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疖肿中医处方有哪些
脚上疖肿中医处方有哪些
最佳回答
脚上疖肿,主要是由于感染而引起,在中医的处方上可以选择金银花颗粒、一清颗粒、牛黄解毒片等等,也可以用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等用开水泡茶喝来进行调理,局部可以外用如意金黄散。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常州-薛**
回复
-
姜齐
回复(1)知柏地黄丸
[主治]多为梦遗,夜寐不安,头目昏花,耳鸣,心悸,神疲乏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而热感。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滋阴清火,安神固精。
[处方]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养阴清热止遗汤
[主治]养阴清热。
[处方]生地黄12克,知母12克,白芍20克,黄芩6克,桑螵蛸6克,黄柏3克,焦栀子3克,金樱子9克,焦白术9克,大枣10枚,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龙牡芡莲三才封髓汤
[主治]养阴清热。
[处方]党参12克,熟地黄12克,芡实12克,莲须12克,天冬10克,黄柏10克,茯苓10克,龙骨20克(先煎),牡蛎20克(先煎),金樱子25克,五味子6克,砂仁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4)增损大补丸
[主治]养阴清热。
[处方]黄柏9克,知母9克,熟地黄12克,生地黄12克,女贞子12克,山药12克,龟板15克。
[用法]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5)猪苓汤化裁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口干而苦,颜面潮热,腰膝酸重,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
[处方]猪苓12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生地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5克,五味子12克,扁蓄15克,金钱草20克,车前子12克。
[用法]若热证明显者,加知母12克,黄柏9克,若水肿严重者,加大腹皮15克,葶苈子12克。若兼有气虚者,加黄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分服。
(6)五味消毒饮化裁
[主治]面色红或潮红,失眠,多汗,食欲亢进,或头晕头痛,五心烦热,皮肤痤疮,或多发性疖肿,口干口渴,咽痛,舌苔黄厚而腻,脉数。清热泻火,利湿解毒。
[处方]地丁草20克,薄公英18克,生甘草6克,连翘20克,赤芍12克,桔梗12克,知母10克,生地15克,泽泻12克。
[用法]若小便赤黄者,加白茅根20克,扁蓄20克。若大便闭结者,加大黄6~9克,若证见发热者,加柴胡12克,栀子12克,全身水肿者,加车前子12克,猪苓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分服。
(7)平火散
[主治]滋阴清热。
[处方]熟地30克,玄参15克,麦冬9克,生地9克,丹皮9克,山药9
克,石斛9克,沙参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8)济阴汤各宣阳汤加味
[主治]补肾滋阴,清热利湿,健脾益气。
[处方]加味济阴汤:熟地黄20克,白芍15克,龟板30克,地肤子15克,牛膝15克,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菟丝子12克,益母草20克,土茯苓15克,猪苓12克,茯苓20克,泽泻12克。
加味宣阳汤:党参15克,麦冬15克,威灵仙12克,地肤子15克,巴戟天12克,淫羊藿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生黄芪30克,焦白术15克,猪苓12克,茯苓20克,泽泻12克。
[用法]先服加味剂阴汤3剂,继服加味宣阳汤3剂,再服加味剂阴汤3剂。9剂为1个疗程。
(9)丹芍汤
[主治]清热养阴,利水渗湿,疏风解痉。
[处方]牡丹皮12克,白芍12克,茯苓18克,泽泻12克,墨旱莲20克,女贞子10克,太子参15克,蝉蜕6克,蒲公英25克,牛膝15克,甘草6克。
[用法]外感咽痛者选加麻黄、柴胡、金银花、连翘、菊花、鱼腥草;血尿明显者选加白茅根、仙鹤草、小蓟;阴虚明显者选加干地黄、玄参、沙参、麦冬;湿热甚者选加土茯苓、黄苓;肾虚腰痛、乏力者选加杜仲、续断、桑寄生;血虚明显者选加当归、川芎、鸡血藤;气虚明显者选加北芪、党参、白术;咳嗽者选加桑白皮、地骨皮、北杏仁、苇茎;瘀血明显者选加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益母草等。每日1剂,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
(10)保肾汤
[主治]滋阴补肾。
[处方]制何首乌20克,菟丝子20克,怀牛膝15克,泽泻20克。
[用法]口服,每次50毫升,每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
(11)朱砂安神丸加减
[主治]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处方]黄连3克,朱茯神12克,生地15克,当归9克,麦冬12克,甘草3克,酸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随症加减。
[用法]心烦甚者,加阿胶9克(烊冲)、鸡子黄2枚滋阴清火;阴虚阳浮,面热面红,眩晕耳鸣者,加牡蛎30克、龟版9克、灵磁石30克,以重镇潜阳。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分服。
-
杭州-毛**
回复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将热疖归人“温毒”范畴,又称暑疖;有头疖又称石疖,无头疖又称软疖。病因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在日光下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由暑湿郁蒸肌肤,汗泄不畅,致生痤痹,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多发于头面部。体质衰弱,皮毛不固患儿,更易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出脓即愈。
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邱-医-堂膏药内加生-肌-丹帖敷可以活血化瘀、提毒外出、祛腐生肌、清热解毒;清除坏死组织,杀菌消炎。迅速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快速生长。对各种化脓性溃烂,无名肿毒、久治不愈的伤口、外伤感染、等疾病疗效奇特,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无痛苦,可迅速愈合伤口而达治愈目的,无副作用。
-
逍遥子
回复火疖子疗法
三种人要特别注意,第一是幼儿,第二是老人,第三是体弱多病者。小孩与老人本身的免疫力差,小孩子又好动,经常会碰到局部皮肤擦伤等情况,都可导致疖的发生。预防秋疖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洗去皮肤上的污垢和致病菌。其次要搞好个人卫生,勤剪指甲。第三,加强饮食调理,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绿豆、冬瓜、海带等性味甘、凉,具有清火明目、清暑止渴、疏解热毒等功效,可让孩子适当多吃些。第四,疖子早期,可采用热敷,或外涂1%~2%碘酒等,可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忌针刺或手挤,因为手挤会使疖肿细菌随血流而扩散,致使感染加重。至于疖肿晚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
疖子,夏天尤其多见,俗称“暑疖”。中医认为是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随处都可发生,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
疖子初起时如黄豆大或梅子大,发红,发热,又肿又痛,逐渐向四周扩大。数天后,在中央出现一个黄白色的小脓头,溃破出脓后就逐渐愈合。但是往往这里好了那里又发,顽固难愈;特别是当病人正气虚弱,或挤压疖子,还会引起“疮疡内陷”,“疔毒走黄”,也就是败血症。所以,不能忽视对疖子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疖子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肤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在暑天也可以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
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2~4次,对尚未化脓的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须疖肿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10%鱼石脂软膏或中药芙蓉膏外敷;若疖子成熟,表面柔软,并出现波动感时,可以切开排脓,排脓后,再上复方新霉素软膏至痊愈;但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时,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五味消毒饮。对一些疖病患儿,还应检查有无糖尿病,并经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