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休克治疗后怎么护理
电休克治疗后怎么护理
最佳回答
对于电休克治疗后的病人,一定要让患者去枕平卧在病床上,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患者呼吸情况,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要给患者多注意保暖,避免着凉。避免病人出现坠床的情况。若患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不适的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西安-杜*
回复电休克疗法(ECT)亦称电抽搐治疗,系指以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一种很有效的疗法。 另有改良电抽搐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
ECT被很多的神话和误解所包围,至少部分是由于非专业出版物所刊登的有煽动性的文章和广为流传的错误信息所激发。这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对特定的一部分严重病人来说,ECT是非常安全有效的。
进行电休克治疗前,要详尽做好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如胸透、心电图、脑电图等,排除脑部疾患,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掌握正确的操作程序。电休克的副作用远比抗精神病药少,而且见效快。不要产生恐惧心理。那种传说精神病院给病人坐电椅或精神科大夫身上带有电棒的说法,这纯属无稽之谈。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方法。但人们往往认为其副反应大,担心对大脑造成损害,事实并非如此。
做电抽搐治疗时,电压为80~120V,在此电压下,电流直接通过人的大脑,导致全身抽搐,病人意识丧失,没有痛苦。治疗结束后,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及呕吐,轻者不必处理,重者对症治疗即可缓解。还有一少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这取决于治疗次数的多少和间隔时间的长短,一般7~10天内逐渐消失。据资料表明,电抽搐治疗可引起脑电图改变,导致记忆力下降,但这种情况持续很短时间。一般认为,电抽搐治疗后1月内可恢复正常。对有严重自杀行为的抑郁性精神病患者,经过药物治疗需2~3周才获得最佳效果,如采用电抽搐治疗在一周内即可生效。国外有研究证明,经电抽搐治疗100次以上的病例,并无明显的脑功能影响,现一个疗程仅有8~12次,据电抽搐万次治疗的分析表明,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合并症。因此,可以说电抽搐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广东熊**
回复电休克疗法一般指电痉挛治疗。
电痉挛治疗是一种针对神经精神疾病特殊的治疗方法,其疗效显著。患有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行为者及明显自责、自罪的患者尤为合适,也提示我们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从目前国际的认可程度来说,应该首选电痉挛治疗。
实施这项治疗需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医师并在配备很好的抢救设备和环境条件下进行,治疗过程要进行严密地监护。
扩展资料:
相关延伸:电击疗法副作用
和其他治疗方法一样,电抽搐治疗也有其特定的副作用和并发症。现代改良电休克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头痛、恶心、呕吐和可逆性的记忆减退。
记忆减退出现的比例较高,国外研究发现至少有1/3的患者表示在接受电疗之后,出现了明显的记忆衰退。但是,一般认为电休克治疗对记忆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且通常只是暂时的,临床上这些症状一般在治疗后都会自行好转而无需处理。
现代电疗除了上述副作用以外,还有不少缺点。首先,电休克治疗实施起来较为复杂且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全麻和吸氧,基层医院很难开展。
其次,由于电休克治疗技术和设备等要求高,所以治疗费用也较高。再有,电休克治疗和药物治疗一样不能一劳永逸,要维持治疗,否则许多患者的病情就会复发。所以一般推荐在电疗后的6个月里,以药物治疗或者非经常性的电疗作为后续维持治疗。
由此可见,电疗是一种科学、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但需由专科医生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专科医院实施。
-电击疗法
-电休克疗法
-
西安-杜*
回复文 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
我们以往写过很多双相障碍相关的文章和建议,现再次进行提炼,一共总结了10点,希望能令家长、患者恢复理性和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康复路线图。
上周推出的上集已经阐述了前面3点,分别是:
第1点,被诊断双相不一定就是双相
第2点,孩子属于哪一种“双相”?
第3点,容易和“双相”混淆或共存的问题
这一篇文章我们继续总结另外7点,主要涉及了患者、家属们最关注的治疗和复学话题。
01、最关键的重点不是吃药
第4点,无论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双相障碍,如果想达到真正的快速康复,最关键的其实是家庭治疗。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这涉及到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我们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实践,我们发现 双相障碍的病因主要是心理 社会 因素,而心理根源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而这些病理性记忆中有很多来自于患者的原生家庭,主要是父母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如果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那很可能会继续对孩子造成伤害。
其次是涉及青少年患者的康复环境。青少年患者仍缺乏经济独立能力,一般与父母一起生活,尤其是休学后。即使他们要住院,在度过病情最危急的阶段后,也仍需回到家庭环境中。
所以,患者所处的家庭氛围是否温馨、包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尤其是父母是否有积极的改变,努力改善亲子关系,这对患者是否能加快康复、病情持续稳定有决定性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家庭治疗?主要有2个途径。
第一个是医疗机构精神科提供的临床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家庭治疗。 这个途径的好处是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有一定的治疗计划和步骤,家长积极参与、配合即可,免去了家长的部分烦恼和精力。
但这个途径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国内真正高水平的、非常专业的家庭治疗资源其实比较稀缺,大家不一定能够遇到既合适、靠谱的,又能负担得起的。
而且,家庭治疗背后涉及到心理学理论,而双相 情感 障碍背后的心理根源,现在主流的心理学理论了解甚少,缺乏针对性,因此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治疗,自然也缺乏针对性。
而且,目前主流的家庭治疗离不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双相障碍背后的心理根源缺乏了解和针对性。那在此此基础上的家庭治疗自然也缺乏针对性。
比如,即使是基于主流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还有发达国家近年备受重视的辩证行为疗法(DBT)基础上的家庭治疗,很多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对于家庭关系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针对双相障碍症状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更是了解甚少。
至于基于精神分析疗法基础上的家庭治疗,其风险就更大了,很有可能加大孩子对父母的敌意,恶化家庭关系。
所以,这个途径虽然看起来省事,但最终找到的家庭治疗很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令患者、父母大失所望。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避免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受到二次伤害。
另一个途径是父母自己进行家庭治疗。 这前提是父母能够接受我们对于双相障碍的突破性发现和认识,能够积极地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具体来说,就是父母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能觉察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可能存在不良的夫妻关系曾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然后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真诚道歉,改变与家人的相处方式。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孩子的病情会有明显的缓解。 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父母能够完全自己把握的康复因素之一。 父母千万不要将孩子的康复希望完全寄托于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身上。
02、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孰先孰后?
第5点,最适合的康复路线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并辅以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这是最经济的、也是最适合大多数人的方案。
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复杂,单靠一种治疗手段往往效果不佳。哪怕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传统精神医学,现在也越来越强调综合干预。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孩子也愿意接受,父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加快康复速度。
第6点,对于绝大部分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基础,心理治疗应在此基础进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能有些读者纳闷,何主任,你不是一直强调双相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心理 社会 因素吗,那为什么药物治疗反而是基础?是不是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更“厉害”?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都相对低效,难以快速稳定较复杂的病情。即使是得到循证医学支持的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往往至少也需要持续数月,而且疗效不稳定。
至于精神分析流派我更加不推荐。有不少父母告诉我们,孩子得病后,本来亲子关系尚可,又或者对父母的其中一方仍比较信任。可接受了精神分析治疗后,有的孩子变得仇视父母,甚至对父母有暴力攻击行为,亲子关系严重恶化。
这不但不利于青少年患者康复,如果本来的诊断是抑郁症的话,医生一听到孩子在家打父母,很容易将这理解为躁狂发作,进而诊断为双相障碍,结果孩子就变成了所谓的“重性精神病”。
另一个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人本主义的理念虽然是可取的,但在起效速度上更慢,对患者的人生感悟和阅历要求较高,也不适合青少年患者。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本身就有一些前提条件,要求患者的情绪相对比较平稳,认知相对比较理性,能够比较有效地与人交谈。
如果患者的情绪剧烈波动,严重地自我封闭,甚至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的话,一般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难以起效。
所以,并不是说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更“厉害”、更能“治本”;而是因为对比起目前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来说,专业的药物治疗起效更快、更经济、更容易获得,对患者和家长的要求也更低。
我们晴日心理的临床心理干预,尤其是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虽然我们认为比精神科药物治疗更加高效、更治本,但目前可复制性低,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难以获得,反而不是首选。而且,即使要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一般情况下,也需要先接受药物治疗,尤其是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患者。
但父母们可以多学习我们分享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免于恐惧,增强康复信心,改善家庭关系,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所以,大家应避免对精神科药物的盲目排斥和恐惧,如果孩子愿意接受,服用药物是康复路上的基础。
当然,在孩子服药前,父母最好提前了解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比如嗜睡、发胖、记忆力和注意力暂时下降等,做好心理应对和现实准备,减少药物副作用的负面影响,也减少孩子因此出现的情绪波动。
第7点,在物理疗法方面,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适合大部分患者,但对待电休克治疗(ECT)要谨慎。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辅助性疗法,副作用也小,可整体上加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疗效,加快康复,有兴趣、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考虑。但一定要选择权威的医疗机构,有丰富经验的操作师。
另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是电休克治疗(ECT)。这就不是辅助性的治疗了,而是病情危急、紧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情况下的主要疗法。
现在,绝大部分医院已经具备“改良电休克疗法”的条件,又或者叫“无抽搐电休克疗法”(MECT),患者在全麻状态下接受治疗,大大地减少了痛苦。
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改良电休克治疗后,病情会迅速缓解,情绪好转,效果立竿见影。可大家千万别以为这个病就好了,这个效果是有时间性的。
电休克治疗的生物学作用机制至今不明确,但我们曾分析过它的主要“副作用”——导致记忆能力在短时间内受损。很多患者说接受了该治疗后,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感到印象模糊了。
如果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电休克治疗起效的作用机制之一。它导致记忆的提取功能出现“故障”,患者遭受过的心理创伤难以被激活、想起,情绪症状也就缓解了。
可是这个“故障”是暂时的,仅能持续数周到2、3个月不等。随着记忆功能恢复,患者的心理创伤再次容易被激活,情绪症状便会反反复复。
所以,电休克治疗更多是缓解燃眉之急,起效之后,专业而规范的、疗效更持续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必须跟上,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一定要快速得到改善。
03、复学前的必要准备
第8点,运动疗法要在孩子病情稳定,愿意、乐意的前提下进行。
很可能是受到了很多“跑步治好抑郁症”“跑马拉松治好了抑郁症”的 社会 新闻的影响,很多父母非常关注运动疗法这个话题,也容易将这个方法想象得过于简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必须指出,想主要靠运动来治愈抑郁症、双相障碍,这是不切实际的。病情严重时,不宜采取运动疗法;最好等到孩子的病情有明显缓解,情绪总体平稳,认知比较理性,亲子关系有明显改善时,父母再引导孩子开始运动。
而且,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意愿和喜好,选择合适他们的运动方式,不要执着于是不是跑步。而且,孩子还没有康复之前,运动不宜设立目标,避免增大心理压力,反而可能加大情绪波动。
对于以往受到过别人欺凌,性格比较内向、软弱,体质也比较弱的青少年患者,我们更加强烈建议父母要引导孩子去强身健体,如果身体能够承受的话,甚至可以考虑学习跆拳道、拳击等课程。
这不但是运动疗法的其中一种形式,也能帮助这部分孩子增强体魄,增加自我保护和反击能力,恢复一定的自信。从某个程度上看,可以部分疗愈过去遭受的心理创伤。
第9点,孩子现阶段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父母不要过于纠结,用力过猛。
沉迷电子 游戏 ,作息日夜颠倒,爱网购“剁手”,整天闭门不出,房间乱七八糟……在很多父母眼中,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几乎全身都是坏习惯。
尤其是对于爱玩 游戏 和作息颠倒,很多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是不是网瘾了?”“没法上学也就算了,连规律作息做不到,这成何体统?”
其实在目前这个阶段,这些生活上的不良习惯都是“小问题”,父母没有必要过于严格、焦虑,要适当放低要求,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要与孩子因此发生争吵和矛盾。
比如孩子爱玩 游戏 、上网,这对青少年患者来说几乎是唯一的解压手段,是暂时能获得喘息的地方;也是他们在恐惧现实社交的情况下,与外界获得联系的唯一方式。如果这条路也堵上了,他们很容易迅速精神崩溃,甚至有自杀行为。
又比如作息紊乱,睡懒觉,这跟上网到深夜有关系。只要孩子有相对充足的睡眠时间,父母就不用太担心。
这些问题不是不用解决,而是要有策略、循次渐进地改善。目前最主要的是缓解孩子的情绪症状,改善亲子关系,消除学习障碍,然后再逐步与孩子商量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有益的活动。
当然,适度的宽容不代表没有底线。孩子不能以自杀为目的伤害自己,不能伤害父母及其他人,不能任由病情发展而不接受规范治疗,这就是不容触及的底线。
随着孩子的病情不断好转,亲子关系越来越亲密,父母可以理性、平和地表达对孩子的期待,相关的行为底线可以逐步上调。
说到消除学习障碍,就是我们总结的最后一点。
第10点,父母一定要掌握学习障碍的知识,在孩子休学期间抓紧时间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复学失败,导致病情复发甚至加重!
很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同时伴有严重的学习障碍,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专心不了,看书看不进去;有的甚至一提到学习、学校就焦虑、恐惧,说什么都不愿上学,被父母强送到学校后出现惊恐发作!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孩子办休学手续是比较明智的。青少年应先脱离对其造成强烈负性刺激的校园、学习环境,稳定情绪。否则很可能不堪重负,酿成悲剧。
所以,很多孩子休学在家不久后,结合药物和心理治疗,情绪症状大有好转,生活作息基本正常,甚至能跟父母有说有笑。父母以为孩子终于好了,回到学校没有问题,不少青少年患者可能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事与愿违,部分青少年患者复学不顺利,信心严重受挫,情绪再次波动,甚至加重。在复诊时自然就会被精神科大夫认为是复发了。
这不仅可能需要再次休学,而且复学失败给孩子造成重大打击,病情加重后往往需要住院治疗,增加药物种类和剂量,甚至接受电休克治疗。
所以,如果孩子休学后情绪好转,这自然是好事;但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尽最大可能修复症状背后的心理创伤,尤其要想办法缓解孩子的学习障碍,为复学打好基础。
一般来说,当孩子在家自习、上辅导班时情绪比较平静、也能学进去的时候,才初步做好了复学的准备。
如果孩子还没具备这个条件,家长对于复学和学习不要过于焦虑、着急;要有时间思维的意识,从一生的高度和长度去理性看待当下的挫折和落后,并继续积极去改变现状。
以上就是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后,父母要注意的10个要点;主要旨在为父母提供理性科学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最起码能帮助家长们减少焦虑和恐惧,恢复一定的信心。
#双相# #精神心理# #青少年双相#
-
成都-陈**
回复电休克应抓紧时间进行救治,在休克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控制引起休克的原发病因,遏止病情发展,有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1.一般紧急治疗
通常取平卧位,必要时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利于呼吸和下肢静脉回流同时保证脑灌注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可用鼻导管法或面罩法吸氧,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及早建立静脉通路,并用药维持血压。尽量保持病人安静,避免人为的搬动,可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但要防止呼吸和循环抑制。
2.病因治疗
治疗原则应该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对原发病灶作手术处理。即使有时病情尚未稳定,为避免延误抢救的时机,仍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针对病因的手术。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