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治疗痛风按哪个穴位

时间: 阅读:3105

治疗痛风按哪个穴位


最佳回答

望月砂

望月砂

2023-07-18 07:01:00

出现痛风本身是由于尿酸过高所引起的,并不能通过按摩穴位来进行综合改善的,建议患有痛风的情况应明确当前的尿酸值大小以及出现痛风石的多少和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平时应多注意休息注意避免食用含嘌呤较高的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松柏友
    回复
    2023-07-18 10:10:35

    在古代甚至以白虎历节来形容它带来的折磨,一向被称为痛中之首、痛中之最和痛中之极。



    而且更可怕的是,它的每次发作 往往会持续几天或几周不等 ,使得许多患者都因难以忍受而不停地以头撞墙,最后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那么面对着这种生不如死的折磨,我们有没有办法能够在痛风急性发作时通过某些手段来快速地进行缓解呢?


    为了缓解大家的痛苦,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能有效缓解痛风所带来的折磨的穴位。



    丨筑宾穴


    痛风急性发作时用大拇指按压或者以刮痧板刮拭筑宾穴,可清热排毒,活血化瘀,利湿通络,祛痰止痛。


    丨丰隆穴


    按摩该穴位,具有良好的降尿酸作用。


    丨足三里


    足三里归属足阳明胃经这条经脉,是多气多血之经,痛风患者往往表现为气血不足,按摩此穴,可以缓解疼痛。



    丨解溪穴


    这个穴位在脚裸附近,对于由“湿邪”所致的痛风有缓解作用。


    丨血海


    治疗痛风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所以治好血症问题,痛风自然会消失。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穴位只能在痛风发作前或者痛风发作时做预防缓解之用,要消除痛风,主要还是以注意饮食、控制尿酸为主。


    策划 康桥

    文案 思思

    医学审核辛凯

    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主任医师

  • 西安-杜*
    回复
    2023-07-18 10:10:35

    中医认为,痛风患者的代谢及排毒功能普遍欠佳,建议不妨尝试以穴位 *** 的方式来改善症状。由于痛风患者的肾脏功能不好,连带影响新陈代谢和排毒功能,因此患者除了可服用清热利湿的药膳处方治疗痛风外,借由穴位 *** 的方式来补足肾气,将毒素排除体外,也是不错的办法。**《》与《时报文化出版》共同推出《赶走疼痛》新书,当中也提供以下为治疗痛风的穴位 *** 方式给各位参考:

    肾俞穴

    位置: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线最明显的地方,即是脊椎两侧,第二腰椎的位置。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每天早晚按压2次,每次约20下,可收补肾滋阴、补气、排毒等功效。

    委中穴

    位置:属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位于膝关节连接处后方。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早晚按压2次,每次约20下,可收促进代谢、排毒之效。此外,除了以指腹按压委中穴外,亦可以透过将脚打直、身体向前弯的方式, *** 委中穴。

    三阴交穴

    位置: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约4根手指横著的宽度处。

    功效:三阴交穴是脾、肝、肾3条经络交会的穴位,早晚按压2次,每次约20下,可收除湿通络、缓解关节肿胀及疼痛的功效。

    素有「帝王病」之称的痛风,是现代人常见的文明病之一,引发原因大多为民众经常食用高普林(Purine)食物,像是海鲜、动物内脏、豆类等,促使体内尿酸过高,造成新陈代谢异常,进而形成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内,造成关节疼痛及肿胀。

  • 李雲松
    回复
    2023-07-18 10:10:35

    1 痛风的针灸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2、曲池。

    配穴:分2组。

    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

    2、合谷。

    (二)治法

    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1~1.5年内未见复发;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尿酸下降,发作间隙期明显延长者;无效:症状、体征及血尿酸检查均未见改善。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阿是穴、太冲、内庭、对应点;

    2、曲池、阳池、阳溪、太冲、丘墟、太溪、阳陵泉、血海。

    阿是穴位置:红肿热痛最明显处。
    对应点位置:健侧手部阿是穴的对应部位。
    (二)治法
    每次取一组,二组可交替应用,亦可单用一组。

    第一组每次均取,仅取患侧穴;

    第二组每次取2~3穴,交替选取,其中除阳池、太溪、血海取患侧外,余均取双侧。

    第一组穴刺法:先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放血数滴,然后以26号1.5寸毫针,刺对应点1针,患侧太冲、内庭及以15度角三针围刺阿是穴(此三针针尖指向三棱针放血处),使用泻法,留针30分钟。

    第二组刺法:在所选穴区先用手指拍打数次,使局部充血,行常规消毒,押手按压穴位两旁,使皮肤绷紧,以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深度视腧穴而定。挤压出血,部分穴中加拔火罐,出血量以3~10ml为宜。消毒局部,并加敷料包扎固定。

    上述二法每周治疗1~2次,3~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火针法

    (一)取穴

    主穴:行间、太冲、内庭、陷谷。

    配穴:丘墟、大都、太白、血海、膈俞、丰隆、脾俞、太溪、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个,根据症情配穴酌取1~2个。

    足部腧穴用粗火针,踝关节以上腧穴用细火针。

    针足部穴位时,令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双足垂地,在足下垫几层草纸,穴位行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转白亮时,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3~1寸左右,每穴刺1~3针,出针后即有暗红色血液从针孔喷出,待出血达10~30ml后才可止血。

    一般而言,出血初为暗红色,待血色由暗至淡时,会自行止血,若出血不止,可加压止血。踝以上穴位可取坐位,每穴刺1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者,可在红肿的患部散刺数针,使浆性渗出物排出。上法每周治疗一次,并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孔清洁。

    刺血加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红肿明显处。
    (二)治法
    令患者取卧位,将阿是穴消毒,用七星针重叩至皮肤出血,注意:要将红肿处全部叩遍。

    立即加拔火罐,小关节处可用去底磨平之青霉素小瓶以抽气法拔之,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

    每处每次宜拔出瘀血5~10ml为宜。每周2次,4次为一疗程。

    体针加指针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痛风石所在的部位。痛风石多为隆起结节,小如芝麻,大似鸡蛋,好发于耳轮、趾、指及肘部等处。

    (二)治法

    寻得阿是穴后,治痛风石的基底部从左右前后方向刺入4针,再沿痛风石正中与刺入痛风石基底部针垂直方向刺入1针,采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

    起针后以拇指用一指禅手法推患部,同时采用按压挤揉法,时间为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三阴交、丘墟、太白、太冲、内庭。配穴:趾部加大都,踝部加商丘,膝部加犊鼻。

    阿是穴位置:红肿处。

    (二)治法

    主穴为主,每次取3~4穴,据发病部位加配穴。阿是穴用梅花针叩刺,红肿甚者叩刺出血,局部肿胀不显者,叩至局部潮红,其他穴位用28号1.5寸毫针,刺之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手法或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施手法1次。每日1次。

    加服中药:防己3g,生黄芪12g,白术12g,桑枝15g,忍冬藤30g,牛膝12g,木瓜18g,地龙12g,显芍15g,桑寄生18g,全蝎4条,蜈蚣2条。后二种焙干研细末,分2次冲服。

    上药每天1剂,水煎分2次内服。针刺服药均以7天为一疗程,一般需治疗二个疗程。

  • 李雲松
    回复
    2023-07-18 09:09:25

    可以按摩,按摩能舒经活络,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尿酸,对于痛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还可以冷敷,有利于血管收缩,消肿止痛,缓解痛风带来的疼痛。下面是详细方法:

    1、按摩

    按摩能舒经活络,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降低血尿酸,对于痛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点按特定穴位,较快好转,可当天止住痛风急性发作的剧痛感。

    (1)隐白穴:在我们大脚趾的内侧有一个穴位叫隐白穴。痛风病人可能很熟悉,它就在痛风石的位置,大脚趾肿胀了,鞋穿不进去、磨了的地方、疼痛的地方就是隐白穴。它在大脚趾的趾根底部 的横缘和竖缘交叉点的位置,和我们趾甲缘的位置很近。

    (2)太白穴:再往下一点是太白穴,它也是痛风石经常会伤害到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在我们第一跖骨小头的后面,大脚趾和脚连线的地方,脚背和脚心连线的地方,也就 是赤白肉际的中间,就是太白穴。

    (3)公孙穴:对治疗痛风也非常有好处。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从这里通向胃经,奇经八脉的冲脉也与之相通,所以视为公孙。它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的地方。教大家一个简单的 办法,用大拇指顺着脚弓弯曲的形状,向后斜上方的地方来推,刚好推到的这个位置就是公孙穴。实际上,公孙穴除了治疗痛风,对于胃溃疡病人的胃酸分泌减少也有特别大的好处。

    2、冷敷

    痛风脚肿痛急性发作期应当迅速控制急性发作,纠正高尿酸血症,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可将患侧肢体抬高。痛风疼痛严重者可可用冰袋冷敷与皮肤上,有利于血管收缩,消肿止痛,缓解痛风带来的疼痛。

    不过,记住不要把冰块直接敷在皮肤上,中间建议垫个毛巾。另外,注意痛风千万别热敷或用热水泡脚,温度上升会使炎症反应、水肿加重,更加疼痛。

    3、秋水仙碱

    在痛风急性脚肿痛的时候,最有效的药物是秋水仙碱,治疗痛风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足量用药,可以有效止痛。另外,同时大量喝水,以利于血尿酸从肾脏排出,半天至一天痛风即好。秋水仙碱通过减低白细胞活动和吞噬作用及减少乳酸形成从而减少尿酸结晶的沉积,减轻炎性反应,而起止痛作用。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对一般疼痛、炎症和慢性痛风无效。

    治疗急性痛风用量:口服首剂1mg,以后1~2小时0.5mg,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用于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24小时内不可超过6mg。并在症状缓解后48小时内不需服用,72小时后每日0.5-1mg服用,服用7天。

    4、止痛药

    痛风患者本应少用各类止痛药,但如果实在痛风疼痛难耐,可以使用镇痛消炎类药物,可以起到快速止痛和消炎的作用。只是,切记服药期间应根据医师叮嘱按时、按量进行服用。

    5、泻盐泡脚

    泻盐又叫硫酸镁,具有镇静、抗痉挛、消炎去肿的作用,痛风患者可以将脚放入伴有泻盐的水中浸泡20-30分钟,便可减轻疼痛,而且还有助于尿酸排出体外。

    6、消肿外敷秘方

    秘方:大黄、栀子各60g,三七、红花各15g,桃仁、蓖麻各30g,冰片5g,樟脑10g,芒硝180g。

    用法:先把前四味药研末,再加入后五味药研成油腻之药散。使用时取适量蜂蜜调和,外敷患处,用塑料薄膜盖上包扎,每八小时换药一次。该方消肿止痛迅速。

怎样艾灸治慢性肾炎

项痹病能根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