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甲亢艾灸哪个部位

时间: 阅读:2570

甲亢艾灸哪个部位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3-07-16 23:27:50

对于患者出现的甲亢,也可以进行一些艾灸的方式,可以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丰富肺俞穴,风池穴,大椎穴。太溪穴,合谷穴,直泻太冲穴,足三里内庭等一些相关的对症穴位来缓解。患者除了理疗之外,同时再服用一些对症的药物,可以服用甲疏米唑,或者丙硫氧嘧啶对于甲亢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患者治疗期间一定要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吃含碘的食物,尤其是海产品。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艾江
    回复
    2023-07-17 02:02:24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只是指甲状腺毒症综合征,要决定治疗方式首先要明确病因。常见病因是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和自主性高功能腺瘤。甲亢的治疗旨在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或者减少或破坏甲状腺组织,阻断了激素的分泌。
    一、一般治疗
    病情尚未得到控制时,合理安排饮食,需要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和低碘的饮食;精神要放松;适当休息,避免重体力活动
    二、药物治疗
    硫脲嘧啶类药物,这是我国和世界不少国家目前治疗甲亢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本治疗方法的特点:为口服用药,容易被病人接受;治疗后不会引起不可逆的损伤;但用药疗程长,需要定期随查;复发率较高。即便是合理规则用药,治后仍有20%以上的复发率。
    硫脲嘧啶类药物的品种:临床选用顺序常为,甲硫咪唑(他巴唑,MMI)、丙基硫氧嘧啶(PTU) 、卡比吗唑(甲亢平)和甲基硫氧嘧啶。PTU和甲基硫氧嘧啶药效较其它小10倍,使用时应剂量大10倍。
    药物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医生之间依据其习惯和经验有其不同的选择。在美国常选用PTU,而在欧洲首选MMI的更多。在我国,选用PTU和MMI都不少,选用前者考虑其可减少循环中的T4转换为T3,孕妇使用更为安全,而选用后者则认为该药副作用更小,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具有较长时间的抑制作用,有经验显示该药每日给药1次即可,病人的依从性较好。
    外周血白细胞数偏低、对硫脲类药物过敏、肝肾功能异常、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癌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丙硫氧嘧啶。
    辅助药物:普萘洛尔(心得安),主要用于ATD初治期,对于有支气管疾病患者可选用β1受体阻断药。碘剂仅用于手术前,甲状腺制剂维持期防止眼球突出及甲状腺肿大的使用。
    三、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后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效果良好,治愈率达到90%以上,但有一定并发症的发生机率。

    四、放射性碘治疗

    约10%的病患永久的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这是安全的治疗。
    五、甲状腺介入栓塞治疗
    适应证是甲状腺较大,对抗甲状腺药疗效欠佳或过敏者;不宜采用手术或放射性碘者;也可用于甲状腺非常肿大时的手术前治疗。而初发的甲亢,甲状腺肿大不明显,有出血倾向及有明显的大血管硬化者应为禁忌之列。
    一般而言,对于初发的患者、医疗条件较好的患者、不愿意采用手术或者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无甲亢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采用抗甲药物治疗。对于复发的患者、抗甲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难以及时复诊的患者、有家族史的患者、有并发症的患者、手术后复发的患者、病史较长的患者、甲状腺癌手术后仍有残余病灶的患者,应首先选择131I治疗。对于摄碘量过多导致的碘致性甲亢、因摄碘量较多导致病情反复的患者,131I治疗亦为首选疗法。

    再就是别吃辛辣的,以及油炸的,这些属燥热类的食品。还要戒烟酒,调节情绪,焦虑生气上火对这病尤其不利。生气后以及吃了燥热类的食品后,有的人会明显感觉出患病部位的不适。

  • xuzhujun728
    回复
    2023-07-17 02:02:24

    甲状腺功能偏高的患者应正确使用药物,不能使用过敏药物,患者应适当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四肢麻木的症状还要及时进行补钾。患者日常可以吃紫菜、海带等富含碘的食物,不能吃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要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增强自身调节能力。

    甲亢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甲状腺功能偏高就是甲亢疾病之一,甲状腺功能偏高的话,患者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说饮食跟个人的生活习惯,调理好自身的生活习惯能有效的解决甲状腺功能偏高的症状,可以减少很多疾病的产生,那么甲状腺功能偏高的话应该怎样进行调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偏高的症状应及时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避免过敏药物的使用,要进行针对性治疗。针对甲状腺功能偏高患者的并发症可采用不同的辅助治疗,例如心慌、失眠、心跳过快的患者应适当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四肢麻木的症状还要及时进行补钾。

    甲状腺功能偏高的患者日常可以吃紫菜、海带等富含碘的食物,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蛋白质较高的食物。不能吃白菜、油菜、卷心菜和核桃等易生甲状腺的食物,也不能吃动物内脏、奶油等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不能吃、花生、核桃、 杏仁、芝麻、五花肉等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食物。

    以上就是甲状腺功能偏高的调理方法,希望能给患者带来帮助。除此之外,甲状腺功能偏高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内容还有很多,患者要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增强自身调节能力。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多运动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身体内血液循环,还能加强自身新陈代谢,对于治疗甲状腺功能偏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低盐、少油、低脂、低糖。可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这样有利于身体尽快恢复。

  • 艾江
    回复
    2023-07-17 02:02:24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天突穴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特异性8所属部位9天突穴的定位10天突穴的取法11天突穴穴位解剖 11.1层次解剖11.2穴区神经、血管 12天突穴的功效与作用13天突穴主治病证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天突穴的配伍16特效 *** 17文献摘要18天突穴研究进展 18.1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18.2治疗外周性呼吸衰竭18.3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调整作用18.4降低气道阻力18.5对食管蠕动的影响18.6对免疫功能有调整作用 19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天突 1拼音

    tiān tū

    2英文参考

    Tiāntū CV22 [中国针灸学词典]

    tiānt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2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2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穴位 天突 汉语拼音 Tiantu 罗马拼音 Tientu 美国英译名 Sky Prominence 各


    号 中国 CV22 日本 22 法
    国 莫兰特氏 VC22 富耶氏 VC22 德国 KG22 英国 Cv22 美国 Co22

    天突为经穴名(Tiāntū CV22,RN22)[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玉户(《针灸甲乙经》)、天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聚英》)、五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属任脉[1]。天突是阴维脉、任脉的交会穴[1][3]。天即天空,突即灶突,此穴位所在相当于气管上端,颇似肺气通天的灶突,故名天突[1]。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4天突穴的别名

    玉户(《针灸甲乙经》)

    天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聚英》)

    五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

    6穴名解

    天即天空,突即灶突,此穴位所在相当于气管上端,颇似肺气通天的灶突,故名天突[1]。

    天,上意,指天气及人身之上部。突,指灶突。灶突,即烟囱,有穿通之义。天气通于肺,穴处犹如肺气出入之灶突也。本穴位居胸腔最上的喉头,既为清气之所入,又为浊气之所出,故以为名。[4]

    7特异性

    天突是阴维脉、任脉的交会穴[1][3]。

    8所属部位

    颈[5]

    9天突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天突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6]。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正坐仰头取穴[1]。

    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当胸骨切迹上缘上0.5寸凹陷处(《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3]。

    另说“在颈结喉下二寸”(《针灸甲乙经》)、5寸(《备急千金要方》),3寸(《太平圣惠方》)、1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天突穴在任脉的位置

    天突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突穴在颈部的位置

    天突穴在颈部的位置(肌肉)

    天突穴在颈部的位置(骨骼)

    10天突穴的取法

    在璇玑穴上1寸,胸骨上窝正中,正坐仰头取穴。

    天突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正坐仰头取穴[1]。

    正坐仰靠位,于璇玑上1寸,胸骨上窝正中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由喉结直下可摸到一凹窝,中央处即是天突穴[8]。

    11天突穴穴位解剖

    天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浅层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皮下组织内有颈阔肌和颈静脉弓。深层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头臂静脉等重要结构。

    11.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锁乳突肌腱(两胸骨头)之间→胸骨柄颈静脉切迹上方→左、右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1]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骨舌骨肌之间→左、右胸骨甲状肌之间→上纵隔蜂窝组织→气管前间隙[9]。

    11.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颈横神经和颈静脉弓属支分布;深层有舌下神经降支和甲状腺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气管[9]。向下刺可入胸骨柄后方,有胸腺、左无名静脉和主动脉弓等结构[9]。

    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皮下有颈静脉弓,甲状腺下动脉分支,深部为气管,胸骨柄后方为无名静脉及主动脉弓[3]。

    12天突穴的功效与作用

    天突穴具有宣通肺气、消痰止咳的功效。

    天突穴有理气化痰,清咽开音作用[1]。

    天突穴位于胸廓上口处,深部为肺系,具有宣肺降气、止咳平喘、化痰利咽之功,可用于治疗胸、肺、咽喉病[10]。

    胃气上逆则噎膈,取天突穴理气降逆以治之[10]。

    瘿气为天突穴局部的治疗作用[10]。

    天突穴具有豁痰开窍之作用,是治疗诸痰之证的主要腧穴,对于痰厥、中风、眩晕、咳嗽、梅核气等效果较好[10]。

    《针灸甲乙经》有:“在颈结喉下二寸。”主治咽喉疾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血气乏闭,咳逆咽冷,声破喉猜。”人之胸腔喻天,腹腔喻地。本穴位于胸腔最上,其功用为通,刺法使患者含胸延颈。术者循胸骨内缘向下探刺,导引滞塞之气上通,俾于痰郁气之在胸臆者,得以爽利涌出, *** 术有点天突法。1948年高式国医师诊一妇人,因大怒气厥。拟刺回阳九针,甫刺哑门一穴。一老人突然走入,呼令去针,急起针。彼令一壮妇人抱扶患者端坐。另一妇人以中指探其天突,叱令用力,再用力,患者忽然啊的一声,大哭而苏。后仿用此法,通痰导气,多收捷效,愿同道共识之。[4]

    13天突穴主治病证

    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1]。

    天突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膈[9]。

    天突穴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咳唾脓血,肺痈;喉痹,咽干,暴喑,梅核气,喉中痰鸣;呕吐,噎膈;心痛,舌下急,衄血,瘿气[7]。

    天突穴主治咳嗽,哮喘,咯血,喉痹,失音,呕吐,呃逆,噎膈,瘿瘤等[3]。

    14刺灸法14.1刺法

    [1]

    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后壁刺入0.5~0.8寸[3]。

    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9]。

    先直刺0.2~0.3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局部酸胀,咽喉发紧似有阻塞感,起针后即消失,不留针[7][1]。

    注意:天突穴施术时不宜留针及施用强 *** 手法,以免伤及脏器;对肺气肿患者尤需谨慎[7]。

    14.2灸法

    可灸[1][9][7]。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15天突穴的配伍

    天突穴配定喘、膻中、丰隆治支气管哮喘[1]。

    天突穴配天窗、合谷、人迎治声带炎[1]。

    天突穴配内关、印堂、足三里治神经性呕吐[1]。

    天突配膻中,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哮喘,胸痹。

    天突配璇玑、风府、照海,有行气解表,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喉肿咽痛。

    天突配灵道、阴谷、复溜、丰隆、然谷,有滋肾降火利咽的作用,主治咽痛久不愈,喑哑,入睡口干。

    天突配定喘、膻中、丰隆,治哮喘[7]。

    天突配内关、中脘,治呃逆[7]。

    天突配石关、足三里、胃俞、中脘、膈俞、水分、气海、胃仓,治噎膈[7]。

    天突配泻人迎、喉中,治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7]。

    天突配筋缩,治小儿喉闭[7]。

    16特效 ***

    用中指指腹慢慢按压天突穴1~2分钟, *** 时要格外轻柔,可治由于咳嗽、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声音嘶哑[8]。

    17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针灸甲乙经》:阴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梗心痛,瘾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咳嗽上气,胸中气噎,喉中状如水鸡声,肺痈,咳唾脓血,气咽干,舌下急,喉中生疮,不得下食。

    《玉龙歌》:哮喘之证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著艾便安康。

    《百症赋》: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穴。

    《普济方》: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亦得。即下针宜直横下,不得低手,即损五脏之气,伤人短寿。

    《类经图翼》:治一切瘿瘤初起者,灸之妙。

    18天突穴研究进展18.1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针刺天突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使甲状腺缩小,症状消失,基础代谢明显降低。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有效率可达86.9%,尿中排碘量明显降低,甲状腺对碘的吸聚和利用能力提高。有实验正常人服131I 2μBq(微贝可),20 min后用重手法刺双合谷、扶突、天突,于行针3次后的2、4、6、24、48 h测定,发现甲状腺对131I的摄取量大多提高,而针刺通里等穴则无影响。[7]

    针刺甲亢患者天突穴,可使基础代谢降低,而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后基础代谢可增加[1]。

    18.2治疗外周性呼吸衰竭

    临床观察,电针天突穴对呼吸衰竭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对外周性呼吸衰竭疗效明显[4]。

    18.3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调整作用

    针刺天突对支气管平滑肌也有调整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7]。

    18.4降低气道阻力

    针刺天突、肺俞等穴,无论吸气或呼气阶段的气道阻力,都从增高状态明显下降,特别是呼气时的气道阻力下降最为明显[4]。

    18.5对食管蠕动的影响

    在X线下观察,针刺天突、膻中可使健康人食管蠕动增加,内径增宽,也可使食管瘤瘤部的上、下段食管蠕动呈相同改变。[7]

    针刺食道癌患者天突穴,可使蠕动增强,内径增宽[1]。

    18.6对免疫功能有调整作用

    针刺天突对免疫功能有调整作用,针刺家兔“天突”、“内关”,可看到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但是对于有些淋巴母细胞转化率针前较高的针刺麻醉患者,针后反见下降。针刺天突也可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7]

    电针实验性结核性家兔“天突”“内关”部位,发现针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计数、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明显增加[1]。

  • 逍遥子
    回复
    2023-07-17 01:01:14

    经外穴

    1.内迎香

    【取法】鼻孔内上部外侧之鼻粘膜上。

    【主治】⑴扁桃体炎 ⑵咽炎

    【机理】内迎香位于鼻内,肺开窍于鼻,胃经起于鼻,大肠经挟鼻孔,三经均与咽喉关系密切,取本穴放血,可清泻肺与手足阳明之热、消肿止痛。

    【刺灸法】竹针刺放血

    此法来源于一老中医家传秘方。笔者运用内迎香放血治疗各种急、慢性扁桃腺炎和急、慢性咽炎,取得满意的效果。急性发作者,一般针刺1-2次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特别是对慢性扁桃腺炎及慢性咽炎,属痰热火毒瘀阻,久治迁延不愈者,针刺3-5次后,大都可痊愈,且一般不再复发。

    操作:取一支2cm×0.3cm之竹签,将一端削成三棱针样尖端,制成竹针,常规消毒后备用。从竹针尖端起,向下量取相当患者中指1同身寸长,做一标记。针刺时,令患者坐位,背及头的后枕部靠于墙上,以免针刺时移动位置。将竹针尖端向上,伸入患者鼻孔中1同身寸深,使针尖一端紧贴于鼻孔外侧之粘膜上,针尖所到之处即是穴位。医者左手持针,用右手拇指弹击针柄,针尖迅速刺破鼻粘膜使之出血,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不同,出血在数滴或数10滴后自止。如出血过多,以消毒棉球塞入鼻孔压迫止血。咽部一侧患病,只针患侧鼻孔即可,咽部两侧患病两鼻孔都针,3日针l次,一般不超过5次。

    2.金津、玉液

    【取法】伸舌,当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

    【主治】⑴急性胃炎呕吐 ⑵舌肿胀 ⑶急腹痛

    【机理】穴位舌下,故凡瘀血阻于舌窍者刺之有效。呕吐为胃气不降,舌为心苗,胃之经别属胃散脾,上通于心。故刺舌又有调理脾胃、和胃降逆之功用。

    【刺灸法】放血

    对急性呕吐患者,用金津、玉液放血,1-2次可愈;对重舌肿胀、喉痹失音的患者,用此法大都在1-3次治愈。

    操作:患者把舌伸出口腔,术者左手用消毒纱布捏住舌体向外向上翘起,右手持三棱针在舌下正中两侧静脉上点刺出血。

    3.安眠穴

    【取法】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之中点取穴。

    【主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失眠,治当辨别虚实,虚证针用补法,实证针用泻法,主取安眠穴,疗效甚捷。

    按语:安眠乃经外奇穴,其特点是治病针对性强,疗效甚捷。本穴临近于脑部,针用补法,可获益气养心、补脑安神之良效。若于针治同时,适当加以口头暗示疗效更佳。

    注意事项:此穴位于脑部附近,不易直刺过深,亦不要作大幅度提插动作。

    4.海泉

    【取法】舌系带根部正中。

    【主治】中风后手指不用

    【机理】心开窍于舌,主神志、主血脉,故该穴可醒神清脑、通经活络。

    【刺灸法】点刺、合谷刺

    【治疗经验】

    中风偏瘫手功能不用者,不论病情轻重均可用海泉穴针治。

    操作:患者正坐张口,倚靠椅背,自然伸舌,医者立于患者右前方,左手隔着消毒纱布抓住患者舌体,向后上方拉起,充分暴露舌底舌系带根部。右手持28号1.5寸毫针先点刺海泉穴,然后于其穴位两侧,应用合谷刺手法,左右成30度斜刺进针,稍加捻转提插,当患者有强烈刺激感或闪电感时即出针,出针后令患者运动舌体1-2分钟。

    5.耳尖

    【取法】折耳,耳廓尖端。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点刺放血;封闭;灸

    按语:用火柴灸耳尖穴,能引内部郁热邪气透达体表泻而散之,加之耳尖穴能流散风热,解热毒之邪,则病自愈。

    6.太阳

    【取法】病人取正坐、或仰卧位,在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外l寸凹陷中。

    【主治】⑴急性结膜炎 ⑵偏头痛 ⑶面神经麻痹 ⑷电光性眼炎

    【刺灸法】点刺出血,平刺

    【治疗经验】

    针刺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和麦粒肿有的1次见效,一般不超过3次。

    操作:毫针斜刺或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按语: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在它的周围有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阳和手少阳四条经脉分布,有经穴和经外奇穴10数个环列。临床上此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今笔者利用此穴,采取以该穴为中心向周围邻经输穴及经外奇穴多向透刺的手法,可大大增强针刺的感应性,激发经气,加强太阳经气的输布和与邻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经气的沟通,从而提高疗效。

    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太阳透浮白穴是一种穴位之间的透刺法,从太阳至浮白之间经过三焦经到胆经,故此针能沟通三焦与胆经的经气,通则不痛,所以用太阳透浮白方法对偏头痛有一特殊疗效。

    注意事项与禁忌:有出血性疾患者禁用。脑疝引起的头痛禁用。

    7.印堂

    【取法】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⑴急性腰扭伤 ⑵过敏性鼻炎 ⑶头痛

    【刺灸法】平刺,可灸;点刺放血。

    8.山根

    【取法】双眼内眦部连线与督脉经交点上。

    【主治】⑴癫痫 ⑵偏头痛

    【刺灸法】推针

    要求:山根穴定位必须准确,即在鼻梁根部督脉上,同时在运针时也不能偏离经线,刺激手法要保持相对恒定,以震颤手法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度,才能起一腔四窦共振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坚持弱刺激,不能使病人有刺痛等不适之感,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按语:山根穴是督脉经上一个奇穴,它同样具备该经临床上主要治疗头、颈、项部病症、热病、神志病的功能。

    该穴所处的部位是一个特定位置,在该穴的下方是鼻咽腔,而鼻咽腔与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有着直、间接联系,所以山根穴实质上是连结一腔四个窦的重要枢纽,故在山根穴施以一定刺激,而这个刺激是以推刮针柄的弱刺激所产生的颤动,通过一腔四窦共振作用,又直、间接地对颅底韦立氏动脉环起刺激作用。所以尽管病人感到局部只是比较轻微的弱刺激,但内在的效应波及范围却相当广泛,达到有效刺激量值,从而改善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9.三角灸

    【取法】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以脐孔为顶点,作一等边三角形,使底边在脐下呈水平,两底角处是穴。

    【主治】慢性泄泻

    【刺灸法】隔姜灸

    【治疗经验】

    凡慢性腹泻服药效不佳者,采用三角灸效果良好,多3-7天可愈。

    操作:按取穴法标记,以生姜2片厚1分者置穴上,以中等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

    10.下秩边

    【取法】患者侧卧位,伸直小腿,屈曲大腿,屈膝为130度,胸部稍向前倾斜约10度(体位必须正确)。以髂前上嵴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作为一边,另两边向骶尾方向划一等边三角形,在其两边相交处即为下秩边穴。体胖者可向骶尾方向下移1-2cm。

    【主治】尿道痛、尿道炎

    【刺灸法】直刺

    按语:下秩边穴是师怀堂老中医多年来治疗偏瘫、腰腿痛、肛肠病、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效穴。笔者学习后屡用屡效,对尿常规检查有、无异常的尿道痛均有良效。气至病所是取效的关键,本穴应严格按照要求取穴、进针,感传直达前阴、尿道方可获效。

    注意事项:针刺前嘱患者排尿。孕妇禁针。不可久留针,否则可有较强的后遗感。

    11.手跟点

    【取法】手的小鱼际上(少府与神门之连线上)神门穴下1寸取之。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12.?足跟穴

    【取法】在手掌大陵穴与劳宫穴连线近端1/3处取穴。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治足跟痛均见显效。

    操作:患者直立,左足取右,右足取左,用1.5寸毫针直刺0.5寸,上下提插,左右捻转,同时令患者顿足跟,每隔半分钟运针1次,直至足跟痛消失。如痛点转移到足跟外侧,针刺方向转至拇指方向提插捻转;如果疼痛转向内侧,针刺方向转至手外侧方向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同时令患者往返行走,至疼痛完全消失。

    13.鬼哭穴

    【取穴】即双侧少商、隐白穴。少商:在拇指桡侧,去指甲角约0.1寸许。隐白:在拇趾内侧,去趾甲角约0.1寸许。

    【主治】神志失常

    【刺灸法】艾灸。

    治疗痴呆病。由痰浊蒙蔽心窍所致

    操作:用艾炷灸。先后将双侧大拇指,足拇趾并拢,用绷带捆缚,使少商、隐白穴并齐。灸少商穴时,固定患者前臂于桌上;灸隐白穴时,固定患者双下肢于床上,或取坐位固定患者双下肢于櫈面上。艾炷如黄豆大小,各直接疤痕灸5-7壮。

    注意事项:艾灸鬼哭穴时,艾炷不可太大,如黄豆大小即可。灸前应先搽些万花油于穴上。艾炷太大则烧伤面积大,局部难愈合,易感染。艾炷太小(如绿豆或芝麻大小)则火力不够,达不到疗效。灸后局部再搽些万花油,用消毒纱块包扎以保护灸疮不受损及感染。待灸疮愈合后方可沾水。

    14.足中趾尖

    【取法】双侧足中趾尖部。

    【主治】⑴麦粒肿 ⑵霰粒肿

    【刺灸法】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采用双侧足中趾尖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霰粒肿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用该法治疗,1日后炎症、肿块明显减轻、变小。3日后痊愈。

    操作:采用三棱针于双侧足中趾尖部行点刺放血3-5滴,点刺时要迅速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术前术后应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15.下照海

    【取法】该穴在照海穴直下约1.5寸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针刺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得气,方能奏效。

    耳穴

    神门

    【取法】在耳廓三角窝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取之。

    【主治】神经衰弱

    【机理】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耳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耳穴神门具有宁心安神、调整脏腑之功,故对于神经衰弱疗效甚捷。

    【刺灸法】压豆

    头面五官病

    1.咽喉病

    ⑴喉痹(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少商 鱼际 照海 天柱 内迎香 乳蛾穴 孔最 商阳 合谷 天突 大椎 百劳 胸1夹脊 扁桃腺穴 关冲 崇骨 中渚

    ⑵梅核气:天容 天突 太溪 璇玑

    ⑶其它:咽干:太溪 照海

    吞咽困难:太溪 咽中

    ⑷失音:天容 天突 廉泉 膻中 上廉泉 复音穴

    2.鼻病

    ⑴鼻衄:少商 素髎 尺泽 中魁 曲差 委中 涌泉 迎香 上星

    ⑵鼻炎:印堂 神阙

    ⑶其它:酒皶鼻:素髎

    鼻部疖肿:鼻通

    3.面部病

    ⑴面瘫:翳风 颧髎 后溪 口眼歪斜点 吊线穴 阳陵泉 下关 太阳 臼间穴

    ⑵面肌痉挛:四白 风池

    ⑶面痛(三叉神经痛):颧髎 听宫 三间 人迎 丰隆

    ⑷腮腺炎:翳风 角孙 耳尖 腮腺穴

    胃肠病

    ⑴胃脘痛:尺泽 曲泽 中枢 筋缩 胃穴(生物全息律) 素髎 大陵 至阳 公孙 内关 中脘 足三里 中渚 胃肠反应区 梁丘 髀关 曲池 天牖 胃俞

    ⑵呕吐:涌泉 内关 梁丘 素髎 中脘 金津、玉液

    ⑶呃逆:太渊 内关 膻中 身柱 中缝 扶突 中魁 天突 攒竹 膈(耳穴) 涌泉 太溪 颈4、5夹脊

    ⑷胃下垂:

    足三里 神阙 建里 胃上穴 胃下垂穴 胃下垂上下点

    ⑸泄泻、痢疾:

    关冲 申脉 长强 神阙 天枢 商阳 梁丘 阴交 上巨虚 三角灸

    ⑹肠痈(阑尾炎):上巨虚 兰尾穴 胃肠反应区

    ⑺习惯性便秘:人中 上巨虚 下腹穴(第二掌骨桡侧)

    ⑻其它:

    不欲食:太溪

    症瘕:中脘

    腹痛:关元

    水臌:中脘

    神志病

    ⑴失眠:内关 大陵 神门 三间 太冲 百劳 安眠 耳尖 风市 大椎 天柱 百会 睡眠 太溪

    ⑵癫痫、狂症:神门 百会 中脘 长强 山根 人中 腰俞 鸠尾 腰奇

    ⑶癔病:神门 合谷 人中 天突 人迎 宗脉穴 太冲 涌泉 太溪

    {4)癔病性瘫痪:丝竹空 后溪 环跳

    ⑸其它:

    多梦:神道

    精神分裂症:内关

    各种类型精神病:耳穴精神穴

    受惊后嗜眠:神门

    郁证:中脘

    脑炎后遗症:四神聪

    ⑹急救:合谷 内关 天突 气舍 膻中 翳风 太冲 涌泉 素髎 足三里 太溪 膏肓俞

    自汗、盗汗:鱼际 神阙

    高血压:内关 曲池 中脘 下髎 大椎 星穴 百会 人迎 太冲 涌泉

    其它

    ⑴发热:大椎

    ⑵外感:合谷

    ⑶阳虚畏寒:大椎

    ⑷后背冷症:后溪

    ⑸甲亢:人迎

    ⑹奔豚气:太溪

    ⑺甲状腺腺瘤:阿是穴

    上肢病

    臂丛神经痛;尺泽

    尺神经痛:少泽

    正中神经麻痹:中冲

    网球肘:曲池

    右肘部撕裂伤痛:天牖

    手臂不举症:肩举(耳穴)

    上肢及指端麻木:少商

    上肢麻木:天鼎

    下肢病

    ⑴坐骨神经痛:通里 神门 环阳穴 双阳穴 环跳 肩井 丝竹空 秩边 新环跳 腰3、4、5夹脊

    ⑵膝关节痛:犊鼻中 髌下 人迎 阳陵泉 髀关 手三里 曲池

    ⑶下肢痹痛:关冲 阳陵泉 太溪 太冲 气海 膻中 悬钟 隐白 三阴交 委中 承山 昆仑 秩边 气海俞 内庭 腰眼 对应点

    ⑷足部病:

    1)足跟痛:合谷 太溪 脑桥穴 足跟穴 天柱 大陵 下照海 手跟点

    2)踝关节扭伤:肩髃 冲阳

    3)其它:

    足内翻:申脉

    末梢神经炎:隐白

    局部抽搐症:太溪

    足癣:视区

    红斑性肢痛症:隐白

    皮肤病症

    1.荨麻疹:曲池 神阙

    2.扁平疣:曲池 支正 大骨空

    3.带状疱疹:阳陵泉 扶突 阿是穴

    4.疖肿:大椎 商阳 委中 阿是穴

    5.其它

    ⑴口唇疱疹:耳尖

    ⑵痤疮:大椎

    ⑶脱发:会阴

    ⑷湿疹:委中

    ⑸老年皮肤搔痒:血海

    ⑹颈淋巴结核:肩井

    ⑺痈疽:痈疽点

    ⑻小腿溃疡:阴陵泉

    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根

    ⑽指甲前积脓:拇指麻醉穴(手术麻醉用)

    银屑病(牛皮癣)

    此术治疗银屑病,止痒效果甚好,一般1疗程可愈。此病易于复发,难于根除,如发再按法灸之即可痊愈。

    操作:以大蒜数枚,捣如泥,平铺在病损处约1分厚,范围要超过病损处,上置1cm大小之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日1次,连灸5天为1疗程。不愈可隔3日再行第2疗程。如面积大,其上可置数枚艾炷灸之。

    按语:灸法对银屑病的奇痒有奇功。大蒜可解毒,灸之能渗透皮层,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故可治愈本病。

    蜂、蝎、蜈蚣等毒虫咬螯伤

    对毒虫咬螯伤,均以此法灸治,多1次可愈。如好转未愈可再易炷灸之以痛止方可停灸。

    操作:以病变中心取患部阿是穴,在毒虫咬螯肿痛处,用隔蒜灸之,以痛愈为止。

    按语:毒虫咬螯伤,其痛甚剧,治之必以痛为腧,用隔蒜灸以解其毒,经验证明,此法有特效。

肺热咳嗽黄痰按什么穴位

怎么用艾灸治疗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