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治疗痛风按摩哪个穴位

时间: 阅读:3234

治疗痛风按摩哪个穴位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3-07-18 18:05:42

治疗痛风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想要彻底缓解这种病症,首先需要通过控制饮食来降低尿酸,或者是通过服用降尿酸的药物来进行对症处理。也可以采取按摩推拿的方法辅助治疗痛风,常选用的穴位,有阳陵穴,大钟穴,以及关节附近的穴位阿是穴。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西安-杜*
    回复
    2023-07-18 21:21:32

    痛风,是新陈代谢异常性的疾病,由于血液里的尿酸过高,引起尿酸盐聚积而沉淀在关节、泌尿道及软组织等地方所引起肿痛的病症。一般情况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病主要侵犯男性和老年女性,多数患者有家族史。临床特征为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急性发作。
    中医学认为:脾位于中焦,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运化、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人身的肌肉四肢皆赖其煦养,清阳之气靠脾气的推动以布达,所以脾脏的功能健旺与否,往往关系到肌肉的壮实和衰萎。所以,关节炎、脚趾痛等均为疾病的症状或称为表象,而不是病因,脾脏患病才是痛风疾病的病因所在。在治疗时重点在于治疗脾脏,恢复脾脏的运化功能,使其经脉滑利、气血流畅、代谢加快,促使病情逐渐好转。同时还要对其他脏腑的经络做全面调整,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痛风病症的恢复。这时外关、脾腧、阳陵泉就成了首选穴位。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它是三焦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交阳维脉。具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的功效。阳维脉主要维系、联络三阳经,主一身之表,外关穴也是以治表证为主。
    脾腧是补脾气虚的要穴,关于它的位置、功效,前文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在小腿外侧,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是五输穴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为筋气聚会之处,具有舒肝利胆、强健腰膝、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
    具体操作方法每天用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揉压脾腧穴和阳陵泉,并以画圆的方式按摩;用拇指的指腹向下按压外关穴,并以画圆的方式按摩,左右手交替进行。
    痛风是一种疑难杂症,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治疗上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当你学会了穴位疗法,它也就不再可怕了。
    另外,痛风疾病的患者除及时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好一些预防性的工作,把住“进口关”。
    (1)在饮食上,要少吃高蛋白食物,如牛羊肉、牛奶、鸡蛋、鸭蛋、皮蛋等,还要少喝酒。
    (2)注意经常性的治疗。痛风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愈的,除注意日常饮食外,关键是要注意治疗的及时性。发现病症要及时治疗,当病症开始出现时,关节腔内就已经存有结晶体,通过治疗将晶体溶化入血,再排出体外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晚治不如早治,做到经常性治疗,使疾病在没有发生时就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患于未然。
    (3)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痛风病若不及时治疗就会波及其他脏腑,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等症状。因此,痛风患者一定要注意夜尿的次数,当尿酸盐结晶损伤了肾小管、肾脏的浓缩功能时,可导致夜尿增多,使病情加重。但一些特殊情况应加以区别,如睡觉前饮水,水果吃得过多、失眠等。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18 21:21:32

    1药物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应当迅速控制急性发作,纠正高尿酸血症。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可将患侧肢体抬高,疼痛严重者可适当加以冷敷以缓解疼痛。在痛风的发作期,最有效的药物是秋水仙素碱,应当及时就医,尽早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足量用药。缓解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维持血尿酸在正常范围内,以预防急性发作;预防痛风结节以及泌尿系统结石生成,防止痛风性肾病,保护肾功能。对于有明显的破坏严重的关节畸形,可考虑进行关节固定或者矫形手术,对于较大的痛风结节可以进行手术切除。

    2推拿治疗

    推拿能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尿酸,对痛风病人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常见的方法有:按揉肺俞、胃俞、肾俞;揉按气海、手三里;拿捏内关、外关;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上穴位按顺序推拿,每个穴位推拿20-3次,早、晚个做一遍,每次约30分钟左右即可。

    3针灸治疗

    针灸不仅可以降低血尿酸,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对治疗痛风起着积极作用,但须注意的是其操作要求严格,必须经由专业医生施治。临床主要取穴有:上部取肺俞穴、太渊穴、廉泉穴;中部可取胃俞穴、脾俞穴、内庭穴;下部可取肾俞穴、三阴交、太溪穴、然谷穴等以及腹、手、足腺代表区。在针灸治疗期间应当控制饮食配合食疗,对针灸疗效发挥有着促进作用。

    4饮食治疗 萝卜粥

    材料:萝卜250克,植物油30克,粳米30克。

    做法:将萝卜切成细丝放入锅中用油煸熟后,加入750毫升水,将粳米一起翻入锅中熬粥,待粥熬好后加适量盐调味即可。此粥适用于痛风发作时食疗使用。

    芹菜粥

    材料:芹菜100克,粳米30克。

    做法:将芹菜保留根须一起洗净后切碎,加入粳米一同煮粥,粥煲好后加入适量食盐、味精调味即可。此食疗方法可长期服用,对痛风发作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木瓜汤

    材料:木瓜100克,薏苡仁30克。

    做法:将木瓜和薏苡仁煎煮,待煮好喝汤吃瓜。中医认为木瓜可以缓急止痛,并且薏苡仁有很好的清热利湿的作用,痛风患者可长期服用,对急性痛风引起的关节疼痛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周口-李**
    回复
    2023-07-18 21:21:32

    可以按摩,按摩能舒经活络,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尿酸,对于痛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还可以冷敷,有利于血管收缩,消肿止痛,缓解痛风带来的疼痛。下面是详细方法:

    1、按摩

    按摩能舒经活络,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尿酸,对于痛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点按特定穴位,较快好转,可当天止住痛风急性发作的剧痛感。

    (1)隐白穴:在我们大脚趾的内侧有一个穴位叫隐白穴。痛风病人可能很熟悉,它就在痛风石的位置,大脚趾肿胀了,鞋穿不进去、磨了的地方、疼痛的地方就是隐白穴。它在大脚趾的趾根底部 的横缘和竖缘交叉点的位置,和我们趾甲缘的位置很近。

    (2)太白穴:再往下一点是太白穴,它也是痛风石经常会伤害到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在我们第一跖骨小头的后面,大脚趾和脚连线的地方,脚背和脚心连线的地方,也就 是赤白肉际的中间,就是太白穴。

    (3)公孙穴:对治疗痛风也非常有好处。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从这里通向胃经,奇经八脉的冲脉也与之相通,所以视为公孙。它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的地方。教大家一个简单的 办法,用大拇指顺着脚弓弯曲的形状,向后斜上方的地方来推,刚好推到的这个位置就是公孙穴。实际上,公孙穴除了治疗痛风,对于胃溃疡病人的胃酸分泌减少也有特别大的好处。

    2、冷敷

    痛风脚肿痛急性发作期应当迅速控制急性发作,纠正高尿酸血症,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可将患侧肢体抬高。痛风疼痛严重者可可用冰袋冷敷与皮肤上,有利于血管收缩,消肿止痛,缓解痛风带来的疼痛。

    不过,记住不要把冰块直接敷在皮肤上,中间建议垫个毛巾。另外,注意痛风千万别热敷或用热水泡脚,温度上升会使炎症反应、水肿加重,更加疼痛。

    3、秋水仙碱

    在痛风急性脚肿痛的时候,最有效的药物是秋水仙碱,治疗痛风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足量用药,可以有效止痛。另外,同时大量喝水,以利于血尿酸从肾脏排出,半天至一天痛风即好。秋水仙碱通过减低白细胞活动和吞噬作用及减少乳酸形成从而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减轻炎性反应,而起止痛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对一般疼痛、炎症和慢性痛风无效。

    治疗急性痛风用量:口服首剂1mg,以后1~2小时0.5mg,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用于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24小时内不可超过6mg。并在症状缓解后48小时内不需服用,72小时后每日0.5-1mg服用,服用7天。

    4、止痛药

    痛风患者本应少用各类止痛药,但如果实在痛风疼痛难耐,可以使用镇痛消炎类药物,可以起到快速止痛和消炎的作用。只是,切记服药期间应根据医师叮嘱按时、按量进行服用。

    5、泻盐泡脚

    泻盐又叫硫酸镁,具有镇静、抗痉挛、消炎去肿的作用,痛风患者可以将脚放入伴有泻盐的水中浸泡20-30分钟,便可减轻疼痛,而且还有助于尿酸排出体外。

    6、消肿外敷秘方

    秘方:大黄、栀子各60g,三七、红花各15g,桃仁、蓖麻各30g,冰片5g,樟脑10g,芒硝180g。

    用法:先把前四味药研末,再加入后五味药研成油腻之药散。使用时取适量蜂蜜调和,外敷患处,用塑料薄膜盖上包扎,每八小时换药一次。该方消肿止痛迅速。

  • 宁吉儿
    回复
    2023-07-18 20:20:22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症。 众所周知,如今治疗痛风不少的人们更加青睐于中医治疗的,那么痛风可以艾灸治疗吗?

    艾灸治疗痛风属于痛风的中医治疗方法的一种,治疗的效果是很好的。艾灸治疗痛风主要以痛点和肿胀的部位作为施灸的重点,同时加上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肾俞、腰阳关等穴位,来恢复被疾病破坏的正气。艾灸的主要功能是驱、补、通、调,就是驱寒邪,补正气,通经络,调整人体元阴元阳,但艾灸治疗痛风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患者见效快,有些患者见效慢。

    痛风性关节炎在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为饮食所伤,脾胃虚弱,以及肾的功能失常;针灸可以补脾益肾,通经活络,对痛风发作有预防保健和治疗作用。尤其是艾灸具有驱邪补正、通经止痛、健脾益肾的作用,建议可以灸以下穴位预防痛风发作:

    1、神阙穴:居于脐中,有温补元阳、扶正固本的作用,脐是冲脉、任脉循行之所,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海,通过任、督、冲、带四脉而统属全身经络,内连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符师认为,痛风与肝、脾、肾、三焦关系密切,灸神阙有温补下元的作用,可以温肾健脾、梳调三焦,以达到保健和预防发病的作用。

    2、水分:位于肚脐上一寸的地方,是任脉穴,有和中理气、通利水道、利湿消肿的功效,所以艾灸水分有助于消肿止痛。

    3、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为脾经合穴,属水,有排渗脾湿、益肾健脾、利水消肿、通经活络的作用。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4、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奇经八脉的冲脉也与之相通,灸公孙有健脾胃、调冲任的功效。公孙位于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的地方,定位的时候用大拇指顺着脚弓弯曲的形状,向后斜上方的地方来推,刚好推到的这个地方就是公孙穴。

肌病可以治愈吗

筋瘤的怎么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