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艾灸什么穴位
肺气肿艾灸什么穴位
最佳回答
肺气肿,艾灸主要是选择督脉,脊椎对于肺气肿病情缓解有一定的帮助,不过患者需要注意在艾灸督脉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浑身乏力或者发烧等情况,属于比较正常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平淡之
回复
-
武汉-严**
回复[慢性支气管炎] 本病多由急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所致,亦可继发于其它呼吸系统疾病和烟雾、粉尘以及寒冷刺激等。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尤多见于中老年人。每年咳嗽吐痰两个月以上,连续两年或一年发病连续三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支气管炎。本病多有长期反复咳嗽史,易发于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时加重,早晚咳嗽较剧,吐白色泡沫样痰,有感染时,可咳出脓性痰,常伴有喘息、喉中痰鸣。[取穴] 肺俞 定喘风门合谷天突[灸法] 每年夏季三伏天,每周灸两次,共灸十次;秋冬季发病时,每日灸一次,至病情缓解。 [支气管哮喘] 本病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外源性反应来自体外,如花粉、皮毛、香料、鱼虾等;内源性反应来自体内呼吸系统感染病灶的细菌及其产物等。此外,神经功能的变化对本病发生也至关重要,如鼻粘膜受刺激,肺部刺激,精神因素等,均可形成气喘。其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带哮鸣音的呼吸困难。多突然发作,发作时呼吸困难、喉中哮鸣、张口抬肩、口唇青紫、咳嗽吐粘痰,发作间歇无任何不适。疗法一[取穴] 肺俞 膏肓定喘大椎疗法二[取穴] 大椎膏肓膻中定喘(肾气虚者,加肾俞) [感冒] 俗称伤风,一般有头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怕风怕冷、全身发烧等症状。[取穴] 大椎 合谷风池曲池迎香天突[穴位取法]以大椎穴为主,头痛身痛配灸合谷、风池,发烧咳嗽配灸曲池、天突,鼻塞、流涕配灸迎香,每日灸一至二次,灸至病愈为止。 [肺气肿] [取穴] 天突 肺俞身柱彧中 [灸法]先灸肺俞、身柱,再灸天突、彧中。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按症分为外感风寒、阴虚肺燥、痰饮犯肺三类。外感风寒型症状为咳嗽,咯痰,痰多稀白,怕寒头痛,鼻寒流涕,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薄白;阴虚肺燥型的症状为干咳无痰、喉中干痛,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舌质红绛,舌苔少或无苔;痰饮犯肺型症状为咳嗽、咯痰,痰量多色白,喉中痰鸣,呼吸不顺畅,遇冷则病势加剧。[取穴](1)外感风寒型取肺俞 风门膻中合谷曲池(2)阴虚肺燥型取肺俞 肾俞太溪(3)痰饮犯肺型取肺俞 丰隆天突
-
太原`赵**
回复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艾灸,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灸总共40天时间:
初伏灸:7月13日----年7月22日
中伏灸:7月23日----年8月11日
末伏灸:8月12日----年8月21日
末伏加强灸:8月22日----年9月01日
1、人体最大的穴位——大椎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之会,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改善幼儿体质虚弱、发热咳嗽,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2、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由于足阳明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有气血双补的功能,常用于治疗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足三里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大家都知道母鸡是大补人体的,可以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古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中曾说过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这句话就是说,如果要想身体健康,就要常灸足三里。
艾灸方法:如果身体不错只是保健保健,一星期灸2-3次,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气血较差者,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艾灸,效果甚佳。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3、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会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常常用于治疗:
A、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
B、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C、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各种妇科疾病;
D、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在三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就自己解决了,中老年人常灸关元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4、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都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按摩或艾灸,其中按摩简单方便,艾灸效果先显著。
5、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
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
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可以按摩、艾灸疗法,如有脾胃不好的朋友,赶快行动吧。
6、生命之门,动力之源——命门穴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在。
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
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7、补肾首选穴位——太溪
太溪穴为足少阴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如治疗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的肢冷、下肢水肿、分别是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也可用艾灸。
以上这些穴位,如果在三伏天艾灸,会解决体虚病多的问题,如果长年坚持会延年益寿。
-
周口-李**
回复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足三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艾灸足三里可以起到保健养生,治疗疾病的功效。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艾灸足三里的神奇作用!
艾灸足三里的作用
在足三里处施灸是最重要的也是广为人知的事情。临床研究已经证明,灸足三里穴有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卓越效果,是全身治疗和预防保健的最好灸位。
有些人认为,灸使艾草的成分进到体内而发生了治疗作用,因此为了让更多的艾草成分进到体内,艾炷做得很大,这是不清楚灸疗的原理所致。施灸是为了给予皮肤小的烧伤,而艾草燃烧的温度正好适合人体,此时灸米粒大小的艾炷能给人体带来最适度的烧伤,并且对经穴产生刺激而具有治疗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灸疗也是一样,是一个细致而持久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见效。笔者的心愿是天下所有的人一起做灸疗,预防疾病,度过愉快的人生。
足三里的取穴方法:髌骨(膝盖的圆形骨)直下两侧的凹陷处叫膝眼,内侧为内膝眼,外侧为外膝眼。足三里位于外膝眼沿胫骨直下3寸处。
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能使人长寿。这是因为灸足三里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并且能延缓衰老。在日本,最为长寿的万平一家,祖孙三代中活到100岁以上的有六人,他们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灸足三里。
以下列举一些常灸足三里穴可以治疗的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结核、肋膜炎。
2.循环系统疾病
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心内膜炎、心脏神经症、心悸、心绞痛、心源性哮喘。
3.消化系统疾病
食道狭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无力症、胃痉挛、食欲不振、胃酸缺乏症、胃溃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腹痛、泄泻、便秘、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胰腺炎、腹膜炎、腹水、鼓胀。
4.泌尿系统疾病
肾炎、浮肿、肾硬化、肾结核。
5.代谢性疾病
贫血、甲状腺肥大、糖尿病、脚气病。
6.运动系统疾病
关节炎、肩周炎、风湿病、腱鞘炎。
7.神经系统疾病
脑出血、痴呆、半身不遂、语言障碍、脑缺血、癫痫、脊椎炎、震颤麻痹、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头痛、头重、肩痛、眩晕、失眠、口眼歪斜、坐骨神经痛、打嗝、三叉神经痛。
8.外科系统疾病
日射病、热射病、冻伤、结核性淋巴结炎、骨结核、痔疮、湿疹、红斑性肢痛。
9.妇科疾病
带下病、子宫后屈、不孕症、性冷淡、寒冷感、更年期综合征、妊娠恶阻、胎位不正、乳汁不足。
10.眼科疾病
结膜炎、沙眼(传染性慢性结膜炎)、结膜干燥症、角膜实质炎、鼻泪管闭塞、泪瘘、虹膜炎、白内障、慢性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弱视、老花眼。
11.耳鼻喉科疾病
急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衄血(鼻出血)、无嗅觉、咽喉炎、急性喉炎、牙痛、牙龈炎、牙槽脓溢。
足三里是一个很好的保健穴位,艾灸足三里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同时还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当然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合艾灸的,艾灸的时候我们要咨询医生或者到正规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