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术后尿崩症
中医怎么治术后尿崩症
最佳回答
根据中医对症患有术后尿崩症的临床病变表现情况,考虑是身体出现泌尿系统刺激损伤和代谢不良以后,引起了尿崩症的临床表现情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整体内激素代谢水平和保护膀胱和泌尿系统功能代谢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增强体质,调整身体的健康指标。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xuzhujun728
回复小便不利,指小便闭塞不通。
一般无疼痛,严重者成癃闭。《景岳全书。癃闭》:“小便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证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
「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小便不通,或小便量少混浊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渴而不欲饮,或口粘苦,大便不畅,舌苔白腻,脉沉数。
热邪壅肺:小便点滴而下或不通,口燥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伴有咳嗽,舌苔薄黄,脉数。
肝郁气滞:小便不通或不爽,精神抑郁,心烦易怒,胸胁胀闷,少腹胀满,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尿道阻塞:小便滴沥,或尿细如线,时通时阻,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中气下陷: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小腹坠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食欲不振,舌质淡,脉弱。
肾气虚弱: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恍白,腰膝酸软,腹部寒冷,舌质淡,脉沉细而尺弱。
热病伤津:小便不利,身热无汗,烦渴,口干舌燥,便秘,初起发热恶寒,继之壮热汗出,舌红,苔黄而干,脉弦细而数。
-
太原`赵**
回复您好!尿崩症肿瘤累及或手术损伤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视上垂体束、垂体柄或垂体后叶均可产生尿崩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护理的关键在于严密观察尿量,及早发现并处理。
①严密观察并记录每小时尿量并测定尿比重,如发现24小时尿量>4000ml以上者,应早期作出判断及时处理。遵医嘱予抗利尿激素:如垂体后叶素、长效尿崩停等药物,以控制尿量,每日或隔日查电解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②严密观察用药效果及用药的反应,垂体后叶素有抗利尿激素和升高血压的作用,故静滴时应缓慢输入,最好使用输液泵,以保护用药效果及患者的安全。
③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量出而人,满足患者对水的需求,及时发现并纠正患者的脱水状态,可通过对患者皮肤的颜色、质地、潮湿度来评价。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服用今幸(Rh2)护命素等中药,能够减轻手术刺激与伤害,提高免疫力,缓解包括尿崩症在内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祝您爷爷早日康复!
-
就是那个人
回复尿崩症是因抗利尿激素(又称加压素)缺乏而致的疾病。起病往往为渐进性,在数日或数周内病情逐渐明显,有时可突然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尿次数增加,尿量增多,继而烦渴多饮,有时烦渴出现在多尿之前,尿液甚清,不含糖及蛋白质,比重低,通常在1.001-1.005,逐渐消瘦。如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得不到饮水,或是在手术、麻醉、创伤后神志不清,或是下丘脑病变同时累及口渴中枢时,多尿得不到饮水补充,病人可迅速发展到严重脱水,出现高渗证群,主要为脑细胞脱水所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根据高渗程度的轻重,出现头痛、肌痛、心率加速、性情改变、烦躁及神志模糊,可发展至谵妄、昏迷、体温可降低或出现高热,引起死亡。病人在用抗利尿激素治疗过程中,如果用量过大,尿量减少时,仍不适当地大量饮水或是由于口渴中枢功能减退,皆可造成体内水分过多,出现低渗证群,主要表现亦为精神症状。
这个病不是绝症,只要我们精心护理一定会恢复的很好。
下面是收集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又帮助。不知道你在什么地区,所以不太好介绍医院。一般大医院都可以治疗。如果姑姑知道你为他做的这些事情,一定会很高兴的;祝你的姑姑早日康复!!!
尿崩症中西医综合治疗:http://www.yiyuan.net/nr_con.asp?id=45335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http://www.diabetescn.com/01.htm
尿崩症为何还用利尿药:http://www.xyxy.net/yunyu/nxby/yxdtyjjz/200604171326207088.htm
尿崩症护理:http://disease.fx120.net/nk-1/nfmk-1/nbz-1/200408101655565140.htm
尿崩症有两种。一种是产生调节尿量的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又名后叶加压素)的视索上核、室旁核和产生抗利尿激素的脑下垂体后叶发生了病变,使分泌出来的抗利尿激素不够用。这是由脑炎、慢性特发性黄瘤病、脑肿瘤、外伤等所引起的。另一种尿崩症是肾脏的肾小管有病变,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正常情况是肾小管接受抗利尿激素的支配,从肾小球滤出的尿液中重新回收水分,但尿崩症患者则不能,只能排出清稀的尿。
西医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ADH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ADH又称血管加压素(VP),主要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为分子量1084的9肽。ADH分泌后沿丘脑-神经垂体束下达其末梢,储存于垂体后叶中。在生理刺激下垂体后叶以固定比例释放抗利尿激素及其运载蛋白神经垂体素(neurophysin II)。
ADH的分泌主要受血浆渗透压的调节,此外还受到有效血容量、情绪、气温、药物等因素的影响。ADH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通过激活膜上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后者激活膜上结合的蛋白磷酸激酶,使上皮细胞管腔腔面膜蛋白磷酸化,增加了膜孔的数目,使水更易透过上皮而吸收,从而减少尿量。由上可知,如果①分泌ADH的神经元遭破坏;②输送ADH的通道垂体柄受损;③储存ADH的垂体后叶受破坏;④肾小管对ADH的反应缺陷,都可引起尿崩症。
在此着重论述垂体性尿崩症。
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的诊断标准:
1.定性 主要根据禁水和加压素试验的结果,具体操作及判断标准见前述“五、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
2.定位 确诊本病后,须查明原因,可通过颅正侧位片,查看蝶鞍及鞍上部位病变,必要时作CT或气脑造影,部分患者需作眼底和视野测定,以明确有无占位或浸润性病变。
中医
中医将尿崩症归于消渴症中的上消和下消范畴。《素问·阴阳别论》说:“二阳结谓之消。”《素问·气厥论》说:“肺消者,饮一溲二”。中医认为五志过极,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或湿热内侵,热炽于内,热伤胃阴、肾阴而致消渴。《四圣心源·消渴》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李东垣认为:“消渴皆燥热为病也。”在发病机理上,中医认为本症患者素体阴虚,如再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使燥热盛,阴津耗竭,易致本病发生。如热伤胃阴,津液干枯,则烦渴多饮;热伤肾阴,则津液外流,致使多溲。
患了尿崩症后,小便很多。迄今夜间不小便的孩子,都要夜尿了。孩子出生后,很快就出现症状。母亲发现孩子哭闹好象是因为肚子饿,但喂奶并不能满足他。让他喝热水,才停止哭闹。喝了大量的水,又排出很多尿。
尿崩症患儿经常发烧、呕吐、便秘、一般长不了很大。
务必减少盐分的摄入,每天按每公斤体重将食盐量限制在0.5~1克。对蛋白质也要限制,每日按每公斤体重给予1~2克。
治疗方法:每日经鼻吸入两次人工合成加压素(DDAVP)。
参考资料:http://www.fx120.net/JBZT/NK-1/NFMK-1/NBZ-1/20031118090035.htm
-
就是那个人
回复你是定向求助的网友。
你是以西医治病的理念,报出尿崩症就来问药-------巩堤丸或缩泉丸--------能否治愈。可是笔者只熟悉中医,而真切的中医 治人是必须因人而治,即因人用药却不是因病去择药。因此无法精准地回答你。
尿崩症------可能是西医的病名,传统的中医之医工是言------小便不禁或小便失禁症。可查的中医典籍,出自隋朝巢元方撰于公元610年的《诸病源候总论》。
小便不禁症指不能自主控制而自遗。多为中医的虚证------已经自遗且大于半个月之久者;但亦见于中医的实证------刚刚发生不过几天者也。因此,中医治 小便不禁症 是不能头发、胡须一把来的;然而人有长、幼,病有新、陈;所以必须因人而辨清类别之后,才能治得愈!
《巩堤丸》方,是出自明朝张介宾所撰,刊于1640年的《景岳全书》。治命门火衰所导至的小便不禁症。
《缩泉丸》方,是出自宋朝陈自明撰于1237年的《妇人良方》。治下焦虚寒所至的小便不禁症。
《巩堤丸》与《缩泉丸》的功能、主治大同小异,皆为治 中医虚证所至的 小便不禁症。不知你提问中的患者是否属于虚证引起的?
只能如此回答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