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针灸哪个穴位
慢性肾炎针灸哪个穴位
最佳回答
根据描述情况,患者慢性肾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理疗的针灸方式来缓解改善,可以针灸肝俞,脾俞,肾俞,太溪穴,三阴交穴檀中穴,中脘穴气海穴,这些穴位对于慢性肾炎都有一些辅助的作用,患者除了理疗的针灸以外,饮食一定要多加注意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服用一些对症的药物来同时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太原`赵**
回复
-
艾江
回复针灸是传统中医里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很多疾病有非常突出的治疗效果,那么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有关资料,希望您喜欢。
常用针灸穴位1. 尺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 孔最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3.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 鱼际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
? ? 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 产科 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
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
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20.丰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孙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 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24.地机
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2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直刺1~1.5寸。
27.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9.后溪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32.攒竹
定位: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 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3.天柱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 ;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 斜刺0.5~0.8寸。
35.膈俞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36.胃俞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
37.肾俞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38.大肠俞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 直刺0.8~1.2寸。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40.委中
定位: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41.秩边
定位: 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阴痛。
操作: 直刺1.5~2寸。
42.承山
定位: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43.昆仑
定位: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等痛证;②癫痫;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44.申脉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证、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45.至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46.涌泉
定位: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疗,及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 ;⑥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0.8寸。临床常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47.太溪
定位: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48.照海
定位: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刺0.5~0.8寸
49.内关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操作: 直刺0.5~1寸。
50.大陵
定位: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胁满痛;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挛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51中冲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2.外关
定位: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53.支沟
定位: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①便秘;②耳鸣,耳聋;③暴喑;④瘰疬;⑤胁肋疼痛;⑥热病。
操作: 直刺0.5~1寸。
54.翳风
定位: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鸣、耳聋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证;⑧瘰疬。
操作: 直刺0.5~1寸。
55.风池
定位: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②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③颈项强痛。
操作: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 ①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疬。
操作: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57.环跳
定位: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风疹。
操作: 直刺2~3寸。
58.阳陵泉
定位: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1~1.5寸。
59.悬钟
定位: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①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60.行间 荥穴
定位: 足背,当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主治: 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等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目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阴中痛、疝气;④遗尿、癃闭、五淋等泌尿系病证;⑤胸胁满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1.太冲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2.期门
定位: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①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②奔豚气;③乳痈。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63.腰阳关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4.命门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证;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证;④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5.大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66.百会
定位: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④脱肛、阴挺、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摄而毁的下陷性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灸法壮数不能太多,头顶皮薄)
67.神庭
定位: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癫狂痫、失眠、惊悸;②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证;③失眠、惊悸等神志病证。
操作: 平刺0.5~0.8寸。
68.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 ①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③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③闪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
69.中极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 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证;②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慎用。
70.关元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 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疼痛,疝气;③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证;⑥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1.气海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 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72.神阙
定位: 脐窝中央。
主治: 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证;③水肿,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
73.中脘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中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②黄疸;②癫狂,脏躁。
操作: 直刺1~1.5寸。
74.膻中
定位: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证;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
操作: 平刺0.3~0.5寸。
75.四神聪
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76.印堂
定位: 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77.太阳
定位: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操作: 直刺0.5~0.8寸。
79.夹脊
定位: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宁吉儿
回复穴位按摩 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常用的“长寿穴”:一个是“ 涌泉穴 ”,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穴位按摩是一种以人疗人、延缓衰老、寿致百岁的佳法。每天早晚自按摩一些长寿穴位,每次3~5分钟,必能获较好保健效果。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康复疾病、逆转衰老的快速通道,按穴位实话针灸或按摩,可以明显增强和活化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体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调整神经系统的功能,最终实现体健延年的目的。 任脉和督脉是统帅全身阴阳气血的总汇,因而任脉上的关元、气海、中脘及督脉上的百会、命门均有补益肾气、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另外,还有背部脊柱两旁的俞穴,中医命名为“内脏俞穴”,可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三阴交、合谷、曲池、内关、委中、承山、太溪等穴,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平衡免疫系统、健脾益胃,也有良好的延年益寿作用。这此长寿穴除分布在任、督脉外,还分布于肾、膀胱、脾、胃、大肠经等经络上。 关元穴(丹田):位于脐下四横指处。该穴是任脉上全身性强壮要穴。经常用手指点压、按摩刺激,具有培补元气、调气和血、益肾健腹,增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可防治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腹痛、腹泻、便秘、阳痿、遗尿、头晕、失眠、痛经等症。 气海穴:在脐下1.5寸处。人的生殖泌尿系统多颁布于腰胯部位,气海为生气之海,是元气蕴藏之所在,可强壮元气。刺激关元、气海等要穴,对治疗因盆腔血流不畅引起的便秘、尿急、经闭、前列腺肥大、水肿、泄泻等肠胃疾病有良好效应。 中脘穴:在脐上4寸,胃的中部。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脘具有和胃健脾、补中益气、降逆消滞等功能。主治呕吐、腹胀、腹泻、胃下垂、急性梗阻和消化不良等症。 百会穴:在头顶正中,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会穴,又称诸阳之汇,为长寿要穴。刺激头顶可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和调节大脑兴奋点,有升阳益气、清脑安神的功效。该穴不仅对健脑有益,对促进全身健康亦起积极作用。对头痛、神经痛、记忆力下降、低血压、脑中风、昏厥、失眠、脱发、脱肛、胃下垂等症有治疗作用。高血压忌用。 命门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该穴是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发”。因此对命门按摩刺激,可以有效促进气血循环,调节心肾功能,平衡阴阳,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机制,是培元补肾、固精壮阳、强健腰脊的重要穴位。对阳痿、遗精、痛经、带下、急慢性肾炎、支气管炎、腰背痛、肺气肿、肺心病、慢性结肠炎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命门穴平。肾为一身之本,生命之根,人的生长发育、疾病和衰老与肾气的盛衰有直接关系,肾强则精气足。按摩两侧肾俞,具有滋阴壮阳、补益肾元,使之精力充沛、益精聪耳的作用。主治肾炎、肾绞痛、慢性肠炎、阳痿、腰背痛、目昏、耳鸣、习惯性便秘等症。 志室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属足太阳经,是督脉上与命门、肾俞相近的一个要穴。按摩、敲打该穴有补肾、健腰、壮阳等功效。对肾病、腰背痛、胰腺炎、膀胱炎、痛经、早泄等症有辅助治疗作用。 三阴交穴:在足内踝尖上3寸骨下陷者中。三阴交是脾经、肝经、肾经的交会穴,故称三阴交穴。具有补脾健胃、疏肝益肾、通经活络、调合气血等功能。主治肾虚阳痿、神经衰弱、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小便不利、中风偏瘫、精力不足等症。 合谷穴:在手背虎口处,又称“万能穴”,是全身四总穴之一(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有清热解毒,理气开窍,平衡免疫系统,增强机体防御能力的功效,按摩该穴,对呼吸、血液、内分泌、消化道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对面神经麻痹、头痛、牙痛、上肢瘫痪、肠炎、神经衰弱、糖尿病、便秘等诸多疾患均有防治作用。 曲池穴:弯曲肘关节成90?,在肘的横纹头与肱骨外上缘内缘中点。本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要穴。具有通经活络、祛风解表、清热降压、调和气血、和胃利肠等功能。可防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上肢不遂、中风偏瘫、肘背痛、胃痛、便秘、头晕、头痛等病症。早晚按摩此穴,可疏风散邪,提高免疫功能。 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属手厥阴经,是人体八脉交合穴之一。具有调理气机、安神宁心、和胃降逆、镇静抗癌、扶正祛邪的功能,它是调节内脏的机关,能调整人体的呼吸、内分泌,促进气血交汇、循环,强化内脏功能,是治疗急症的重要穴位。用拇指施转揉按2~6分钟,对胸痛、胸闷、心悸、失眠、胃痛、呕吐、呃逆、运动性休克、酒精中毒、晕车等急病有减轻作用。 委中穴:在膝关节后面,窝横纹中央处,属人体四总穴之一,属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具有舒筋活络、调节内分泌、强腰利腿等功能,可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下肢瘫痪、中暑、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痢疾、丹毒、膝关节炎、疖痈初期等症。 承山穴:在小腿肚中央(即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时小腿肚出现“人”字沟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有醒神解痉、通利人体上下气血,强健肌肉组织,增强足力,抗疲劳、延缓衰老功能。主治腓肠肌痉挛(足抽筋时指压即解)、痔疮、坐骨神经痛、脱肛、半身瘫痪、跟腱炎等下肢疾患。 太溪穴: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属足少阴经。它像人中穴一样,具有醒神功能,对于神志昏迷不醒、牙关紧咬症候效果最速。主治高血压、肾炎、膀胱炎、糖尿病、便秘、遗精、阳痿、耳聋、牙痛、肺气肿、神经衰弱、下肢麻痹、慢性腰痛等诸症。 足三里穴:在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足三里为全身强壮要穴,具有阴阳双向调节作用,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尤其能调整胃肠等功能,起到和胃健脾、促进消化吸收等作用,主治消化系统疾病。肚子痛时只要按揉此穴3~5分钟,即刻缓解或解除痛感。对高血压、糖尿病、头痛、失眠、下肢麻痹、偏瘫、神经衰弱、全身疲劳等症皆有防治作用。 涌泉穴 :在足底足心前1/3的凹陷处,是肾经的起始穴,经气在此如涌泉般涌出,故有“生命之泉”的美称。肾经是显示人体生命力状态的经络,主骨、生髓,通过脑开窍于耳,涌泉有降低血压、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开窍宁神、强筋壮骨、祛病延年之功能,是关注人体健康长寿的要穴。可防治心脑血管病、神经衰弱、肾病、头痛、失眠、昏厥、便秘、失音、足底痛、感冒诸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