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体内湿热有啥区别,怎么辨别

时间: 阅读:8095

体内湿热有啥区别,怎么辨别


最佳回答

溪黄草

溪黄草

2023-07-16 22:38:40

体内湿热的状况的话会导致出现身体上的一些代谢异常,首先当出现有湿热体质的话,往往会出现便秘或者是上厕所粘马桶,这些症状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这些身体体质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可以通过药物改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太原`赵**
    回复
    2023-07-17 01:01:31

    身体内湿热阻滞,要区别身体内是湿重还是热重,可以这样来区分:如果是湿重除了身体发热之外一般表现较明显的为身体困重,头昏,多痰,胸脘痞闷,恶心欲呕等;
    意见建议:热较重,表现为身体困重等较轻,但主要表现为小便黄,大便粘滞不爽,身体发热等一派热像。最好是服用中药汤药配合常吃些苡仁,赤小豆,茯苓等,效果不错。
    希望能帮助到你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3-07-17 01:01:31

    现在很多人都不喜欢运动,所以平时的时候出汗也很少,这样就造成了湿热的体质。大多数人都有湿气过重的问题,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寒湿还是湿热,所以总是找不到具体的解决的方法。其实寒湿喝湿热的症状不同的,是可以区分开的。

    寒湿、湿热的区别如下:

    舌苔:湿热者多为舌质红,苔黄或黄腻,黄厚。寒湿者多为舌质淡,氺滑苔,或苔白,白腻,白厚。

    大便:湿热者大便粘滞不畅,或干结,臭味重,颜色深。寒湿者大便溏泻,不成形,大便偏稀但臭味不明显颜色淡。

    小便:湿热者尿黄。寒湿者尿色白

    饮食:湿热者喜冷饮,食物偏凉。寒湿者喜热饮,进食生冷后不适。

    体型:湿热者有胖有瘦。寒湿者胖子居多。

    面色:面部出油,易生粉刺、痤疮、痘痘等。寒湿者面色晦暗苍白,眼脸易浮肿。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促进消化的功效,我们可以用茯苓、猪骨头或鲤鱼煲汤喝以祛湿。薏米:具有健脾利湿、清热排毒的功效,我们可以用薏米做成粥、饭等食用,特别适合老弱病患者。

    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湿气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除湿。如果不能判定自己具体是什么类型的湿气的话,建议找老中医来诊断一番,这样可以更好的对症下药,治疗疾病。湿气重的人要注意不要吹太多的空调,多运动运动,让自己流汗,有时间的话,可以做一做汗蒸。

  • 武汉-严**
    回复
    2023-07-17 01:01:31

    体内湿气重,对身体是十分不利的。我们一定要通过日常的饮食、休息、运动、养生等来调养身体。下面来跟着我了解吧。

    身体湿气怎么区分湿热和湿寒

    湿热症

    临床表现:舌苔黄腻、肢体沉重,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在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在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在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寒湿证

    临床表现:舌苔发白,面色发青、发白、发黑、发暗,反复的口腔溃疡,口嗅。

    流出的汗是凉汗;经常腹痛、腹泻;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咳嗽时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脸上长痘和斑,长湿疹、牛皮癣、白癫风,手、脚长年冰冷;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寒湿和湿热都具有脾虚湿盛的特点,表现为食少腹胀、头身困重、大便黏滞等。

    湿气重的人怎么排除体内湿气

    一、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对操作方便,很适合在家中自我养护身体,祛除湿气。有的人恐惧拔火罐,可以在选择中药茶疗,德圃堂湿清草茶,内部调理,祛走“湿”气。

    二、多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三、食疗 1、清热祛湿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温热服食。 【疗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2、鲜土茯苓煲猪汤 【原料】鲜土茯苓200克、猪[月展]肉500克、生姜1~2片。 【制作】鲜土茯苓洗净,切片状;猪[月展]肉洗净,整块不必刀切。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疗效】祛湿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湿气重会影响月经吗

    湿气本身和月经没有关系,对月经影响不大,也不会导致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只是个症状,月经主要受体内激素影响,和是否存在湿气没有很大关系。

    月经失调,也称月经不调,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多是由于情绪因素或者天气因素导致的。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

    但是,要注意的是,湿邪易凝聚成痰,阻塞血脉,是会导致月经过少、闭经等现象,如果湿聚化热,又可导致经间期出血痛经等症状。

  • 宁吉儿
    回复
    2023-07-17 00:00:21

    您好,很好回答您的问题。很多朋友向我咨询说:“大夫,我痰多便溏,体内有湿气或者说自己是湿热体质”。大家对这个病证的概念比较模糊,具体什么是湿热?湿热又分为哪几种?我想有必要把它说清楚,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您讲解如何区分湿热。 湿热证是中医学的病证名称,通俗讲就是湿邪与热邪结滞于人体内,并造成的湿热阻滞类的疾病。请注意,湿热引发的问题不特指于某种疾病,因为湿热证是疾病的发展阶段,可存在于多种疾病中,中医认为亦可导致多种疾病。临床上,也可遇到只有症状而无器质性病变的人群,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湿热证认为是湿热的体质状态,即湿热体质。 湿热的病因一般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即感受自然界或生存环境的湿热邪气侵犯人体,例如长期睡卧在潮湿环境可引起湿热蕴结在皮肤,引起皮肤瘙痒,湿疮等疾病;内伤多见于饮食不节,情绪不畅,忧思过度,生活方式不 健康 导致脏腑脾胃失调,水湿不能运化而内源性形成湿热。朱大夫观察,脏腑脾胃失调引起的湿热比较常见,由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均参与水液代谢,部位涉及到上,中,下,所以湿热证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和脏腑,具体内容分析如下:为什么会发生湿热?外源性 湿热 二、内源性湿热 专业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湿热证的区分要从病因,病位,脏腑上辨别。症候群以周身困重大便粘腻不爽,口苦口粘舌红苔黄腻为主,病因方面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湿热,外源性多为湿热阻滞在皮肤,肌肉和上焦的肺脏,多引起痹症,关节肿痛,湿疹类疾病;内源性湿热多为中焦脾胃湿热和下焦肝肾湿热,脾胃湿热以脾胃症状为主,例如胃胀胃痛,反酸烧心,腹泻大便粘腻,舌红苔黄腻,本证多发生于慢性胃炎等疾病;下焦湿热包括肝胆湿热,肾,膀胱湿热,肝经湿热。各脏腑的湿热问题均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病位分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病位要结合脏腑,例如中焦湿热多指脾胃湿热。需要注意的是,湿热日久可以伤及阴血阳气。建议:湿热源于脾胃,保护脾胃很重要,注意饮食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肥胖人群控制体重。适当增加运动量,注意不要情绪急躁,放松心态,湿热证发展为较严重的问题时,应该咨询专业的医生给予指导,综合调整后湿热问题可以消除。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湿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

    脾胃湿热,是由于长期饮食不当,过食寒凉辛辣刺激食物,加上平时不爱运动,天长日久就会导致脾胃虚弱,然后脾胃运化功能不好,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体内水液代谢减慢,水不能排出为湿,谷物不能排出为滞,湿和滞相结合久而化湿,内热积食,最后形成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等。

    肝胆湿热,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夹杂,再加上长期嗜酒,过食肥腻荤腥,导致湿热更加严重,肝胆疏泄功能下降,形成肝胆湿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疼,胸胁胀痛,口苦眼睛干涩,失眠,小便发黄,大便不通,烦躁不安。

    大肠湿热,主要是因为脾胃运化不好,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菌群失调,排便不顺畅,无力,寒湿瘀堵,最后形成湿热下注,导致大便发粘,不顺畅,里急后重,下坠感,小便不利发黄,尿频尿急尿灼热感等。多见于夏秋季,可有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湿热主要有上述三种常见问题,你可以自我对照一下,希望能帮助到你!

    看医生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热时可导致热证,热证是感受外邪,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阳盛阴衰的证候。热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干,脉数。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同时存在体内的病理变化,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湿热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黄而短,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湿热流注关节则谓湿热痹证,侵犯脏腑时,可出现脾胃湿热(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

    生活道公益 健康 认为,湿热就是既有湿,又有热的,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者结合侵害了人体,出现了湿热。具体哪种湿热,一般就是分不同部位的湿热,以及湿和热哪种比较多些来考量的。

    一般湿热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的,按照三焦辩证又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按照脏腑又分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等等。

    这个好像自己很难判定出来到底是哪种湿热的。应该专业的中医师来辩证的。

    自己可以简单地分一下上下表里的,比如淋雨后,一般产生的都是外湿多些的;比如吃了辛辣食物了,或者肥甘厚味的食物了,这时候产生的湿热,都是内湿多些的。

    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用点去除湿热的食物,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以自己用点薏米、红豆、茯苓、山药、冬瓜、南瓜、胡萝卜、绿豆、白萝卜、白扁豆等。少吃辣椒、大葱等辛辣刺激,少吃羊肉、韭菜等温燥食物,适当锻炼,促进排湿。

    疫情未解除,不回校。

天天都自慰对身体有害吗

体内湿毒重怎样祛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