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休克是怎么回事

时间: 阅读:7657

电休克是怎么回事


最佳回答

艾灸师小爱

艾灸师小爱

2023-07-17 04:49:30

电休克通常是指患者通过电接触后,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引起了机体组织损伤或者是功能障碍的症状患者有可能会发生休克,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意识不清抽搐,血压升高,瞳孔缩小。建议患者出现这种情况,确定患者已经远离电源,及时进入当地的正规三甲医院做及时的抢救工作。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松柏友
    回复
    2023-07-17 07:07:16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17 07:07:16

    要改善心情才能有所好转。最近有看到报道说过多的烟、饮酒、缺乏维生素等可以引起记忆力退化,喜欢喝酒的大伯开始回想自己近几年的情况,竟然真的就被说中了。大伯下决定要戒酒改善记忆力了,可是要从哪里入手一点头绪都没有,这时远房的姑父给了大伯一个消息,介绍了淘宝一家叫做待骄阳的。大伯仔细的浏览了介绍还有评价后,要回了三个疗程的忆渐清先试试,最后还真的是有所好转了,开始能记清时间稍远的事情了。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7-17 06:06:06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杨永信”这个名字。
    他曾经被称为戒网瘾专家,号称能使用电击疗法治愈青少年的网瘾。

    2009年被扒出以极端方式对待孩子们之后,他看似销声匿迹。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在“帮孩子们戒网瘾”。直到今年八月被几个网友在微博上曝光。

    我们今天要说,就是这个被杨永信和所谓家长们奉若神灵的电击疗法(更科学的称呼应该是“电休克疗法”)。
    上世纪30年代,现代医学起步不久,人们对人类大脑运作机制的认知还处在一片空白的阶段,也不能正确认知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
    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方法更是有限——不是找人做法驱魔,就是送到精神医院。

    而当时的精神医生,则几乎是在病人身上做实验,为了镇住狂暴的患者,他们先后发明出了各种不靠谱的疗法。比如著名的冰锥疗法,是拿一根钢针插入患者眼眶,捣碎患者的前脑叶。

    接受了这一疗法后,患者们往往都会变得极为平静麻木,如同行尸走肉——这是当然的,前脑叶掌控着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等等的功能。破坏了这一块区域,也就等于摧毁了患者的大半人格,他们的余生都将无法完整。
    而传统的电击疗法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也做电休克疗法),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治疗时,医生通过电休克机,用适量的电流刺激患者大脑,从而诱发脑部类癫痫样放电,使患者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脑好像有一些毛病,虽然我们(上世纪的医生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强行电击重启一下总是没问题的。来,1、2、3……
    而电休克疗法的缘起,最早要从1934年说起。
    1934年,30出头的梅德纳医生(Ladislas Joseph Meduna)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从事精神医学研究。某天,他翻阅文献时看到了癫痫可以预防精神病的说法,随即有了一个不成熟的猜想:“人工诱发的癫痫大发作能不能改善精神病症状呢?”
    他开始寻找实验体和能诱发癫痫的药物,并最终决定使用樟脑油在做实验。1934年1月2日,第一次实验进行,11名患者中的3名出现了癫痫症状,这大大增强了这位医生的信心。
    接下来,他为一位33岁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注射了浓度25%樟脑油,并成功诱发了癫痫,反复5次之后,这位患者的木僵改善了(木僵:一种重症精神病人会出现的高度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
    这一实验轰动了当时的精神医学界。
    医生们对诱发癫痫改善精神疾病的疗法非常热衷,但不是所有人都想走药物诱发一条路。梅德纳在匈牙利埋头苦干的时候,他的同行切莱蒂(Ugo Cerletti)和比尼(Lucio Bini)则在罗马研究电刺激和神经运动的关系。这一系列研究的灵感来自于某次观看屠宰场将猪电晕后宰杀。
    两位医生们猜想,若是在精神病人头部两侧通入电流,也许可以矫正其疯狂,或者至少会比较顺从。
    他们研制出来的装置就是这个↓

    即:将两个电击分别放到患者大脑两侧,释放电流,使电流直接经过大脑,引起癫痫。
    1938年,第一次实验开始,治疗对象是一名重症的精神病患者。治疗时病人首次被通电80V电压,0.1秒后仅有短暂意识丧失。再次通电90V电压,0.1秒后病人出现癫痫小发作样抽搐。第3次更强的电刺激后,这名病人全身抽搐大发作,意识完全丧失。(注:中国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美国及日本的电压标准则为110V)
    电击开始的时候,患者会被捆绑在床上,套上牙套防止他们因为太过痛苦而咬断自己的舌头。电击本身带来的痛感不言而喻,许多患者还会因为癫痫带来的肌肉强直、抽搐而骨折。被捆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绝望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在ECT疗法推广之后不久,上世纪40年代开始,医生们开始在电击的同时使用肌肉松弛剂,力求让患者们肌肉放松,避免二次伤害。
    1955年,萨尔兹曼将静脉诱导麻醉药引入ECT,病人可以在麻醉状态下接受ECT,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电休克疗法自此开始逐渐人道而正规。
    那么,针对精神病人而使用的,在尊重了病人自身意愿才执行的电休克疗法,有用吗?
    有用,但并不万能,而且还有大量副作用。
    文献表明,ECT治疗对约50%的难治性重度抑郁症患者有效,关于后续随访的研究还很少,但大约一半的患者在一年内有复发的情况。另外,它对木僵、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期有特效,很适用于那些有自杀倾向或伤人倾向的重症精神病患者。
    与此同时,它也会引发包括智商降低、脑部功能障碍和学习障碍在内的许多后遗症,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就是记忆丧失。
    BBC在2013年的一份报道中跟踪了许多精神病人在接受ECT后的生活,多数人提及了记忆问题。
    Helen Crane在90年代末接受了两次ECT治疗,抹除了她包括海外旅行和重大家庭事件在内的数年的记忆:“ECT检查之后,我忽然有关于我母亲的不祥的预感。我问我的丈夫我母亲怎么了,他告诉我我母亲大概两年前就去世了。”
    也正因此,ECT疗法已被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列入三级(高风险)目录中。仅当医生在得到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被作为精神干预的最后防线,用于重度抑郁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而美国的数个州,至今仍因为太不人道而禁止这种疗法的实施。
    然后,让我们的话题回到杨永信。
    这些所谓的“网瘾少年”,是重症精神病吗?不是。很多连有网瘾都算不上,无非是不听父母的话。
    杨永信在对他们进行电击的时候,有遵守ECT标准进行麻醉,减轻病人痛苦吗?没有。
    杨永信电击的治疗方法为了引发大脑癫痫还是利用恐惧和痛苦使人屈服?是后者。

    他也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孩子下手的精神科医生。从1940年代初,世界知名的儿科神经心理医生Lauretta Bender对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很感兴趣,于是她在纽约Bellevue医院内对至少100名 3~12 岁的儿童做了电击实验她有时会每天两次电击精神分裂症的儿童(有些小于3岁),连续20天,有些被实验的儿童因此变得暴力和想要自杀。
    可把这些孩子和少年送去给这两位“医生”的是谁呢?
    是家长啊。
    当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沉迷于网络,或者变得叛逆不听话的时候,他们心想“电一电就好了”。喜欢打游戏,早恋,不听话,“电一电就好了”。
    丝毫不反思自己的问题。
    09年,柴静揭露杨永信电击疗法的那个视频里,她问了这些家长和孩子很多问题。
    电休克疗法只是精神医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一页。但怎么使用它,为了什么而使用它,都有非常明确具体的限制。
    而可笑的是,杨永信和家长们,明显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过分的事。
    这些父母可能希望孩子最后“改邪归正”,对他们说一句“谢谢”。可大多数“网瘾少年”,却在期待一句“对不起”。
    他们不一定都能等到。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会不会失忆

电击休克怎么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