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痿病为什么取阳明

时间: 阅读:5505

痿病为什么取阳明


最佳回答

祝由师

祝由师

2023-07-18 23:05:15

根据身体患有萎病的临床表现情况,就是心血管疾病不良导致肌肉组织萎缩功能障碍的临床病变表现,所以在进行治疗过程中主要针对阳明闭经进行补气养血的一种调理措施和方案。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周口-李**
    回复
    2023-07-19 02:02:51

  • 杭州-毛**
    回复
    2023-07-19 02:02:51

    中医对痿证的认识
    痿症首见于《内经》。《素问·痿论篇》提出本病主要病理为“肺热叶焦”。《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说明湿热是痿症发病的又一原因。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吐下后又复发汗,阴阳气血俱虚,不能濡养,筋脉驰久而成痿”。《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第一》“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分别论述误治及恣食咸味,均能致痿。隋·巢元方明确从外感内伤两方面分析病因,《诸病源候论》:“手足不随者,由体虚腠理开,风伤于脾胃之经络也……脾主一身之肌肉……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宋《三因极一病论方论》:“痿嬖证属内脏气血不足之所为也”的病机特点,承《内经·诸痿》之绪余。金·张子和十分强调火热在发病上的重要性,提出“痿病元寒”的论点。《儒门事亲》对《素问》内热熏蒸肺热成痿的病机作进一步探讨,认为:“痿之为状……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者,则生痿嬖”。元·朱丹溪则扩充了张子和之说,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而在具体辨证施治方面又分为湿热、湿痰、气虚、瘀血之别,为后世开示源头。元·李东垣又在《景岳全书》中补充了痿症阴虚火旺之症。明清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有较大的进展。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分别对五脏之热所致痿症及挟湿热、湿痰、食积、死血、气虚、血虚、气血俱虚、实而有积和肝肾两虚分别提出主治方法。 由此可见,中医历代医家对痿证的论述多集中在肺热叶焦、脾胃虚弱、阴虚火旺,而主要损及肺、脾、肾,同时可有挟湿、挟痰、瘀血等虚实兼证。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及滋阴清火,清肺润燥,补益脾胃,清热化湿,调补肝肾,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

  • 太原`赵**
    回复
    2023-07-19 02:02:51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痿的症状5痿的病因病机6痿的辨证分型 6.1痿病·肺热津伤证6.2痿病·湿热浸淫证6.3痿病·脾胃气虚证6.4痿病·肝肾两虚证6.5痿病·瘀血阻络证 7痿的治疗8参考资料附:1治疗痿病的穴位2治疗痿病的方剂3治疗痿病的中成药4痿病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痿病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痿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痿 已经自动替换为痿病 ,可点此恢复原貌 ,或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拼音

    wěi bìng

    2英文参考

    flaccidity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laccidity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痿病(flaccidity disease[1][2])为病名[3]。是指以四肢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渐至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出《黄帝内经素问·痿病论》。痿病亦称痿病躄[3]。

    本病可见于中枢或周围神经、肌肉、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多种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3]。

    4痿病的症状

    四肢痿病软无力[3]。尤以下肢痿病废,甚至肌肉萎缩[3]。

    《证治准绳·杂病》:“痿病者手足痿病软而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

    《儒门事亲》卷一:“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

    《医学原理·痿病症门》:“痿病者,痿病弱无力,不能收持之谓也。”

    5痿病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痿病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病躄。”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病疾起矣。”

    其发病原因,《内经·痿病论》谓因五脏之热,以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并有肺热叶焦,发为痿病躄之说[3]。又阳明经脉虚,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与劳累过度,居处潮湿,也可导致本病[3]。

    仲景在《伤寒论》中认为伤寒病汗、吐、下后可以成痿病;在《金匮要略方论》谓酸伤筋,咸伤骨亦足以致痿病[3]。

    朱丹溪倡肾水不能胜心火,火上烁肺与湿热、湿痰、瘀血,可以致痿病[3]。

    后世又有暑痿病、夏痿病、食积痿病、血虚痿病、气虚痿病、肾肝下虚痿病、痢后痿病等名[3]。

    6痿病的辨证分型6.1痿·肺热津伤证

    痿·肺热津伤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fluid consumption due to lung heat[1])是指肺热内盛,耗伤津液,以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6.2痿·湿热浸淫证

    痿·湿热浸淫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inundated dampheat[1])是指湿热邪气浸淫,以四肢痿病软,身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体大,苔黄厚腻,脉细数濡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6.3痿·脾胃气虚证

    痿·脾胃气虚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1])是指脾胃虚弱,肢体失养,以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病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神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6.4痿·肝肾两虚证

    痿·肝肾两虚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liver and kidney[1])是指肝肾亏虚,肢体失养,以病久肢体痿病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6.5痿·瘀血阻络证

    痿·瘀血阻络证(flaccidity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static blood blocking collaterals[1])是指瘀血阻滞络脉,以四肢痿病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时有拘挛疼痛感,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痿证候[4]。

    7痿病的治疗

    治疗法则,《内经》谓“独取阳明”,朱丹溪主“泻南补北”[3]。汪石山《医学原理》谓:“宜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清热之剂,如苍术、黄芩、黄柏、牛膝之类为主,详其挟痰、挟热、挟湿、挟气虚加减施治。……”此外,尚有清热润燥、清热燥湿、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化痰、行瘀、消导等,并可结合针灸、推拿[3]。

    《张氏医通》卷六:“痿病证……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则肺受热乘而日槁,脾受湿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湿之候。举世糜不以肾虚为事,阳明湿热从无齿及之者。……”

    8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7-19 01:01:41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只适用于「足痿不用」,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有学者认为「治痿独取阳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清胃火以肃肺气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气之燥;祛湿热以防下损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之源。此外还应包括通泻胃腑之热。
    《灵枢·邪气藏腑病形》:「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告诫后人:针刺「大」脉,出针后要快速按压针孔,勿令其出血,以免伤血。提示痿病见「大」脉,不能采用放血治疗;药物治疗则不能耗血、动血,应以滋补精血为主,即使有阳虚表现,亦应是阴中求阳。
    《黄帝内经》一书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含很多中医的原创思维模型,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其对痿病的论述,除设立《素问·痿论》专篇进行详论外,还散见各篇,对痿病的中医诊治影响颇深。
    创立痿病概念
    《内经》创立了痿病的概念。痿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病名之痿;二是作为症状之痿。
    病名之痿
    多以「痿」、「痿疾」等出现。《灵枢·根节》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九宫八风》载:「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痿论》说:「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等,均为病名之痿。
    症状之痿
    多与筋、脉、肉、骨、足等相连而用,除指肢体无力,或筋脉拘急,活动不利,或二者同时并存外,还指局部器官的痿废不用。其症状分如下几种:
    肢体无力
    指肢体的筋脉驰缓无力,《内经》中记载较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痿论》云:「心气热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而「骨痿」的症状除本篇记述的「腰脊不举」、「足不任身」外,还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之「坐不能起」。此种症状多为软瘫,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无力有相似之处,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脊肌萎缩症等。
    筋脉拘挛
    《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邪热伤肝,耗损阴血,筋失濡养,而成筋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司天之政,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为气候变化致痿,再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的论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病,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症状的描述多为硬瘫,与上运动元损害所形成的肌张力增高有相似之处,如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无力与拘挛同见
    湿热伤及筋脉,可致肢体无力与筋脉拘挛并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相当于现代医学认为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器官的痿废不用
    《素问·痿论》载:「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结合《素问·厥论》之「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和《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提示「阴痿」(现在称「阳痿」)是筋痿的一种。
    痿病分类及鉴别要点
    《素问》专列「痿论篇」对五脏痿进行了论述,形成痿病的初步分类。「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之所以按五脏分类,可能与中医学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有关。因本篇开篇即言「五藏使人痿」,故后世将上述记载归结为五脏痿,并以此作为痿病的分类根据之一。如张景岳言:「故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热,则五脏之阴皆不足,此痿躄之生于肺也」。
    在「痿论篇」中对痿病也做了相应的鉴别,其鉴别点主要在「五色」、「五体」的临床表现不同。肺热发痿躄者「色白而毛败」;心热发脉痿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发筋痿者「色苍而爪枯」;脾热发肉痿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发骨痿者「色黑而齿槁」。
    此外,痿病与表现为四肢不收的「痱」相鉴别,则主要在神志障碍的有无。「痿论篇」中的痿均未言有神志改变,《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更明示四肢不用的「风痿」,其「心慧然若无病」。而痱则伴有神志病变,如《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是否有神志障碍,可作为痿与痱的鉴别点。
    病因病机
    《内经》论述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和针刺所伤等因素。其中外感六淫中又以寒、湿、热致病最广,而内伤因素以情志、劳倦、房室所伤为主,并记载了针刺不当致痿。
    六淫为病主要伤及人体的经络、筋脉;内伤因素致病主要伤及人体的脏腑、筋脉。痿病的病机,《内经》主要阐述了肺热叶焦、阳明虚则宗筋纵,并提出带脉损、失约束致痿,确立了奇经与痿病的关系。
    痿病的病因
    外感因素: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皆可致痿。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灵枢·九宫八风》云:「犯其雨湿之地,则为痿。」均为寒湿致痿现象。
    《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湿热致痿则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了燥邪致痿:「阳明司天,燥气下临,筋痿不能久立」。
    《素问·五常政大论》则云:「厥阴司天,风气下临,体重肌肉萎」,是风邪致痿。《素问·痿论》云:「逢大热而渴,发为骨痿」,提示热邪亦可致痿。在《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对岁火不及之复气致痿也作了详尽的论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复则埃郁,病,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由此可见,《内经》对外感六淫致痿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情志因素:《素问·疏五过论》对因贫富反差太大,情志忧郁致痿也有认识:「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灵枢·本神》对因恐惧而精伤致痿作了描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说明情志不遂或惊恐伤肾均可形成痿证。
    饮食偏嗜:《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则说明长期饮食偏嗜膏粱厚味也可致痿病。
    劳倦所伤:《素问·痿论》曰:「有所远行劳倦,发为骨痿」,「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等。说明劳倦内伤或房劳过度皆可导致痿证的发生。
    针刺误伤:针刺误伤脊髓而发痿病,《素问·刺禁论》载:「刺脊间,中髓为伛」,「伛」为筋脉拘急,属痿病之临床表现之一,此系误刺损伤神经致痿的最早记载。
    痿病的病机
    肺热叶焦:「痿论」篇指出:「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开宗明义地讲述「五脏痿」的主要病机。造成「肺热叶焦」的机制是「有所亡失,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肺为五脏之华盖,主宣发与肃降,「肺者,藏之长也」,肺热则气血津液的布达失职,使五脏失养,五体失用,而发痿病。《局方发挥》亦说:「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症」。
    此外,脉痿多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阳动则耗血、散血、动血,致「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筋痿则由于「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耗伤肝阴、肝血,肝失涵养致「肝气热」、「筋急而挛」、「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肉痿为居处潮湿之地,或感外湿邪,或长期水中作业者,致「肌肉濡渍」,或湿邪蕴积,日久化热,致「脾气热,则胃干而渴」,均可致「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骨痿是因「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耗伤肾之 *** 而致「肾气热」,「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阳明虚,宗筋纵:阳明为水谷之海,「五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故筋脉肌肉,四肢百骸,皆赖胃之水谷精微以滋养。《素问·痿论》载:「阳明者……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宗筋之会」,若阳明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宗筋失养,弛纵不收,发生痿疾。
    带脉损,失约束:痿躄的发生是带脉受损,失去约束诸经的功能,筋脉缓纵所致。《素问·痿论》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阳明?宗筋之会,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论中涉及到奇经的督、冲、带三脉,阐述了奇经与痿病发生的关系,开后世从奇经论治痿病之先河。
    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
    关于「治痿独取阳明」需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即「适用范围」、「是否代表作者观点」、「临床指导意义」等。
    适用范围:《素问·痿论》曰:「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何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从论中不难得出:「治痿独取阳明」是适用于「足痿不用」的,并非适用于所有痿病的治疗。
    不代表作者观点:弄清这个问题,还在从原

艾灸时有灼痛感为什么

麦卡德尔肌病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