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怎么处理骨折
中医是怎么处理骨折
最佳回答
中医处理骨折一般不做手术,有经验的老中医会凭经验进行手法复位,局部敷一些生津活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然后做夹板固定,一般因为不开刀损伤小,后期恢复会比较快,而且费用也便宜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xuzhujun728
回复
-
姜齐
回复1 骨质疏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骨质疏松症会出现骨密度降低的状况,在病理的变化是小梁骨变薄、断裂形成空洞,将会导致患者骨折机率增加。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因素相当多,包括种族、生活型态、性别、遗传、药物使用以及性腺功能不足等,若有相关危险因子,应该做骨质密度测试,确诊是否有骨质疏松症。
2 骨质疏松要怎么办以中医的观点来看,骨质疏松症和类似中医的「痿证」、「骨枯」、「骨极」,而中医典籍指出「肝主筋,肾主骨」,若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因此补肝肾和健脾胃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关键。后天脾胃的生化滋养和气血循环畅通,有助于发挥肾的正常功能,应该依个人体质和症型,来治疗骨质疏松。相关的中药包括,枸杞、骨碎补、续断、杜仲、桑寄生、熟地、山茱萸、菟蕬子、羌活等。
除了利用中药来补肝肾外,也可以从生活习惯下手,第一是,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如跑步、打拳等,最好能适度晒太阳;第二是,维持标准体态,因为太轻或太重都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子;第三是,保持营养均衡,每日应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
太原`赵**
回复1.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法此法适用于肱骨干各种类型的骨折,一般均能达到解剖或接近解剖的复位。夹板只固定骨折的局部,肩、肘关节仍可活动,既保证了肩肘关节功能,又可吸收肢体活动时所产生的应力,大大减少肢体活动对骨折部的剪力作用。除非骨折断端分离或夹有软组织,骨折一般不会迟延愈合或不愈合。
2. 整复方法
患者取坐位(小儿及老年人可取平卧位)。两助手沿身体纵轴作对抗牵引。一人用布带通过腋窝向上牵引,另一人握持前臂在中立位向下牵引。
除重叠移位较多的横断骨折牵引力可稍大外,一般牵引力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过牵,造成分离移位,重叠移位矫正后,术者两手分别握两骨折段,根据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整复。
上1/3骨折(骨折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上):在维持牵引下,术者站在患侧,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外侧,其他四指环抱近段内侧,先将近端托起向外,使断端微向外成角,拇指由外推远端向内,即可复位。
中1/3骨折:在维持牵引下,术者以两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推向内,其他四指环抱远端内侧向外拉。纠正移位后,术者捏住骨折部,助手徐徐放松牵引,使断端互相接触,微微摇摆骨折远端,可以听到或摸到骨折断端的摩擦音,声音逐渐变小,骨折断端趋向稳定。
下1/3骨折:多为螺旋或斜形骨折,一般仅需轻微力量牵引,矫正成角畸形,将两斜面挤紧,并将螺旋面扣上,两骨折端可留少许重叠,这样可加大骨折段的接触面,有利于骨折愈合。
3. 夹板固定
前后共四块夹板。上1/3骨折要超过肩关节,下1/3骨折要超过肘关节,中1/3骨折则不超过上下关节,应注意前侧夹板下端不能压迫肘窝。如骨折移位已完全纠正可在骨折部的前后侧各放一平垫,使上下骨折端紧密包围,若仍有轻度移位者,则可利用二点加压法纠正,即远近侧骨折端各放一个纸压垫,放置部位与考,试大网站收集移位方向相同。如近侧骨折段向内前,压垫放其前内侧,远折端向外后,则放在后外侧。若侧方移位较大,且有成角时,可用三点加压法,即在上下骨折端直接加压外,还可在远折端内侧放第三个压垫,来达到间接加压。
4. 注意事项
纸压垫不能太厚,以防止皮肤压迫性坏死。
桡神经沟的部位不能放置压垫,以防桡神经受压而麻痹。
5. 术后处理
固定后肘关节应屈曲90°,以木托板将前臂置于中立位,患肢悬吊于胸前。术后1周可透视1次~2次,以后每周复查1次。固定时间成人约6周~8周,儿童3周~5周。中1/3骨折是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的好发部位,固定时间应适当延长,经X线复查后见有足够骨痂生长才能解除固定。
6. 功能锻炼
术后要鼓励患者经常用力作握拳活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及加强夹板的固定作用,病人作早期活考试,大网站收集动肩肘关节时要握紧拳头,保持骨折部位相对稳定。若发现断端分离时,术者一手按肩,一手按肘部,沿纵轴方向挤压,使骨折断端逐渐接触,适当延长木托板悬吊日期,直到分离消失,骨折愈合为止。拆除外固定后可配合药物熏洗,使肩肘关节功能活动早日恢复。
7. 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