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丹痧西医全叫什么

时间: 阅读:11213

丹痧西医全叫什么


最佳回答

望月砂

望月砂

2023-07-16 22:08:27

丹痧西医叫猩红热,这种疾病好发于八岁以下的儿童,也是高发人群,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一定要注意防护,出门戴口罩,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在临床上通常以发烧、咽痛、恶心、呕吐、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为特征。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太原`赵**
    回复
    2023-07-17 01:01:06

  • 李雲松
    回复
    2023-07-17 01:01:06

    西医说的脏器或脏腑,中医有一个相近的称呼,但内涵却不完全一样,中医叫做藏象。

    ? ? ?西医所讲的脏器或脏腑,我们都会有感觉,中学的生理卫生之类的课,我们上过,尽管它的内容不一定完全记得住,但大体印象总有些存留的,比如心脏长得怎么样,由什么构成?肺是怎么样的?肾是怎么样?然后再由结构决定它的功能,比如心脏像个泵,由心肌组成,有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四个腔,与血管相通,它能把血液泵到全身,给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等等。

    那么,中医的藏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藏象这两个字,藏是西藏的“藏”,象是气象的“象”。

    中医为什么不叫脏腑而叫藏象?这个概念要分拆开来看。

    ? ?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它作为动词用时,是藏的意思;而作为名词用时,就是脏腑的“脏”的意思。

    ? ? 而“象”,包括各种可感觉到的形象、还有通过意会而来的意象

    ? ? 简单地说,说脏腑,走的是结构的路子;说藏象,走的是由内脏到外在的形象、意象相关联的路子。

    下来,问题就来了!

    中医为什么没有走上像西医那样的结构之路,而是走上了以功能、以取象、以实用为趋向的“藏象”之路呢?

    首先,中医并不排斥结构,藏象的“象”,内涵里本来就包括了解剖之象。解剖这个词见于《黄帝内经》。可以说,在中医藏象学中,跟现代医学同名脏器功能一致的内容,基本上是来源于解剖。比如,中医西医的心,都有主血脉的功能;中医西医的肺,都有主呼吸的功能;中医西医的肾,都有主水液的功能.可以说,《黄帝内经》跟第一本西方医学专著《希波克拉底文集》相比,它的解剖知识一点都不落后。? 比如,《内经》记载的食道与肠道的比例为1:36。而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食道与肠道的比例为1:37。? 由此可见,《内经》已近似于精确了。可以说中国古代解剖学对藏象学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那可能会产生一个疑惑:在中国古代,既然解剖学是比较发达的,至少是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发达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一套与西医相近的医学体系,应该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为什么中医没有走上这么一条,从解剖结构出发,跟西方相近的路呢?

    首先,我们看看医学是怎么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都是在医学经验基础上,应时因需而产生的。我们就将视野投放在世界历史文化大背景上来看吧!

    我们知道古代有四大古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跟中国文明。可能留心的友朋会听出我刚才表达的不一样,我讲中国文明的时候,没有带一个“古”字。为什么呢?

    古印度文明跟古埃及文明已经没了,可能有的人觉得奇怪,印度跟埃及不是还在吗,其实,古印度文明跟现代的印度文明不是一回事。古埃及文明跟现在的埃及文明也不是一回事。古巴比伦文明,压根就灭绝了。只有中国文明,是从古到今一直没有断过的,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文明的灭绝或者是断续,必然导致医学的断续。而文明的延续,必然会带来医学经验的延续。所以,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猜想,中国由于文明的延续,没有断层,那么从古至今,医学经验是积累得比较丰富的。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在某一时段,中国医学要形成成熟体系的愿望与需求,应该是高于其他文明的。但是问题是,中国古代当时的解剖水平,只能解释部分最基础的医学现象,还还远不能解释所有的医学经验与事实。

    ? ?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西医学是什么时候开始突飞猛进的?不用说,一定是显微镜发明之后。为什么呢?因为西医学走的是结构决定功能这条路。所以对结构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在古代,解剖技术粗糙,那观察出的功能也一定是相当粗糙的。所以显微镜发明之前,西方医学要往纵深走,往微观走,其实难度是相当大的。再说回来,中医学在两三千年前,怎么会知道后世有一个显微镜要出现呢?再说就算知道了,难道为了等一个显微镜的出现,这中间两三千年,就停着不发展吗?所以,首先是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了中医往结构这条路走。再有一点必须强调,《黄帝内经》年代,或者说,之后相当漫长的年代,中医如果真想往解剖这条路子走,还会碰到一个观念问题。——那就是,在古代,“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个观念,以及《周易》里讲到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种观念。可以说,一直是中国各学科领域的主流价值取向。那就不得不谈一谈,什么叫做“道”!道是——无形可见的,以规律的形式呈现的就叫做道。而“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是机器这个器。它的意思是只要是有形可见的,就属于器的范畴。自然,解剖结构也属于器的范畴。由于我们的价值取向是形而上者谓之道,更崇尚道。所以对形而下的实体,对医学解剖学的追求欲望实际上,就并不高。你看看古代凡是智商比较高的,或者士大夫们,或者地位比较高的,都去求道,或者是玩道去了。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个观念也导致了解剖这条路不好走。所以,多种因素综合,中医学要发展,不走解剖这条路,就必须要另辟蹊径。

    下来,我们再讨论一下藏象之“象”,到底分多少种来源?藏象之“象”,有五行象、阴阳象、八卦象、生理、病理征象、临床印证象等等。我们先拿五行象来说话。五行系统可以说是构成五脏的基本骨架,而人体的内五行与自然界的外五行是会产生天人相应的。那脏腑功能,跟五行是怎样类比的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心,心五行属火。我们首先看结构那个心,结构的心,像个泵,中间是空的。不知道你们注意过没有,火烧起来中间也是空的。然后心泵是一鼓一鼓的泵血,火烧起来也是收缩舒张,一鼓一鼓的那种感觉。所以结构之心本身就有火象;更不用说它里面流动的血是红色的,红色属火好,我们再看看心的另外一个功能,心主神明。这里要注意啊,神明之心跟结构上的血肉之心不是一回事。在中医,神明之心,类似大脑的功能,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麻烦你用“心”想,用“心”思考的那个“心”的意思。这个心,在人体之中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可见,在古代,心这个符号是双肩挑的,一个是结构之心,一个是神明之心。但这两个心在五行上是有共通之处的。再看,神而有明,这个明靠什么?靠火的光亮;再进一步,你看五行之中木火土金水,只有火最不具有性质,而神也是无形的,那么无形对无形,心属火就这么来的。好,我们再看看自然界的外五行,一年之中夏天最热,属火;一天之中,中午最热,也属火。再以中国为太极图,南方最热,日照时间也最长,自然也属火。这样,一个外五行的时空框架就出来了。下来,我们就看看天人是如何相应地?

    首先,心属火,那心火就比其它脏的火容易旺,心火旺常常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因为心主神明。那我们再看看,心烦失眠多梦这种心火旺的表现,一年四季里,是不是夏天更容易出现?这个就是天人相应!所以,中医之所以没有走上以结构为主的道路,而是走上以功能之为主的道路,可以说,是因应医学构建的需要!也是当时的解剖技术难以突破,审时度势的结果但是,结构的放下,成就了“象”领域的发展!中医最终走上了以功能、象、实用为取向的道路,闯出了一片究天人之象,通医学之变的新天地。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对藏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

    那么,什么是藏象?

    首先,中医的藏象是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指导,以气-阴阳-五行与五脏相联系为基本框架,以象类则比为基本逻辑的。

    然后以功能为取向,以实用为目的。再将解剖之象,生理呈现出来的象,病理呈现出来的象,一一作整理。

  • 常州-薛**
    回复
    2023-07-17 01:01:06

    中医理论说你气血两亏,肾阳不足,说明你是虚证。仅仅是形寒畏冷,精神萎靡,在中医方面需要调理,吃一些补气补血的中药,甚至是只是吃一些食物就可以了!

    换作西医,你可能心电图,脑电图,核磁共振,验血验尿等等一些高 科技 仪器花个千八百的然后说没事,只是亚 健康 ,回家注意休息就可以了。

    气血两亏,肾阳不足,在中医里面虽然也不是大病,但是肾为天之本,阳气不足,精神不足,没有活力。房事不顺,家庭不合。元气不足,影响寿命,不能忽视。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天人合一,是我国的瑰宝,不能忽视。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您通过中医看诊后,被诊断为气血两虚“证”,肾阳不足证,实际上,气血与肾阳的亏虚证是中医认定脏腑失调的一种病态反应,中医用“证”来概括脏腑气血失调的发展阶段,说明中医学的病证诊断与西医(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无法一对一的匹配,任何器官和系统的疾病,如果出现了气血的不足,肾中阳气亏损的反应,多可以诊断为肾阳或气血虚证。所以气血不足不特指某种疾病。 清代医学家陈士铎在《辨证录》中说“夫医道之难也,不辨脉罔识脉之微,不辨证罔识证之变”,证候的变化是个体脏腑气血盛衰和感受邪气阻滞轻重而变化,例如冠心病的患者出现了面色晃白,乏力气短,头晕心悸,失眠多梦的气血不足表现,同时伴有腰膝酸软,手足不温,形体怕冷的肾阳虚证,此时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诊断就是气血不足证和肾阳亏虚证。同样,如果排除了心脏器质性疾病,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紊乱出现的上述症状,中医也属气血和肾阳亏虚证。中医证候是疾病的发展阶段,西医病名是疾病的诊断气血不足,肾阳亏损的临床表现与疾病的联系总结 题主的气血不足和肾阳虚的诊断并非疾病的名称诊断,而是中医的病证描述,病证表现可发生在器质性疾病也可发生在功能性疾病,不可从中医诊断来判断是某种现代医学(西医)的疾病,现代医学是以解剖学为生理基础的,需要从症状,体征,辅助诊断(心电,超声)来确诊是哪个系统或器官的疾病。而中医学的病证是从整体表现来分析疾病的发展阶段,从宏观入手结合个体差异,确定病证阶段,再加以调治。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中医和西医看病最大的区别是:中医是看症状,然后辨证论治;而西医是利用这机器,那机器及化验检查身体疾病,需要疾病形成了,才能被检查出来。而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去看病,知道疾病发展到什么程度,或者做到未病先治。因此中医优势是很多的。

    一位肝癌患者,几年前就有晚上1到3点钟睡不着觉的经历了,可是他没有看中医,而是一直看西医,医生根本没有告诉过他,肝脏会有任何问题。失眠药的剂量倒是不断加大。而这失眠依然没有治好。直到几年后通过机器被检查出肝癌,西医才说肝脏出毛病了。如果这位患者几年前看中医,医生就会告诉他,你肝脏有问题。因为晚上一点到三点是肝经气血流注最旺的时间段,如果人睡不着觉,说明肝脏有一定的问题了,如肝火旺导致的失眠,肝阴虚导致的失眠等,并加以对症调理,那么肝病就不会往前发展了,也不可能发展到肝癌的程度。

    看中医被告知气血两虚,而且肾阳不足,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其实中医是知道你身体哪里不舒服了,临床表现有: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头晕,失眠健忘,手足麻木,月经延期量少等。实际上告诉你,元气已经不足了。而加上肾阳虚,又说明全身阳气不足。除此之外,还有恶寒肢冷。男性会出现性冷淡,阳痿,滑精,小便清长,淋漓不尽等症状;女性会出现白带增多清长,不孕不育等症状。

    所以中医通过气血虚,肾阳虚就能得知很多种疾病将要发生,而西医能告诉你什么呢?只能等到你由气血虚及肾阳虚发展到瘀血、或为症积、或为肿块时,才能告诉你得了什么疾病。

    莆田系西医会说你肺有大毛病、导致肺活量滞阻,要换肺;肾功能衰竭,要换肾![笑哭][笑哭][笑哭]

    对西医来说,这就叫亚 健康 。对中医来说,这就是气血两虚,是需要调理的前奏,中医可以据此用中药调理你的身体,确保身体能回到 健康 状态。

    但西医对亚 健康 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让患者自己注意自己调整。

    原因在于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而目前西医的药与饮食没啥关系,甚至对人的身体有副作用,自然也就无法让人从亚 健康 回到 健康 状态了,久而久之,人的亚 健康 会发展到不 健康 ,三高什么的慢性病就随之而来了,甚至更为糟糕。目前,西方也终于明白了西医内科的大不足,如此营养学也随之而兴起,但愿营养学能发展得好来弥补西医的短板了。

    你这是中医的病因,至于西医的什么,必须是具体症状才能诊断的。中医的辩证,西医辩病,二者相结合,才能更精准的治愈疾病,减少误诊率。

    有的人迷信中医的切脉,一句话不讲,伸个手过去,神医也诊断不准呀,中医只能用你的湿气大,你气血虚,肾虚来胡弄你,是自找的被忽悠。

    中医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现在人反而以切诊来衡量中医水平的高低,不是瞎扯淡吗?

    西医先开一打化验单,比如抽血、大小便、CT、核磁共振……这就上千块了……过两天结果出来了,没病,好着呢,回家吧。皆大欢喜!

    西医可能会这么说:营养不良,贫血,肺活量下降,血氧浓度低,心率不齐,新陈代谢慢,肾功能障碍,电解质失衡,血糖偏高,性功能减退,褪黑素分泌减少,缺铁锌钙

    气血两亏,肾阳不足,这种情况完全有多时候会在人体上出现,我们有时候会感到四肢无力,精神不振,脸色苍白!这时候你可能会感觉你病的很重,其实你内部根本没有病,只是由于你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好,加之可能劳作过度,房事太多所造成的亚 健康 的生理反应,象这种情况,你去西医检查,可能得不出结论,有很多人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说西医也不是万能的!

    中医看病说的都是内涵、是本质,而西医看病说的都是些症状的表现形式,因为它的命名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很难让病人自己有一个比较,肾气不足也好、肾阳虚也好、肾阴虚也好它是中医的疾病命名方式它可以治疗,但西医认为它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我只能看到你是不是贫血了我给你化验一下对症治疗一下,其实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造成了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中医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经验和传统的哲学方法力求的是辩证关系和疾病的本质的方法,而西医是临床是科学的发现而存在着唯有科学才能真正实现疾病的治疗方法,所以两个方法融合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了杨振宁先生所说的:“科学的终结是哲学,哲学的终结是宗教”的人生感悟生活的得道之言。我是一个学习医学全科的人虽然没有进入临床实验但我始终有一个从医的情节,在自己出现坎坷的时候、在自己经历了自己的身体 健康 出现问题的时候、在自己回头看了自己曾经学医的时候学到的东西,在自己痛苦时阅读《道德经》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哲学思想,体悟到了疾病的预防、治疗的好方法及让同胞智慧的力量。

  • 李雲松
    回复
    2023-07-17 00:00:56

    概 述
      丹痧,近代名之“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冬春季节为多见。2~8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多流行于温带地区。预后良好,但病后常易并发心、肾疾病,故须注意防治。
      “丹痧”一名初见于清代顾玉峰氏《丹痧阐介》,因本病咽喉肿痛症状较明显,故又称“烂喉痧”或“烂喉丹痧”。《丁甘仁医案》附篇“喉痧症治概要”中亦载有;“雍正癸丑年间以来,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丹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肿烂,一团火热内炽。”因有明显传染性,故也有“疫喉”、“疫喉痧”及“疫疹”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由表入里。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邪束于表,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上循咽喉,故首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症。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
      疫毒之邪由气入营,内伏血分,伏热外透于肌肤,则发为痧疹,色红如丹。毒重者,丹疹可融合成片。
      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灼津耗血,故本病常见舌生芒刺,状如杨梅,而有“杨梅舌”之称。
      如邪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出现抽风、昏迷等重危症状。后期常见肺胃阴伤之证。
      本病在病程中或恢复期间,可以出现心悸、骨节痹痛和红肿灼痛、水肿等症。

    临床表现
       起病多急骤,常有发热,咽痛,头痛,呕吐等症状,咽部和扁桃体红肿,扁桃体上可有点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可见“黏膜疹”、“杨梅舌”。颈及颌下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
       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内出现,先始于耳后、颈部,布至上胸部,1天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发红的基础上的“鸡皮疹”,可见“口周苍白圈”。
       皮疹出现后48小时内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4天内完全消失。病程第1周末或第2周开始脱皮,在手掌、脚底及四肢处可见大片状脱皮,可呈手套、袜套状。
       并发症:风湿病多在病程3周后发生,表现为关节游走性肿痛。心肌炎、心内膜炎或全心炎症等较少见。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病期第三周。可表现为尿少、浮肿、高血压及血尿,亦可仅表现为尿检查异常。一般预后良好,多能自愈。

    一般护理
       呼吸道隔离:病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培养3次阴性。
       居室应寒温适宜,空气流通,充分休息,勿吹风受凉。
       保护皮肤及口腔清洁,常用温淡盐水含漱。
       饮食应清淡,水分应充足,多选水果及青菜,忌食辛辣食品及鱼腥发物。
       详细观察和记录皮疹的透发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
       已接触本病的健康儿童,应检疫观察7~12天。

    辨证施护

    证 候 症 状 护治法则 代表方 护 理
    邪侵肺卫  发热骤起,畏寒头痛,皮肤潮红,痧疹隐见,灼热无汗,咽部红肿疼痛,乳蛾红肿或伴白腐糜烂,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有力。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解肌透痧汤加减  邪侵肺卫护理
    毒在气营  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全身皮肤密布细小红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布及全身,色红如丹,按之褪色,口唇干红,舌质红绛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凉营清气汤加减  毒在气营护理
    疹后伤阴  痧疹布齐后1至2天,开始皮肤脱屑,身热渐退,可有低热,口唇干燥,或有干咳,食欲减退,舌红少津,脉细数。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沙参麦冬汤加减  疹后伤阴护理

丹痧是什么传染病

丹痧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