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左脚内肿庝中医处方有哪些

时间: 阅读:6866

左脚内肿庝中医处方有哪些


最佳回答

白敛

白敛

2023-07-19 01:16:48

如果出现了局部肿痛的症状发生,首先第1点就是要对于患者临床疾病进行辨别,有可能是由于局部的感染导致的,那么需要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使用中药一般效果不理想,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那么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比如说红花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北京-梁**
    回复
    2023-07-19 04:04:32

    当归9川淮牛膝各9(川牛膝和淮牛膝各)独活9白芍术各9(白芍白术)葛根15桂枝6川断12生熟地各(生地熟地)12威灵仙15制川乌9木瓜9防风9香白芷6制香附9伸筋草15炙全蝎6仙灵脾15补骨脂9炒桑枝12.
    方子配伍没问题,是不是对症不清楚。方中的制川乌有些小心的医生会要求先煎去除毒性,但同时它散寒除痹的功效相对就减弱了。各医生有自己的经验,只要是正规医生开的就没多大问题。

  • 广东熊**
    回复
    2023-07-19 04:04:32

    这篇关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针灸四十五症处方歌诀,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头痛

    (四经、寒热湿;肝阳、痰浊、瘀;血虚、肾虚)

    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肺胆督,百风太列四经分,阳明堂竹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寒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

    2.内伤实痛:内伤实痛胃胆督,百会风池头维总,肝阳太冲太侠溪,痰浊阴陵太阳隆,血海内关膈血瘀。

    3.内伤虚痛:内伤虚痛胃胆督,百会风池三里足,血虚阴交肝脾俞,肾虚肾俞溪悬钟。

    4.偏头痛:

    偏头痛寻肝胆疗,外泣风隆太冲率,头维角孙祛头风。

    二、面痛

    (寒热、瘀滞、眼、额、颌)

    手足阳明足太阳,攒下地谷四风池。风寒列缺热池泽,淤滞太冲阴交通,眼痛阳白丝竹外,额痛颧髎迎香逢,颊车翳风庭浆颌。

    三、面瘫

    (寒、热、复)

    手足阳明与太阳,四白阳白鱼腰攒,颧颊地谷昆仑配。风寒风池热曲池,迎香水沟三里复。

    四、落枕

    (寒、瘀、肩、背)

    落枕阿是小肠胆,肩劳后悬压痛点,风池谷寒瘀内关,肩痛肩髃加外关,背痛天宗肩外俞。

    五、漏肩风

    (太阳、阳明、三焦、瘀血、气血虚)

    手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髃髎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三焦外关谷风邪,内关膈俞气血瘀,三里气海气血补。

    六、肘劳

    (外上、内下、外部)

    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三里谷池髎,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天井索。

    七、腰痛

    (太阳督脉、寒湿、瘀、肾虚、坐骨神经)

    大肠委中阿是腰,太阳申脉督后溪,寒湿阳关瘀膈俞,命门肾志肾虚痛。坐骨神经胆膀胱,脊委阳虚大骨环。

    八、痹症

    (行、痛、着、热)

    痹症阿是循经配,行痛着热四痹分。膈俞血海行痹证,关元肾俞痛痹疗,着痹阴陵足三里,热痹曲池与大椎。

    九、中风

    (肝阳、风痰、痰热、虚风、气虚瘀;头晕、尿失禁、复视)(闭、脱)

    1.中经络

    (口歪、上下肢不遂、足内翻、便秘)

    心包督脾经络中,关中三泉水沟泽。肝阳暴亢太溪冲,风痰阻络合谷隆,痰热曲池内庭隆,太溪风池虚风动,气海三里气虚瘀,头晕天柱完骨风,中元曲骨尿失禁,复视天池球后睛。

    2.中脏腑

    心包督脉中脏腑,内关水沟二穴针,太冲合谷井穴闭,关元气海神阙脱。

    十、眩晕

    (肝、痰;气血虚、肾虚)

    1.实证:心包督脉肝胆晕,百会风池冲内关,太溪侠溪行间肝,头维隆中阴陵痰

    2.虚证:背俞督胆疗虚眩,百会风池肝肾足,脾胃气海气血虚,肾虚阴交溪悬钟。

    十一、痿症

    (肺、湿热、脾胃、肝肾、排刺)

    手足阳明夹脊痿,合谷曲池肩髃脊,髀关伏兔足三里,阴交阳陵腰夹脊,肺俞二间尺泽肺,阴陵椎庭湿热*,脾胃太白脘关元,太溪肝俞与肾俞,阳明排刺上下肢。

    十二、痫病

    (风痰、痰火、瘀、心脾、肝肾)

    发作期:心包肾督痫病发,后溪涌泉会内水。

    间歇期:心包任督肝间歇,太间丰印鸠尾针。风痰风池谷阴陵,痰火神门曲池庭,膈俞内关脑络瘀。心俞脾俞三里虚,阴交太溪肝肾俞。

    十三、不寐

    (肝火、心脾、胆、心肾不交、脾胃不和)

    督脉八脉交会心,阴跷阳跷最相关,门神照堂脉安眠。行间侠溪肝火扰,心俞脾俞三里虚,内心丘墟胆气复,心脾太溪水泉交。脾胃不和内关加,太白公孙足三里。

    十四、郁证

    (气郁、化火、痰气、神乱、心脾、肝肾)

    心包心经督肝郁,太冲内关沟神门,气郁期门膻曲泉,化火行间侠外关,痰气廉突阴陵隆,神乱阴交溪通心,三里阴交心脾虚,太溪阴交肝肾俞。

    十五、心悸

    (胆怯、心脾、虚火、水凌心,瘀;惊汗、肿热、耳鸣)

    心包心经定心悸,巨阙厥阴内神郤.胆俞脾俞三里虚,阴虚火旺肾太溪,膻中气海水凌心,膻中膈俞脉瘀阻;大陵善惊膏肓汗,中极水肿热劳宫,耳鸣中渚并太溪。

    十六、感冒

    (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全身咽、气虚鼻)

    肺督大肠感冒清,合谷大椎风太列。风寒风门加肺俞,风热池泽鱼际取,夹暑委中湿阴陵;全身身柱咽少商,气虚三里鼻迎香。

    十七、咳嗽

    (风寒、风热、咽疼;痰湿、肺阴、肝火、咯血)

    1.外感咳嗽:肺经大肠外感咳,肺俞列缺合谷针,风寒风门热大椎,少商放血咽喉疼。

    2.内伤咳嗽:肺经脾经内伤咳,肺俞三阴交太渊,痰湿丰隆阴陵泉,膏肓肺阴行间肝,咯血独取孔最良。

    十八、哮喘

    (风寒、风热、痰阻、喘甚;肺虚、肾虚。)

    1.实证:肺经背俞哮喘实,膻中定喘肺缺泽,风寒风门热曲椎,痰阻肺热加丰隆,喘甚另加天突穴。

    2.虚证:肺肾背俞哮喘虚,三太太喘肺肾膏。肺气虚损气海针,阴谷关元肾气虚。

    十九、呕吐

    (寒、热、痰饮、肝、虚寒;肠鸣呕胀)

    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上脘胃俞寒客胃,金玉点刺合谷热,膻中丰隆痰饮阻,阳陵太冲肝犯胃,虚寒脾俞胃俞温;肠鸣脾俞大肠俞,呕酸公孙胀天枢。

    二十、胃痛

    (食、寒、肝、瘀、阴、脾胃虚)

    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下脘梁食胃俞寒,肝胃太冲瘀膈俞,胃阴内庭三阴交,气海关元脾胃虚。

    二十一、泄泻

    (寒湿、湿热、食滞;脾虚、肾虚、肝郁。)

    1.急性泄泻:急性泄泻脾胃主,天上阴陵泉水分,寒湿神阙用灸法,湿热内庭滞中脘

    2.慢性泄泻:慢性任脉脾胃补,天枢神阙三里公,脾虚脾俞与太白,命门肾虚太冲肝。

    二十二、痢疾

    (湿热、寒湿、毒、休息痢、噤口痢、久痢)

    胃与大肠任脉主,天上下脘关元谷,湿热曲池加内庭,寒湿中脘气海针,大椎太冲十宣毒,脾俞肾俞休息痢,内关中脘噤口痢,百会长强久脱肛。

    二十三、便秘

    (热、冷、气、气虚、血虚)

    三焦胃经治便秘,天枢水道沟来隆,热秘合谷内庭泻,冷秘神阙关元温,气秘太冲中脘疏,脾俞气海气虚秘,血虚阴交三里足。

    二十四、阳痿

    (心脾、肾阴阳;腰膝、恐、湿热、瘀、失眠)

    任脉脾经背俞穴,关元三阴交肾俞。心俞脾俞三里虚,中脘三里无食欲,肾阳命门阴溪溜;命门阳陵腰膝酸,志室胆俞恐伤肾,会阴阴陵湿热注,瘀血太冲膈血海,内关神门心俞眠。

    二十五、癃闭

    (湿热、肺、气滞肝郁、瘀;中气、肾虚、尿无力。)

    1.实证:膀胱脾经俞募穴,膀胱中极边交泉。湿热委阳肺尺泽,气郁太冲大敦肝,次髎血海曲骨瘀

    2.虚证:膀胱任脉背俞穴,脾肾秩元三焦俞,气海三里中气补,肾虚太溪复溜宜,气海曲骨尿无力。

    二十六、消渴

    (上下肢痛麻木、皮肤瘙痒)(多食、便秘、多尿汗、阴阳虚,复视、头晕、渴)

    1.总则:脾肾背俞消渴治,三姨太补肺脾肾。上消太渊与少府,中消内庭地机复,下消复溜太冲全。

    2.分则:上谷中脘隆多食,便秘腹结陵枢敦,复溜关元多尿汗,阴阳两虚命门关。攒竹光明头维视,头

    晕上星渴泉浆。

    二十七、月经不调

    (气虚、量多,心烦;虚寒、实寒;肝郁、肾虚、胸胁痛)

    1.月经先期:任脉脾胃经先期,关元血海三阴交,气虚三里脾肾俞,量多隐白烦神门。

    2.月经后期:任脉脾胃经后期,气海归来三阴交,虚寒命门腰阳关,实寒子宫奇穴针。

    3.不定期:任脉脾经不定期,关元肝俞三阴交,肝郁期门与太冲,肾虚肾俞加太溪,膻中内关胸胁痛。

    二十八、痛经

    (寒湿、胁痛、气滞胸闷、腹胀;气血虚、肝肾虚、头晕耳鸣)

    1.实证:任脉脾经痛经实,阴交中极与次髎,寒湿归来寻地机,胁痛阳陵泉光明,气滞太冲闷内关,腹胀天枢与气穴。

    2.虚证:脾经胃经痛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气血亏虚脾胃俞,太溪肝俞与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二十九、崩漏

    (血热、瘀、湿热、郁;气虚、阳虚、阴虚、盗汗失眠)

    1.实证:任脉脾经崩漏实,关公三阴交隐白,血热血海瘀地机,湿热阴陵郁太冲。

    2.虚证:任脉脾胃崩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百会脾胃脾气虚,肾俞命门肾阳虚,然谷太溪肾阴补,盗

    汗阴郄神门眠。

    三十、绝经前后诸症

    (阴、阳、肝阳、痰郁、神乱)

    任脉脾经背俞穴,气海阴交肝脾肾,太溪照海元命门,肝阳百会风池冲,痰郁中脘阴陵隆,心俞神门通里宁。

    三十一、带下病

    (湿热、脾虚、肾虚;腰酸、纳少溏、阴痒、带红)

    任脉脾胆带下病,白环带脉阴陵极,水道次髎湿热注,气海阴交三里虚,肾俞关元照海肾;腰酸腰眼小肠俞,中脘天枢纳少溏,蠡沟中都太冲痒,带下色红间使加。

    三十二、缺乳

    (失血过多、气血虚、肝郁;食少溏、胃胀、胸胁胀)

    任脉胃经缺乳主,乳根膻中少泽寻,失血过多肝脾俞,脾胃三里气血补,太冲内关肝气郁;中脘天枢食少溏,中脘三里胃胀满,胸胁胀满加期门。

    三十三、遗尿

    (肺脾气虚、肾阳虚、夜梦多)

    任脉脾经背俞穴,膀胱关元阴交极,气海肺俞三里气,肾阳虚者加肾俞,百会神门夜梦多。

    三十四、瘾疹

    (风邪、湿邪、肠热、血虚风;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脾经大肠主瘾疹,血海委中合膈曲,外关风池风邪袭,阴交阴陵湿邪重,三里天枢肠积热,三里阴交血虚风,天突呼吸呕内关。

    三十五、蛇窜疮

    (肝、脾)

    相应夹脊局部穴,阳陵大敦行间肝,血海隐白内庭脾。

    三十六、痄腮

    (高热、睾肿、神昏)

    胃肠三焦关痄腮,外风痄腮颊关合,高热大椎商阳泻,太冲曲泉睾丸肿,神昏井宣人中针。

    三十七、肠痈

    (便秘、呕、发热)

    肠痈独取足阳明,阑尾天枢巨虚是,腹结便秘呕内关,发热曲池泄热良。

    三十八、扭伤

    (腰、踝、膝、肩、肘、腕、髋)(腰正中、腰一侧、膝内侧)

    人中后溪腰正中,腰侧三间手三里,血海阴陵膝内侧。

    三十九、目赤肿痛

    (风热、肝胆)

    肝胆大肠目肿痛,太阳风池太明谷,风热少商与上星,行间侠溪肝胆火。

    四十、耳鸣耳聋

    (风邪、肝胆火)(肾气不足、肝肾亏虚)

    1.实证:三焦胆经耳鸣实,翳风中渚会侠溪,外关合谷风邪感,太冲丘墟肝胆火。

    2.虚证:小肠肾经耳鸣虚,听宫太溪与照海,肾俞气海肾气虚,肝肾亏虚肝肾俞。

    四十一、鼻渊

    (肺经风热、湿热阻窍)

    大肠肺经鼻渊症,印堂风池缺谷香,肺热少商井穴配,曲池阴陵湿热阻。

    四十二、牙痛

    (风火、胃火、肾虚)

    胃与大肠牙痛主,下关颊车合谷针,外关风池风火痛,内庭二间泻胃火,太溪行间肾虚痛

    四十三、咽喉肿痛

    (风热、肺胃实热;入夜发热)

    1.实证:肺胃大肠咽痛实,关冲内庭合泽少,外关风池风热感,肺胃实热鱼际兑。

    2.虚热:少阴肾经咽痛虚,照海鱼际回太溪,鱼际泻法余补法,阴交复溜夜发热。

    四十四、晕厥

    (实证、虚证)

    心包督脉晕厥症,涌泉水沟冲三里。实证合谷加太冲,气海关元百会虚。

    四十五、内脏绞痛

    (黄疸、高热、呕吐;呕吐;血尿、湿热)

    1.心绞痛:心包心经心绞痛,内关阴郄膻中取。

    2.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经俞募穴位取,阳囊肝胆门日月,黄疸重者加至阳,高热曲椎呕内三。

    3.胆道蛔虫:胃肠胆经蛔虫症,鸠胆陵香日月白,呕吐内关足三里。

    4.肾绞痛:脾经背俞肾绞痛,阴交肾焦阴陵元,太冲血海治血尿,委阳合谷湿热重。

  • 北京-梁**
    回复
    2023-07-19 04:04:32

    根据你的描述,你的这个症状和你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在你的描述中,你在工作中站立的时间比较长,日积月累,你的腿脚部骨头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常,你腿部抽筋已经是个先兆,再加上你出去玩,几天走了几十公里,又在海水里侵泡。从而导致肌肉过度疲劳,再加上冷海水的侵泡,使最终经络受寒,加重你下肢本来就畅通不良的症状!最终形成你现在的症状!建议你在家休息,用温水泡脚,水里加半斤成醋,桶要深一点,最好把腿部都能泡到。用过的水不用倒,下次加热就可以用!初期一天可泡两次,早晚各一次。泡完后,擦干水,用活血化瘀的药酒和药油擦揉患处(正骨水,红花油,活络油都可),痛的地方多揉一会,手法不限(不要擦破哦,要带油擦),一天2-3次。然后躺到床上,将脚部垫高休息,这样静养几天。能喝酒的话,白酒2两一天!等症状减轻后,坚持每天泡脚!上班有机会的话适当蹲一会,缓解一下腿部疲劳(可利用上洗手间的机会)。注意腿部保暖!(在泡脚的时候,自己可用双手轻轻推自己的肌肉,这样可帮助缓解症状)。
    经验之谈,一定要照做,而且一定要采纳哦!!!

  • 成都-陈**
    回复
    2023-07-19 03:03:22

    就象你说的,同一个部位多次受伤,已经成习惯性扭伤了.根治不太容易,只能用药养好一点,让他不容易出问题,但还是要小心,尽量不做剧烈运动和对抗性比较强的活动,下面这药是一个也有这难题的朋友捐献出来的.可以尝试一下
    "
    有一种苗药膏药,名字我忘记了,但是包装封面是一个苗族的老大爷被着个竹筐,那要很管用,我用了两个疗程是八盒就好了。那药是黑色药膏的那种,别买错了阿!!!早日康复阿!!!!另外扭伤应用传统法治料本病多能使经络气血畅通,术到病除,功能恢复。
    1:处方:鲜土牛膝50克,食盐5克
    用法:脚药洗净捣烂,加盐调匀,涂敷患处,绷带固定,日换药1次。
    疗效:轻症用药1次,重症2次可愈,有效率达100%
    2:处方:栀子、乳香各50克
    用法:二药研末,加黄酒适量置锅内加温,搅成糊状,涂敷患处。药厚1.5厘米,加盖油纸,纱布包扎,两天换药1次。有皮损者禁用。
    疗效:用药两次。痊愈率达96.4%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太乙膏的成份安全吗

手脚腕发热会引起什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