血阻滞者,加血海;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下针得气后,百会留针,合谷和太冲及配穴行提插捻转手法,行针2 min,留针10 min,再行针2 min,继续留针10 min。隔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20例,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10 mg,每日1次,临睡前服,疗程同针刺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发生流速增快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VA、基底动脉(BA)发生流速减慢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意义(P<0.05)。结论:针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况。[7]
18.13降低胆道内压现代研究报道,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皮下注射吗啡,单针太冲即可使胆道内压不仅停止上升,且可迅速下降,该效应优于针刺足三里、阳陵泉[3]。
18.14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针刺太冲穴,可使胆道压力下降,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1]。
18.15增加胆汁流量针刺太冲穴可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1]。
针刺太冲、足三里穴组,且可使大多数胆道造瘘患者胆汁流量明显增加,多在针后30分钟左右达到高峰[3]。
18.16治疗鼻衄针刺双侧太冲穴,施泻法,不断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一般5~10分钟可见到效果。
18.17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穴位注射,选用注射用水,成人每穴2ml,小儿1ml~1.5ml,每日1次,有一定效果。
18.18调节嗜酸粒细胞有报道针刺太冲穴,对嗜酸粒细胞的调节作用很敏感。
18.19治疗呼吸功能衰竭太冲配内关、素髎穴,对呼吸功能衰竭者有较好疗效。
18.20治疗近视
-
李雲松
回复生命在于气机升降出入有常。而针灸最擅长调畅气机升降出入,由此说,针灸很擅长治疗各种疾病。
就调畅气机而言,我常用四关穴。
“四关”分别指双侧的合谷、太冲。所谓“关”,即关口,是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要道。顾名思义,“四关”意为人体生命的紧要关口,如往来之关隘不能阻滞闭塞,必须保持开通的状态。
从定位来看,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骨间。显然,二穴不仅定位对称,在局部解剖上也有相似性,两穴阴阳并取,升降有序,脏腑同治,气血共调。
从所属经络来看,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偏于调气;太冲属足厥阴肝经原穴,偏于调血。气为阳,血为阴。两穴配合,一阳一阴、一气一血,合谷调气中之血,太冲理血中之气。
从气机升降来看,合谷在上,属阳明,主降,主入;太冲在下,属厥阴,主升,主出。左右四穴合用,一上一下,一降一升,一入一出,能使全身气机升降归于协调,使阴阳顺接,从而调动周身气血归于平衡。
临床我们常说“开四关”,意思是打开四关的通道,让全身气机调畅。如何施术呢?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针刺;二是施灸;三是点按。我临床常以针刺合谷、太冲二穴为主,有时亦建议病人回家自己点按或艾灸此二穴(左右共四穴),亦有效果。
刺激四关穴的作用非常大,简单来说,能通调气机,疏导气血,调和营卫,平衡阴阳,对临床多种疾病都有显著疗效。
历代医家对四关穴的应用记载了不少经验,内外妇儿诸多疾病都可选择四关,且获效甚佳。
大体说来,刺激四穴可获得以下六种功效。
其一,能开窍苏厥,治各种急症危候。
比如,若因大怒而气血逆乱上冲,闭塞蒙蔽元神,导致神昏不醒,即可急刺四关穴,能枢转气血,调畅气血平衡。再如,高烧痉挛或神昏,亦可针四关,有畅通气血以开窍醒脑之功。
其二,能疏通经气,治头面诸疾。我们知道,手阳明和足厥阴经都上达头面。作为二经的原穴,合谷主调气而清热祛风;太冲主调血而息风镇逆。左右四穴合用,最能主治头面疾病。
比如,因神经及血管痉挛等因素所致的各种头痛,急针四关即有速效之功。再如,感冒发烧,都可针灸四关来宣畅气血,有助于快速康复。
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四关穴使其扩张大脑血管,改善颅内血液循环,降低脑血流阻力,从而调整经络气血平衡。
其三,能搜剔百节之风气,治疗肢体关节的痹痛。
四关是气血阴阳出入的要道,若受外邪侵袭则要道阻塞,气血运行障碍,闭阻不通而为痹。
《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我临床治疗诸种痹证,不管是行痹、痛痹、首痹还是热痹,都首取四关,目的即在于宣畅气血,解决其闭阻凝滞,从而缓解症状。
进一步说,凡所有的关节不利诸症,或痛,或麻,或屈伸不畅,都可针刺合谷、太冲,此四穴可谓是治疗关节痹症及四肢病的要穴,可以通达气血,使关道畅通无阻,诸症自然可以缓解。
《内经》有同气相求理论,我的方法是:病在骨,则刺在骨;病在筋,则刺在筋。比如,治关节诸痛时,太冲要靠上一点,针在筋骨之间,效果更好。
其四,能驱风解痉,治诸风证。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最多。可以说,临床常见的多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多有风邪的因素。针灸四关有解表祛风、平息肝风、通经活络、调和气血之功,最适合于治疗诸种风证。
以外感风寒型感冒为例,针刺四关后会有轻微发热感,伴随汗出而解。再如,小儿多动症、帕金森病,这些都是与风相关的疾病,都可考虑用四关穴。针刺四关既可养肝血以养经脉,又可解肝郁以息风动。
其五,能解郁安神,治情志失常。
所谓精神失常,其实就是气机逆乱,导致心神失养的表现。所以,调畅气机是治疗情志失常的关键。我的经验是,对于所有情志类的疾病,包括失眠、抑郁、焦虑、烦躁、狂躁、癫痫等,首取四关穴。
临床所见,凡病人情志异常,用四关都有不错的调畅气机,缓解症状的效果。进一步说,针刺四关穴能让身心归于平衡。我们平时生活工作压力大,会产生种种烦恼、忧虑、紧张等不适,也都可以用四关穴来缓解。
其六,能调和脏腑,治五脏六腑功能失调。
四关皆属原穴,是阴阳两经的脏腑经络原气输注出入的地方,一方面,开四关可斩关夺隘,疏导全身气机。另一方面,针刺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调整内脏功能,对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诸疾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比如,高血压病牵涉到心脏、肾脏、肝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紊乱,针刺四关即能迅速缓解高血压的症状;再如,急性胆囊炎胆绞痛发作时,针刺四关能迅速止痛。
其七,能行气活血,治妇科诸症。
合合与太冲,一气一血,一阳一阴。四穴合用,能调畅气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亦行。而妇科诸证无不关乎气血,由此说,四穴合用,气血同调,对于气滞血瘀或气血不和的妇科诸病皆有明显效果。
比如,痛经时,针刺四关有速效止痛之功;再如,月经不调用四关,亦能调畅气血平衡,促进月经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