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痛风艾灸哪个部位

时间: 阅读:6859

痛风艾灸哪个部位


最佳回答

百薇

百薇

2023-07-18 12:40:33

中医上考虑痛风是因为脾胃失调引起的痹症,所以一般针对痛风艾灸需要取脾经或者胃经上的穴位。我们也就可以艾灸足三里、解溪穴、血海穴这三个穴位,再配合肝脾经的按摩,平时注意多喝水,促进尿酸的代谢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姜齐
    回复
    2023-07-18 15:15:08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喜欢吃海鲜,在吃海鲜的时候喜欢喝啤酒,平时也不注意保暖,饮食不健康,也不喜欢运动,长期这样就会出现痛风的问题。痛风会在气候变化比较大的时候出现,是非常难受的,特别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出现痛风还有可能会威胁到生命。痛风没有办法彻底的治疗,需要做好日常的保养,平时可以多一些穴位按摩。



    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这个穴位如同其“溪”一样,解溪——解水、解湿,故对于由“湿邪”独重所致的痛风之症是有一定效果的。

    隐白穴

    隐白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痛风是由于湿热结聚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引起。要想激发气血运行,发挥经络作用,首要是按摩阿是穴。

    足三里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痛风的发生多因机体正气的不足,并且痹久日深的话,气血也多表现为不足的征象,因此,才选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来改善疼痛的症状。

    痛风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不要熬夜,最好不好喝酒,特别是不要喝啤酒,平时少吃一些海鲜,少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饮食尽量的清淡。



    痛风患者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保养自己,适当的运动,但是不要激烈。另外注意多休息,不要熬夜,也不要给自己过大的精神压力,这样才能缓解痛风带来的不适感。

  • 艾江
    回复
    2023-07-18 15:15:08

    艾灸液能治痛风吗

    艾灸液能治痛风吗,艾灸对于痛风的患者只能坚持慢慢的治疗,可能有缓解的功效,艾灸也是很好的一种中药材,关于艾灸能不能治愈痛风我们一起来看看,我收集了关于艾灸液能治痛风吗的文章。

    艾灸液能治痛风吗1

    艾灸可以治疗痛风吗

    1、艾灸可以治疗痛风吗

    艾灸治疗痛风,不要期待神效,需要慢慢坚持体会疗效,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有的人出现的效果可能会很快,有的人出现的效果也许很慢,但是,只要不放弃,用艾灸治疗痛风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艾灸助阳,艾灸用火驱寒,可以驱除风邪。

    2、艾灸治疗痛风的方法

    艾灸治疗以灸痛点和肿胀的部位为主,同时加上中脘,神阙,关元和足三里,肾俞,腰阳关。因为我们不仅仅要治疗痛点,我们还要用艾灸的方式来治疗疾病的根本,来恢复被疾病破坏的正气。艾灸的主要功能也是驱、补、通、调。就是驱寒邪,补正气,通经络,调整人体元阴元阳。艾灸可以从根源上治疗,以镇痛、补肾和降酸为原则,以激发人体自身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为目的,通过舒经活络、补肾温阳,从而促进嘌呤代谢、加速尿酸清除,让人体自身恢复尿酸控制能力。

    在家艾灸的注意事项

    1、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2、专心致志,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3、掌握施灸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4、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5、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艾灸液能治痛风吗2

    艾灸能够辅助治疗痛风,但若只是单单的使用艾灸治疗痛风的话,是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的。

    若是想要通过艾灸的方式来辅助治疗痛风的话,应该主要以痛点和肿胀的部位为主,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尿酸的排出,从而达到缓解所出现的痛风症状的效果。

    艾灸液能治痛风吗3

    当您了解了这么多,那么您就可以尝试用艾灸来治疗痛风了,不要期待神效,需要慢慢体会疗效,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有的人出现的效果可能会很快,有的人出现的效果也许很慢,但是,只要您不放弃,用艾灸治疗痛风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艾灸助阳,艾灸用火驱寒,驱除风邪。所有治疗痛风的药物都会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处,尤其是嘌呤类的药物,对胃,肝脾肾的破坏是最最严重了,很多人用药物治疗痛风,没有治好而得了肾衰,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果用艾灸来治疗痛风,必须从扶正开始,督脉应该加大力度全方位的艾灸,这点也十分重要。

    据临床观察到,越是久病的,风湿类的疾病。当我们艾灸一段时间后,体内逐渐灌注元气的时候。病邪应该逐渐排除体外,但是,它想出来的时候,必须要有路径。很多痛风患者艾灸后,手部出泡,奇痒,渗液,应该就是病邪自己寻找的路径。一般情况,我们是希望病邪从末梢排出,就是手和脚排除病邪是最好的路径。如果病邪会在不上不下的位置排,反而不好,所以往往病邪在中途的时候,我们还要以点刺放血的'方法做一下引导,就是人为的给他创造一个路径,叫他从这里排除。

    久病之人,风气,邪气多的,会有多次这样的表现,有些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很惊慌。所以,痛风患者艾灸后出现的水泡,奇痒、渗液、肿胀,是身体疾病在手部排出的体现。

    有的人艾灸的时候,会从脚上,三阴交,太溪的位置排除,这样也很好。只要是四肢排毒总比在身体的脏腑中排毒的方式要好。

    如果是过敏,一般初次艾灸,就会起红疹,水泡。有的人红疹和水泡是局限性的,那么就是局部艾灸后引起的;而有的人的红疹和水泡是全身性的,是灸了某一个部位而引发全身性的类似过敏的症状。

    局部熏灸,每次这里都会起水泡,那么这里的局部可能会有过敏倾向。而全身性的,就是艾灸某一个部位导致全身起水泡。那么这种过敏是比较严重的,不适合在继续艾灸。局部的还可以有可逆性,而全身性的过敏,扭转需要过程。

  • 成都-陈**
    回复
    2023-07-18 15:15:08

    针是用银针扎穴位。灸就是用艾条灸穴位。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用银针扎穴位和用艾条灸穴位。都起到疏通气血的作用。气血通,则百病消。这是针灸的一种取穴的方法,就是叫天应穴,也叫阿是穴,就是那里痛就扎那里,这样就可以起到治疗的效果,而整套针灸治疗的方法和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分门别类的,不是这一类取穴的方法。

    针灸最大的好处就是,哪里疼不扎哪里。根据病症,找点病灶,根据病灶,找到对应的穴位,施针。针灸和拔罐不同,拔罐可以直接拔痛点,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阿是穴。针灸,祖国传统疗法之一。取穴根据脏腑经络辩证进行远端取穴,也可以根据六经辩证进行取穴,还有可以根据疾病所在位置而局部取穴。因此中医针灸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有自己的临床辩证思维。

    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处理,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当运动,锻炼身体加强营养,增加抵抗力,可以使用消炎活血化瘀止疼,针灸理疗辅助,局部热敷按摩缓解观察。取穴根据脏腑经络辩证进行远端取穴,也可以根据六经辩证进行取穴,还有可以根据疾病所在位置而局部取穴。

    如果自己不是专业人员不建议操作。否则变成扎哪里,哪里痛。另外有些特别部位对进针有要求,否则易出人命,当然不是,针灸是属于中医治病的技能之一,当然也要先辩证,然后再决定选择什么穴。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在实际临床中运用针刺、艾灸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7-18 14:14:58

    艾益生五行系列艾饼相应病例调理方案,即按照五行相生相克顺序:木,火,土,金,水。每一行所对应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及其相关的疾病再调制不同的中药配方而成(下图文中均有详细阐述)。为方便大家使用,艾益生将以下每一个病例所需要施灸的穴位精简到2-3个,每次可取2个穴施灸,每穴每次施灸:40-50分钟,一个艾片可使用60-90分钟。每天施灸1次即可,大病或重病者可增加次数,10天为1个疗程。

    注:以下各系列所列病症均为常见病

    一:保健综合调理(火系列艾饼,详情可以搜索艾益生App)

    注:火系列为保健综合调理(详情可以搜索艾益生App)

    二:肩颈膝调理(木系列艾饼)

    1 :酒精肝(艾灸穴位:肝俞,肾俞)

    2:颈椎病(艾灸穴位:大椎,关元)

    3:肩周炎(艾灸穴位:颈夹脊,条口)

    4:坐骨神经痛(艾灸穴位:八髎)

    5:关节炎,风湿(艾灸穴位:血海,膝阳关,关元)

    6:痛风(关元,足三里,血海)

    7:眼疾(艾灸穴位:印堂,睛明。备注:艾灸调理时请先确保仪器的红光灯是关闭状态再进行施灸20分钟)

    三:脾胃调理(土系列艾饼)

    1:气虚型便秘(艾灸穴位:天枢,中脘)

    2:鼻炎(艾灸穴位:迎香,足三里)

    3:眩晕:(艾灸穴位:脾俞,足三里)

    4:情绪低落(艾灸穴位:脾俞,胃俞,足三里)

    5:肥胖(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关元)

    6:口气重 (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

    7:腹泻(艾灸穴位:中脘,天枢,足三里)

    8:胃痛,胃炎(中脘,神阙,足三里)

    四:呼吸系统 (金系列艾饼)

    1:感冒(艾灸穴位:大椎)

    2:咳嗽(艾灸穴位:肺俞,中府)

    3:慢性咽炎(艾灸穴位:肺俞)

    4:哮喘(艾灸穴位:天突,中府)

    5:支气管炎(艾灸穴位:肺俞,中府)

    6:皮肤过敏(艾灸穴位:关元,肺俞)

    五:生殖调理(水系列艾饼)

    1:失眠(艾灸穴位:涌泉,足三里,肾俞)

    2:乳房胀痛(艾灸穴位:膻中,关元,肝俞)

    3:痛经,宫寒,月经不调(艾灸穴位:关元,三阴交,八髎)?

    4:带下(艾灸穴位:关元,三阴交,八髎)

    5:盆腔炎(艾灸穴位:关元,三阴交,八髎)

    6:心悸(艾灸穴位:心俞,膻中)

    7:高血压(艾灸穴位:涌泉,肝俞)

    8:前列腺炎(艾灸穴位:关元,中极,八髎,足三里)

    9:糖尿病(艾灸穴位:中脘,足三里,关元)

    10:性功能障碍(艾灸穴位:关元,中极,八髎)

    11:手脚冰冷:(艾灸穴位:太溪,三阴交,关元)

    12:月经不调:(艾灸穴位:气海,血海,关元,三阴交)

    1、足三里——无敌长寿穴

    位置: 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横指,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功效: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 艾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病症: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2、关元穴——培元固本穴

    位置: 位于脐下三寸处。(四指横放即为三寸)

    功效: 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病症: 对于肾虚,结肠炎,便秘,失眠,虚胖,贫血,痛经、闭经等各种慢性妇科病,前列腺疾病、神经衰弱、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脑梗,脑血栓,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

    3、中脘穴——健胃奇穴

    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功效: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病症: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同时治疗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 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4、大椎穴

    位置: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功效: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病症: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包括肩周炎、颈椎病、落枕等肩颈不适症!

    5、三阴交——妇科病救星

    位置: 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患者可四指并拢,小指放在对侧内踝尖上,食指放在与胫骨内侧面后缘交界处。

    功效: 灸痛点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及炎症消散;灸三阴交穴,能补脾肾,助运化,通经络。

    病症: (1)此穴是妇科疾病的克星,是妇科主穴,对妇科疾病很有疗效,如:子宫功能性出血、月经不调、痛经、白带、不孕,崩漏、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等;

    (2)此穴还能治疗男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如:遗精、遗尿、阳痿等;

    (3)此穴还能使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肠绞痛、腹泄、失眠、神经衰弱、全身无力、更年期综合症等得到缓解。

    6、涌泉穴——强身健心穴

    位置: 涌泉穴,约在足底前中1/3的交点,第二、第三跖趾关节稍后处。

    功效: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能温通血脉,引热下行,调和阴阳!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病症: 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科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腰腿酸软无力、下肢瘫痪、头晕、头痛、咽喉痛、失音、舌干、小儿惊风、癫痫、神经性头痛、耳鸣、耳聋、便秘、三叉神经病、精神分裂症等。

    7、太溪穴

    位置: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是慢性肾病的良药!

    病症: 治疗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手脚冰凉、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包括头痛、头晕、咽喉肿痛、牙痛、耳鸣、耳聋、气喘、胸痛、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尿频等

    8、命门穴——补肾壮阳穴

    位置: 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命门穴,为人体的长寿大穴!

    功效: 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延缓衰老

    病症: 治疗阳痿、早泄、遗精、前列腺炎、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头晕耳鸣、尿频、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闭经、改善性冷淡,平衡恢复性能力!有效防治腰椎病、腰肌劳损、风湿病等,迅速恢复体力!

    9、神阙穴——益气补肾穴

    位置: 神阙穴,就是肚脐眼,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功效: 温补元气、健运脾胃、温通经络、调和气血

    病症: 胃痛、胃胀、反胃、呕吐、腹泻、腹痛、痢疾、脱肛、小便不利、腹水、水肿、肥胖、妇科疾病、神经衰弱、盗汗、失眠多梦、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等

    10、膻中穴

    位置: 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 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病症: 咳嗽、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哮喘、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心悸、心烦、心绞痛、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乳腺炎、乳腺增生等心肺疾病

    11、长强

    长强穴: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古人修练气功,小周天即是打通任督二脉,以意导气,起自督脉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接任脉,下行循胸至脐腹,抵会阴复合于督脉,气如此升降轮回,循环不止,故名长强; 此穴主治遣精,阳痿等与肾精相关的病症,肾为作强之官,长强之名也与此有关。同时此穴可治疗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脊痛、小儿惊风、尾骶骨痛、痫症等疾病。男女理疗皆可。

    12、会阴穴

    会阴穴:是阴经脉气交汇之所。此穴与头顶的百会穴在人体为一条直线,连接任督二脉,是人体精气的通道。百会主升一身之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接地气,二者相互依存,相呼相映,统摄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转,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此穴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肌肉弹性,提高性生活质量。亦有利于补肾填精,男女皆可理疗。缓解紧张情绪,感受时代气息。?

帕金森揉哪个穴位

按哪个穴位可以治愈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