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艾灸关节炎
怎样艾灸关节炎
最佳回答
患有关节炎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艾灸患处区域,局部或者是进行腹部的艾灸来进行缓解,一般情况下关节炎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针灸或者是按摩理疗,以及药物综合控制,才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建议应明确当前的病症严重程度,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周口-李**
回复当然可以。长生鹤(高品质艾条)推荐,艾灸压痛点,以及这些穴位:
内膝眼,外膝眼,梁丘,阴陵泉,血海,阳陵泉等穴位。
压痛点必灸,穴位可以尝试,看哪个穴位有灸感,灸感就是感觉热感渗透身体,或者热感扩散,或者有痛痒酸胀等反应。
最后请灸到灸感消失为止。
-
周口-李**
回复1 阿是穴
位置:关节疼痛的部位即是阿是穴
类风湿局部施灸以阿是穴(即疼痛点)或者红肿变形部位为主。
方法:让患者可以平躺在床上,施灸者手持艾灸棒,将艾灸棒的火头慢慢移近患者疼痛部位,围着疼痛部位寻找疼痛点。当火头烤到某一点时,患者感到很舒适,感到热气迅速向深处传导,或有其他异常感觉,这就是最好的治疗点。然后在疼痛点周围滚动艾灸棒,或者移动艾条熏灸。
2 曲池穴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用艾条做温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钟,10日一个疗程。
3 足三里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膝盖)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用艾条做温和灸,每穴每次15-20分钟,10日一个疗程。
4 肾俞穴位(腰眼)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功效:灸肾俞区有强肾的功效。对肾脏、内分泌、骨头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都有治疗作用。是治疗类风湿的首要选择。
方法:每次灸治应在30-40分钟以上,最好能灸到两个肾发烫。
-
北京-梁**
回复风湿寒性关节痛 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中医辨证常分为风重、湿重、寒重、风湿、寒湿等五种证型,临床治法较多,多采用理疗等方法。
膏肓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传统的特种灸法,某院自1997年以来用传统膏肓灸法试治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结果如下。?
基本资料
某院收治147例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86例 。
年龄28~72岁 ,平均46、47岁 ;膝关节痛58例,背腰部痛21例,肘关节痛12例,膝关节合并其它关节、部位痛56例 。
艾灸方法
膏肓灸法 :患者平坐床上,屈膝抵胸。前臂交叉,双手扶膝,低头,面额抵于手背,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
配穴:气海、足三里;足背冷痛者加至阴穴。
膏肓穴以大艾炷灸,每次13壮;再使患者平卧,取气海、足三里3穴,大艾炷各灸7壮 。若需加灸至阴穴,则与灸膏肓穴同时进行。小艾炷两侧各7壮 。每日治疗1次 ,15次为1个疗程。
结果
近期治愈 :受累关节、肌肉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ESR降至正常。
显效 :受累关节、肌肉疼痛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ESR恢复正常,关节疼痛未消失。
有效 :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有好转。
无效 :经连续治疗 1~2个疗程以上,受累关节症状无好转。?
147例经治疗全部获效,其中近期治愈128例,显效12例 ,有效7例 。治疗时间3次~3个疗程。?
案例
姚某,女性,43岁,2000年1月19日初诊 。患者膝关节冷痛3年余 ,近日加重,伴后背畏寒,踝以下及足背冰凉曾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检查局部无红肿,ESR、ASO、RF均正常。诊断为风湿寒性关节痛,用膏肓灸法治疗1次后,背部畏寒症状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获愈,随访2年未复发。
小结
1、结合现代临床情况,一般灸10壮为宜。本组病例灸13壮。
2、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以防气火壅盛于上。
3、膏肓穴列于膀胱经,通过艾灸膏肓,并配合气海等穴,可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补火祛寒,散风逐湿,扶正祛邪,用于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临床疗效佳。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机器,和机器一样,每个器官、部位都有最初的设计使用寿命,而膝关节的寿命就是70年,那为什么还常有三四十岁的人,年纪轻轻就膝盖疼呢?
一
膝盖气血不足,你就“摊上事儿”了
人到中年,大家发现膝盖开始出现问题了,比如:有酸痛感、弯曲时“咔咔”作响、灵活度降低等。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膝盖发酸,所以,一到休息日,大家都想宅在家里,能躺着绝不站着,能站着绝不坐着。
其实, 上面那些现象多半都是“上实下虚”之症, 说白了,就是气血不通了,下不到膝盖乃至整条腿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膝盖气血不通就不通呗,不就累点儿么,能有多大事儿呀?
别说,膝盖气血不通还真能让你“摊上事儿”,而且是大事儿。
为啥呢?
我们先看看,膝盖气血不通说明什么?说明经络堵塞了,而气血要输送到脚部就必须经过膝盖,经络堵得连膝盖的气血都供应不上了,又何谈它的下一站——脚呢?
神医扁鹊说过: 两脚之气血雍滞不行,则周身之气血亦不宜通。 就是说,脚部的气血不通,浑身的气血就都通畅不了。
气血是生命的基础,“气血调和则五脏安,气血不和则疾病生”,会产生什么后果,不用我多说了吧。
所以,膝盖气血不通之所以糟糕就在于:它的影响是逐层递进的,它会直接影响脚部气血,而后影响全身气血,让你“摊上事儿”。
二
灸膝,有哪些好处?
要想疏通膝盖经络、畅通膝盖气血,最佳方法莫过于灸膝。
具体来说,灸膝最主要可以带来两大好处:
1
引血下行
膝盖是最易损伤的关节,统计发现,40岁以上的群体,膝盖损伤的几率高达3成!很多人甚至同时伴有膝盖冷痛、积液、水肿、骨刺等症状。
平白无故地,膝盖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膝盖归根到底是一个关节,我们每天走路、下蹲、跳跃都要用到它,时间长了,它就跟轴承一样会产生磨损。所以,如果膝盖不好,还拼命锻炼,就是“作死”,会让膝盖磨损雪上加霜,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锻炼非但没有收到健身效果,膝盖却越来越疼。
轴承磨损了,需要润滑油, 气血就是膝盖的“润滑油”。 人到中年,气血开始亏虚,供给膝盖的“润滑油”少了,膝盖就会干磨,损伤就会越来越重。 这就会加剧风寒湿等外邪入侵的机会,冷痛、积液、水肿等就都来了。
艾灸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提高温度、打通经络、排出寒湿,同时让膝盖收到新鲜血液的供养,这样一来,寒湿散了、积液消了、肿痛化了。
再来看骨刺,骨刺为什么疼痛?有人认为是刺戳的,其实并不是这样, 骨刺本身并不会让人疼痛,而是骨刺旁边的瘀血压迫神经,引起疼痛。 借用艾灸把瘀血都化解掉,膝盖自然就不疼了。一位灸友就是这样,艾灸一个冬天,膝盖再也没有疼过,但是一拍片子,骨刺还在那里,并没有减少。
2
盘活全身
双脚是距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心脏负责泵血,把血输送到脚部算是“长途”。显然,要一下子把气血引到双脚是不容易的。
膝盖就好比心脏与双脚之间的“中转站”, 灸膝可以先将气血引到膝盖,膝盖气血充足,就能顺利下行到双脚,双脚气血畅通了,全身气血才能畅通。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看, 凡是有窝的地方都比较容易瘀堵, 膝盖正对膝窝,故而整个膝盖周边一圈的气血都容易瘀堵。 足三阴经都循行经过膝关节,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故而灸好膝盖,有助于打通足三阴经,畅行一身气血。
此外,灸透膝盖,还能补益肝肾, 因为“膝为筋之府”,“肝主筋”, 膝盖是筋的房子,房子好,筋住着才舒服,肝好,才能筋骨强健,关节硬朗。反之,同样成立。所以,我们补益肝肾其实有一条捷径——从筋调治,就从灸膝开始。
三
膝盖应该怎么灸?
重在艾灸5个穴位:膝阳关穴、膝眼穴、鹤顶穴、犊鼻穴、阳陵泉穴,需要注意的是,艾灸时最好能讲究顺序。
第1步:艾灸膝阳关穴,关,就是关卡的意思, 艾灸膝阳关就是为了打通膝关节的关卡,起到疏利关节的作用。
第2步:膝眼穴:经外奇穴,包括内膝眼穴和外膝眼穴,这一步之所以要艾灸膝眼穴,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活血通络利关节, 还能调理膝关节痛、下肢痿软等问题。
第3步:艾灸鹤顶穴, 鹤顶穴是气血下行冲开犊鼻穴的必经之路, 鹤顶穴灸透之后,会先被气血冲开,帮助身体祛风除湿,消除膝盖的部分疼痛。
第4步:艾灸犊鼻穴, 目的是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为身体补足气血, 还能缓解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等。
第5步:阳陵泉:属胆经,胆属木,木主生发,故而阳陵泉可生发阳气,并且,木能生火,木气一旺,则能生火。阳陵泉是“筋之会”,凡筋病皆可灸阳陵泉。
四
哪些人群需要灸膝?
1、“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人,比如腿寒、腿酸、脚力差的人;
2、心情烦躁、焦虑不安的人;
3、久坐且运动量不够的人(容易加重膝关节瘀堵);
4、本身体质虚寒、气血凝滞、身体乏困的人(灸之,能改善气血、排出垃圾、提高免疫)。
五
膝盖日常保养妙法
日常保养:一揉二按三拍打
如揉膝关节内侧的痛点,按足三里、阳陵泉、血海、阴陵泉等穴位,拍打两边膝盖,可以帮助膝盖气血运行温经通络。
-
逍遥子
回复1 类风湿关节炎自我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有游走性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晚期则出现关节畸形,僵硬,肌肉萎缩和功能丧失,病变常从四肢远端的小关节开始,且左右基本对称。
2 类风湿性关节炎艾灸常用穴位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夹脊:在腰背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各17穴。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俞: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3 类风湿性关节炎艾灸方法极泉:用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委中:用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夹脊:用瘢痕灸或隔蒜灸,每次15-20分钟,3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大椎到腰俞的督脉:用瘢痕灸或隔蒜灸,每次15-20分钟,3日1次,每灸10次,休息3日,灸至症状消失为止。
4 类风湿性关节炎艾灸特效穴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左右各1个。
胆属胆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像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阳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穴,为筋之会穴,故可治疗关节疼痛等病症。
艾灸方法:用点燃的艾条对准阳陵泉,距离皮肤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