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病为什么不能用吸入麻醉诱导
肌病为什么不能用吸入麻醉诱导
最佳回答
肌肉疾病患者如果本身呼吸肌收缩力量就,如果再通过呼吸道吸入麻醉诱导剂,有可能导致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暂停,甚至呼吸无法恢复的情况,导致患者需要依赖呼吸机,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常州-薛**
回复036章.全麻技术
????第36章 全麻技术
????目前,麻醉医生主要通过静脉和/或呼吸道给药来对病人实施全身麻醉。静脉麻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前叶,但真正意义上的静脉麻醉用药是伴随着Alexander Wood在1853年发明针管和注射器时出现的。吸入麻醉自William Mortron于1846年在美国麻省总院演示吸入乙醚麻醉以来,迄今已经有150多年历史。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药代学和药效学认识的深入、新型麻醉药的推陈出新、特别是给药技术的进步,全身麻醉的实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鉴于本书已有专门章节阐述麻醉药理学及全身麻醉药物,本章将简要介绍相关概念而着重探讨实施静脉全身麻醉、吸入全身麻醉及复合麻醉的一些技术和方法。
????第1节 静脉全麻技术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给药法、分次给药法和持续给药法。由于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响,静脉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新的强效、短效静脉麻醉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化的静脉自动给药系统的问世,使静脉麻醉得到极大的改善和发展。
????静脉全麻的实施
????由于没有任何一种静脉全麻药能够单一满足手术的需要,因此临床上的静脉全麻往往是多种静脉麻醉药的复合使用,而全凭静脉麻醉则是静脉复合麻醉的一个经典代表。所谓"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其辅助药来对病人实施麻醉的方法。此方法诱导迅速、麻醉过程平稳,无污染、苏醒也较快,对于某些特殊的手术(如肺泡蛋白沉积症的肺灌洗手术)及一些存在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TIVA则极大的体现了其固有的优势。TIVA的种类很多,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Lundy最早于1940年将普鲁卡因滴入静脉进行全身麻醉,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应用非常普遍。我国在全麻中应用普鲁卡因开始于1950年,即便是目前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由于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尤其费用低廉而仍旧经常在基层医院使用。但是随着静脉麻醉药物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异丙酚和TCI的出现赋予了TIVA以崭新的意义,而普鲁卡因复合麻醉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二)麻醉诱导
????静脉麻醉诱导适合多数常规麻醉情况(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这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诱导的病人。
????可以利用单次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也可利用TCI技术来完成静脉麻醉的诱导。在手术麻醉所产生的各种刺激中,气管插管要高于普通的外科手术,因而麻醉诱导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大于术中麻醉维持所需的血药浓度。静注的首剂量可以根据前述负荷剂量公式CTVd峰效应计算,同时还应兼顾病人的实际情况。麻醉医生还熟悉所用药物的峰效时间,这对于麻醉诱导非常重要。例如,异丙酚和芬太尼的峰效时间分别为2.2和3.6分钟,如果按合理的顺序并以适当的间隔注入芬太尼和异丙酚,则能在两药峰效应时进行气管插管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否则,则有可能出现插管时高血压,插管后由于药物的峰效应出现低血压。利用TCI技术实施静脉诱导时应注意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靶浓度。单独应用异丙酚使50%病人意识消失的靶浓度仅为3.4μg/ml,至5.7μg/ml时则可完成麻醉诱导。联合应用阿片类药物时,上述浓度还可以降低,但如果低于0.8μg/ml,则难以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诱导时病人意识消失所需时间随着所选择的靶浓度的增高而减少。
????此外,利用静脉麻醉来实施麻醉诱导时还应注意到静脉麻醉本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应强调个体化原则。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如体重、年龄、循环状况、术前用药等。如果估计到病人可能有异常反应,可先预注负荷剂量的10~20%,以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果很小的实验剂量,病人的意识或呼吸循环系统就出现了明显改变,则应该考虑减少原先所计算出的负荷剂量。观察病人对实验剂量的反应,应等待足够时间以免出现假阴性结果。其次,对于老年病人或循环时间较慢的病人(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药量应减少,且注射应缓慢速度,同时密切监测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最后,诱导时一些麻醉药的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术前或诱导前给予阿片类药或所注射的静脉全麻药里混入利多卡因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
(三)麻醉维持
????利用麻醉药静脉连续滴入或泵入来维持病人的麻醉,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剂量,即从中央室消除的药物剂量V1k10CT;并且加上向外周室转运的药物剂量CTV1(k10+k13e-k31t+k12e-k21t),显然这样的计算过于复杂。如果参考Cp50数据,并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及每个病人具体情况来调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对合理的麻醉维持血药浓度。利用TCI技术,通过靶浓度的设定,可以更加精确和方便的达到上述目的。但此时,麻醉医生应该注意到,由于伤害刺激在术中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手术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病人的反应等)选择合适的靶浓度。此外还应强调,预先的主动调节靶浓度以适应即将出现的强刺激比等到出现伤害刺激后才去被动调节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维持时应强调联合用药。完善的麻醉在确保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前提下,至少应该做到的意识消失、镇痛完全、肌肉松弛以及自主神经反射的抑制。为了实现这四个目的,显然但靠某一类麻醉药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麻醉药的联合使用。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每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还可减少各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这也是"平衡麻醉"所倡导的原则。完善的静脉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类药:一是静脉全麻药,如异丙酚、咪唑安定等;二是麻醉性镇痛药,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类药物;三是骨骼肌松弛药,如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及非去极化肌松药维库溴铵、泮库溴铵等。
????联合用药时各成分的调节。静脉全麻药合用时可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如异丙酚与咪唑安定),这就要求每种药物的用量应小于单独使用时的达到同样效应的剂量。阿片类药物之间也能产生类似的协同作用,但程度非常小,这可能跟它们都作用于阿片受体有关。应用较低浓度的阿片类药物(类似于术后镇痛),可以明显减少维持麻醉所需的异氟醚和异丙酚浓度。但是当阿片类药物浓度升高至一定程度(如芬太尼3~4ng/ml)时,其减少异氟醚或异丙酚用药量的能力降低。此之谓阿片类药物麻醉作用的封顶效应(ceiling effect)。这就提示在联合用药时,如果芬太尼浓度低于3~4ng/ml,可以通过增加镇痛药物或剂量来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反之,则最好增加镇静催眠药的剂量。维持镇静药与阿片药合理的血药浓度比值,不仅有利于确保麻醉过程的平稳,还能使病人得到最快的恢复。以异丙酚与芬太尼联合应用的互相影响为例。输注60分钟时异丙酚及芬太尼的最佳血药浓度为3.42μg/ml及1.26ng/ml,停药后可在最短时间12.4分钟清醒。偏离这种最佳浓度比例,如异丙酚及芬太尼分别维持在9μg/ml及0.36 ng/ml,虽然也可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深度,但恢复时间却大为延长,达17.8分钟。同样当芬太尼浓度增加,而异丙酚浓度降低时病人的苏醒时间也会延长。当异丙酚与芬太尼实行最佳血药浓度比例时,在不同持续输注点停止后,从麻醉状态到病人清醒,效应室异丙酚浓度降低50~55%,而芬太尼仅降低13~20%。正因为效应室异丙酚浓度减低比芬太尼快,清醒的恢复主要取决于异丙酚浓度的降低。所以麻醉维持中如果需要临时加深麻醉,以增加异丙酚浓度为宜。Vuyk根据药效学之间的互相作用,研究了异丙酚和阿片药物手工输注之间的最佳配伍方式(既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有保持良好的苏醒过程)
????(四)麻醉恢复
????静脉麻醉后,病人苏醒时间与中央室(血浆)麻醉药的浓度密切相关。对于单次注入的药物,其血药浓度的降低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如硫喷妥钠,单次注入后由于其快速地自中央室向外周室分布,血药浓度从高峰很快下降,但是较慢的清除半衰期及药物从外周室向中央室的再分布,使得其血药浓度在较长时间仍维持于较高水平,这也是硫喷妥钠不适合静脉麻醉维持的原因。按等效剂量单次注入给药,恢复快慢的顺序为:异丙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咪唑安定、氯胺酮。
????对于较长时间持续输注麻醉药物,其血药浓度下降的快慢则不仅取决于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还与其外周室是否迟钝有关。长时间输注,外周室药物已经逐渐充满并不断向血浆中释放,这就是考虑外周室会影响到病人苏醒的原因。在长时间应用后,异丙酚比硫喷妥钠的临床恢复快,不仅是因为异丙酚的清除半衰期远小于硫喷妥钠,而且是前者存在容量巨大且迟钝的周边室。显然要考虑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才能估计病人的苏醒时间对于临床麻醉工作仍显得有些复杂,引入静脉麻醉药物的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概念将使问题得到简单化。药物的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越小,其血药浓度下降也就越快,病人苏醒也就越迅速。一个具有较长清除半衰期的静脉麻醉药物可能具有较短的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可见,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与血药浓度(或中央室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含义并不相同,这一点对于估计病人的苏醒时间非常重要。结合静脉麻醉药的即时血药浓度(如TCI时的靶浓度)以及病人清醒时可以耐受该药的浓度,再根据持续输注即时半衰期便可估计病人的苏醒时间。
????良好的恢复除了迅速,还应没有副作用,并尚存足够的镇痛作用。异丙酚恢复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托咪酯麻醉后,苏醒期常出现躁动,咪唑安定可以较好地减少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复延迟。氟哌啶可能会增加恶梦的发生率。病人在恢复期出现躁动首先应该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伤口痛及肌松药残余;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药还应考虑其洗出是否彻底。
????第2节 吸入全麻技术
????吸入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应用最早的麻醉方法,而在今天吸入麻醉已经发展成为实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除体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按照流量大小和使用的回路不同,吸入麻醉有不同的分类方式。鉴于本书已有专门章节进行相关阐述,本节只将涉及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而着重介绍低流量麻醉技术并简介紧闭回路麻醉的一些问题。
????五、吸入全麻的实施
????(一) 麻醉前处理
????与其它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病人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此外还应根据吸入麻醉诱导本身特点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及呼吸道上的准备。
????(二) 诱导
????分为浓度递增慢诱导法和高浓度快诱导法。单纯的吸入麻醉诱导适用于不宜用静脉麻醉及不易保持静脉开放的小儿等,对嗜酒者、体格强壮者不宜采用。
????慢诱导法是用左手将面罩固定于病人的口鼻部,右手轻握气囊,吸氧去氮后打开挥发罐开始予以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麻醉药的选择以氟烷为最佳,也可选用其它吸入性麻醉药。打开挥发罐至0.25%,让病人深呼吸,每3~4次增加吸入麻醉药浓度0.5%,直至1MAC。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导管,以维持呼吸道通常,同时检测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如果反应消失,可通知手术医生准备手术。麻醉开始后静脉扩张,应尽可能早的建立静脉通道。这种浓度递增的慢诱导方法可以使麻醉诱导较平稳,但诱导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兴奋期出现意外的可能。
????高浓度快诱导法是先用面罩吸纯氧6L/min去氮3分钟,然后吸入高浓度麻醉药如5%安氟醚,让病人深呼吸1~2次后改吸中等浓度麻醉药如3%安氟醚,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气管插管,实施辅助或控制呼吸。诱导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否则可致胃扩张,影响呼吸,并易导致误吸。
????此外,还有作者推荐采用Mepleson E或F型或Bain回路,以减少回路内容积对输出麻醉药的稀释作用。
????(三) 维持
????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麻醉的维持阶段。此期间应满足手术要求,维持病人无痛,无意识,肌肉松弛及器官功能正常,应急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平稳的麻醉要求了解手术操作步骤,掌握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特性,能提前3~5分钟预测手术刺激,以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如果为控制呼吸,气管插管后应立即给予肌松药,同时可吸入65%N2O、35%O2及0.8~1.2MAC挥发性麻醉药。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维持麻醉的主要方法。术中应根据手术特点,术前用药情况以及病人对麻醉和手术刺激的反应来调节麻醉深度。在不改变病人的分钟通气量时,改变麻醉深度主要是通过调节挥发罐开启浓度和增加新鲜气流量来实现。MAC常用来判断吸入麻醉的深度,1.3MAC相当于ED95水平。
????尽管吸入麻醉药本身就产生肌松作用,但为了获得满足重大手术的完善肌松,往往需要静脉给予肌松剂,以避免为增强肌松作用而单纯增加吸入浓度引起的循环抑制。挥发性麻醉药可明显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神经阻滞作用,二者合用时应注意减少肌松药的用量。
????(四) 苏醒及恢复
????(四) 苏醒及恢复
????吸入麻醉病人的苏醒过程与诱导过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药的洗出(washout)过程。由于回路内气体的低流量,无法迅速把麻醉药洗出,因此在手术结束时应比高流量麻醉更早关闭挥发罐,N2OλB/G值很低,可以晚些停用。整个手术操作结束后,用高流量纯氧来快速冲洗病人及回路里的残余麻醉药。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浓度降到0.4MAC时,约95%的病人能够按医生指令睁眼。吸入麻醉药洗出越干净越有利于苏醒过程的平稳和病人的恢复,过多的残余不仅可能导致病人烦躁、呕吐,甚至抑制清醒状况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药时,静脉可给予一定的止痛药来增加病人对气管导管的耐受,以有利于吸入药的尽早排出,同时还可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第3节 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单纯的静脉复合麻醉及吸入麻醉药复合麻醉已经在本章一、二节予以阐述,因此本节着重在于讲述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对病人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称之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技术,简称静吸复合麻醉。其方法多种多样,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由于静脉麻醉起效快,诱导平稳,而吸入麻醉易于管理,麻醉深浅易于控制,因此静脉麻醉诱导后采取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占主要地位。
-
就是那个人
回复[概述及分类]
吸入麻醉药是指经呼吸道吸人进入人体内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一般用于全身麻醉的维持,有时也用于麻醉诱导。多为挥发性液体,少数为气体,均可经呼吸道迅速进入人体内而发挥麻醉作用,其麻醉的深度,多随脑中麻醉药的分压而变化;麻醉的诱导和苏醒的速度,取决于组织中麻醉药张力的变化速度。在药物方面,其在血中的溶解度则是影响麻醉作用的主要因素,因其血/气分配系数影响血中药物的分压,也影响在脑中的分布,终至影响进入麻醉的速度和深度。吸入麻醉时的麻醉深度可通过调节吸入气体中的药物浓度加以控制。
吸入全麻药分为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及气体吸入麻醉药两大类。
[主要品种]
吸入麻醉药中,以异氟烷较为安全,氟烷起效最快,氧化亚氮的镇痛和基础麻醉可信,乙醚和安氟醚少用。
[作用机制]
吸入性麻醉药经肺泡动脉入血,而到达脑组织,阻断其突触传递功能,引起全身麻醉。其作用机制的学说很多,尚未趋统一。但脂溶性学说,至今仍是各种学说的基础。有力的依据是化学结构各异的吸入性麻醉药的作用与其脂溶性之间有鲜明的相关性,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强。现认为吸入性麻醉药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抑制神经细胞除极,进而广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
[药理作用]
挥发性麻醉药蒸气或气体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周身不感疼痛。
1.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吸入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广泛和显著的抑制作用,使病人的意识、痛觉等各种感觉和神经反射暂时消失,达到镇痛和一定程度的肌松作用。药物作用强度除与脑内的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外,不同的中枢神经元和神经通路对麻醉药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如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高,因此首先出现该区域脊髓丘脑束的感觉传递障碍,痛觉反射减弱或消失。延髓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对麻醉药的敏感性最低,高浓度时才引起呼吸和循环抑制。
2.抑制循环和呼吸系统 含氟麻醉药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肌收缩力和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和降低血压,并能降低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使内脏血流量减少。Desflurane和sevoflurane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效应相对较小。本类药物还能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使呼吸加快、潮气量和每分钟通气量降低。并对呼吸道有一定的刺激性,其中以desflurane刺激性而sevoflurane最小。
3.松弛骨骼肌和子宫平滑肌 含氟麻醉药有不同程度的骨骼肌松弛作用,且与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相协同。此外,还明显地松弛子宫平滑肌,使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过多。
[药代动力学]
吸入性麻醉药的吸收及其作用的深浅快慢,首先决定于它们在肺泡气体中的浓度。在一个大气压力下,能使50%病人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麻醉药的浓度称为最小肺泡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各药都有其恒定的数值,它反映各药的麻醉强度,MAC数值越低,反映药物的麻醉作用越强。
肺泡中药物进入血液的速度还与肺通气量、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肺血流量及血/气分布系数等有关。血/气分布系数是指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达平衡时的比值。此系数大的药物,达到气/血分压平衡状态较慢,诱导期较长。因此,提高吸入气中药物浓度可缩短诱导期。
药物由血分布入脑受脑/血和血/气分布系数的影响。前者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中药物浓度达平衡时的比值,此系数大的药,易进入脑组织,其麻醉作用较强。
呼入性麻醉药主要经肺以原形排出,肺通气量大及脑/血和血/气分布系数低的药物较易排出。
[不良反应]
1.心血管和呼吸系统 药物剂量超过外科麻醉量的2~4倍时,可明显抑制心脏和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死亡。全麻时由于正常反射消失,胃内容物可返流并被吸入肺,引起支气管痉挛和术后肺炎。
2.恶性高热 此反应极为罕见,液体吸入麻醉药均可引起,与遗传有一定关系。表现为高热,体温可高达43℃,伴有心动过速、高血压、酸中毒和高血钾等,肌松药succinylcholine可诱发此反应。应用单曲林(dantrolene)、降体温、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其他对症治疗。
3.肝、肾毒性及其他 发生率低,含氟麻醉药都可致肝损害,methoxyflurane可致肾损害,sevoflurane可引起大鼠肾损伤。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吸入小剂量的麻醉药有致头疼和警觉性降低,并可能导致孕妇流产。此外,可扩张脑血管和升高颅内压。
[合理使用]
吸入性药物可以用于麻醉吸入诱导,麻醉维持过程中可以继续使用也可以改用其它药物。患者通过封闭的面罩吸入挥发性药物,一般患者均可耐受其气味,第二阶段的兴奋作用不强,对于短小手术来说是一种安全的全麻诱导药物,而且误吸的风险较小。肺部疾病,吸烟,饮酒,肥胖以及高摄取状态(如上所述)会减慢诱导速度,延长第二阶段作用时间。对于肥胖患者来说可能会出现呼吸道梗阻,可用于较瘦的患者和需要快速周转的短小手术。此外,在静脉药物诱导后也可用吸入药物维持麻醉,通常静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几乎所有大手术的全麻均可采用这种方式。
-
广东熊**
回复1、抗生素:
第一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乙基丙梭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第二组: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脱氧土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等。这一组通常是口服片剂,常用于呼吸和胃肠道感染,其诱发加重的可能性相对要小一些。
第三组:喹诺酮类。有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等。这组药是治疗胃肠道、泌尿道感染的常用药物,也有诱发的可能。
目前尚未发现可加重重症肌无力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螺旋霉素、竹桃霉素、先锋霉素以及其他头孢类抗生素。所以,我们建议,病人在选用抗生素时,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氯霉素。
2、激素类:强的松、甲强龙、地塞米松等药物是治疗的最常用药物。但是在应用激素的早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这时常会出现症状一过性加重的现象,个别患者甚至会出现肌无力危象(即引起患者呼吸肌无力,严重者能引起窒息导致死亡)。
建议在应用激素治疗开始的三周,最好能在有呼吸机条件的大医院住院治疗,以免发生危险。
3、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包括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噻吨(三氟噻吨)、异卡波肼、苯环丙胺等。
4、麻醉药:许多麻醉药品都会直接加重重症肌无力。肌松剂(箭毒、D-筒箭毒碱)能导致呼吸肌无力引起窒息死亡,是禁用药物;膜稳定剂(奎宁、奎尼丁、乙酰内脲类、普鲁卡因酰胺)、去极化药物(十甲季胺、丁二酰胆碱)等神经肌肉接头处传导阻滞剂应小心使用;安定、吗啡、镇定剂等呼吸抑制剂也应慎用。
5、解痉药:黄酮哌酯(泌尿灵)、溴化丙胺太林等解痉药物通常是用来缓解或减低胆道及胃肠道的蠕动,具有抗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所以在给于患者这些用药时要提高警惕。
---文章来源:中华肌病网-“专家提醒:用药不当会导致重症肌无力”。
-
姜齐
回复吸入麻醉
优点
:1/起效快,通过调节浓度和氧气流量可以快速达到需要的麻醉浓度;2/排出快,调节浓度和氧气流量,其可以通过肺部迅速排出,病人恢复清醒迅速;3/对循环和呼吸影响较小,尤其最新的吸入麻醉药物如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麻醉作用强,恢复迅速,无明显呼吸循环抑制;4/副作用少:除了氟烷有轻度的肝功能损坏以外,最新的麻醉药对肝肾功能没有明显的影;5/可以不通过有创方式(肌注,静脉注射)给药。
缺点
:1/污染工作环境,医务人员长期吸入可能会导致不孕,流产,畸胎的风险;2/必须与氧气合用;3/必须要有挥发罐和麻醉呼吸机,投资较大;4/药物均比较昂贵;5/对于部分镇痛要求较高的手术,显得镇痛不足,对应激反应的抑制不足;6/部分药物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害、颅内压增高,有肺部疾病的病人需要慎用,术后病人出现谵妄,烦躁等。
静脉麻醉优点:
1/无环境污染;2/给药剂量准确,效果确切,目前静脉麻醉药物的靶控输注技术,能够模拟人体血药浓度变化精确给予药物,而能够实现预期的麻醉深度,病人术后快速苏醒恢复,我们科室能做到很多病人手术一结束马上睁眼应答,而不是像楼上所说“麻醉深度不易控制,人或动物兴奋期长短不好控制或不明显”,这是他不了解麻醉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没有能够合理使用麻醉药物。3/副作用较少,无肝肾功能损害。4/相对吸入麻醉药物,有价格低廉(芬太尼),也有价格昂贵(如瑞芬太尼),可以搭配使用,降低病人费用。5/对循环影响相对较小,镇痛镇静效果明确,能够很好的降低病人的应激反应。6/静药物和镇痛药物合理搭配使用,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如烦躁,兴奋,高血压等。7/可用于术后镇静镇痛的治疗。
缺点
:1/多数要通过有创方式给药,当然也可以通过口服,直肠,喷鼻等方式给药。2/对呼吸影响要比吸入麻醉药物强,易导致呼吸抑制。3/某些药物,如氯胺酮,可导致术后谵妄,但是合理使用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可以抑制。4/目前多数静脉药物血药浓度无法检测,某些作用时间长的药物在使用不合理(如经验不足时)可以导致苏醒延迟。
总的来说
,在作用范围、强度、安全范围方面,静脉麻醉药物优点是大于吸入麻醉药物的,但是在国际上提倡的是
平衡麻醉
,也就是多种药物(当然也不能太多,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协同作用,导致病人麻醉过深)联合应用,不但可以比较好的控制麻醉深度,达到手术的需要,还可以减少单种药物的用量,减少药物蓄积,减轻药物浓度过大导致的副作用,比如静脉复合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神经镇痛麻醉+吸入麻醉等等,所以我认为单纯的讨论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谁优谁劣是没有意义的。也有年轻医生问过我,美国多用吸入麻醉,欧洲喜欢静脉麻醉,我倾向哪一边?我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合格的麻醉医师,应该无论静脉吸入,都应该熟悉它们的使用方法,不能说我倾向静脉,就只做静脉麻醉,忽视了吸入麻醉,相反,我们应该两者都能够熟练使用,根据不同的病人的病情使用不同的麻醉方法,让病人平稳安全的度过麻醉手术关的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让病人能够迅速恢复,这种麻醉医生才是真正有水平的麻醉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