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痰湿跟鼻子痒有关吗
脾胃不和痰湿跟鼻子痒有关吗
最佳回答
脾胃不和,痰湿,跟鼻子一样,可能有关系的根据你描述的情况来看的话,是考虑身体上出现了一些疾病反应的疾病反应的话是需要及时进行调理和改善的,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调理和改善有效恢复和治疗的话,往往会对身体来说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的,针对这种情况的话是可以通过用药物来调理一段时间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1 干燥性鼻炎
鼻子发干发痒中医称之为“鼻燥”,是干燥性鼻炎的一个重要症状,是由于体质较虚者和经常吸入不洁气体者。患者自觉鼻内干燥不适,或有刺痒、异物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
2 粉尘过敏在鲜花盛开的春季,花粉散布,再加上灰尘,动物皮毛等细小的物质也会漂浮在空气中,这些物质都是过敏原,鼻子中吸入这些物质,很容易受到刺激,引起过敏性鼻炎。
3 天气原因秋天天高气爽,干燥缺水,人体的水分也容易因为出汗,呼吸等原因大量排出,常常处于缺水的状态,再加上秋季很容易秋燥,引起上火,很多人的鼻子会很干很痒,这个时候不要因为鼻子痒而总去抠挖,而是要多吃水果,多喝水,为身体补充水分,预防上火缺水,从源头上杜绝鼻子痒。
4 风寒感冒人体风寒感冒后,病人会有鼻噻,喷嚏,咳嗽等常见症状发生,鼻子中会不断流出鼻涕,刺激鼻粘膜,很易导致鼻炎,而由风寒感冒而引起的鼻炎会引起鼻子发痒等不是症状。
-
武汉-严**
回复病情分析:你这是典型的肾虚表现,要注意休息,调整好作息,不要过度疲劳。
指导意见:吃山药薏米欠实粥,山药可补五脏,益气养阴。薏米补中有清,以去湿浊见长。欠实健脾补肾,最具敛固之能,坚持服用必有疗效。
-
成都-陈**
回复现在鼻炎夸张地说“十人九鼻炎”,鼻炎看起来似乎不是一个很大的疾病,但由鼻炎引发的,鼻塞,流清涕或浊涕,头晕头痛,以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却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现代医学对付鼻炎,主要在鼻子上下功夫,在鼻子里注射糖皮质激素,穿刺,打封闭针等等,初期鼻炎的症状会有好转,但之后仍然会反反复复,因为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
从中医来讲,鼻炎的发病根源不在鼻,而是脾胃。
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尿道和肛门。鼻开窍于肺,为人体的九窍之一。《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若脾胃虚弱,其收纳和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肺主气司呼吸且开窍于鼻,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便会导致鼻窍不荣、呼吸不利等一系列鼻炎症状。
在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也详细地论述了由于脾胃虚弱,导致九窍闭塞不通的机理,论述如下。
或曰 经言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又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又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请析而解之?
答曰 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故五运在上,六气在下。
其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
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
胃既受病,不能滋养,故六腑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阴火上行。五脏之气,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养皮肤血脉筋骨,故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六腑生气先绝,五脏无所禀受,而气后绝矣。
肺本收下,又主五气,气绝则下流,与脾土叠于下焦,故曰重强。胃气既病则下溜。经云 湿从下受之,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胃者,行清气而上,即地之阳气也,积阳成天,曰清阳出上窍,曰清阳实四肢,曰清阳发腠理者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
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中的先天精气,须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够不断的充实,若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随着时间的积累,肾气便会亏虚。
所以一般长期慢性的鼻炎患者,都会伴随有肺、脾、肾三脏的亏虚,中药调理中,需要通调三脏,才能够标本兼治,达到较好的调理效果。
赵世立教授对鼻炎的论治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应该从脾胃入手,通调五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过敏性鼻炎的案例。
女 23岁,主诉:过敏性鼻炎,遇冷空气打喷嚏,流鼻涕,眼痒;平时手脚冰凉;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不耐寒热;近段时间伴干咳,早上8、9点和晚上11点以后咳嗽加重;舌尖红,苔白。
总得病因病机:营卫不和,且肺脾肾三焦阳气虚亏。
治则:调营和卫,补脾固肾,益肺止咳。
处方:黄芪,桔梗,杏仁,当归,党参,桂枝……(略)
症候与方分析:脾肾阳虚,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导致脾胃阳气虚弱,长时间影响肺与肾,肺虚肾亏,营卫失和,更易受外邪影响,所以一遇到冷空气,便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所谓的过敏症状,而且生活中怕冷又怕热。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干咳,加炙款冬花化痰止咳,早上8、9点和晚上11后咳嗽加重,属于肺气和阳气虚,黄芪重用补肺气,五味子敛肺气止咳且能够滋肾生津,并用桔梗宣肺,杏仁降肺,一宣一降,梳理肺脏气机。
白术,山药,茯苓,着重健脾益气,从根源来治理,脾胃和健,水谷化,精微生,则肺充肾实,营卫调和,机体抵抗力提高,也就没有所谓的过敏症状了;
手脚冰凉属脾肾阳亏,用附子温脾暖身固摄阳气,而患者正气虚弱,阳气浮越,加生龙骨,生牡蛎以滋阴潜阳且其有收敛固涩之用,起到止咳的效果。
鼻炎不由鼻,而由脾胃虚。所以调理脾胃是关键!当然中医讲究精准辨证,如有类似问题请在下面告知,我会解答!
-
艾江
回复经常听见有人说自己“湿气重”,多是由于观察到自己舌苔厚、痰多、身体浮肿等这些直观表现。
湿邪是一种很常见的邪气,它还可以与其它邪气共同致病。湿为阴邪,首发多见寒湿为病;但湿郁则易化热,则成湿热;此外,湿邪还可与风邪、暑邪等合并为病,如风湿证、暑湿证等。
而单独的津液代谢异常,分为有痰、饮、水、湿等不同说法,如痰蒙清窍、水饮内停、脾虚湿滞等。痰、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质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在这其中,痰湿是被提到最多的。
痰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外感、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运动过少等问题影响到 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 ,就可能导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从而停聚、凝结成痰。
同样是痰湿,但不同的症状也需要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第一个症状是头昏脑涨,感觉自己全身困重乏力、体力不够、精力不足,这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密切的关系。体内津液的异常聚集,会形成黏滞重浊的痰湿体质,具体表现为身体懒动、下肢沉重、头脑昏沉。
推荐参苓白术散 :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山药。
功效: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白术补气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在此四味药的基础上加用温脾固涩,药食同源的药物:白扁豆、薏仁、莲子、山药,这四味药有健脾止泻的功效。砂仁芳香燥湿;桔梗载药上行、宣通气道。
适用人群:因脾气亏虚,以及由湿邪造成的全身困倦、乏力、懒动、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泄泻、大便不成形等症状的患者 。
第二个症状是脾胃失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会导致体内湿气过重,水湿停留在体内,湿聚成痰,出现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等症状。
推荐泡脚祛湿方法:
方法:取艾草、红景天、黄芪、土茯苓、桂枝各10克,煎水。但需注意泡脚时间不宜过长,20分钟以内即可。另外,泡脚水一定要没过三阴交穴(三阴交在脚踝内踝上3寸)。
功效:艾草祛除寒湿、温经脉、暖气血、止冷痛;红景天健脾;黄芪健脾益气;土茯苓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桂枝温经脉、祛寒湿。
第三个症状是腹部肥胖。痰湿是导致高脂堆积的重要因素,而高脂堆积是腹部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中年人运动量减少也是出现腹部肥胖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腹部肥胖可以通过适量运动改善。促进气血畅通,减少痰湿,运动发汗也是排出体内湿气的方法之一。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打乒乓球 等都是很日常的运动方式。
也可以试试健脾祛湿代茶饮
1、方法:取茯苓10g、陈皮3、冬瓜皮3,用沸水闷泡10到15分钟后即可饮用。
2、功效: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冬瓜皮利水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