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脑萎缩艾灸怎么取穴

时间: 阅读:9539

脑萎缩艾灸怎么取穴


最佳回答

柳华

柳华

2023-07-17 09:35:21

对于脑萎缩的治疗使用艾灸,可以选择百会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三阴交,风池穴,太冲穴,血海穴,根据患者身体的情况来辩证正行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来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在艾灸过程当中要注意避免烫伤。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7-17 12:12:07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7-17 12:12:07

    艾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一般我们可以用艾灸治疗各种体寒疾病,因为艾灸有很好的温经散寒的作用,所以艾灸也被用于治疗妇科问题等等,其实艾灸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那么,一般艾灸可以用来治疗哪些疾病呢?中医里面都有艾灸治疗什么呢?
    1、艾灸治疗头痛
    头痛症状表现
    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随恶寒,发热,鼻塞,流鼻涕等表证;内伤头痛起病缓慢,时发时止,主要有肝阳头痛,表现为面红口苦,舌苔薄黄;肾虚头痛,男性有遗精,女性有带下,舌红,少苔等表现;血虚头痛表现为头痛,心慌,舌质淡。
    艾灸穴位
    百会穴: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耳尖,经过耳尖连成一线,与正中线的交点处,即为百会穴。艾灸这个穴位,可以镇痛止晕,清热开窍,健脑宁神,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不能视,鼻塞,鼻出血等症状。
    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的时足心最凹陷处就是此穴,艾灸此穴可开窍苏厥,回阳救逆,镇痉定眩,益肾清心,主治头痛目眩,小儿惊风,癫痫,失眠等症。
    行间穴:在足部,第1,2趾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艾灸该穴位可以清肝明目,熄风定惊,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中风,癫痫,失眠等症。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在拇长伸肌腱外缘,艾灸该穴位有燥湿生风功效,主治失眠,头痛,腰痛,全身胀痛等症。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取百会,列缺,涌泉等穴位用艾条隔开头发悬灸10-20分钟,每日1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下一个疗程,这种灸法适合治疗外感头痛。
    艾炷隔姜灸:取列缺穴,选用新鲜的老姜,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扎上小孔,小心施灸10-15分钟,每日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以进行下一个疗程。
    艾熏灸:取列缺,涌泉,行间,太冲等穴位,按照先灸背部再灸四肢的顺序施灸,将艾绒或艾条放入温灸盒内,小心绑在穴位上施灸20-3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以进行下一个疗程。
    2、艾灸治疗感冒
    感冒症状表现
    风热感冒表现:面红目赤,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咽干舌燥,咳嗽痰稠,鼻塞无鼻涕,微微出汗和大便干燥等。
    风寒感冒表现:浑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打喷嚏等。
    艾灸穴位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正坐姿势,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的凹陷处。艾灸该穴位有醒脑益气之功效,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等感冒症状。
    风门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3胸椎间),左右各2厘米处,或以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疏风解表之功效,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症状。
    列缺穴:将两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分开,于两虎口处垂直相交,一只手食指搭在另一只手上,手臂自然落下,食指尖处即为列缺穴,艾灸该穴位有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咳嗽,感冒,气喘,喉咙痛等症。
    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张开,以另一只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故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艾灸该穴位有疏风解表,通络镇痛之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口眼歪斜,齿痛,手腕及手臂疼痛等症。
    艾灸方法
    艾条悬灸:取风池穴,将艾条放在穴位上,头发拨向两边,小心施灸5-7壮,此方法适合外感风寒。
    艾条温和灸:取上述穴位,先灸头背部,再灸四肢,将点燃的艾条放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分别施灸,灸3-5分钟,每日一到两次,此种方法适风热感冒。
    3、艾灸治疗腹痛腹泻
    腹痛腹泻症状表现
    腹部部定时疼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变稀,水分增加,甚至粪便中含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成黄色稀水,气味酸臭,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大便是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
    艾灸穴位
    下巨虚:在足三里下6寸,条口下约一横指处,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之功效,主治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肋间神经痛,下肢麻痹痉挛等症。
    天枢穴:采取仰卧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在肚脐中间,往两侧量三指即是,艾灸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作用,主治便秘,腹胀,腹泻,腹水,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补肾益气,培肾固本等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消化系统病症。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悬灸下巨虚或天枢穴,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行下一个疗程。
    艾条回旋灸:选合谷,天枢,下巨虚穴,将艾条一段点燃,与穴位保持一定距离,左右来回回旋施灸,一个穴位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每日一次,痊愈后即可。
    4、艾灸治疗便秘
    便秘症状表现
    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且无规律,长伴随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较长,腹胀,腹痛,大便带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头痛头晕,腹中胀满疼痛,易怒等症,甚至引发痔疮,肛裂。
    艾灸穴位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该穴位有健脾益胃之功效,主治气机郁滞所致大便不畅,欲解不得,少腹作胀,嗳气频作等症。
    大肠俞穴:在腰部,两腰骨高点连线与脊柱交点向两侧旁开两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排毒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防止便秘,保持肠道卫生。
    艾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将艾条垂直悬起于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有轻微灼痛感维度,如果觉的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切成0.2-0.5厘米的薄片,穿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取大型或中型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2-5壮。
    4、艾灸的禁忌
    (1)疾病禁忌
    艾灸虽然具有补益阳气的作用,但是也能伤阴,因此对于阴虚火旺以及邪热内炽的患者不宜采用艾灸治疗,如中风闭证、高热神昏、咯血吐血等症均为使用禁忌。
    (2)部位禁忌
    面部、重要的脏腑器官部位、乳头、以及大的血管处等都不宜直接采用艾灸治疗;经常活动的部位,关节部位等处不可使用瘢痕灸法进行艾灸,以免艾疮化脓后难以愈合。此外,孕妇在进行艾灸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开腹部以及腰骶部等不宜进行艾灸刺激的部位。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17 12:12:07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取穴】:关元、气海、其他穴按需要选择
    【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状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延年益寿;艾灸气海穴,可以生发阳气、回阳益阴、抗衰防疾。
    【灸法】:温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1-2次,长期坚持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能够达到和气血、通经络、保健、益寿延年的目的,又称为保健灸。
    灸疗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中医好轻松艾灸疗法】
    【取穴】:气海、关元穴、足三里穴、脾俞、肾俞穴、三阴交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每周2次,连续灸1-3个月或是隔附子灸法 【取穴】:关元、中脘、大椎、足三里、涌泉
    【功效】:针对缺少运动人群,起保健养生作用,帮助调理五脏六腑,预防市内空调受寒引起的颈椎病、以驱寒补阳之功效。
    【灸法】:温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1-2次,长期坚持。大椎穴可以隔姜灸,每次3-5壮,半小时左右。 艾灸对整个身体的调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全身美容比较好的穴位主要位于:肺俞和肾俞,肺俞的作用是把肺脏的湿热水气外输到膀胱经。中医讲“肺主毛皮”,说明肺和皮肤、毛发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如果肺被外邪占据,气血的滋养不够,皮毛也要随之受到影响,所以美容首选养肺。
    【中医好轻松艾灸疗法】
    【取穴】:肺俞、肾俞
    【功效】:排肾和肺的水湿,滋养毛发,有助于调节体形。
    【灸法】:温和灸,每次15分钟左右,长期坚持。

  • 李雲松
    回复
    2023-07-17 11:11:57

    六、艾灸的取穴原则及方法

    (一)总原则:灸穴勿多、热足气匀,最多1--2穴,有时也可因病情而取多穴。

    (二)常用选穴法:

    1、近部取穴(局部)

    直接作用于患处,穴位都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作用,如,腹部各穴能调理肠胃;头部各穴能治疗头部疾病。

    2、远部取穴(循经)

    艾灸于远离患处的经穴,是由远而近,以提高全身机能为主,改善局部症状的方法。

    3、传统特效穴

    如,肾俞与气海,可以固本培元;足三里与中脘可以宽中和胃;口苦取胆俞与阳陵泉等。

    4、热敏反应点取穴

    这一取穴法一定要重视,多在患处中心部位,不管是不是穴位找到就灸之。方法:在灸疗时,艾条离皮肤相同距离,它处灼痛难忍,而此处觉热流内注,极其舒服,此点就是热敏点。

    (三)压痛穴在临床上的应用

    古今医家对压痛穴都特别重视,称之为“病体最觉酸痛处”。压痛穴的应用在医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实践基础。

    一般以在背部探寻为主,先看颜色,再用大拇指指腹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各按压一次;先用适当轻力,徐缓均匀按压以便发现浅表反应点,再用适当重力按压,以便发现深层反应点,不可跳跃前进,用力过大或次数过多,反而达不到检查目的。

    如有多个反应点,根据病情,取反应强的做为灸疗点或配一弱的反应点轮流灸之。

    (四)阳光普照与百川归海两大取穴法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艾灸调疾,也是遵循阴阳之道。

    1、阳光普照区

    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内经》。督脉循脊中为诸阳之统帅,,太阳主一身之表,均循背而行。所以多种疾病均可在心俞及胸椎的两侧这一区域内,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点及现象。这是很早就被发现与重视的选穴方法之一,故将心俞与至阳这一区域称为阳光普照区,在这一区域内选穴灸疗称为阳光普照法。按取压痛穴方法取穴。

    2、海纳百川区

    腹为阴,肾为阴中之至阴,“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肾也”《内经》。脐下一寸之阴交穴,为任脉,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其两侧半寸则属足少阴之中注穴。肾为先天之本,生气之源,阴交与至阳均居于人身之重要地位。阴交对下腹及前后阴诸病,功用优异。脱肛便血,月经病,尿闭淋浊,腹胀痛,泻痢不止等均有良效。眩晕,瘫痪,四肢凉,下肢酸痛效果也很好。与气海临近,而功用也难分。故称在左右中注,为阴交、气海,这一狭小区域的取穴法称为百川归海法。

    七、艾灸的优缺点

    优点:

    1、操作简便,灸师指导即可,可随身携带。

    2、安全稳妥,最多也不过是皮肉受损,不会出现损伤内脏的意外事故。

    3、适用范围广泛,对有些病症效果卓著,无须手法协助感传作用可自然发生。

    4、作用面积较之针刺为大,取穴稍有偏差亦无大碍。

    5、时间自由,经济。可长期施灸,获长远效果。

    6、以温和灸而言,除禁灸穴及心前区外,全身上下几乎皆无禁灸之处。

    缺点:

    1、以直接灸而言,痛楚较大,皮焦肉烂,须多日保护,病人听而摇头,望而生畏,形成瘢痕,有碍美观。尤以女性皮肤显露部位。选穴受限,如颜面,心前区,阴部,手足关节部位以及浅表动脉与大动脉所在诸穴。均不宜直接灸,易造成不良反应。

    2、以温和灸而言,有些慢性病例,必须长期坚持灸治。要求速效缺乏信心与耐心者,每不

    易收全功。

    八、禁灸穴及注意事项

    (一) 1、“石门、关元二穴,针之无子”,这是唐代伟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上所述,相信药王是不会虚言的,但他没说灸之也会无子,可我们还是应慎重,应不灸为妙,因为可以选取同等功效的穴位代替这两穴。(未生育女性禁忌)

    2、脊中穴在中脘的里面,灸完中脘不可再灸脊中,会使邪气没有去路,但单独灸之均无碍。只是此两穴不能配合灸。

    3、妇女怀孕期,下腹部一般禁灸。但妊娠呕吐灸中脘穴效佳对胎儿也无不利。(灸至阴穴可转胎治疗胎位不正)。经期应视情况而定,无病不灸,有病根据病情可灸治。

    4、二十岁前不要灸足三里,小儿更不能灸。

    (二)1、阳虚阴盛明显的患者,长期足量施灸,少部分出现如口起泡、喉干痛目赤、困倦等症状,不用顾虑,继续施灸自会消失。这是阳气运行,阴邪化去的表现。这种情况出现更有利于疾病痊愈,为排病反应,不用处理,不是上火。

    2、只在头面与上肢,反复长期大量施灸,口干鼻燥属常见。只要掌握适当的作用量与方式,完全可以避免。如出现,可用生地、麦冬、玄参各10克泡水喝。

    3、长期在一个部位定点施灸,灸点的皮肤会泛灰褐色。但对人体健康无任何不利,也不会留瘢痕,停灸自会恢复正常肤色。

    4、当年艾叶稍刚燥,陈年艾叶,温和刚柔相济,要优于新艾。

    5、灸治前后一个小时,最好不要洗澡。

    九、灸感三相–灸疗的重大发现

    灸感的发生,须由艾之火气与人之真气,两相结合方可生成。其全部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相就是相连、相关与相承之意,也可以说是三个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这是灸法的重大发现与灸疗作用的客观标准。

    灸感是患者在作艾灸时,自己身上所感应到的多种多样的感受。有时沿经感传,有时不是。如发热、发麻、蚁行、风吹、水流凉感及压重感等,当然是以发热感最多。艾灸时必须使艾热持续均衡,作用点集中,并达到一定的艾热蓄积量,才能出现灸感,发现和体会灸感的全过程。

    这一个太平凡太平凡又极平凡而又极为重要的最基本环节,未曾被普遍掌握。这个因就结了一个果---灸疗的临床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是我国灸疗大师周楣声发现提出的。

    现在艾灸大多手持为主,且不断移动,或是用大片烘烤的方法,故不易激发感传与观察到感传的全部过程。

    影响灸感的因素:

    1、刺激量的蓄积,

    2、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3、个体素质的不同,

    4、时间和环境,

    5、病情,

    6、操作者的态度与信心,

    灸感的出现,有时会有多种先兆出现,各人感觉不同。灸治时三相过程完整出现的患者,效果大多都很好,客观的说少部分病症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一)第一相(定相传导期)

    采用改良灸具和连续施灸,灸感易于发生。感传线离开灸疗处向患处移行,患处在头就走向头,在足就走向足,可以自然出现,而且极其明显。常在第一次施灸时即可到达患处,有时需灸两次以上方能到达患处。

    (二)第二相(作用发挥期)

    当灸感传导到患处后,感应并不马上停止,而是对患处能发生极其明显的治疗作用。有时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则不能立即见效。感应以患处中心为强烈,其轻重强弱及时间长短,与病情的轻重缓急大致可成正比。

    (三)第三相(下降终止期与循经再传)

    当作用发挥期到达顶峰时,感应就逐渐开始下降,不会因为艾热持续感应也持续。一般间隔3—4个小时,感应才会再现。

    人的身上有多处病变时,一处感应完,有时会在另一患处出现感应。

    感传可以按照自己的投射方向,不受脏腑的阻隔,斜行直贯而畅行无阻,足以证明是“经络互通,主治可及”。

扎针灸可以治疗失眠吗

心绞痛发病按哪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