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腿发热发胀中医处方有哪些

时间: 阅读:10132

腿发热发胀中医处方有哪些


最佳回答

苍耳子

苍耳子

2023-07-19 01:09:48

腿发热发胀,有可能是过度的劳累或者过度运动之后而导致的乳酸堆积而引起的情况,患者主要是注意休息,尤其是在运动之后做好拉伸肌肉的运动,,也可以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必要的时候可以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来对症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江苏-吴**
    回复
    2023-07-19 04:04:18

    问题一:为什么脚和腿感觉是发烧病情分析:
    你好,感觉脚底心发热与中医的阴虚,肝热,血热,郁热,瘀热,湿热,或植物神经紊乱等有关,建议找中医辨证配合用中药治疗。
    指导意见:
    如果是肝热,郁热引起的可以服加味逍遥丸,黄连上清片等治疗。应忌食辛辣剌激食品,忌油腻,忌饮酒,忌海鲜,忌腥荤及发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舒畅等。

    问题二:脚小腿突然发热?坐的太多,缺乏锻炼.
    1.不要热敷 ***
    2.休息时抬高患肢过心脏
    3.走路要正,不然好腿也要痛
    4.吃点活血片

    问题三:身体有脚腿等部位有时候有发热的感觉请问是怎么回事你好,根据你叙述的情况来看考虑是肾阴虚,肾阴虚的症状为“热”,主要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意见建议:建议肾阴虚可以吃哈士膜,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等进行食补,药物建议您口服六味地黄丸

    问题四:脚至大腿发热是什么病性你好,如果是单侧大腿发热的话有可能是神经性的疾病哦,建议你尽快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哦。

    问题五:孩子腿脚发热是怎么回事宝宝这种情况考虑是有一点积食的原因,我们可以给孩子喝一点消化药。

    问题六:我得了一个怪病,腿和脚,老发烧,请问是什么原因足发热分为疳积脾虚和血虚阴亏两种。 1、疳积脾虚,手足心发热 其原因一是饮食不节,即有的饮食无度,食不定时,常吃零食,长期下去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运化失常,形成积滞,积滞日久,水谷精微无能吸收,形成疳积而发热。 二是患其它疾病后,如吐泻,痢疾、寄生虫病等治疗不当,迁延日久,损伤气血,导致营养不 良而形成疳积发热。这部分常见为手足心发热,面黄肌瘦,毛发干枯,腹部胀大,食欲不佳,常食异物,夜睡不宁,大便较稀,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黄浊如米泔。 2、血虚阴亏,手足发热 其原因多由于平素体质虚弱,或大病、热病后,失于调理,阴血耗伤,正气尚未恢复而致

    问题七:腿热,脚热是怎么回事,吃什么药效果好你的情况考虑是阴虚内热的表现,可以选择中药如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

  • 西安-杜*
    回复
    2023-07-19 04:04:18

    如果是发育期的人或者老年人可能是因为缺钙引起的疼痛,发育期的人得病的原因是因为骨骼的生长速度和肌肉的生长速度不平衡造成的,老年人则是因为缺钙或者运动量过大造成,主要症状是在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部位疼痛,解决办法是吃OTC钙片,如:乐力钙,金维他,盖中盖等,或者多吃排骨或含钙食物,或适当锻炼。但老年人因怕有糖尿病则可选择吃OTC药物。 如果是中年人则可能是由工作量大,运动不适中,疲劳过度造成,解决办法当然是每天加强锻炼,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锻炼,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时间,亦可适当的补充钙,铁等。
    还可以用物理疗法,拔火罐拔一下,如果有水气表示你身体里有湿气(拔5-10分钟),后续多补充营养应该不是多大的问题了!谢谢,希望能帮到您!

  • 宁吉儿
    回复
    2023-07-19 04:04:18

    骨碎补20克、透骨草20克、伸筋草20克、牛膝20克、大黄15克、红花15克、鸡血藤30克、乳香15克、末药15克、羌活20克、独活20克、桑寄生30克、川椒15克、木瓜15克、大青盐100克、白酒100克

  • 姜齐
    回复
    2023-07-19 03:03:08

    感冒发热,证见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皆因风寒乘虚侵袭人体,寒盛生热。如《伤寒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病,寒盛则生热也,寒散则热退。」治疗感冒发热时,着重于散寒透热以恢复机体功能。组方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正复邪除而病愈。方用辛透化湿汤。
    寒热往来发热
    寒热往来发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中医称之为少阳证,认为这是少阳病正邪相争所出现的典型热型,可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其病机是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而致。治宜和解表里,补中扶正。方用和解少阳汤。
    处方: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和解少阳。
    加减运用:属疟疾者,加常山、草果;正气不虚者,去人参以防闭门留寇;口干咽燥者,加天花粉、知母;伴见全身关节酸痛者,加桂枝、白芍;伴见咳嗽喘急者,加炙麻黄、杏仁;伴干咳少痰者,加芦根;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发热汗出
    发热出汗,见于体虚易发生反复感冒之人,发热且出汗较多,或服用西药解痛退热药后出汗较多、动辄复感。中医称之为外感风寒表虚证。病因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汗液外泄。治宜调和营卫,固表止汗。方用调和营卫汤。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5克,炒白芍30克,桂枝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调和营卫,固表止汗。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熟大黄;伴咳喘者,加炙麻黄、杏仁。
    高热大渴
    高热大渴,多见于各种温热病中,表现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和大量汗出同时出现,伴见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脉洪大有力,中医称之为阳明经热盛。病因为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迫津外泄。治宜甘寒滋润,清热生津。方用仲景白虎汤。
    处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4次服。
    功用:滋阴降火,清热固表。
    加减运用:伴见恶寒者,加柴胡、黄芩;神昏谵语、四肢抽动者,加羚羊角粉;伴见皮肤有出血斑者,加黄连;体虚者,加人参;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者,加半夏、藿香、滑石。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多因患者素体阴亏,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 *** 亏虚,水不制火,表现为午后或夜间身热,或骨蒸潮热,或伴手足心热。本病阴虚为本,虚火为标。治宜滋阴生津,退热除蒸。方用滋阴清热汤。
    处方:鳖甲30克,生地30克,生白芍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黄芪30克,山药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滋阴清热。
    加减运用:便秘甚者,加大黄;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伴有盗汗者,去青蒿,加锻牡蛎、浮小麦。
    血虚发热
    血虚发热,是指血液不足,脏腑功能失其濡养,机体功能失调,阴不敛阳,阳气外浮而发热,一般热像不高,伴见烦躁,口渴喜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治宜补气养血以清热。方用益气养血清热汤。
    处方: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炒白芍30克,桂枝15克,焦白术30克,五味子15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人参10克,酸枣仁30克,熟地15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益气养血,养阴除热。
    加减运用:伴见便秘者,加肉苁蓉、黑芝麻;月经淋漓不停者,加阿胶珠、生地炭、三七粉。
    气虚发热
    气虚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重。病因为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气化功能失调。发热但热势不扬,可伴见自汗,易疲劳,易患感冒。治宜益气固表,和营除热。方用益气固表汤。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20克,防风15克,人参10克,炒白芍30克,桂枝2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益气固表,甘温除热。
    加减运用:自汗多者,加锻牡蛎、浮小麦;大便干结者,炒白术易生白术,加淮山药、火麻仁;伴有恶寒发热者,加柴胡、黄芩。
    阳虚发热
    阳虚发热,指阳虚之体感受风寒邪毒,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脾阳受损而导致的发热,表现为全身阵阵微恶风寒,喜热怕冷,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嗜卧不爱动。病因为体虚受寒,寒郁于内,格阳于外,阴阳失衡,营卫失调。治宜温阳散寒,调和营卫。方用温阳清热汤。
    处方:麻黄10克,制附子10克,细辛6克,白芍30克,桂枝20克,人参10克,紫苏叶30克,甘草10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温阳散寒,调和营卫。
    加减运用:伴见胸闷憋气者,加栝楼、薤白;大便溏稀者,加炮姜、炒白术;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火麻仁。
    湿郁发热
    湿郁发热,表现为发热缠绵数日,午后更甚,汗出黏着,周身潮湿,身重头困,腹胀纳差,便溏,苔腻。病因为湿热内蕴,三焦气化失利,水湿内遏,其热不扬。治宜芳香化浊,调畅气机。方用清暑芳化汤。
    处方:藿香15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白豆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芳香化浊,清退郁热。
    加减运用:呕恶者,加竹茹、陈皮;胸闷、苔腻者,加郁金、佩兰;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溏稀、排便不畅者,加炒白扁豆、槟榔;大便溏稀、次数较多者,加炮姜;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
    痰湿发热
    痰湿发热,多见于肥胖之人。病因为痰湿交结,气机郁遏,营卫失调而发热。症见恶寒发热,或夜热晨退,伴见面色暗红,脘腹痞满,口中黏腻,恶心纳差,便溏不畅。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清热。方用化痰祛湿汤。
    处方:茯苓30克,半夏15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炒黄芩15克,炮姜30克,苏梗15克,枳实15克,银柴胡15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健脾和胃,化痰祛湿。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大便黏滞不畅者,加槟榔;睡眠不宁者,加菖蒲、郁金;呕吐者,加代赭石、旋复花;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薏苡仁;胸闷憋气者,加桂枝、薤白。
    气郁发热
    气郁发热,表现为时觉身热心烦,往来寒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伴见口苦咽干,善太息。病因为肝气郁结,气滞日久,内蕴化热。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泄热。方用疏肝解郁汤。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梗15克,厚朴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青蒿30克,青皮15克,槟榔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加减运用:口黏、舌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大便干结者,加大黄;心烦意乱、情绪焦躁者,加牡丹皮、炒栀子;口干舌燥者,加芦根、麦冬;睡眠不宁者,加合欢皮、酸枣仁、珍珠母。
    血瘀发热
    血瘀发热,多见于有外伤史或手术史的病人,西医称之为吸收热。表现为午后或晚间全身潮热,微汗出,体温多在37℃~38℃之间。病因为瘀血阻滞,气血壅遏,阳气不得抒发,以致发热,可伴见身体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舌质青紫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疏通气血。方用活血化瘀清热汤。
    处方:当归20克,川芎20克,桃仁15克,青蒿30克,柴胡20克,黄芩15克,乌药15克,丹参15克,红花15克,甘草15克。水煎二次混合,分2次服。
    功用:活血化瘀,调和阴阳。
    加减运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潮热甚者,去柴胡、黄芩,加地骨皮、白薇;气虚无力者,加黄芪、人参。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腿肚子发热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