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丹痧是猩红热吗

时间: 阅读:10842

丹痧是猩红热吗


最佳回答

佩兰

佩兰

2023-07-16 22:05:34

你好,中医所说的单杀是猩红热,这种疾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患病高发人群是2~8岁儿童,目前对于治疗猩红热可以使用青霉素,如果对于青霉素过敏可以使用红霉素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根河-李**
    回复
    2023-07-17 01:01:14

  • 江苏-吴**
    回复
    2023-07-17 01:01:14

    在日常生活中,猩红热会出现皮疹的现象,一定要小心处理。那么猩红热能洗澡吗?不妨和我了解下!

    猩红热吃什么药好的快猩红热吃什么药好的快之西药

    【首选抗生素药物—青霉素】

    猩红热是由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也就是说猩红热的发病与细菌感染有关,既然是细菌感染,那么要治疗猩红热就需要用抗生素了,而治疗猩红热的抗生素中青霉素是首选的药物。

    青霉素廉价易得,抗菌谱广,毒性很低,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A组溶血性链球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而青霉素对这一类细菌比较敏感,可以作为杀菌的药物,青霉素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

    早期应用青霉素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应用方法具体如下:

    儿童2万-4万U/kg体重,分2-4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用青霉素治疗后,80%的患儿24h即可退热,平均1.1天咽拭子培养可阴转,4天咽炎消失,皮疹消退,普通型患儿连用5天即可。

    对于较严重的中毒性或脓毒型猩红热患儿可适当加大青霉素剂量,加至10万-20万U/(kg·d),静脉滴注,连续用药到热退以后3天。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20-40mg/(kg·d),分3次或4次口服。也可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恶唑),亦可选用氯霉素、林可霉素或头孢菌素等。

    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连续7天,一般均可阴转。

    【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在使用青霉素之前,一定要做皮试,也就是过敏试验。不少人对青霉素有过敏史,对这类人群,如果患上了猩红热就不适合使用青霉素抗菌治疗了,可以改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如红霉素、土霉素等,也可以使用复方新诺明新一代的磺胺类药物进行抗菌治疗。

    不管是青霉素,还是红霉素等其他类型的抗生素治疗,都需要治疗一个疗程,至少应使用抗生素一周以上,且要进行咽拭子细菌培养的检查,检查是阴性了,才可以停止使用抗生素。如果是阳性,说明细菌还没有完全被杀死,需要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

    【并发症应对症下药】

    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童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杜灭芬含片。若患儿发生感染性休克,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血管活性药物等。

    并发风湿病的患儿,可给抗风湿治疗。阿司匹林剂量儿童为0.1/(kg·d),分3次或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药量可减半。积极的抗风湿治疗,可预防心脏瓣膜病变的发生。发生了肾炎的患儿,可按内科治疗肾炎的方法处理。

    猩红热吃什么药好的快之中药

    【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一:

    组成:?板蓝根10克 生石膏18克 竹叶3克 赤芍5克 丹皮3克 芦根10克 生地12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牛蒡子3克 玄参6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清热解毒,泻热滋阴。

    主治:猩红热。毒疹已出,仍高热,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可见腐物附着,时或谵语,舌质红或绛有芒刺、中心老黄苔,脉洪数。

    中药处方二:

    组成:?连翘15克 双花15克 菊花20克 牛蒡子10克 芦根15克 黄芩10克 生地20克 玄参15克 寸冬15克 竹茹15克 栀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5小时服1次,可以连续服用,直至痧透热解。

    治法:清热解毒透痧。

    主治:烂喉丹痧。其疹点颗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无疹点。伴随疹点的出现,症见高热神昏,谵语,耳聋狂躁,干呕不眠,口干喜冷饮,脉象洪数,舌起芒刺,舌苔赭腻,黑干如胶皮。

    加减: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严重秘结者,可加大黄10克,服药后大便得通,即减去大黄。若配合牛黄安宫丸1~2丸,以凉黄酒调化,随汤药同服,效果更显。

    备注:烂喉丹痧又称时疫喉痧,沿门阖境,传变迅速;此乃天时寒暖不定,秽霉浊气发为温毒,从口鼻内侵肺胃之气分,肺胃热毒上攻而发。

    中药处方三:

    组成: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桔梗10克、蝉衣3克、浮萍10克、豆豉10克、荆芥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辛凉清热,解毒利咽。

    主治:邪侵肺胃。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呕吐,咽喉疼痛红肿,肌肤丹痧隐约可见,舌质红苔白,脉浮数。

    中药处方四:

    组成:犀角3克(先煎)、生石膏25克(先煎)、黄连1.5克、鲜生地10克、鲜石斛10克、鲜芦根10克、鲜竹叶6克、连翘10克、元参10克。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主治:毒在气营。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的白点,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淤点。见疹后1-2日舌苔黄燥,舌质红刺,3-4日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无力。

    组成四:?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3克、扁豆10克、桑叶10克。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主治:疹后阴饬。丹痧布齐后1-2日,开始皮肤脱屑,此时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亦渐减轻,但留有低热,唇口干燥,或伴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

    【简易方药】

    (1)大青叶、板蓝根、土牛膝根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邪侵肺卫证。

    (2)紫草、车前草各15~30g。水煎,连服7日。用于毒炽气营证,也可用于预防。

    【中成药】

    (1)三黄片:每次2~3片,每日3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2)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外治疗法】

    (1)金银花、山豆根、夏枯草、青果、嫩菊叶、薄荷叶各适量。煎汤漱口,每日2~3次。用于咽喉肿痛。

    (2)玉钥匙散或锡类散,吹喉。每日 2~3次。用于咽喉肿痛。

    (3)金不换散或珠黄散,吹喉。每日2~3次。用于咽喉糜烂化脓。

    猩红热能洗澡吗

    猩红热出疹期间一般不洗澡,这时候免疫力比较弱,孩子容易感冒,而且出疹期间传染性是最强的,护理的人容易受到传染。这期间为了保持孩子皮肤清洁,可以用温水擦擦身,重点是清洗私密部位,而使用过的毛巾、水盆都应高温消毒,包括换下来的衣被也要洗晒。

    如果出疹期间瘙痒难耐,可以用炉甘石洗剂清洗皮肤,肥皂擦洗是绝对不行的,家长还应当给患儿剪短指甲避免挠抓。

    到了恢复期,孩子出现脱屑现象时,也不宜频繁洗澡,若洗澡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洗澡的时间要短,可加入少量油类如液体石蜡减少痛感。当皮肤大块脱皮时,用消毒剪刀修剪,不要撕剥,以免皮肤感染。而且需要注意病床被褥清洁,勿使皮屑飞扬,以免出现交又感染。

    猩红热怎么护理1、注意通风和消毒

    患儿日常用品应当及时进行消毒,衣被要洗晒,用具可以暴晒,至少30分钟,食具煮沸消毒。孩子的疾、鼻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另外,孩子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保持卫生和环境安静。

    2、注意皮疹瘙痒

    猩红热发病期间可以伴有皮疹瘙痒等症状,家长应当给患儿剪短指甲避免挠抓,可给予温水浴或炉甘石洗剂清洗皮肤,禁用把翻皂擦洗。当出现大片脱皮应任其自然脱落,局部可涂以石蜡油。

    3、注意脱皮

    当出现皮肤脱屑时,需要注意病床被褥清洁,勿使皮屑飞扬,以免出现交又感染。当皮肤大块脱皮时,用消毒剪刀修剪,不要撕剥,以免皮肤感染。

    4、注意饮食调节

    猩红热发病后,饮食要清淡,多饮开水。患儿应进食高热量和高蛋白的流食,为机体补充能量,对抗病毒。患儿应多食牛奶、豆浆、蛋花汤、鸡蛋羹等含优质蛋白高的食物,还应多给藕粉、杏仁茶、莲子粥、麦乳精等补充热量。

    5、注意忌口

    猩红热的孩子忌食发物、过甜过咸的食物、辛辣食物、冷饮、较长纤维的蔬菜和水果、热性水果和油炸食物,不然会刺激患儿咽喉,使粘液分泌增多,加重病情。

    6、注意周边环境

    居室应垂挂窗帘、门帘,最好为红色,如无红色者也宜深色为佳。禁绝一切秽气、臭气及其他难闻的怪味,严禁焚烧纸类、布类,因这种气味可以使透泄正常的麻疹陷去,造成毒邪内陷的恶果。

  • 太原`赵**
    回复
    2023-07-17 00:00:04

    目录1拼音2概述3病在气分4病在营分 1拼音

    yì hóu shā

    2概述

    以咽喉红肿,疼痛,糜烂,皮肤出现红色痧疹为特征的时行疫病,称为“疫喉痧”,又称烂喉痈痧、喉痧、疫痧、丹痧。常见于冬春二季,以十岁以内的小儿为多见。与猩红热相似。

    在清代,本病曾经流行,当时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著有不少专著,详细论述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性质,并提出了不少有效治法。如《秘传烂喉痧治法经验》指出:“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 发则狂热, 烦渴,??密肌红, 宛如锦纹, 咽喉肿痛,腐烂一团,火热内积。”《疫喉正义·程镜宇论痧喉》云:“盖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太阴气分者,则烂喉,并入阳明血分者,则发痧。太阴者,肺脏也,主喉而属气,阳明者胃腑也,主咽而属肌肉,喉通呼吸,咽司饮食,一脏一腑,同受疫邪,一气一血,各呈其象,故烂喉者色多白,病在肺而属气,发痧者色多赤,病在胃而属血,其疫则一也。一发于咽喉之地,一达于肌肉之间,移步换形,故在肺则曰烂喉,在胃则曰发痧,是以名烂喉痧。”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当冬春气候变化反常时,疫疠之邪从口鼻入,外犯咽喉,内犯肺胃。外犯咽喉,故咽喉红肿腐烂; 内犯肺胃,热毒壅盛,外泄肌表,则发为丹痧。如《喉痧症治概要·总论》说:“冬不藏精,冬应寒而反温,春犹寒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时而有其气,酿成疫疠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 厥少之火, 乘热上亢, 于是发为烂喉?痧。”

    其症发热、咽喉红肿及腐烂肌膜(多先见于喉核)、口唇周围有苍白圈、全身发痧、呈弥漫红色皮疹等为特征。常伴有恶寒、高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初起即有吞咽疼痛,甚则不能下咽,咽部及喉核红肿,或有白色渗出物,红肿常扩张到舌腭弓、软腭、悬雍垂等处,有时该处出现瘀点。舌部初期感觉干燥,苔白,2~3日后舌苔逐渐向中心剥落,舌面光滑,火红色,表面有红肿小粒突起,透出舌面,似起刺样的杨梅样舌,但在成人,这种症状较为少见。颈核肿大、压痛。身上痧疹一般在起病后12~24小时内出现,先见于颈、胸、背上部及腋下等部位,一日间可蔓延全身,其琐碎小粒者为痧,成片者为?。用手指按压, 红晕色退而显苍白, 起指则恢复原状。如治疗恰当,病情转愈,在出疹后,体温逐渐下降,约一星期,痧疹渐渐消退,脱屑而痊愈。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容易形成正虚邪盛,疫毒内陷,出现高热、声哑气急、昏迷、谵妄、惊厥等凶险症状。本病辨证施治时,根据疫毒的浅深不同,有病在气分及病在营分之分。

    3病在气分

    多见于病初起,咽喉疼痛,吞咽不便,恶寒、发热,体怠倦,头痛,胸闷或呕吐。检查见咽喉红肿,喉核红色充血,有白色分泌物,有时肌肤痧点隐隐,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升透、利咽解毒,选用荆防败毒散或银翘散加减,使痧毒从表解,上窜咽喉之疫毒得以宣泄,同时兼以利咽解毒,咽喉之红肿腐烂得以消除。若热高,咳嗽频发,痰多稠黄,宜麻杏甘石汤加减,以宣解肺经热毒。

    4病在营分

    当疫邪由气分入于营分时,则咽喉疼痛加剧,吞咽难,表现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咽喉深红色充血肿胀,喉核明显肿大,有黄白色腐烂物,舌红绛起刺,??痧密布, 色深红, 脉洪数。 治宜清营解毒、 去热生津,佐以疏透,可用加减黑膏汤,使邪从营而泄,从气而解。若病情较重,宜服凉营清气汤加金银花,以清营泻火,凉血解毒。若邪遏于内,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痧疹紫红密布伴有瘀点,治宜清营凉血,养阴开窍,可用清营汤,并配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若病邪已透,??痧已消, 热轻咽痛渐减,宜滋阴养液,可用清咽养营汤。

    本病不宜用辛温解表,以免伤津,助长火热内炽,引动肝风发为痉厥。亦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以免强遏热邪,不能透达,或克伐正气加重病情。外治,初起喉中红肿疼痛,宜以玉钥匙散吹喉,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若咽喉红肿而有白腐,用金不换散以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每日吹3~4次。并可用漱口方漱口,以清热消肿,清洁口腔。颈外肿者,选用异功散、三黄二香散、冲和膏外敷,以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此外可用三棱针刺少商、委中,出血以散其蓄热。并可用提刮法,以发泄痧毒,方法可参考“咽喉病提刮法”。

丹痧是什么病的前兆

丹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